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紅梅,趙 熙,衛(wèi)文芳,劉 怡
(1.湖北省黃石市氣象局,湖北黃石 435002;2.民航山東空管分局氣象臺,山東濟南 430074;3.四川省崇州市氣象局,四川崇州 611230)
湖北是強對流天氣多發(fā)區(qū),而鄂東地區(qū)更是強對流天氣的多發(fā)區(qū)。鄂東地區(qū)位于幕阜山和大別山之間,受其特殊的地形影響,夏季強對流天氣多發(fā),常受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影響。許多學者對雹暴、下?lián)舯┝?、颮線等災害性天氣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3]。侯淑梅等[4]普查了2005—2012年濟南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挑取了61個后向發(fā)展雷暴個例,分析了后向發(fā)展雷暴的氣候特征和雷達回波特征;俞小鼎等[5]分析指出對于一個β中尺度對流系統(tǒng),其雷達回波的移動向量是平流和傳播的合成。筆者從天氣系統(tǒng)、物理量場、回波特征等方面對2017年7月14日鄂東發(fā)生的一次局地強對流風雹過程進行分析總結(jié),以期為同類型天氣過程的預報預警提供科學依據(jù)[6-8]。
2017年7月14日午后到傍晚鄂東局部出現(xiàn)強對流天氣,浠水、蘄春、羅田、英山、黃石等地出現(xiàn)7~10級陣風,最大風速達28.7 m/s(11級),出現(xiàn)在羅田跨馬墩(圖1);局部雨量20.0~50.0 mm(圖2),最大累積雨量106.7 mm,出現(xiàn)在浠水三角山,最大小時雨強58.8 mm出現(xiàn)在浠水策湖;并伴有雷電和冰雹。其中16:30—19:00,浠水策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遭受風雹災害,過程累積雨量 102.8 mm,陣風7~8級,17:53—18:06出現(xiàn)冰雹,冰雹最大直徑2~3 cm,造成3 200人受災,轉(zhuǎn)移安置26人,損壞房屋(基本為樓頂隔熱層或樓梯間屋頂輕微受損)22間,農(nóng)業(yè)、漁業(yè)、電力設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失,累計經(jīng)濟損失116萬元。
圖1 2017年7月14日14:00—18:00羅田跨馬墩極大風速Fig.1 Great wind speed in Luotian Kuama pier during 14:00-18:00 on July 14,2017
7月14日高緯度維持兩槽一脊形勢,中緯度受青藏高壓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共同控制,在這2個高壓之間有切變,副熱帶高壓588 dagpm線13日08:00—14日08:00緩慢東退,14日08:00—15日08:00略北抬,北抬位置穩(wěn)定位于鄂東南地區(qū)(圖3)。
從500 hPa來看,14日08:00(圖4a),青藏高壓和副熱帶高壓之間切變位于河南至四川一線,湖北省位于槽前西南氣流中,無急流;對應700、850、925 hPa有明顯切變,從山東延伸至四川境內(nèi),其中850、925 hPa西南急流強盛,位于鄂東地區(qū),均達18 m/s。到14日20:00(圖4b),青藏高壓加強,副熱帶高壓西進,導致兩高之間切變變陡,對應700、850、925 hPa有明顯切變,位置從山東向西南伸展至貴州,以暖式切變?yōu)橹?。隨著兩高之間切變收窄,850、925 hPa西南急流明顯減弱,850 hPa減至14 m/s,925 hPa減至12 m/s,但位置穩(wěn)定維持在鄂東地區(qū)。
注:藍色表示累積降雨量< 20 mm;紅色表示累積降雨量≥20 mmNote:Blue indicates cumulative rainfall less than 20 mm;red indicates cumulative rainfall not less than 20 mm圖2 2017年7月14日14:00—23:00黃岡地區(qū)、黃石地區(qū)累積降雨量Fig.2 Cumulative rainfall in Huanggang area and Huangshi area during 14:00-23:00 on July 26,2017
圖3 2017年7月13日08:00—15日08:00 588 dagpm線移動路徑Fig.3 Movement path of 588 dagpm line from July 13 08:00 to July 15 08:00 in 2017
從地面圖(圖5)來看,14日湖北省受低壓暖倒槽控制,午后鄂東地區(qū)升溫快,最高氣溫達36 ℃以上,局部超過39 ℃。
