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
(日本大學 理工學部,日本 東京 2748501)
1885年4月英國制造的巨文島事件,備受中外史學界關注,史家在闡述甲午戰(zhàn)爭前的東北亞國際關系時,皆不惜筆墨進行論述。綜合學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點:巨文島事件既是英俄矛盾在東北亞地區(qū)的續(xù)演,又是英俄爭霸的結果;英國為備戰(zhàn)“英俄戰(zhàn)爭”占領巨文島,此舉徹底改變了東北亞的戰(zhàn)略格局;*[美]安德魯·馬洛澤莫夫:《俄國的遠東政策1881—1904年》,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32—45頁;[英]季南著、許步曾譯:《英國的對華外交(1880—1885年)》,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90—193頁;[日]小林隆夫:《19世紀イギリス外交と東アジア》,彩流社2012年版,第158—164頁;[日]安夢弼:《イギリスの巨文島占領事件1885—1887年》,《經濟論集》第26號,大東文化大學經濟學會,1997年;馬維英:《19世紀晚期中俄英在朝鮮半島的戰(zhàn)略角逐——以“巨文島事件”為中心的分析》,《黑龍江史志》2010年第19期;張禮恒:《論巨文島事件與甲午戰(zhàn)前的遠東國際局勢》,《東岳論叢》1995年第S1期;索冰:《巨文島事件中的英國外交活動》,《外國問題研究》2014年第3期;趙欣:《巨文島事件與東亞國際格局的演變》,《外國問題研究》2015年第2期。這些研究在內容和側重點上雖有所不同,但皆是在“英俄的矛盾與對立”這一框架下闡述英國占領巨文島的原因和目的。中國在此事件中利用英俄矛盾,開展“以夷制夷”外交活動,維護了在朝鮮半島的宗主權。*索冰:《巨文島事件中的英國外交活動》,《外國問題研究》2014年第3期;孫昉、禚柏紅:《晚清中國在巨文島事件中的外交斡旋(1885—1886)》,《淮陰工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呂萍:《朝鮮巨文島事件與清政府的對策》,《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樸日根:《巨文島と李鴻章の対韓政策》,《韓》特集·韓末外交史,(東京)通巻106號,1987年。其中,強調“英俄在東亞地區(qū)爭霸”這一歷史背景來考察巨文島事件,是中外史學界研究的重點。這些研究成果既從宏觀層面提供了一個研究視角,也在實證研究層面揭示了事件的詳細經緯。
表面看來,學界的說法不無道理,但歷史的真相并非僅僅如此,隱藏在背后的遠比呈現(xiàn)出來的要復雜的多,豐富的多。英俄爭霸并非始于19世紀80年代。若僅從英俄爭霸這一視角考察英國占領巨文島之舉,早在二三十年前英國就可能占領此島了。事實上,英國在1885年4月占領巨文島、又在1887年2月撤出此島,其背景和目的,遠非學界所理解的那樣單一。
筆者認為,英國占領巨文島,一方面緣于英俄爭霸、包括1885年英俄在阿富汗沖突的事實。但是,更直接的原因,則與1885年前后朝鮮與日本頻繁挑戰(zhàn)中朝宗藩關系造成的動蕩局勢密切相關。揆諸史料可以發(fā)現(xiàn),在歷史表象的背后,英國占領巨文島,正是以“甲申政變”之后中國的宗主權受到嚴重挑戰(zhàn)為契機,以實現(xiàn)英國策劃的由“中國保護朝鮮”的戰(zhàn)略計策為真實意圖。這也是英國為何在英俄阿富汗危機解除之后,仍然繼續(xù)占領巨文島,直至1887年方才退出的原委。遺憾的是,學界對此卻少有深入論及,特別是在分析英國占領巨文島的原因時,過多強調了英俄在世界范圍內爭霸這一大的歷史背景,忽略了時間節(jié)點上固有的歷史事實,導致研究呈現(xiàn)出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現(xiàn)象。
有鑒于此,筆者試從“甲申政變”前后朝鮮局勢與英國制定東北亞外交政策的關系這一視域出發(fā),以1885年4月占領、1887年2月撤退這兩個時間節(jié)點為問題意識,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探討分析,以期揭開巨文島事件背后隱藏的歷史真相,闡明甲午戰(zhàn)爭前英國東北亞外交政策與強化東亞宗藩體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1884年12月發(fā)生的“甲申政變”和1885年發(fā)生的第一次“朝俄密約”事件,是朝鮮背離中國、尋求獨立自主的表現(xiàn),意味著中朝宗藩關系受到來自宗藩體制內部,當事國朝鮮的挑戰(zhàn)。1884年12月4日,以金玉均為首的朝鮮“開化·親日勢力”,制造了一場“反清國”、“求獨立”的武裝政變,史稱“甲申政變”。開化派提出兩個目標:一,“朝貢虛禮議行廢止”、脫離中國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二,改革朝鮮內政。*[韓]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金玉均全集》,亞細亞文化社1979年版,第95頁。由此可見,政變的最終目的是“稱雄自主,不受制中國”。*《致總理衙門論朝鮮》(光緒十年九月二十五日),戴逸、顧延龍主編:《李鴻章全集》第3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7頁。朝鮮是中國最后一個屬國,其向往“不受制中國”就是試圖脫離中朝宗藩關系。若如此,宗藩體制將走向解體,最終導致東北亞格局發(fā)生變化。這對在東北亞有著重大利益關切的英國來說,其前景充滿了難以估量的變數(shù)。政變雖然很快被袁世凱率領的中國駐朝軍隊鎮(zhèn)壓,開化黨人或被處死,或亡命日本,但是它的后遺癥卻令人憂慮。一是朝鮮政府內部開化黨殘余勢力猶存;二是中日兩國軍隊對峙漢城,戰(zhàn)爭大有一觸即發(fā)之勢。英國外交官們對此給予了極大關注。1884年12月8日,駐華公使并兼管朝鮮事務的巴夏禮(Sir H.Parkes,1828—1885)在給其前任威妥瑪?shù)臅胖?,詳細介紹了英國駐朝鮮總領事阿須頓(Aston,William G.)提供的的情況。巴夏禮寫道:“阿須頓目睹了發(fā)生在漢城的‘甲申政變’,朝鮮的青年官僚們對自己的地位和將來抱有極大不滿,他們妄圖顛覆政府,將自己從中國解放出來,樹立自己可以支配的進步體制。”*[英]F.V.ディキンズ著、[日]高梨健吉譯:《パークス伝—日本駐在の日々》,平凡社1984年版,第215、216、219、215、216頁?!斑@個事件的結果,一是加劇了日本與中國,另一個是加劇了朝鮮與中國的緊張關系?!?[英]F.V.ディキンズ著、[日]高梨健吉譯:《パークス伝—日本駐在の日々》,平凡社1984年版,第215、216、219、215、216頁。12月18日,英國駐東京的普倫凱特通知巴夏禮,“日本準備派兵5萬”,中日可能開戰(zhàn)。*②③[英]F.V.ディキンズ著、[日]高梨健吉譯:《パークス伝—日本駐在の日々》,平凡社1984年版,第215、216、219、215、216頁。