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平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首先要讓課堂活起來。所以,活躍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成為每位教師的任務。以此展開論述,希望能為同行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興趣;活躍;課堂教學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與其他學科一樣,美術教學離不開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興趣的培養(yǎng)。在多年的美術教學中,我注意結合這門課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在興趣教學方面做了一些初步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形象入課
毋庸置疑,形象教學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從形象入課,化抽象說教為具體指導,變枯燥理論為直觀形象。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中國畫“樹分四枝”這一內容時,我做了以下嘗試,歸納起來為“一看二品三示”?!耙豢础敝傅氖亲寣W生對教師畫好的樹(特別是樹枝)進行觀摩,了解樹枝錯落有致的各種姿態(tài),初識畫樹的一般造型特點?!岸贰笔侵冈凇翱础钡幕A上,對范畫進行細致深入的體味。具體做到:品樹枝態(tài)勢的總體效果;品樹枝的虛實對照、長短參差、俯仰相間、高低映襯;品樹枝的用筆用墨特點?!叭尽敝傅氖墙處熢趯W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當堂進行示范,緊扣“樹分四枝”的特點進行教學,講求一招一式,注視一點一畫,力求讓學生在“示”中悟,并對所學內容有全面而深刻的認識。由于學生在形象教學中產生了興趣,因而在做作業(yè)時認真對待,收效顯著。
二、刻意求新
學生是有思想且具好奇心的人。針對這一特性,我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標新立異。事實表明,獨立思考能活躍學生思維,開發(fā)學生對事物觀察、品味和描繪的潛在能力,而且通過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對繪畫的獨特理解和感受,體現(xiàn)個性特點,獲得情緒滿足。與此同時,標新立異也是從學生興趣出發(fā),激發(fā)他們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繪畫空間。獨立思考是標新立異的前提,沒有獨立思考就談不上標新立異。同樣,標新立異是獨立思考的目的,缺乏創(chuàng)新求異的思考自然毫無意義。例如,在教學“標志設計”這一內容時,我首先讓學生了解這一內容的要點及其創(chuàng)意思路,并布置以下作業(yè)讓他們完成:一是學校運動會的標志設計;二是為學校多媒體教室設計標志。在具體指導中,我特意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構思,力求構圖新、立意新。標志設計要求簡潔、表達信息準確、一目了然。由于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他們始終呈現(xiàn)活躍狀態(tài),設計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意。
三、走向講臺
走向講臺即讓學生當老師,平時上課,大都教師在上,學生在下。長期的“位置定勢”使學生產生順其自然、不求變化的“安分”心理,而如今走向講臺,反客為主,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不僅情緒很高,而且躍躍欲試者不計其人。為了上好嘗試課,我采取以下步驟進行:第一步:物色人選,要求有一定繪畫水平、具有一定口頭表達能力的學生擔任。第二步:熟悉教材、試講。對此我?guī)椭囌n的學生理解、掌握上課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一起準備教具,如筆、紙、顏料之類。在此基礎上,又指導學生寫好教案,且力求讓他們自己動筆。這樣有助于加深對教材的熟悉程度,一切準備就緒后,進行試講。第三步:上臺講課。第四步:學生評課,對試講者的長處和短處進行實事求是的評析。分“語言、教態(tài)、方法、反饋、效果”五項打出成績。學生上講臺是一種嘗試,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繪畫、口頭表達和組織能力,而且有利于激發(fā)思維,活躍氣氛,增強興趣。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尚能向學生的長處學習,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
四、感受喜悅
此處著重講的是讓學生感受成功,取得進步的喜悅。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與成功,是激發(fā)興趣、提高繪畫和鑒賞水平的直接動力。對此,我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每堂課的開端,我均選出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進行表揚和評價,以此鼓勵學生提高成績,更進一步。二是啟發(fā)學生進步。例如,有一位同學不感興趣,認為寫寫畫畫沒多大出息。所以,每次作業(yè)不是馬馬虎虎,就是干脆不做,聽之任之。針對這種情況,我找到這位同學,對他進行心理治療,找出“病癥”,開出“藥方”。由于工作及時,措施到位,這個同學改變了原來的態(tài)度,堅持每次作業(yè)必做,且一有進步,我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由于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和成功,這個學生興趣漸濃,畫畫水平提高很快。三是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繪畫活動。諸如州縣繪畫書法比賽,支持他們積極參加。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成功是興趣和努力的結晶,而興趣的培養(yǎng)又依賴于成功。因此,對學生來說,興趣日漸濃郁,定會鼓勵他們獲取更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曾艷.卓越課堂下讓美術課活起來[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18).
[2]胡江鴻.讓美術課堂活起來[J].甘肅教育,2012(10):40-4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