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雋菁
摘要: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遞價值觀是品格教育的目標。為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可以通過研讀教材,涵養(yǎ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化兒童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等方式進行品格教育,讓兒童感悟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努力地完善人格。
關鍵詞:品格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品德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1B-0015-04
提起品格教育,大家時常會與道德教育聯系起來,認為實施品格教育就是要增強學生的道德觀念、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行為。其實不然。道德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而美國品格教育協(xié)會對“品格教育”的定義為:有目的、有意識地發(fā)展青少年兒童核心道德觀念以及道德行為的教育行動,并且要滲透到整個學校文化和課程系統(tǒng)之中,培養(yǎng)其核心價值觀。[1]可以這樣說,在道德教育中,我們是在對兒童實施品格教育基礎上,再進行陶冶道德情感、磨練道德意志、培養(yǎng)道德行為、養(yǎng)成道德習慣。兩者是包含關系,完全不可等同。
正因為品格教育是形成人所特有的道德素質的核心部分,正因為它最終要指向美好的生活, [2]正因為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是它的目標,所以,我們才如此關注品格教育。
一、品格教育之基:研讀教材,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布規(guī)律
我國2011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首次明確良好品德與公民素質之間的必然關聯:“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 ”,[3]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公民素質不但是人的內在需求,而且是國家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弘揚價值觀,已經成為當今各國進行品格教育的主旋律。
在對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的梳理中,我們深切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見表1)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現次數較多的依次是文明、和諧、法治、自由、友善。作為《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文明”與“和諧”充分反映了當下我國“實現文明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如此重視“法治”,是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4個單元各有側重。除了“文明”“和諧”外,第1單元特別強調“法治”“友善”,第2單元重點關注“自由”“平等”“法治”,第3單元突出是“法治”“自由”,第4單元凸顯“自由”“法治”“友善”?!案粡姟薄肮薄皭蹏薄熬礃I(yè)”“誠信”均沒有涉及。這與一年級新生正處于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并逐步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時期有關。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遵循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原則。以“友善”為例,第1、2單元是學校場域,第3單元是家庭場域,第4單元不但有前兩個場域,還拓寬到了社會、中國、世界。第1課《開開心心上學去》是為了讓兒童克服緊張不安的不良情緒,第3課《拉拉手,交朋友》就是具體指導如何與人交往,等到了最后一課《新年的禮物》既要悅納自我,又能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感謝,不但友善對己,還友善對人,實現身心內外的和諧。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發(fā)展。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系統(tǒng)設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內容,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進學生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核心價值觀的養(yǎng)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币虼?,我們在進行品格教育時,一定要遵循兒童心理邏輯、年齡特點、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將教材中呈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兒童當下的生活緊密結合,有機滲透,適切呈現,從而實現“潤物細無聲”般的落地、生根。
二、品格教育之源: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钊胪诰蛑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必然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土壤。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明確文化淵源,樹立文化自信,走好中國道路的必然要求。
“愛國”,是個人層面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價值導向,也是民族精神最穩(wěn)定的文化基因。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內容”的“我們的國家”中,設定了這一目標:“珍愛我國的文化遺產”,希望通過文化遺產這一窗口,讓學生體會勞動人民聰明才智,進而熱愛我們的祖國。
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很多老師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介紹文化遺產環(huán)節(jié):開展“我來做導游”活動,讓孩子們組建小小旅行社,確定旅游線路和交通工具、編寫解說詞等;開展“我心目中的最佳”評選活動,組建評審團,制定評選標準等;開展“大好河山任我游”活動,交流旅游經歷,展示旅游照片等,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但對于“文化遺產”與“愛國”之間的關聯,根本就沒有涉及。