通信內容顯示,英國外交官不但看到了中朝宗藩關系受到朝鮮正面挑戰(zhàn)的現(xiàn)實,還看到“甲申政變”導致中日關系進入臨戰(zhàn)的危機狀態(tài)。為此,英國外交部立刻指令巴夏禮提供對策。巴夏禮是個亞洲通,在長達40余年的亞洲生涯中,形成了其有關亞洲政策的基本觀點,即“最大限度地擴大英國的通商范圍,為了達到此目的和保護英國在東北亞的國家利益,英國應不斷獲取更為有利的通商權力,同時盡力維護東北亞政局的相對穩(wěn)定?!?[日]小林隆夫:《19世紀イギリス外交と東アジア》,彩流社2012年版,第127頁?;谶@種思路,受命之后,巴夏禮將外交重點置于“極力避免中日兩國的武力沖突,保障朝鮮局勢的穩(wěn)定”*F.O.46/317/237,Plunkett to Granville,December14,1884.上。他認為:“在朝鮮的宗主權問題上,中國不會向日本妥協(xié),英國如介入‘甲申政變’,明智的做法是回避有關宗主權的問題?!?F.O.17/977/3,confidential,Parkes to Granville,January4,1885.事實上,巴夏禮的這個“回避”,暗示了英國在是否承認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這一懸案上,其態(tài)度正在發(fā)生變化。
“甲申政變”導致的另一個局勢變化就是加速了朝鮮“背清親俄”的步伐,加深了英國對朝鮮半島時局的憂慮。政變后,日本國內民眾情緒激昂,與中國開戰(zhàn)的輿論日漸高漲,許多亂民沖擊中國駐日使館,迫使駐日公使徐承祖不得不求助于日本外務署派警察給予保護。*郭廷以、李育澍主編:《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第4卷,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版,第1640、1833、1834頁。聞此情景,很多朝鮮官員認為中日在朝鮮必有一戰(zhàn)。這種危機狀況加速了朝鮮背離中國、求助俄國保護的步伐。以韓圭稷為首的朝鮮親俄派,力主引俄自衛(wèi),他們向國王進言:“清國力不足以保我”,日本“藐視本邦,顧忌清俄,不敢并吞,而常有侵占之意”,“惟俄據(jù)天下形勝,為天下最強,為天下最畏,而與本邦比連”。*郭廷以、李育澍主編:《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第4卷,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版,第1640、1833、1834頁。擔任朝鮮政府外務兼總稅務司的德國人穆麟德乘機提請“宜欲托俄國,萬一中日開戰(zhàn)之時,務請其保護我國”。*郭廷以、李育澍主編:《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第4卷,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版,第1640、1833、1834頁。朝鮮國王隨之采取了兩項措施:由穆麟德將“甲申政變”的情況電告俄國駐日本公使達維道夫(A.davidow),試探其態(tài)度;避開政府與統(tǒng)理衙門,派親軍前營正領官金鏞元、權東壽等4人到海參崴與俄國地方官取得聯(lián)系,求其保護。此即史稱“朝俄密約”事件。*此次“朝俄密約”始發(fā)于1884年12月左右,核心人物是穆麟德和朝鮮國王,分別在海參崴、東京、漢城三地運作。但到了1885年5月下旬,事情暴露,7月左右在李鴻章的干預和施壓下被暫時平息。學界有關“朝俄密約”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厚*第一次朝俄密約的詳情見王如繪:《近代中日關系與朝鮮問題》,第184—195頁。,在此毋庸贅言。筆者關注的是,朝鮮“背清親俄”、“引俄自衛(wèi)”的舉措,對英國制定東北亞外交政策產生的影響。換言之,厘清“朝俄密約”與英國1885年4月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占領巨文島之關系??梢哉f,此次“朝俄密約”不但震驚了中日兩國,也深深觸動了英國的外交神經。從1885年2月至3月,阿須頓不斷向巴夏禮匯報朝鮮情形,并提出個人見解。他斷言,對英國來說,與俄國入侵朝鮮的行為相比,朝鮮背離中國的行為危害更大,建議借用中國之手對此加以防范。*[英]F.V.ディキンズ著、[日]高梨健吉譯:《パークス伝—日本駐在の日々》,平凡社1984年版,第215、216、219、215、216頁。巴夏禮對此深表贊同,多次向總理衙門探詢,期待中國阻止朝鮮的行為*[英]季南:《英國的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90—193頁。,指出:“穆麟德完全違背了李鴻章使其接近朝鮮國王的本來意圖,他企圖讓俄國成為朝鮮的保護國,并試圖締結一個條約,將朝鮮的一個港口給與俄國皇帝,其危險不言自明?!?[英]F.V.ディキンズ著、[日]高梨健吉譯:《パークス伝—日本駐在の日々》,平凡社1984年版,第215、216、219、215、216頁。由此可見,面對朝鮮背離中國求助俄國保護的局面,英國外交官們達成了一個共識:朝鮮的親俄行為,將嚴重影響英國在東北亞的國家利益,英國需要援引中國阻止朝鮮,以保障朝鮮半島局勢的相對穩(wěn)定。再據(jù)1885年7月4日、5日,阿須頓與朝鮮督辦交涉通商事務金允植的會談記錄可知,英國在“朝俄密約”事發(fā)期間,不僅掌握了朝鮮“衙門官員
正如阿須頓所言,英國1885年占領巨文島并非因在阿富汗的沖突而可能引起的英俄開戰(zhàn)而起。早在1882年6月,英國水師提督韋力士在商談《英朝修好通商條約》時,就提出占據(jù)巨文島,以為“兵船停泊之地,意在專踞險要”。*郭廷以、李育澍主編:《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第2卷,第754頁。此外,據(jù)1882年6月15日,金允植與馬建忠的談話內容可知,“英人欲于江華注文島(指巨文島——筆者注)開港”。*《天津談草》,第341—342、341—342、338頁。對此馬建忠“以仁川月尾島不便登岸,有移設于南陽之議。英人所言巨文島,考貴國乃楸島,即楸子島,在濟州之間,仆已駁辯罷議。”*《天津談草》,第341—342、341—342、338頁。1882年7月,周馥與金允植在天津交談時也提到,“英人言貴國巨文島最合開港”。*《天津談草》,第341—342、341—342、338頁。據(jù)此可知,至少從1882年開始,英國就與中朝兩國開始交涉占領巨文島和巨文島開港問題了。對英國來說,巨文島無論從政治軍事、地緣戰(zhàn)略上,還是通商經濟利益上,皆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甲申政變”雖事發(fā)朝鮮,卻將中日朝三國乃至英俄等其他條約國家卷入其中。中日如何處理善后問題,成為英國外交官們關注的焦點和英國制定東北亞外交策略的重要考量。政變發(fā)生后,最先行動的是日本。1884年12月20日,日本政府首先制定了與朝鮮、中國分別進行談判的外交策略。*《御委任狀下付方ニ付上申》(1884年12月20日);《井上大使ヲ朝鮮へ派遣ノ旨清國政府へ通告ノ件》(1884年12月22日),[日]金正明編:《日韓外交資料集成》第3卷,東京巖南堂書店1962年版,第73—75、91—92頁。對此,巴夏禮1885年1月在寫給英國外相的報告中分析道:“日本對日朝問題和中日問題,將采取分別進行交涉的方式。日本絕對不會允許和承認中國介入日朝交涉,就這一點井上馨已經陳述多次?!?F.O.17/977/3,confidential,Parkes to Granville,January 4,1885.巴夏禮看到的是,日本的所做所為正在威脅著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
