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珩
口味實際上是人們通過味覺器官感受的第一個感覺,也就是口感,包括軟硬、冷熱都在其中。味道是人們通過口感對味道的總結和描述,比如酸甜苦辣咸,都是對口感的一種總結。
中國人多味雜,但口味的形成也有規(guī)律性。比如流域文化的影響。中國漢族大部分地區(qū)受三大河流的影響,不同地域形成了各自的飲食文化特點。
第一是黃河流域。黃河流域文化發(fā)源最早,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是中上游,即陜甘寧這一帶;第二段是中游文化,其實就是山西、河南這一帶,也包括了河北;下游即是齊魯文化。第二是長江流域文化。長江流域文化也可以分為三段:一個是長江的中上游文化,即四川、重慶的巴蜀文化;中段是湘鄂文化;最重要的是長江的下游,實際上是江浙文化,也包括了安徽地區(qū)。第三是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飲食文化,其實就是閩粵文化。
各個流域口味的形成有諸多因素,但主要的就是幾點。
首先最重要的因素,是經(jīng)濟因素和物產(chǎn)因素。物產(chǎn)的富庶是對飲食文化影響最大的先決條件。民國以前的山西經(jīng)濟不發(fā)達,山西人沒吃過魚,過年就用木頭刻條魚,澆上汁,做個魚的菜肴,表示年年有余,但吃飯的時候沒人動它,吃完飯了再把汁洗掉,以后還可以接著用。
其次是城市經(jīng)濟狀況的因素,也就是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與否深刻影響著飲食文化,而飲食文化的發(fā)展也離不開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只畫了汴梁的一小段,就非常繁華了,這樣繁華的城市經(jīng)濟,促成了北京汴梁的飲食文化繁榮。
第三是地理特征造成的口味偏好。比如山陜的人喜歡吃醋,因為那兒的土地多鹽堿,用酸可以中和強烈的堿性;而巴蜀潮濕,辛辣可以燥濕,于是人們就喜歡食辛辣。
第四是重大的政治變動和人口大遷徙。東晉以前,江南不算很發(fā)達,八王之亂后,政治、經(jīng)濟中心向南移,整個關中的世族都向南遷徙,這些世族給江南帶來了文化發(fā)展,也促進了當?shù)仫嬍澄幕姆笔ⅰ?/p>
北京不屬于某一流域的文化,但是北京擁有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這又使它擁有了多種口味的形成,一個王朝的更替,就給它帶來大量人口遷移。元代時,就有很多奶制品融入了北京人的生活。貴族為了吃新鮮的奶制品,專門開辟了一條從元大都到元上都的通道,以運輸奶制品。與此相同的是鹵煮火燒。鹵煮最初叫“南府蘇造肉”。南府是清宮里主管唱戲演出的機構,當時在故宮的東側夾道里,那個地方?jīng)]火,很冷,他們就想吃一種既能果腹,又能暖和身體的東西,所以就用所謂的下水(豬的內(nèi)臟)、炸豆腐之類的就著火燒一起煮,這就是最早的南府蘇造肉。北京現(xiàn)在的口味,又多了一層影響因素——最大的人口流動。他們帶來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口味,也帶來了一種時尚的消費理念。
信息社會的特點是傳播快,這使得好多世界各地的飲食風靡一時,然后就曇花一現(xiàn)。沒有任何一種飲食和口味能一直引領潮流,這就是網(wǎng)絡時代對口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