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榮濱
【作文題】(淮安市第一次市統(tǒng)測)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70分)
立于山頂,凌駕萬物而得游目騁懷之樂,蔽于云霧濃厚。
安于山谷,居住木屋而知芳草花林之色,困于井口狹小。
【寫作指導】
本次作文,通過現場閱卷可以發(fā)現:不少考生在寫作中對材料的處理未深入,材料中的“山頂”和“山谷”,考生在寫作中還是停留在自然界的“山頂”和“山谷”。這說明考生審題和構思存在缺陷。
本次作文材料由兩句話構成。第一句“立于山頂,凌駕萬物而得游目騁懷之樂,蔽于云霧濃厚”,表現了“立于山頂,凌駕萬物”能得“游目騁懷”之樂,又有“云霧濃厚”之蔽。第二句話“安于山谷,居住木屋而知芳草花林之色,困于井口狹小”,表現了“安于山谷,居住木屋”能知“芳草花林”之色,又有“井口狹小”之困。兩句話都沒有出現陳述對象。命題者把陳述對象暗含在語句的縫隙里,給考生留下無窮空間。只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蘊含著無窮,陳述對象可以是你,可以是我,可以是他(她或它),也可以是你們我們他們,還可以是總括你我他的一切行為體總和。我們姑且以“人”明之。
從材料文字的表面義綜合概括,材料闡述了人位于山的兩個不同位置(山頂與山谷),有不同的妙處(游目騁懷之樂與芳草花林之色),也有不同的局限(濃厚云霧遮蔽與狹小井口圍困)。細而較之發(fā)現,兩句話中間以分號呈現,這表明兩句話間的關系是并列,即材料中兩句話同時并舉,無主次之分。因此構成材料的角度有三:山頂、山谷、山頂山谷兼顧。
從對材料文字的深層分析可知,材料取材指向人與自然。寫作是否應該拘囿于此?這就需要明確一個問題,材料作文的材料到底有何用?材料作文的寫作應該有起點意識,即起于材料,也要忠于材料,更要終于材料。運用邏輯學的類比思維推理,可以推導,材料中無論“山頂”還是“山谷”,“萬物”還是“木屋”,“游目騁懷之景”還是“芳草花林之色”,“云霧”還是“井口”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對應,因為這些物象具有隱喻性。因此,清楚材料中寓含的隱喻也就通曉了材料的深層指向。材料核心指向的是立足的位置(山頂還是山谷),由此帶來的樂與趣,困蔽與局限。
綜合材料的表面義和材料的隱喻性,以及遵循材料語段完整性原則,參照材料的三角度分而析之:“山頂”有美景也有“濃霧”;“山谷”有美景也有“井口”;無論“山頂”還是“山谷”,都有美景,也有困惑?!吧巾敗薄吧焦取备饔衅涮卣鳎阂粋€居頂,一個居底,一個在高,一個在低。“濃霧”和“井口”也各有特征:“濃霧”有遮蔽,而“井口”有狹隘。具體的行文立意應根據以上分析,結合自身的積累來落實行文。
【作文示例】
老李
一考生
天,微亮。
還泛著一抹生冷的蟹殼青。
遠眺山谷,一間木屋。那便是老李的居住之處。
他精通文辭書畫,不料在敏感時期,他多言政事幾句就遭了排擠,遂擲了幾錢,安了小屋,居于山中,整日只溺于作畫。
走了一會兒,便到了屋前。這時恰逢他開門。我實為驚愕,只見得他披著一件厚實的粗衣,身后背著一架畫板,板外錯落地別著三五支畫筆,布衣的兜里裝著半盒顏料。老李的頭發(fā)已白了,不過那不似遠處的高山白雪,刺人眼目,更像是剛熄滅的爐中灰燼,安謐而篤實地堆積在他那張略顯滄桑的臉之上。
“來了啊,挺早呢!”老李一字一頓。
“是啊,這么早就出門了啊。”我應聲答道。
二人不言,默契地走了一道,準備進山寫生。
老李尋了一塊硬石,便穩(wěn)穩(wěn)地將畫板架上,鋪上如雪般的畫紙,而后便調弄著顏料。之后,凝心向遠處的山際望去,我看了他的眼睛,只覺他的目光像是一束光輝,透徹地向山際綿延,深邃有力。
晨色熹微,日出瞬間,雪山恍若被點燃。也許這正如他此刻心中的明快。
老李提起畫筆,嫻熟而寧靜地在紙上描摹。
片刻之后,那老李空無一物的紙上便多了不少東西。那荒陰背山處,黛赭而又深邃;那秋雪漸融處,明亮而又和放;那青松柏林處,青翠而欲滴……