正如巴夏禮所見,日本單獨與朝鮮談判的目的有三:彰顯朝鮮為“獨立國家”的政治立場;阻止中國干涉朝鮮問題;掌控日后對中國談判的主動權。按照既定方針,1884年12月21日,外務卿井上馨奉命前往朝鮮進行談判。巴夏禮對此評論說:“日本政府迫不及待地將外務卿井上馨派往朝鮮,通過其外交手腕和良知,在短時間內解決事件,大概是自知本國國民的行為也不是沒有罪責的緣故吧?!?[英]F.V.ディキンズ著、[日]高梨健吉譯:《パークス伝—日本駐在の日々》,第216頁。一語道破了日本在處理“甲申政變”問題上,試圖捷足先登控制朝鮮、逃避責任的伎倆。日朝兩國經過談判,于1885年1月9日簽訂了《朝日續(xù)訂條約》(又稱《漢城條約》)。*一九八《約款審議ノ件》,《條約書案》,日本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第18卷,東京巖南堂書店1950年版,第347—349頁。據(jù)此,日本逃避了事變責任,獲得了賠償、駐軍等權利。對此,巴夏禮在譴責日本強詞奪理的同時,指出朝鮮危機局勢并未因《漢城條約》的簽訂而得到緩解。他說:“由于日本搞陰謀的結果,而必須要朝鮮向日本道歉,這未免有點兒可笑”,“至于日本與中國之間的問題,卻仍然沒有解決,對于12月4日的事,各有各的新說法”。*[英]季南:《英國的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66頁??梢?,巴夏禮預判到“甲申政變”后,中日兩國的對立將是朝鮮半島局勢安定的隱患。
學界指出,《漢城條約》是一個屈辱之約,中國對此也負有責任。*王如繪:《近代中日關系與朝鮮問題》,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170頁。但筆者關注的是,在日朝交涉的整個過程中,日本成功阻止中國介入朝鮮外交事務之舉,使得英國外交官們的擔心變成了事實。談判期間,日本駐華公使榎本武揚曾交給巴夏禮一份吳大澂記錄的談話摘要和一份井上馨的電文報告。巴夏禮從井上馨的報告得知,“有一次朝鮮與日本雙方會談時,吳無禮地闖入,但井上拒絕同他談判,井上言外之意是說朝鮮的主權受到了威脅”。*[英]季南:《英國的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67、165、167、166、164、166頁。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歐美各國包括日本在內,在朝鮮問題上皆經歷了向中國詢問、與中國商討甚至發(fā)生爭議的過程,但將中國徹底拒之門外的先例實屬少見。此刻,擺在巴夏禮面前的是,與朝鮮的主權相比,朝鮮的未來由誰掌控這一外交課題顯得更為重要。
正當阿須頓、巴夏禮憂慮朝鮮動蕩時局之時,又有傳聞說日本要求中國從朝鮮撤兵。1885年2月8日,日本確定了向中國要求“賠款”和“撤兵”的交涉對策。*《朝鮮事変ニ関シ清國武官処罰及撤兵ニ関シ意見問合ノ件》,《日本外交文書》第18卷,第192—193頁。日本此舉,對巴夏禮的時局判斷產生了重要影響,其外交重心也轉向如何應對中國從朝鮮“撤兵”的問題上??梢哉f,隨著中日圍繞“甲申政變”的善后交涉,巴夏禮的外交對策逐漸成熟起來。在給英國外相的報告中,他對時局做了分析,可歸納為三點:其一,“甲申政變”的責任在日本。巴夏禮曾在總理衙門看到過朝鮮國王的檄文,文稱甲申政變“全部歸罪于受到竹添煽動的謀叛政客”。*[英]季南:《英國的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67、165、167、166、164、166頁。在匯總來自各方面的信息后,巴夏禮確信是日本在鼓動和支持朝鮮脫離中國。他說:“非常遺憾的是,日本公使竟容許自己同亂黨及其罪惡行動如此密切相關”*[英]季南:《英國的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67、165、167、166、164、166頁。,對日本公使參與“甲申政變”表現(xiàn)出震驚和遺憾。其二,擔憂日本借此挑起中日戰(zhàn)爭。他說:“現(xiàn)在,我感到無法理解日本對朝鮮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但是顯然,在那個國家有一派人希望利用這個事件作為同中國開戰(zhàn)的理由?!?[英]季南:《英國的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67、165、167、166、164、166頁。其三,“甲申政變”導致東北亞時局變得動蕩不安。他指出:“這個事件一方面加劇了日本與中國,另一方面加劇了朝鮮與中國的緊張關系?!?[英]F.V.ディキンズ著、[日]高梨健吉譯:《パークス伝—日本駐在の日々》,第216頁。據(jù)此可知,在巴夏禮眼里,日本將是東北亞政局穩(wěn)定的威脅所在。此外,他還預測日本要求中國撤兵一事,將進一步加劇中日之間的對立。他分析說:“對于這個問題,中國將以其在朝鮮駐扎軍隊是受朝鮮國王之要求,履行宗主國之義務為依據(jù)與予拒絕”*F.O.17/977/3,confidential,Parkes to Granville,January 4,1885;[日]小林隆夫:《19世紀イギリス外交と東アジア》,第135頁。;基于“中國正在不斷向朝鮮增兵的情況來看,中國已下定決心保持其在朝鮮的地位”;而且“從中朝兩國在地理及文化的密切關系來看,中國在朝鮮問題上,將會比在越南更加堅定地維護和穩(wěn)固宗主權”。*F.O.17/977/3,confidential,Parkes to Granville,January 4,1885;[日]小林隆夫:《19世紀イギリス外交と東アジア》,第135頁。巴夏禮的這些見解對英國制定“甲申政變”后的東北亞外交政策起了重要參考作用。
其實,早在談判之前,李鴻章就從駐日公使徐承祖的匯報中獲知日本要求中國“撤兵”的消息。*郭廷以、李育澍主編:《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第4卷,第1649—1650頁。徐承祖向李鴻章建議撤兵*郭廷以、李育澍主編:《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第4卷,第1649—1650頁。,李鴻章亦試圖“乘此機會令彼撤兵”,清除日本在朝鮮的軍事力量,于是表示“如果日兵允即盡撤,我軍亦未嘗不可暫撤”。*《請與倭使議撤朝鮮戎兵》(光緒十一年正月十四日),《李鴻章全集》第33卷,第455頁。李鴻章同意“撤兵”之態(tài)度*李鴻章同意從朝鮮撤兵的歷史原因和具體經過,詳見張禮恒:《李鴻章同意從朝鮮撤軍的原因探析》,《廣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4期。,在巴夏禮看來可謂喜憂參半。中日兩國撤兵,可解除中日開戰(zhàn)危機,但中國從朝鮮“撤兵”,必然導致朝鮮半島出現(xiàn)政權、軍事真空局面,給日、俄插手朝鮮以機會。更重要的是,中國撤出在朝鮮的軍事力量,將極大削弱對朝鮮的掌控力度,使中朝宗藩關系受到嚴重威脅。中國軍隊撤與不撤,各有利害。但無論情形如何,有一點巴夏禮清楚,英國需要一個有效的應對措施。