3.1動力條件從環(huán)流形勢分析可知,14日浠水位于副熱帶高壓外圍的西南氣流中,且處于低空急流軸附近,超低空急流強盛。從區(qū)域自動站風場來看,16:30左右隨著浠水境內(nèi)多單體帶狀回波的生成,策湖附近的風力加強至12 m/s,吹一致的東北風;17:55左右策湖東北側(cè)的王烈灣站風向由東北轉(zhuǎn)為西南(圖6),且風力加強至10 m/s,形成強烈的風向風速輻合,同時附近的區(qū)域自動站也出現(xiàn)明顯的風向風速輻合。倒槽在風場上表現(xiàn)為風向風速輻合,動力輻合抬升是產(chǎn)生后向發(fā)展雷暴的重要因素。
圖4 2017年7月14日08:00(a)和20:00(b)高低空配置Fig.4 High-altitude and low-altitude configuration at 08:00(a)and 20:00 (b)on July 14,2017
圖5 2017年7月14日17:00 地面形勢Fig.5 Ground situation at 17:00 on July 14,2017
3.2水汽條件14日14:00鄂東地區(qū)850 hPa比濕達14 g/kg以上,受濕舌控制;露點溫度在16 ℃以上,大氣可降水量達70.0 mm以上。說明低層水汽充沛,且存在水汽的輻合區(qū),持續(xù)到20:00以后,有利于短時強降水的發(fā)生,也是后向發(fā)展雷暴產(chǎn)生的機制。
3.3不穩(wěn)定條件14日鄂東北地區(qū)CAPE值在1 400 J/kg以上,K指數(shù)在37 ℃以上。從垂直運動來看,鄂東地區(qū)500 hPa為輻散下沉氣流,500 hPa以下為輻合上升運動區(qū),這樣的高層輻散低層輻合配置有利于對流發(fā)展。從探空圖(圖7)來看,14日08:00武漢站CAPE值為1 533 J/kg,K指數(shù)為37 ℃,說明鄂東地區(qū)上空存在可觀的不穩(wěn)定能量。同時,可看到600 hPa以下有干層入侵,有利于雷暴大風的形成。
圖6 2017年7月14日17:55浠水區(qū)域站風場Fig.6 Wind field of Xishui regional station at 17:55 on July 14,2017
圖7 2017年7月14日08:00 武漢站探空圖Fig.7 Sounding map in Wuhan station at 08:00 on July 14,2017
14日14:00鄂東北回波開始發(fā)展,一直到16:00表現(xiàn)出明顯的后向傳播,回波向東北方向移動,但新生的回波逐漸向西南方向擴展。15:00—16:00在浠水北部和羅田出現(xiàn)19.7 m/s以上大風,從浠水北部的雷達剖面來看,15:18強回波中心在6 km,至15:24強回波中心已下降至4 km,因此浠水北部大風則對應明顯的強回波中心迅速下降(圖8);從反射率因子分析(圖9),15:40羅田境內(nèi)的強回波出現(xiàn)斷裂,羅田大風與后側(cè)入流急流、回波斷裂帶有關。
浠水南部形成的回波在14日16:30左右發(fā)展成東北—西南向多單體帶狀回波。17:14開始浠水中東部回波開始表現(xiàn)出弓形回波(圖10a),發(fā)展至17:58浠水南部回波顯著加強,表現(xiàn)出明顯的弓形回波特征(圖10b),弓形回波加強對應17:50黃石江北農(nóng)場出現(xiàn)26.6 m/s大風。從17:58反射率因子圖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回波后側(cè)的入流缺口。
分析14日18:00策湖超級單體風暴的雷達剖面圖(圖11)可知,位于策湖附近的風暴單體在18:00回波發(fā)展高度達14 km,最強反射率因子達60 dBz,50 dBz以上強回波擴展至12 km,而從圖7可知鄂東地區(qū)-20 ℃層高度為8.5 km,強回波伸展高度已遠遠超過-20 ℃層高度,出現(xiàn)冰雹的可能性很高。且風暴單體隨低空西南氣流而向東北方向傾斜,并在強回波中心下方出現(xiàn)弱回波區(qū),說明單體發(fā)展至成熟階段,產(chǎn)生下沉氣流,地面觀測到冰雹。17:00左右大冶東部生成的對流單體有明顯的徑向速度輻合,隨著多個單體風暴的發(fā)展加強,到17:58策湖附近徑向輻合加強(圖12),強回波區(qū)出現(xiàn)深厚的中層輻合,弓形回波突起的區(qū)域速度圖上表現(xiàn)為輻散流場,說明有下?lián)舯┝?。同時垂直液態(tài)含水量VIL最大達50 kg/m2,這些都是出現(xiàn)雷暴大風和強冰雹的指標。
圖9 2017年7月14日15:40反射率因子Fig.9 Reflectance factor at 15:40 on July 14,2017
綜上所述,此次浠水風雹天氣是在副高外圍高溫高濕的不穩(wěn)定環(huán)境下,低層水汽輻合、干層侵入和地面輻合共同觸發(fā)生成多單體對流風暴,對流風暴的雷達回波表現(xiàn)出明顯的后向傳播特征。此次過程的預報思路如下。
圖10 2017年7月14日17:14(a)和17:58(b)反射率因子Fig.10 Reflectivity factor at 17:14(a)and 17:58(b)on July 14,2017