怎樣用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激發(fā)孩子們的愛國情懷呢?我們準備了一張中國世界遺產分布圖、一段視頻和一組數據。
師:(出圖)這張地圖上紅色標注的,就是我國的世界遺產。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1:我國的世界遺產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qū)。
生2:密密麻麻,太多了。
師:對,你們的直覺非常準確。截至2017年7月9日,中國世界遺產已達52項,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數量最多、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的世界遺產,看看,哪些地方你已經去過了。(播放視頻)endprint
生3:我去過都江堰、武當山、故宮。
生4:我去過5個地方,分別是秦始皇陵、莫高窟、故宮、福建土樓、長城。
師:(出示地圖、數據)看了地圖、數據、視頻,你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
生5:我特別震撼。(板書:震撼)
生6: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這么多的文化遺產,我特別驕傲。
生7:我非常激動,沒想到我們中國山川這么秀麗。
生8:我真想趕緊去看看。
課堂上,孩子們群情振奮,心潮澎湃,他們?yōu)樽约菏且幻袊硕械阶院溃瑢ψ鎳臒釔壑橛腿欢?/p>
一個沒有文化遺產的民族和國家,很難說是有真正實力的民族和國家。因此,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應重點展示我國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多樣和諧。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實物見證,是國家的“金色名片”,是凝聚民族共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精神文化支撐。不能簡簡單單、熱熱鬧鬧走個過場,而是要讓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fā)他們的情感認同,弘揚他們的愛國精神。
三、品格教育之策:從2個維度入手促進兒童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
新加坡《2014課程標準·品格與公民教育·小學》指出,一個具有良好品格并對社會有所貢獻的新加坡公民,必須以核心價值觀為基礎。這些核心價值觀指引學生明辨是非,幫助他們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并認清自己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 [4]鑒于此,新加坡的核心價值觀在整個小學教科書中反復出現,不斷強化。美國的現代品格教育將個人品德、價值觀和公民規(guī)范相結合,共同培養(yǎng)。 [5]由此可見,品格教育關注的是兒童能否做出正確判斷,面對壓力和誘惑時能否明辨是非,是否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確的、合乎主流價值的。它更加強調一種非沖突的價值共識。[6]
怎樣通過培養(yǎng)兒童的批判性思維,提升明辨能力,形成非沖突價值共識呢?我們從以下2個維度入手:
維度1:提什么問題?
為了達成“體會現代傳媒”這一課程目標,很多老師都會以廣告作為切入口,“為什么這么多商家做廣告?”經常成為小組討論的話題。這類描述性論題是針對有關過去、現在、未來的描述是否正確。這些問題有個共同之處:它們需要的答案要能說明世界是什么樣、曾經是什么樣或將來是什么樣。它追求的是精確。相比較而言,針對我們應當怎樣做及對與錯、好與壞提出的說明性論題,因為見解趨向多元,所以利于培養(yǎng)兒童的批判性思維。因此,我們將話題調整為:“有沒有必要做那么多的廣告?”為了避免觀點一致,還引入了角色扮演:“我是 (廣告商、消費者、商場、稅務局工作人員……),我認為……”。站在不同利益方的角度,孩子們在課堂上展開了唇槍舌戰(zhàn),一方面充分感受到現代傳媒強大的穿透力,另一方面也發(fā)現,提升自我信息識別能力迫在眉睫。
維度2:理由是什么?
在交流過程中,我們會習慣性地問“為什么?”,這其實就是引導孩子尋找支撐論點的論據。我們的用意非常美好,但如果沒有具體方法的指導,往往形同虛設,孩子們可能缺少第一手專業(yè)知識來支持結論,會產生謬誤。“我記得好像是這樣的……”可能做出錯誤的假設,產生一廂情愿式謬誤:“因為遙控器在爸爸媽媽手上,他們可以調換頻道,所以沒有必要限制電視廣告?!笨赡苠e誤地認為多數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產生了訴諸公眾式謬誤:“大家都是這么認為的?!痹鯓颖苊庖陨现囌`?我們引入了思維導圖:“面對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你究竟是喜是憂?請寫出你的理由?!蓖ㄟ^思維導圖,我們將思維過程可視化,讓兒童學會冷靜思考,沉著應對,不受情緒左右;讓兒童學會客觀分析,以理據爭,不以勢壓人,從而形成自己的合理判斷。通過理由陳述,孩子們殊途同歸:“無論喜憂,都說明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迫在眉睫?!倍Wo世界文化遺產的行為本身,就是熱愛祖國的具體表現。
美國學者瓊·溫克在《批判教育學》指出,“‘批判不僅意味著‘批評,批判還意味著能透過表面看到深處——思考、批評或分析?!盵7]從瓊·溫克對“批判”的解讀中可以發(fā)現,批判性思維不是“否定性思維”,它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建設性的能力——能夠對一件事情給出更多可選擇的解釋,思考研究結果的意義,并能運用所獲得的新知識來解決社會和個人問題。因為理解所以認同,因為認同所以踐行,這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入心、入腦、入行,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陳芳舟.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的實施狀況及特點述評[J].教學研究,2016(11).
[2]趙永剛.美德倫理視野下的品格教育[J].中國德育,2016(2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
[4]陳卓.新加坡品格與公民教育教科書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7(1).
[5]張亞麗.美國現代品格教育的追溯及啟示價值[J].理論觀察,2016(12).
[6] 范云霞.對美國品格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J].教育評論,2017(3).
[7][美]瓊·溫克.批判教育學[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1.
責任編輯:顏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