據(jù)《日本外交文書》記錄*《英國公使パークス氏》,《日本外交文書》,追補年間,東京巖南堂書店1962年版,第326頁。,從“甲申政變”發(fā)生到1885年3月23日病世,巴夏禮“不顧寒風刺骨的嚴冬天氣,頻繁地往返于住所與在北京的日本公使館之間,多次同榎本談話”,“詢問朝鮮政局情況,求證日本要求中國從朝鮮撤兵的事實”。*《英國公使パークス氏》,《日本外交文書》,追補年間,東京巖南堂書店1962年版,第326頁。當他獲知日本談判團將于2月28日啟程前往中國的消息后,便立刻直奔日本公使館,與日本駐華公使榎本武揚會面*《英國公使パークス氏》,《日本外交文書》,追補年間,東京巖南堂書店1962年版,第326頁。,明確表達了英國針對朝鮮局勢將采取必要措施。他說:“日本要求清國從朝鮮撤兵,若清國一旦承諾此事,日本早晚也將隨之撤兵。如此一來,我十分憂慮俄國兵會趁機越過圖們江進入韓地,朝鮮的門戶由此被俄國打開?!m然日清兩國軍隊駐扎朝鮮,播下了紛擾的種子,但是日清兩國從朝鮮撤兵與俄國侵入朝鮮的禍胎相比,撤兵之舉的后果則更為嚴重。目前,朝鮮人民到底尚無獨立不羈之氣象,日本應該以實力對朝鮮進行保護。若日本無實力保護朝鮮,則不如讓有實力的中國保護朝鮮。此刻的朝鮮,若失去有實力國家的保護,內亂會立刻再次發(fā)生,其結果必將導致比鄰之干涉。若中日兩國從朝鮮撤兵,對此我國將有一打算?!?《其意見》,《日本外交文書》,追補年間,第326—327頁。
此番陳述,顯示了巴夏禮和英國政府應對東北亞局勢的基本思路。觀其內容,主要有三。其一,警惕俄國入侵朝鮮,但更強調中日從朝鮮撤兵的危害大于俄國對朝鮮的侵入。其二,《天津條約》后,由中國來保護朝鮮。其三,中日撤兵后,為防止朝鮮國內再次發(fā)生內亂,英國“有一打算”,即占領巨文島。這是巴夏禮和英國為應對“甲申政變”后朝鮮動蕩時局而策劃的具體方案,其中由“中國保護朝鮮”和“有一打算”是此方案的核心與手段。至此,英國面臨的外交課題終于有了答案:輔佐和援引中國在東北亞的地位與實力,為英國爭取一個穩(wěn)定的朝鮮局勢。為說服日本認同此案,巴夏禮巧妙地運用了著重渲染“俄國威脅論”之策略*有關英國對日本渲染俄國威脅論之內容,詳見張禮恒:《“俄國威脅論”與19世紀80年代英國遠東政策》,《歷史教學》2016年第11期。張禮恒指出:英國渲染“俄國威脅論”,刻意在東北亞地區(qū)制造緊張、恐怖氣氛,將中日朝三國編織到英國的戰(zhàn)略序列中,確保英國在東北亞地區(qū)的既得利益。,指出若請有實力的中國保護朝鮮,則可解消俄國插手朝鮮之威脅。作為近代條約體制內的外交官,巴夏禮對于朝鮮的國際地位十分清楚,他承認“朝鮮既已與各國締結了近代條約,那么朝鮮就是日本政府主張的獨立國家”。*轉引自[日]小林隆夫:《19世紀イギリス外交と東アジア》,第133頁。但是此刻,“中國保護朝鮮”的本意,絕非為了進一步強化朝鮮的屬國地位,而是加強中國在朝鮮問題上行使宗主權的力度。這個力度不但針對朝鮮,更主要的是針對日本和俄國。中朝宗藩關系的穩(wěn)定與否以及《天津條約》后誰來掌控朝鮮、坐鎮(zhèn)東北亞盟主地位,直接關系著英國在中、朝及東北亞地區(qū)的利益。這個思路,是英國制定東北亞外交政策的關鍵,亦是理解英國在1885年4月這個時間節(jié)點占領巨文島的重要背景。
在與巴夏禮會談之后,榎本通過電報及書信,將巴夏禮的意見轉給了外務卿井上馨。但是,井上繼續(xù)貫徹中國從朝鮮撤兵的既定方針。*《日本外交文書》,追補年間,第327頁。井上的態(tài)度,加深了巴夏禮對朝鮮時局的擔心和對日本的警戒,“離世兩個月前,在寄給家人及英國外交部的來往書信中,到處可見他對漢城騷動情形的描述和對政情分析的內容。他十分擔憂著朝鮮的政局”。*[英]F.V.ディキンズ著、[日]高梨健吉譯:《パークス伝—日本駐在の日々》,第216頁。就在離世的兩三天前,巴夏禮還會晤了即將出發(fā)去天津的榎本,繼續(xù)調解中日之事*《日本外交文書》,追補年間,第327頁。,但是最終留下“日本的威脅是嚴重的”警告,于3月23日病逝。*[英]季南:《英國的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69頁。
巴夏禮病世后,歐格納(O’Conor,Nicholas R.)接任了他的職務,繼續(xù)向榎本建議“如日本采取不干涉主義政策,不以實力護庇朝鮮,莫如支持清國的干涉政策”。*《中日戰(zhàn)爭》(續(xù)編)第9冊,第34頁,轉引自王如繪:《近代中日關系與朝鮮問題》,第210頁。巴夏禮未看到《天津條約》的簽訂,但中國從朝鮮撤兵終成定局。1885年4月18日,中日兩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其內容主要有三條:(1)中日兩國軍隊從朝鮮撤退;(2)兩國不再向朝鮮派遣軍事教官;(3)今后兩國有必要派兵到朝鮮時,必須事先互相照會通告。*附記《條約書》,《日本外交文書》第18卷,第309頁。學界對《天津條約》的研究,多以重視和分析第三條為主,強調此條款為日后日本出兵朝鮮,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留下了禍根。事實上,歷史的當事者們更多關注的是前兩條。歐格納分析說:“對于中國的利益來說,協(xié)定的缺點在于默認東京方面對朝鮮有同樣的發(fā)言權,但我們的使館所關心的,卻是一個更為迫切的問題。條約中有一條規(guī)定,朝鮮應建立本國軍隊以維持治安和保護外僑,但所給的時間卻是不夠的——只四個月。”*[英]季南:《英國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70、170、170、193、193頁?!皻W格納看出,總理衙門其實巴望朝鮮重新發(fā)生騷亂,好讓中國軍隊派回朝鮮?!?[英]季南:《英國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70、170、170、193、193頁?!坝饨淮蟪妓鳡柶澆镆仓赋?,應該提醒中日兩國注意,由俄國軍官可能掌握朝鮮軍隊而造成的威脅。*[英]季南:《英國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70、170、170、193、193頁?!翱梢姡饨还俑嚓P注撤兵和朝鮮軍事教官之條文,因為它們將左右《天津條約》后,誰來掌控朝鮮軍隊和朝鮮半島局勢的走向。中日撤兵暫時避免了開戰(zhàn)危機,但是,《天津條約》的簽訂“并未真正解除中日兩國在朝鮮的抗衡局勢”。*[美]安德魯·馬洛澤莫夫:《俄國的遠東政策1881—1904年》,第31頁。就中朝宗藩關系而言,中國“撤兵和不再派遣教官訓練朝鮮軍隊”之條文,將使中國對朝鮮的控制力度和保護能力大幅度下降,中朝宗藩關系的穩(wěn)定將受到嚴重威脅。就朝鮮國內政局而言,能否在四個月內完成由本國軍隊維持治安和保護外僑的重任尚不確定,如歐格納所言,“若日清兩國軍隊自朝鮮撤退,遲早內亂必起,而朝鮮對此自己不能迅速鎮(zhèn)壓”。*王如繪:《近代中日關系與朝鮮問題》,第210、195頁。可見《天津條約》前兩條,給當時朝鮮局勢帶來的危機之大。