【摘 要】 文章闡述了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形成過程,分析了“現實的個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即“現實的個人”是自然的、有血有肉的人,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是勞動的、實踐的人。最后簡要說明了“現實的個人”的理論意義,指出,正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fā),馬克思才得以揭示了人類歷史的基本規(guī)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創(chuàng)立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關鍵詞】 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現實的個人”;唯物史觀
恩格斯曾說過,“正像達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在這里,恩格斯強調,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在歷史過程中起到決定作用,而所有一切建立的前提和出發(fā)點都是“現實的個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最大的理論貢獻是提出并系統(tǒng)闡述了“現實的個人”的思想。因此,《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無疑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著作。
一、“現實的個人”思想形成過程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指出,唯物史觀的前提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蛘呖梢哉f,《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內容是由對現實的個人及其活動、活動條件的探究組成的?!艾F實的個人”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
1、“原子式的個人”——《博士論文》
在其博士論文中,馬克思通過比較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之間的差異,為如何論證“個人自由”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視角。盡管看似這是在談論與原子論有關的一些哲學問題,但實際上爭論的焦點卻在個人自由的倫理問題上。在馬克思看來,德謨克利特對原子的解釋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他認為這樣的點“是沒有獨立性的點”,是“在它所描述的直線中失去個性的點”,因而這種原子是虛空的。而原子的真正概念是由伊壁鳩魯建立的——他主張原子是偶然的,并能夠做偏斜運動。馬克思認為,原子偏離直線是對必然性的反抗,同時也表現了對于自由的向往,因為只有從直線中脫離出來的原子,才能成為一個自我決定的自由存在。因此,原子的偏斜運動會促使其建立一種為自我意識所獨有的關系。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原子也就是個別的、自由的自我意識。既然原子是偶然的,那么個人——由原子組成的個人,也必然是偶然的、具有個性的自由。簡而言之,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提出的個人概念是原子或精神的個人概念。
2、“市民與公民相統(tǒng)一的個人”——《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在博士論文之后,由于復雜的政治斗爭和激烈的思想批判的影響,馬克思一步步突破自我意識的樊籠,并通過對個人具體存在的分析,挖掘了抽象的個人概念,以取代先前的原子或精神的個人概念。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與黑格爾的觀點是一致的——即國家與個人的公共領域相對應,社會與私人領域相對應,兩者之間的對立實際上反映的是社會和個人之間的對立。這也是作為公民的“個人”與作為市民的“個人”之間的對立。與此同時,馬克思還指出了市民與公民的不足之處:作為市民而存在的個人體現了個性,因此他不僅是一個直接而現實的個體,而且是一個極端排斥他人的自私個體;而作為公民的個人則體現了社會性,因此他不僅是一個虛幻而抽象的個體,而且是一個真正具有社會性的個體。簡而言之,在馬克思看來,個人的最理想狀態(tài)就是“公民與市民的合二為一”——既是現實具體的又是抽象普遍的。
3、“類的個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隨著馬克思對國家和公民社會問題的深入研究,經濟生活的重要性逐漸顯現,馬克思研究的重點也轉向了人們的存在方式。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批判的繼承了費爾巴哈關于“類”的觀點,并從本質和存在的角度解釋了什么是“個人”。
“類”的觀點是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核心。在費爾巴哈看來,自我意識是把人與動物區(qū)分開來的關鍵。馬克思贊同這一觀點,并經過分析認為人的類本質就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勞動”。此外,馬克思還通過對異化勞動的考察實現了他對于人的類本質、人的存在的理解,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盡管馬克思一直打算從感性的視角來解釋“人”,但由于受其論證方法的影響,他所說的只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真正的感性的人。
可以說,在馬克思思想發(fā)展的過程中,“類的個人”的觀點是最接近“現實的個人”觀念了,但接近并不代表相同,他們還是有很大差別的。簡單點說,他們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馬克思思想的轉變——即在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的時候,把個人的存在作為了出發(fā)點,而拋棄了之前的“抽象的個人”的觀點。
那問題就在于,馬克思是如何從“類的個人”概念轉向“現實的個人”概念的?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給予了答案。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通過對費爾巴哈、施蒂納等人抽象人本主義邏輯構架的否定,對自己“從前哲學信仰”的清算,馬克思一步步地實現了向“現實的個人”的轉化,最終確立了“現實的個人”概念。
二、“現實的個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現實的個人”,是處在一定歷史條件和一定社會關系中活生生、有生命的個人??偟膩碚f,“現實的個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在規(guī)定性。
1、“現實的個人”是自然的、有血有肉的人
馬克思認為,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在現實世界中,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句話實際上表明了“現實的人”是客觀存在的、是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從本質上來講,人是屬于自然界的,是有血有肉有氣的。所以,作為一種物質存在,“現實的人”首先是一種“自然存在物”。
2、“現實的個人”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
“現實的人”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人,而是處于一定歷史條件下、一定社會關系中活生生的人?!艾F實的人”所面對的主要關系有兩對: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人與社會關系。其中,人和自然的關系,歸根究底,還是人與人的關系。之所以社會上會出現諸如勞動、合作、分工等聯系,就是因為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不管是物質生產還是再生產,都是許多人的共同活動。既然人是社會中的人,那么人的本質也將在社會關系中得以實現??傊艾F實的人”是“社會存在物”,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
3、“現實的個人”是勞動的、實踐的人
在馬克思看來,“現實的人”是“以某種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人”,其本質屬性是實踐。首先,勞動創(chuàng)造把人和動物區(qū)分開來。馬克思認為,生產生活資料的活動,使人們同動物完全區(qū)分開來。其次,勞動是歷史觀形成的發(fā)源地。最后,一切社會關系都根源于實踐。在馬克思看來,進行生產活動的人,在其實踐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因此,可以說,一切社會關系都是根源于實踐的??傊瑢嵺`是人的存在方式,“現實的個人”是勞動的、實踐的人。
三、“現實的個人”的理論意義
在確立了“現實的個人”的基本內涵之后,馬克思就把它作為了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的前提和出發(fā)點。也正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fā),馬克思才得以揭示人類歷史的基本規(guī)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創(chuàng)立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因此,“現實的個人”這一概念的確立,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張一兵.科學地理解人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讀后感[J].人文雜志,1997(2).
[3] 楊金洲,鄭瑩.馬克思關于“現實的個人”的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研究之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
[4] 張三元.現實的人:馬克思哲學的現實前提和核心范疇——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札記之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7).
[5] 汪信硯,李志.“現實的個人”:唯物史觀的入口處——《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個人概念及其意義[J].哲學動態(tài),2007(9).
[6] 趙家祥.從“現實的人”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J].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1).
[7] 安啟念.關于唯物史觀“經典表述” 的兩個問題[J].哲學研究,2008(9).
【作者簡介】
郭曉云(1992.7—)女,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思政部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