放下了筆,老李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眉宇之間,透露著快意與豁達,嘴角微微地上揚,本是滄桑的他笑了,笑得很歡欣。
不知何時,雪又開始下了,我與老李二人便準備下山。來時的腳印早已沒了蹤影。
“這么些年,都窩在這冷僻的山谷中,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我的聲音像是隱在了雪聲之中。
“哈哈哈,我老李大小世面都經歷過了,如今困于這一山一屋之中,但寫詩作畫,好不快意自在??!”老李笑道。
回到了半山的小屋中,老李升火,而后泡上了杯濃茶,擺在了我面前的矮木桌上。水汽在本是清冷的空氣中氤氳著,升騰而后漸淡漸稀。
望向窗外的天空,好似愈發(fā)的清明……
[點評]
此文為小說,樸素而有韻味,寓材料內涵于平淡之中?!鞍灿谏焦取痹谛形闹械玫骄唧w落實——老李遭受排擠,居住木屋。這里既有“芳草花林”之色,也表現出人物老李的人生態(tài)度,雖局限山谷但心懷坦然而自得。這在比比皆是議論文中獨樹一幟。因此頗切題,而且在考場上難得一見記敘文,而該文為小說,因此判64分。
出自山谷上山行
二考生
尼采曾說過:“要用俯視的姿態(tài)看待人生。”杜甫睥睨世人蓋因才高而憤世,所以才會發(fā)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世人不乏此類執(zhí)迷于山峰之人,尋找一種自我優(yōu)越感,最終卻發(fā)現山頂云霧繚繞,“高處不勝寒”。
我卻說,人生要從山谷行起。
《詩經》有言:“出自幽谷,遷于喬木?!睆挠墓鹊絾棠荆且环N對于井口狹小的擺脫。誠然,這是一種突破,這種自知為井底之蛙而向上的奮斗是山頂擎天拿云的人體會不到的。世上真正有幾個人可以登峰造極?絕大多數都是碌碌蟻輩,非愚公移山之志所能至頂也。對于平凡人來說,能夠對于安于山谷的平淡愜意生活有著零星的思考,正如帕斯卡爾所言,能夠思考的葦草一生也就有了意義。這樣給人生設置一個低起點,乃是以退為進,給予自己更大的上升空間,生來就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并不如山谷中的人那樣能感受到芳草花林的快樂。就好比生來敏感、洞察力超過常人的尼采,孤傲了一世,凌駕于時代之上,大呼“上帝死了”而創(chuàng)造“超人”的巔峰,終究因為同情一匹馬發(fā)瘋了。正因為處于山峰,陽春白雪,和者寥寥,所以愈加孤獨;而人力有限,尼采終是對整個人類進程方向感到迷茫。何苦呢?這份痛苦早已抵過游目騁懷的小小愜意,不如從山谷行起,人生會更輕松美好。
或有言云:我可效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確實,在山谷要去仰望井口外的天;在山頂就去俯視眾生的塵世之美,的確中和完美,但諸如此君過于理想化。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边B出自幽谷的人都免不得遷于喬木,更何況山頂的志在青云之輩?無限向上的追求最終會反自我,墜入深淵??墒钦l能夠從容地在欲望的山頂上止住向前的一步,瀟灑地放手退身,一路賞山玩水下山行?古往今來,經綸世務者想要的不是山頂而已,都是鳶飛戾天??!不然,朝代也就不會有多次更迭了;不同階層的人也就不會興興衰衰,不斷演繹生命絕唱了。
從山谷行起,安于山谷的芳草花林之色?;蛟S我們有時一生都在向山走、上山行的途中,甚至有時會中途易轍,有時會止步駐足,但只要我們出自山谷,便總能懷有一份向上的心,不忘塵世芳美流連天地物化,同時保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敬佩,這便是完美的人生。
莫求廉峰云霧蔽,只使心向此山行。
[點評]
此文為議論性散文,整篇文章一氣呵成,文氣酣暢淋漓。在構思上作者立足山谷,一破一立,對比中彰顯出鮮明的觀點——人生要從山谷行起。因此文章是切題的。而在具體論證中,作者以論代例,文章素材貼切而新穎。因此判65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