為此,英國政府決定在中國軍隊撤出朝鮮之前,實施巴夏禮對日本明言的“有一打算”行動,以應對《天津條約》后朝鮮半島即將出現(xiàn)的政治、軍事真空局面,完成“中國保護朝鮮”的戰(zhàn)略計策。1885年4月15日,即中日簽訂《天津條約》兩天前,英國軍艦占領了巨文島。對占領的具體時間,現(xiàn)存史料及書籍有多種記載。*張禮恒將其歸納為:“4月7日”說;“4月15日”說和“4月23日”說三種。參見張禮恒:《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1626—1894年間的中朝關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203頁。事實上,英國占領巨文島的過程與中日《天津條約》的談判進程可謂同步而行。1885年2月,當巴夏禮獲知李鴻章同意撤兵的意向后,便明確表示英國計劃占領巨文島以應對朝鮮局勢。*《其意見》,《日本外交文書》,追補年間,第327頁。4月3日,中日在天津開始談判,眼看撤兵將成事實,英國便在“4月初,下決心占領巨文島”。*[英]季南:《英國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70、170、170、193、193頁?!?月10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進行第4輪談判,就“中日相互撤兵”最終達成協(xié)議時,英國“在4月初的第一個星期內,已經將軍艦派到了那里(指巨文島——筆者注)”。*[英]季南:《英國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70、170、170、193、193頁。“4月12日,李鴻章電告總理衙門稱:“英領事壁利南密稱,水師提督前數(shù)日帶數(shù)船似往此處”,證實了英國占領巨文島的事實。*《李鴻章全集》第21卷,第504頁。4月15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進行第6輪談判、即將簽約,此刻英軍已登上該島,實施實際占領。4月18日,《天津條約》簽訂時,巨文島上飄起了英國國旗。至此,為防止《天津條約》后朝鮮局勢向著不利于己國的方向演變,維護在東北亞地區(qū)的戰(zhàn)略格局,英國以占領巨文島的方式邁出了干涉的第一步。
上述經過表明,實現(xiàn)由“中國保護朝鮮”的戰(zhàn)略計策,恢復《天津條約》后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力度,從而獲得朝鮮半島的安定局勢,是英國決定在1885年4月這個時間點上實施占領巨文島的直接動因。之后的歷史事實亦表明,英國的占領行動一直持續(xù)到中國掌控了朝鮮局勢為止,這也是1887年2月英國撤出巨文島的條件。
英國何以選擇以占領巨文島的方式,直接介入“甲申政變”后的朝鮮局勢,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要因。
其一,從地理位置上看,無論對日本還是俄國,巨文島都可肩負著軍事和政治外交兩方面的重任。巨文島既靠近日本,又位于濟州海峽之要沖,為日本對馬之門戶,扼守日本與朝鮮海上交通要道,也是俄國南下西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王如繪:《近代中日關系與朝鮮問題》,第210、195頁。英國占領巨文島,陳兵于日本的大門口,無論在軍事戰(zhàn)略還是政治影響力度方面,既可以近距離地對日本造成直接軍事壓力,又可以防御截阻俄國南下,可謂一石兩鳥。對英國占領巨文島之舉,日本的反應可謂迅速。1885年4月21日,井上馨送書簡致三條太政大臣,內稱:“目前,對我帝國來說,密切注意英俄兩國動向及兩國軍艦在我帝國近海附近的活動乃是政略上的必要措施”,建議派“軍艦兩艘赴此地巡察,以觀英俄兩國軍艦之動向,收集有關軍機情報”。*《朝鮮近海巡洋ノタメ軍艦派遣方ノ件》親展第百十九號,《日本外交文書》第18卷,第373—374頁。4月22日,井上馨又致函英國公使,表明對“英國占領我帝國領土附近的土地島嶼,我帝國政府不能不給予關注”的立場,宣揚“我帝國政府在此事真相大白之前,不得不保留發(fā)表見解”。*《英國ノ巨文島占拠ハ日本ニ取リ重大關心事タルヲ以テ之カ真相ノ十分ナル報道ヲ得ル迄ハ本件ニ関シ意思表示ヲ留保スル旨回答ノ件》,《日本外交文書》第18卷,第600頁。同時,井上馨擔憂巨文島事件會給“俄國插手朝鮮以最大良機”,“使日本近海成為爭奪之焦點,東亞和平殆不可?!?《英國ノ巨文島占拠ニ関シ之ガ対応策二ツキ訓令ノ件》,《日本外交文書》第18卷,第601頁。,更憂慮如果英國在巨文島事件上,視朝鮮為中國的“屬國”,這將損害日本將朝鮮視為“獨立國家”之政略。*F.O.46/329/109,secret,April 27,1885;F.O.46/329/121,confidential,Plunkett to Granville,April 23.1885.轉引自小林隆夫:《19世紀イギリス外交と東アジア》,第172頁。尤其是聽說俄國為了對抗英國,正策劃占領對馬島時,日本立刻采取了軍事行動。據(jù)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函稱:“日人在對馬島地方興筑炮臺,停泊師船,征兵設防,汲汲焉不遑暇給。揣其意以英人占巨文島,俄人亦必占得一處,為負隅相抗之計。對馬在朝日之間,孤懸海中,離釜山甚近,與巨文島亦不遠,倭人果有此舉,甚得形勢也?!?郭廷禮、李育澍主編:《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第4卷,第1919頁。日本各家報紙也不斷追蹤報道英國占領巨文島的情況,加劇了日本社會的恐慌。*《朝日新聞》、《讀賣新聞》自1885年5月3日至1887年3月3日。正如英國史學家季南所描述的:“日本人對離他們沿海這樣近的水面上飄揚著帝國主義的旗幟,無疑是會大為恐慌的?!?[英]季南:《英國的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206頁。事實表明,英國占領巨文島的確給日本造成了軍事和政治的雙重壓力,迫使日本開始執(zhí)行一種與中國“妥協(xié)”的政策。換言之,日本尚未來得及鞏固其在《天津條約》中取得的外交成果,就不得不將外交重點轉到巨文島事件上來。1885年6月,井上馨制定的《朝鮮辦法八條》,便是以巨文島事件為契機,“同意恢復中國的宗主權——至少對此默認了”的結果。*《パークス伝—日本駐在の日々》,第216頁??梢哉f,在防御日本問題上,英國達到了占領巨文島的預期效果。
