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晗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四平 130000)
滿族的文化是紛繁多樣的。早期的滿族及其在形成滿族之前的信仰也基本上以薩滿教為主。直到清朝入主中原,接觸中原文化之后,除卻保留了一些薩滿教的生活習俗之外,滿族人亦受到一些中原民間的信仰影響,比如佛教和后來基督教,這里的基督教不是指清朝才傳入中國的,而是指自唐朝開始就一直在中國流行的,比如景教。但在這期間,滿族最主要的信仰來源還是薩滿教文化。
薩滿教的祭祀儀式多種多樣,祭祀活動也靈活多樣。比如乾隆年間曾一度盛行的“走百病”和“烤火”,這種活動通常是指在村落或者小城鎮(zhèn)的街道上燃起巨大的火堆,附近的居民全部都走出家門,一起圍繞著篝火跳富有滿族特色的舞蹈。還會有一些老人拿著家中小孩子的衣物過來烤火,希望孩子在接下來的一年里能夠健健康康,祈求孩子免去災病,帶來福氣。而這種活動通常是由薩滿來主持,眾多身著薩滿專門服飾的人員或踩著高蹺,或舉行一些爬刀架等專業(yè)操作的儀式。這些活動通常都是大規(guī)模且被看做是對新的一年的祈福之舉,具有美好的寓意[1]。但滿族在最開始是沒有這樣的民間活動的,不僅如此,薩滿教也還不是滿族人民的主要信仰。滿族人民最主要的崇拜則來自于三種,分別是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是同滿族人的生產(chǎn)和生活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的,這個經(jīng)典的漁獵民族的衣食住行都曾以原始的方式取自于大自然。如獸皮作為衣服,漁獵到的動物作為食物。而且人們通常會把狩獵來的野獸,視為神明的恩賜并加以祭拜。
清朝的許多榮耀和信仰很多都與鷹有關。在吉林一帶的滿族居住地曾流傳四個字:“鷹狗無價”。在某些滿族姓氏的宗譜上,畫有振翅高飛的鷹圖騰,很多宗族甚至會在其先人的墓碑上刻上鷹的形象。在滿族傳說中,鷹是拯救滿族祖先女真人的神明,所以后來在許多保留對自然和生靈的滿族祭祀中,鷹便會被當做主要的祭祀對象。主持祭祀的人也會在他的帽子上裝飾上銅鐵制作的鷹的模型或雕刻。這一切的產(chǎn)生源與古老的崇拜和傳說及根深蒂固的文化習俗與傳承有關。
在1972年的夏天,黑龍江省的一個考古隊在大小興凱湖發(fā)現(xiàn)了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里面出土的文物中有三件反映了當?shù)卦枷让竦淖诮绦叛?。比如一個用獸骨雕成的鷹頭,一個骨角雕成的游魚,還有一個則是陶塑人首像[2]。其中值得探究的便是那件用獸骨雕成的鷹頭,鷹的體態(tài)整個呈現(xiàn)為拱形,鷹的眼口部分雕琢也十分清晰,手法卻很古樸。細看起來,那鷹的姿態(tài)和獵取食物并無二致。最后經(jīng)考古工作者鑒定,這個鷹像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若從文化角度看,滿族先民對鷹的崇拜和喜愛由來已久。
圖騰崇拜則是在滿族祖先尚未了解人類起源的時候,他們?nèi)藶樽陨砼c某種動物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系,遂將其視作自己先祖并加以崇拜。
所謂“祖先崇拜”,即隨著人死后會有靈魂這種觀念的發(fā)展,便開始形成了對死者的追思之舉,這便是“祖先神”的由來。于是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祭祀祖先的活動,滿族家中最常見的家譜正是由此衍生而來。它既是對親人的一種追思和感念,同樣也是一種小型的家庭祭祀活動。而就在此時,滿族的祭祀文化的發(fā)展已經(jīng)十分完備,這便衍生了一種介于人和神之間的媒介:“薩滿”。
值得注意的是,薩滿非世襲,而是通過一種看似“靈魂轉(zhuǎn)生”的辦法進行選擇。如嬰兒出生時體弱多病或大哭不止,或者有其他精神紊亂等特征皆被認為是薩滿“轉(zhuