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薇
在互助獻血全面停止之后,進一步提高民眾義務獻血參與度無疑是保障血液供需平衡的根本,要為有獻血意愿的公民建立一套可信賴的、有足夠安全感的獻血全流程。
不久前,北京市衛(wèi)計委發(fā)文,北京市從2月10日起全面停止互助獻血。對于患者所擔心的因停止互助獻血導致短期供血不足,市衛(wèi)計委表示,實際運作中確實屬于病情需要且有家屬真實意愿,可作個別處理。
在北京全面停止互助獻血之前,南寧、上海、天津、武漢等地已取消互助獻血政策。除邊遠地區(qū)以外,2018年3月底前全國停止開展互助獻血。這意味著,不久的將來,在我國實行了將近20年的互助獻血制度將退出歷史舞臺。
所謂互助獻血,來源于1998年施行的《獻血法》第十五條,為保障公民臨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國家提倡并指導擇期手術的患者自身儲血,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助獻血。為保證應急用血,醫(yī)療機構可以臨時采集血液,但應當依照本法規(guī)定,確保采血用血安全。
這一在我國實行了將近20年的獻血制度,其初衷是解決急救過程中臨床用血的緊缺,填補義務獻血與實際臨床用血量之間的缺口。然而,恰恰是因為在臨床上確實存在比較嚴重的區(qū)域性、季節(jié)性、臨時性等各種情況的“供血不足”,使得一些血販子鉆了空子,把原本用于親屬間的無償獻血商業(yè)化,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患者的需求,但也激化了血液供需的失衡。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在互助獻血全面停止之后,進一步提高民眾義務獻血參與度無疑是保障血液供需平衡的根本。而促進義務獻血的根本則是為有獻血意愿的公民建立一套可信賴的、有足夠安全感的獻血全流程。雖然關于獻血的科普教育已開展多年,但如今依舊有相當比例的公眾抱持著“獻血傷身”的謬論或疑慮,引導公眾正確認識獻血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對獻血尤其是定期獻血的安全感最為基礎的一步。需要認識到的是:確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獻血,對于獻血的參與要科學看待。在美國,所有獻血均為無償義務,作為血液管理機構的紅十字會對于獻血者的年齡、身高、體重和健康情況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德國甚至會為每一名獻血者在獻血前提供免費體檢,以健康安全的獻血取代盲目獻血,這樣也加深了公眾對于義務獻血活動的安全感。英國對獻血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從娃娃抓起”,將義務獻血寫入小學課本,并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由老師帶領小學生參觀血液中心,了解獻血過程和血液分離儲存知識。
還有一些人在義務獻血、尤其是集體獻血活動面前卻步的原因來源于對個人隱私被泄露的擔憂。這一點,德國有著非常人性化的處理方式:如若有人患有或懷疑自己患有傳染性疾病但又不希望被同事知道,可以與他人一起正常參加獻血活動并在個人登記表格上做出特殊勾選。采血工作人員盡管會對他進行抽血,但其血液將不會被用于救治病人,獻血者的個人登記信息也會被嚴格保密,這樣就避免了公民的個人隱私因參與獻血活動而受到侵害。
獻血歸根結底是一種善舉又超越善舉,不同于一般的捐款捐物。有什么能比將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捐獻出來救死扶傷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對他人慷慨無私的幫助呢?這是對生命尊重的最高境界。國際上縱然有不少好的經(jīng)驗可以借鑒,但中國還需根據(jù)國情和各地實際,構建起“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真正的“互助”獻血體系。在互聯(lián)網(wǎng)如此便利的今天,除了頒發(fā)獻血證、定期舉辦獻血日活動外,不妨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手段建立一個便利而直觀的系統(tǒng)平臺,建立獻血者個人頁面,記錄他們的每一次獻血行為,并在保護用血者隱私的前提下使用戶可查詢和監(jiān)督所獻血液的流向和使用情況,讓他們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善舉確實幫助到了他人。還可以考慮將義務獻血舉動納入誠信加分,給予義務獻血者更嚴謹和實在的鼓勵與尊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