俄國對英國占領巨文島也表示了強烈不滿。駐華公使拉德仁揚言,“如果英國的占領繼續(xù)下去,俄國將認為不得不占領朝鮮的某個地方”。*[美]安德魯·馬洛澤莫夫:《俄國的遠東政策1881—1904年》,第291、38頁?!岸韰①澮苍诔獟?,欲索占一島”*《李鴻章全集》第21卷,第524、505頁。以示抗衡?!抖韲珗蟆酚浾邉e里列夫更是提出了系列報復計劃。只是俄國政府鑒于在東北亞地區(qū)尚無力與英國開戰(zhàn)的現(xiàn)實,未被接受。*張禮恒:《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1626—1894年間的中朝關系》,第204頁。事實上,自1884年以來,俄國正在逐步介入朝鮮的諸般事宜,先是制造“朝俄密約”,唆使朝鮮脫離中國,后是要挾朝鮮擁有同等的對朝鮮出兵權力,再是逼迫朝鮮政府雇用俄國軍事教官。英國占領巨文島,打亂了俄國的陣腳,客觀上不僅使俄國艦隊南下太平洋之路受阻、軍港海參崴被置于隨時遭受攻擊的境地,還使俄國入侵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qū)的擴張計劃陷入被動。正如美國史學家安德魯·馬洛澤莫夫所分析的那樣,巨文島事件“完全改變了俄國在東亞的海軍政策,從而間接地導致了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建”。*[美]安德魯·馬洛澤莫夫:《俄國的遠東政策1881—1904年》,第291、38頁。為使英國退出巨文島、擺脫不利處境,俄國不得不與中國進行交涉,由此有了李鴻章—拉德仁的天津談判和口頭“君子協(xié)定”。*有關李鴻章、拉德仁天津會談交涉經過,詳見陳開科:《1886年李鴻章、拉德仁天津會談與中俄朝鮮政策》,《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6期??梢?,俄國與日本一樣,以巨文島事件為契機,圍繞朝鮮問題,交涉舞臺從朝俄兩國單獨交涉轉向以中國為軸心的交涉,這正是英國占領巨文島所要期待的結果。
其二,英國占領巨文島有一個理由充足的大義名分,即為了防御俄國南下不得不搶先占領此島。當時,英俄兩國在阿富汗發(fā)生軍事沖突,戰(zhàn)爭大有一觸即發(fā)之勢,這是路人皆知的事實。英國正是借此夸大和渲染俄國企圖借機占領朝鮮永興灣或巨文島的傳聞*安德魯·馬洛澤莫夫指出:為了使“暫時”措置合理起見,英國有意散布謠言,說俄國打算奪取這些島嶼,英國艦隊只是要先發(fā)制人地阻止俄國的侵略步驟。參見《俄國的遠東政策1881—1904年》,第33頁。,對外打出為“戒備俄國南下”搶先占領巨文島的旗號。從當時的局勢和由來已久的“俄國威脅”來看,“戒備俄國南下”入侵朝鮮這個大義名分,是日本和中國都較易接受的理由。后來的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在天津談判的李鴻章和伊藤博文,聽到英國占領巨文島的傳聞后,紛紛表態(tài)。
李鴻章認為,“英暫據(jù)此備俄,與朝鮮、中國皆無損”;*《直督李鴻章致總署英據(jù)朝鮮哈米敦島防俄船電》,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二),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版,第496頁。伊藤則表示“英久據(jù)于日本尤不利,但恐暫據(jù)備俄,可姑待之”*《駐天津領事原敬ヨリ井上馨》 ,伊藤博文編:《秘書類纂》外交篇下卷,東京原書坊1969年版,第367頁;《寄譯署》,《李鴻章全集》第21卷,第523頁。,可見二人都認可了英國給出的理由。李鴻章還在1885年5月18日致總理衙門的信函中稱:“屢接西電,英、俄現(xiàn)已議約解兵,似英船亦不必久踞此島,致為俄、日借口”*《致總署論巨磨島事》,《李鴻章全集》第33卷,第492、492、491頁。,足以見證李鴻章被英國“戒備俄國南下”的理由蒙在鼓里的情狀。換言之,李、伊藤二人,最初尚未洞察巨文島事件將會給中日兩國以及整個東北亞局勢帶來的影響,當然也不可能了解英國在“戒備俄國南下”的大義名分下,為己國利益采取輔佐由“中國保護朝鮮”的戰(zhàn)略。而史家有關巨文島事件的研究,亦只是全面關注了英國給出的這個大義名分,僅僅指出“英國占領巨文島的目的,是為了限制俄國向東發(fā)展”;“巨文島事件是英俄爭霸的結果”*王如繪:《近代中日關系與朝鮮問題》,第195頁;張禮恒:《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1626—1894年間的中朝關系》,第201頁;[英]季南:《英國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92頁;[日]小林隆夫:《19世紀イギリス外交と東アジア》,第158—159頁。,忽略了筆者分析的上述事實,使得對巨文島事件的分析,呈現(xiàn)出單一化的傾向。筆者認為,“戒備俄國南下”的大義名分和策劃由“中國保護朝鮮”的真實用意,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反映了巨文島事件的復雜性、多面性。
巨文島本是朝鮮的固有領土,但是英國在占領巨文島之后,首先通知的卻是中國,并主動向中國示好。1885年4月16日,英國外交大臣格蘭威爾照會中國,內稱“英廷做事,不欲有損中國聲望,甚愿欲與中國相商立約,以保中國之權力”。*郭廷以、李育澍主編:《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第4卷,第1856頁。所謂“中國聲望”與“中國權力”即是中國宗主國之聲望與權力;與“中國相商立約”表明英國承認了中國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這是英國首次正式向中國表明此意。其次通知的是日本外務省。4月20日,英國以“預防不測事件”為由,希望日本給予理解。*《朝鮮巨文島占拠通牒ノ件》,《日本外交文書》第18卷,第599—600頁。最后通知的是當事國朝鮮。4月24日,由歐格納自北京照會朝鮮,通知已將巨文島“暫行據(jù)守”,之后又將該照會寄往英國駐朝鮮領事館,由英國副領事賈禮士(Charles)轉交朝鮮統(tǒng)理衙門。*《英國特命全權致井上外務卿宛巨文島占拠ニ關シ英國外務大臣ノ電報內容通牒ノ件》,《日本外交文書》第18卷,第600—601頁。僅從英國通知中、日、朝三國之順序和無視當事國朝鮮、直接與中國“相商”之舉,就足以證明英國從開始就將占領巨文島與宗主權問題捆綁在一起,以保護和輔佐“中國權力”為軸來運作。
占領巨文島,邁出了輔佐“中國保護朝鮮”戰(zhàn)略的第一步,繼續(xù)占領直至實現(xiàn)目的則是第二步。但是,占領之后,英國卻遇到兩個問題。其一,如何繼續(xù)占領。1885年6月,英、俄在阿富汗危機緩解*1885年9月英俄簽訂《倫敦議定書》,達成劃分阿富汗邊界的原則,英俄戰(zhàn)爭危機消失。,英國為防御“俄國搶先占領巨文島”的大義名分隨之消失。來自俄、日、朝的反對呼聲日漸高漲,特別是日、俄公使已經拜會總理衙門,要求中國對英國提出抗議,各國駐漢城公使亦紛紛以個人名義表明立場*《朝鮮外署致英領事書》、《日本代理公使復函》、《德國領事復函》、《美國領事復函》、《朝鮮外署致英領事書》,《李鴻章全集》第33卷,第490—495頁。,甚至李鴻章也認為“英、俄現(xiàn)已議約解兵,似英船亦不必久踞此島”?!?《致總署論巨磨島事》,《李鴻章全集》第33卷,第492、492、491頁。在此種情況下,以何種理由繼續(xù)占領巨文島,成為英國主要的外交課題。其二,如何完成“中國保護朝鮮”計策。事實上,負責朝鮮事務的李鴻章,并不了解英國在防范俄國南下的大義名分下,還有另一個意圖。盡管李鴻章斷定英國“占此島實非覬覦朝鮮,亦非窺伺北洋”,但是考慮到“中與朝若許英占,必貽俄、日以口實”的風險,還是表明了反對立場,并密函朝鮮國王,告誡“英人雖以防俄為詞,焉知其用意非別有所注”,“不可輕易允許”?!?《致總署論巨磨島事》,《李鴻章全集》第33卷,第492、492、491頁。因此,英國需調整與中國之關系,表明其意圖。上述兩個問題相互影響,中國不坐牢朝鮮保護國的位子,英國不能撤出巨文島;英國只有占島不撤、為中國搭建外交舞臺,中國才有機會在東北亞國際關系中重新掌控朝鮮局勢,挽回《天津條約》中失去的不利地位。
