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保春
摘 要:數學學科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運用掌握基本的數學方法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主要以基礎的數學知識教學為主,所學習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比較密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主要是在題目解答中,在解題的過程中進行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提升數學能力,因此,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掌握更多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圍繞“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這一主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能力;提高策略
學生在數學中的解題能力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對于問題的準確理解,對于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等都是影響學生解題能力的因素,因此,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也就等同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并且也能夠推動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數學水平的提高,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以靈活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更好的提高。
一、鞏固數學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學生的解題能力與他們對于基本知識的掌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學生的解題建立在他們有必要的知識儲備上,如果學生缺乏必要的知識,那么也就無法完成知識的解答,在當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學生在解題上遇到困難往往是由于他們對于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經常出現基礎性的錯誤,比如,在進行加法運算時,很多學生經常忘記了個位數加滿了十要在十位數上進一位,運算18加23時,學生很多時候就算成了31,就是因為忘記了在十位數上進一位,這對于學生題目的解答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師要注重幫助學生進行基本知識的鞏固,為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高年級學段中,數學中的應用題增多了,對于學生的運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運算能力的提高以乘法口訣表的背誦為例,在乘除法中,學生乘法口訣表的背誦十分重要,有的教師沒有注重學生的背誦情況,因為在很多地方都有乘法口訣表,學生在做題目時往往會借鑒其中的運算口訣,在一般的學習過程中,這其中的弊端并沒有表現得那么明顯,但是一旦學生離開能夠看到的乘法口訣表,那么他們在計算時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而數學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能夠獨立進行問題的運算和解答,不依靠其他的輔助工具,如果學生過度依賴其他的工具,那么他們的思維也就得不到鍛煉和發(fā)展,解題能力也就自然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學生在解題時才能夠正確運用知識進行問題的解答。
二、激發(fā)學習興趣,促進主動思考
學生的解題能力還表現在他們的思維靈活度上,思維靈活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會思考得更加全面,從題目給出的條件中找到突破口,而思維不夠靈活的學生則容易產生思維定勢,能夠解答一類題目,但是題目中的條件稍微進行一下變通便不知如何解答,做不到舉一反三,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在教學中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數學問題有主動探究的意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趣味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最典型的應該是24點的游戲,教師舉出四個數字,學生想辦法運用加、減、乘、除的運算方法讓這四個數字的運算結果為24,這個數字游戲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這樣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也就能夠更加全面,學生對于這一類的數學游戲也是比較有興趣的,比起題海戰(zhàn)術來說,這樣的方式更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不至于引起厭學心理,學生還能夠互相出題目,讓其他人解答。教師多多運用這些能夠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的方式,讓學生不斷提升思維能力,在解題時也就能夠有更高的起點。
三、增強問題理解,提高解題能力
小學生年齡較小,認知能力有限,數學知識又是比較抽象的,因此他們在問題的理解上往往會出現一些偏差,因此教師要增強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比較常用的數形結合思想,讓數學的表達更加形象,比如,在計算路程問題時,如果只是按照書面上的理解學生很難產生具體的認知,因此教師可以在黑板上以線段的方式畫出題目中給出的條件,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問題,這樣在解題時就更有針對性,這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在課下的解題中也能夠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進行問題理解,這樣就能夠準確分析題目中所給的信息,做到快速解題。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是提升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為解題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進行思考,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題,還要運用多種方式增強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讓學生在準確理解問題的基礎上做到正確解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竹.授予學生解決問題的鑰匙:提高小學數學解題能力初探[J].新課程學習(下),2012(9).
[2]卞朝陽.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的解題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