圖11 2017年7月14日18:00策湖附近超級風暴單體剖面Fig.11 Super storm single profile near Cehu at 18:00 on July 14,2017
圖12 2017年7月14日17:58徑向速度Fig.12 Radial velocity at 17:58 on July 14,2017
5.112h潛勢預報據(jù)最新預報資料分析,14日仍受青藏高壓和副熱帶高壓之間切變影響,湖北省位于槽前西南氣流控制,午后隨著兩高之間切變收窄,鄂東地區(qū)低空急流加強,處于急流軸附近(圖13);地面圖上,湖北省受低壓暖倒槽控制,地面輻合易觸發(fā)強對流。綜合考慮,鄂東地區(qū)14日白天有強對流天氣。
結(jié)合鄂東地區(qū)午后CAPE值增加至2 000 J/kg,且據(jù)溫度預報,午后鄂東地區(qū)最高氣溫達35 ℃以上,局部超過37 ℃,不穩(wěn)定能量充沛;同時鄂東地區(qū)濕度較高,可降水量較大,午后Td達16 ℃以上,局地超過18 ℃,比濕達13 k/kg,鄂東北超過15 k/kg,強對流天氣類型以雷暴和短時強降水為主。
特別注意,鄂東地區(qū)14日17:00預報水汽輻合明顯發(fā)展加強,從08:00探空看又有干層入侵,考慮出現(xiàn)雷暴大風和冰雹的可能性較大。
5.26h臨近預報14日13:30左右在浠水南部生成一個對流單體,向東北方向移去,隨著回波的移動發(fā)展,14:30左右出現(xiàn)降水,且10 min雨量達到6.6 mm,15:00左右羅田南部出現(xiàn)16 m/s的大風,且后向傳播造成15:03在浠水南部已經(jīng)開始形成回波(圖14)。根據(jù)14日白天鄂東地區(qū)有利的對流條件,以及雷達回波表現(xiàn)出的明顯后向傳播特征,結(jié)合14日17:00預報水汽輻合加強等特征,預計未來6 h黃石、浠水、羅田、英山、蘄春會受影響,有短時強降水和雷暴大風。因15:00 45 dBz以上強回波已發(fā)展至10 km,且在不斷發(fā)展加強,考慮伴有冰雹。
從天氣系統(tǒng)、物理量場、回波特征等方面對2017年7月14日鄂東發(fā)生的一次局地強對流風雹過程進行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此次強對流天氣是在副高外圍高溫高濕的不穩(wěn)定環(huán)境下,低層水汽輻合、干層侵入和地面輻合共同觸發(fā)生成多單體對流風暴,對流風暴的雷達回波表現(xiàn)出明顯的后向傳播特征。從預報角度來看,根據(jù)EC等數(shù)值預報產(chǎn)品分析14日白天潛勢條件較好,尤其在17:00,預報場在鄂東地區(qū)報出一個明顯的水汽輻合區(qū),具備了觸發(fā)強對流的條件。從臨近預報預警分析來看,在14日15:00左右,實況已出現(xiàn)降水和16 m/s的大風,且雷達回波表現(xiàn)出后向傳播的特征,具備發(fā)布預警的條件。鑒于此次對流過程強度較強、損失較大,分析其形成原因,希望對此類天氣過程預報預警有所幫助。
圖13 2017年7月14日NECP預報場分析Fig.13 NECP forecast field analysis on July 14,2017
圖14 2017年7月14日15:03組合反射率因子Fig.14 Combined reflectance factor at 15:03 on July 14,2017
[1] 王俊,俞小鼎,邰慶國,等.一次強烈雹暴的三維結(jié)構和形成機制的單、雙多普勒雷達分析[J].大氣科學,2011,35(2):247-258.
[2] 朱君鑒,刁秀廣,曲軍,等.4.28臨沂強對流災害性大風多普勒天氣雷達產(chǎn)品分析[J].氣象,2008,34(12):21-26.
[3] 刁秀廣,朱君鑒,劉志紅.三次超級單體風暴雷達產(chǎn)品特征及氣流結(jié)構差異性分析[J].氣象學報,2009,67(1):133-146.
[4] 侯淑梅,俞小鼎,張少林,等.后向發(fā)展雷暴的雷達回波特征及預報指標[C]//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北京:中國氣象學會,2014.
[5] 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等.多普勒天氣雷達原理與業(yè)務應用[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95.
[6] 王秀明,俞小鼎,朱禾.NCEP再分析資料在強對流環(huán)境分析中的應用[J].應用氣象學報,2012,23(2):139-146.
[7]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剛.雷暴潛勢預報中幾個基本問題的討論[J].氣象,2014,40(4):389-399.
[8] 俞小鼎,周小剛,王秀明.雷暴與強對流臨近天氣預報技術進展[J].氣象學報,2012,70(3):31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