圍繞第二個問題,英國重點從三個方面開展外交活動。其一,調整英中關系,通過承認中朝宗藩關系向中國示好,以獲得中國的支持與合作。1885年4月12日,龐斯茀德就宗主權問題表示:“占領之事已經過皇家國防委員會充分考慮……,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是一個迫切的問題,我們曾拒絕承認中國的權力,不過我現(xiàn)在了解,這個權力是很有理由的”*[英]季南:《英國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94、194、205頁。,表示出對宗主權的理解。4月16日,英國外交大臣格蘭威爾照會中國,“表示愿欲與中國相商立約,以保中國之權力”*郭廷以、李育澍主編:《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第4卷,第1856頁。,表明了英國保護中國宗主權的立場。4月底,英國又起草了一份《中英草案》,其中規(guī)定“查該島歲稅若干,每年以稅歸之高王。高麗入貢中國,安島應派費若干,應于稅中除出,送交中國作為貢款”*《李鴻章全集》第21卷,第522、523、525頁。,直接將占領領土問題綁架到中朝宗藩關系問題上,公開承認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雖然《中英草案》后因中國以“非政體,多流弊”,“若允英據(jù)此島,俄必將索占永興灣,日本亦必有后詞,后患甚大”為理由“暫置勿論”*《李鴻章全集》第21卷,第522、523、525頁。,最終未簽字畫押*《李鴻章全集》第21卷,第522、523、525頁。,但草案本身出自英國之手,其意義非常重大。它表明面對中國宗主權受到威脅的危機局面,為穩(wěn)固東北亞勢力格局,完成“中國保護朝鮮”的戰(zhàn)略計策,英國首先主動改變了其對宗主權的態(tài)度。針對中國以“俄亦欲據(jù)一島,且恐日本亦將效尤”的擔憂,英國以“據(jù)守該島系屬暫時之舉,并無圖損中國及屬邦體制權利之意”進行寬慰,反復強調“英廷亦不欲久占此島,但恐他國來占,則損中英兩國之利”。*《清季外交史料》(二),第69卷,第33頁。意在表明英中利益是一致的立場。此外,英國政府還通過“歐格納暗示總理衙門,朝鮮正在藐視他的中國主子,中國如不幫助我們,那是不友好的,俄國一旦結束了同英國的爭執(zhí),就想對松花江的問題舊事重提”*[英]季南:《英國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194、194、205頁。,以此來說服中國支持英國。英國在宗主權問題態(tài)度上的轉變和強調英中共同利益的表現(xiàn),對改善英中關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也對李鴻章的外交對策產生了影響。1885年5月,李鴻章在給總理衙門的信函中指出:“朝鮮近患在日俄”,“俄日畏英水師之強,斷斷不敢逼視,得英船橫鯁于期間,亦未始非朝鮮之屏蔽”,因此“我乃可暗嗾英以合力謀拒之”,建議“鈞署與駐英公使隨時操縱而聯(lián)絡”*《李鴻章全集》第33卷,第498頁。,明確了聯(lián)合英國抗衡日俄入侵朝鮮的戰(zhàn)略。至此,英中兩國在遏制日俄入侵朝鮮方面取得了一致。同時,英國對宗主權態(tài)度的改變,不僅改善了英中關系,也使國際環(huán)境開始朝著對中國有利的方向變化,最終成為中國強化宗藩關系舉措的國際支持。*有關歐美、日本對宗藩關系態(tài)度的轉變,參見權赫秀:《朝貢與條約的緊張關系——以歐美列強與日本對中韓朝貢關系的態(tài)度變化為中心》,《聊城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其二,在東北亞國際關系中,搭建中國行使宗主權、穩(wěn)固宗主國地位的國際交涉舞臺。1885年12月12日,英國外相索爾茲伯里致電歐格納,要他詢問中國,如果英國從巨文島撤出,中國能否保證該島不被其他國家占領。*[美]安德魯·馬洛澤莫夫:《俄國的遠東政策1881—1904年》。1886年4月14日,又照會中國,表明“欲請中國擔?;蛘堉袊c俄、日各國會商訂約,不取朝鮮土地,英愿立即退出”。*《清季外交史料》(二),第69卷,第33頁。4月17日,曾紀澤電告總理衙門,內稱“倘華請俄日及各西國訂約,不占高麗地,英即還巨文島”*《清季外交史料》(二),第69卷,第33頁。,再次證實英國在朝、日、俄一片反對抗議聲中,將中國推到了與日俄交涉巨文島事件的風口浪尖上。至此,可以看到一個自相矛盾的場面,一方面是英國與朝鮮交涉時,尋找種種借口、采用怠慢外交手段敷衍朝鮮政府,堅持占據(jù)不退;另一方面又積極主動讓中國與俄日圍繞撤退問題進行交涉。顯然,英國不是占據(jù)不退,它對朝鮮采取的怠慢外交也好、通過中國對俄日交涉的主動外交也罷,其目的只有一個,為完成“中國保護朝鮮”戰(zhàn)略計策創(chuàng)造機會。1886年9月,李鴻章拿著英國提出的條件,開始與俄國交涉,這就是19世紀80年代中俄明確朝鮮地位的李鴻章—拉德仁天津會談。兩人于10月22日議定了三條“口頭承諾”。圍繞這次會談的詳情和歷史意義,學界的研究成果豐碩*陳開科:《1886年李鴻章、拉德仁天津會談與中俄朝鮮政策》,《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6期。,不再贅言。筆者要強調的是,正是英國的背后操縱才有了兩人的直接會談。英國利用巨文島撤退問題,竭力在東北亞國際關系中搭建以中國為軸心的交涉舞臺。英國在臺后策劃,中國在前臺折沖,共同上演了一場由“中國保護朝鮮”的外交之戰(zhàn)。其結果是,中國在與俄國交涉過程中,不但得到了俄國“不侵占朝鮮領土”的保證,還使俄國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了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彰顯了“韓屬華”的既成事實??梢哉f,在英國輔佐下,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在東北亞國際關系中得到了強化。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回顧說,“當時,英俄兩國都暗中默認中朝宗屬關系,在交涉有關朝鮮的重大事件時,只是將中國置于中心位置,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日]陸奧宗光:《蹇蹇録(新訂)》,巖波書店1983年版,第132、132頁。,陸奧此言見證了英國輔佐中國之舉產生的效果。事實表明,“甲申政變”后,以巨文島事件為契機,英國將動蕩不定的朝鮮時局和各國的外交焦點凝聚到這個事件上來,將俄日牽入以中國為軸心的交涉軌道上,成功地使占領巨文島的軍事行動成為英國排解東北亞危機、輔佐“中國保護朝鮮”計策的一個外交資源。在英國的操作下,日俄原本欲借中國之力反對英國之舉,結果不但未能改變英國繼續(xù)占領的事實,反而在與中國交涉過程中,淪落為“中國保護朝鮮”計策的工具,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了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其三,默許或支持李鴻章實施強化中朝宗藩關系的一系列舉措。正如陸奧所言:自巨文島事件“直到近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筆者注),英國在思考其東北亞政策時,執(zhí)行的是一條與其視朝鮮為一個獨立國家,不如讓朝鮮與中國長久地保持宗屬關系更符合自己的利益的政策。”*[日]陸奧宗光:《蹇蹇録(新訂)》,巖波書店1983年版,第132、132頁。揆諸史料可以發(fā)現(xiàn),巨文島事件后,已經看不到英國對中國宗主權提出異議的墨跡,這是理解甲午戰(zhàn)爭前中國實施強固中朝宗藩關系舉措的重要背景。在英國占領巨文島期間,李鴻章借助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實施了一系列強化掌控朝鮮的舉措。具體而言,一、對朝鮮人事進行了調整。1885年7月,李鴻章函請朝鮮國王,撤掉策動“朝俄密約”的穆麟德,將其擔任的兩個職務分解開來,改換美國人墨賢理(H .T .Merill)擔任總稅務司、德尼(O .N .Denny)掌管朝鮮外交事務,目的是為了避免洋人權力過重,以便更有效地掌控朝鮮內政外交。*郭廷以、李育澍主編:《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第4卷,第1944—1945頁。在中英聯(lián)合施壓下,親俄的穆麟德于1885年底離開朝鮮。二、更換中國駐朝官員。10月30日,總理衙門同意李鴻章的奏請,決定調回“忠厚有余,才智不足”的陳樹棠,任命袁世凱為“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11月24日,袁世凱受命赴朝鮮上任,其職銜上冠有“交涉”二字,有指導朝鮮外交的權利和義務,彰顯了中國強化管理屬國的愿望。*有關任命袁世凱的詳細經過詳見張禮恒:《歷史的選擇——袁世凱就任“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原因淺析》,《東岳論叢》2017年第2期。三、送大院君李昰應回國。在李鴻章的周旋下,1885年9月總理衙門“著李鴻章派員護送大院君回國”,希望其對朝鮮動蕩的政局有所牽制。通過以上措施,中國從政治、外交兩方面加強了掌控朝鮮的力度。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積極構筑屬國電報通訊網,從軍事通訊層面掌控朝鮮局勢,亦是李鴻章強化宗藩體制的重要舉措。在李鴻章的主持下,1885年7月17日、1886年4月16日,中朝兩國先后簽署了《中國代辦朝鮮陸路電線條款合同》和《中韓釜山電信條約》。1885年11月,中國架設完成了第一條屬國電報線路(奉天—鳳凰城—漢城),標志著中國進入了使用近代通訊手段掌管屬國的時代。1886年6月,又完成了漢城—釜山的電報線路。*詳見郭海燕:《中日朝鮮通訊權之爭與清朝外交政策的轉變》,《文史哲》2007年第1期,第113—120頁。至此,在朝鮮半島有了一條貫穿南北的“屬國電報線路”(奉天—鳳凰城—漢城—釜山)。它直通李鴻章的大本營,在19世紀80—90年代,從軍事通訊層面有效地支持著李鴻章強固宗藩體制的政策,是“中國保護朝鮮”的重要手段,同時遏制了日本對朝鮮電報通訊權的進一步侵害。*詳見郭海燕:《李鴻章與近代中朝通訊網的建立》,《聊城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對于清政府、李鴻章的上述舉措,英國均沒有表示異議。
上述事實表明,至1886年底,以巨文島事件為契機,在英國搭建的以中國為軸心的國際舞臺上,中國從政治、外交、軍事、通訊層面逐漸掌控了朝鮮局勢,在東北亞國際關系中強化了對朝鮮的宗主權。至此,英國策劃的“中國保護朝鮮”的戰(zhàn)略計策基本完成,撤出巨文島的時機成熟了。1886年12月24日,英國駐華公使華爾身向總理衙門轉達英國政府之令,同意撤出巨文島,并簽署了由中國保障朝鮮安全的文書。*郭廷以、李育澍主編:《清季中日韓關系史料》第4卷,第2171—2172頁。對此陸奧宗光無奈地嘆道:“英國只是讓少數(shù)朝鮮官吏參加了交換儀式,并未將巨文島直接交還給朝鮮,而是交還給了中國”*[日]陸奧宗光:《蹇蹇録(新訂)》,第132頁。,在陸奧看來,英國始終都在輔佐中國。1887年2月27日,英國海軍撤出了巨文島。至此,英國構想的輔佐“中國保護朝鮮”之策終于修成正果。不但如此,英國還“竟從圣彼得堡方面得到驚人的允諾:如果英國撤退巨文島,俄國政府將不在任何情況下占領朝鮮的領土”。*[英]季南:《英國對華外交(1880—1885年)》,第210頁。巨文島事件之后,英國迎來了一個以中國為主導的相對穩(wěn)定的東北亞局勢。
本文以英國1885年4月占領巨文島、1887年2月撤出巨文島這兩個時間節(jié)點為問題意識,對“巨文島事件”進行考察之后,得出了以下幾點見解。
首先,1885年4月英國占領巨文島,一方面緣于英俄爭霸的歷史背景,但更直接的契機,則是因1885年前后朝鮮及日本頻繁挑戰(zhàn)中朝宗藩關系造成的危機局勢所致。為了應對和控制日漸惡化的局面,防止朝鮮半島的動蕩局勢向著于己國不利的方向演變,英國策劃并實施了輔佐“中國保護朝鮮”的戰(zhàn)略計策。而在防御“英俄戰(zhàn)爭”的大義名分下對巨文島的占領,則是完成這一戰(zhàn)略計策的開始。英國高調渲染占領巨文島的大義名分和輔佐“中國保護朝鮮”的真實用意,反映了巨文島事件的復雜性、多面性,這正是巨文島事件的真相。
其次,英國占領巨文島之后,為擺脫來自朝、日、俄強烈反對的困境,完成輔佐“中國保護朝鮮”的戰(zhàn)略目標,一方面對朝鮮采取以占據(jù)不撤為目的的“拖延外交”;另一方面又積極主動地實施將中國推向與俄、日交涉的“撤退外交”,由此成功地在東北亞國際關系中搭建了一個以中國為軸心的交涉舞臺。英國在臺后策劃,中國在前臺折沖,上演了一場“中國保護朝鮮”的外交之戰(zhàn),直至中國坐穩(wěn)了宗主國的位子,英國方撤出巨文島。因此可以說,巨文島事件是在英國軍事力量支持下,重建和鞏固中朝宗藩關系的外交事件,英國是這一事件的最大贏家,中國是最大的受益者。
最后,英國對于李鴻章在占領巨文島期間實施的一系列掌控朝鮮的舉措給予了默認或支持,這使得“中國保護朝鮮”之策,得到了中國方面強有力的支持和完善??v觀19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中朝宗藩關系的強化過程,可以看到它并非是中國單方面的施壓強迫,而是整個東北亞國際關系發(fā)展演變的結果,是東北亞地區(qū)特定時空下的國際需要,這是理解甲午戰(zhàn)爭前中國實施強固中朝宗藩關系舉措的重要背景。據(jù)此完全可以說,1885年以后,在強化東北亞宗藩體制的過程中,以遏制日本和朝鮮進一步破壞中國宗主權為目的的英國外交活動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巨文島事件是其中的重要歷史拐點。
[本文為日本大學理工學部“平成28年度海外學術交流基金”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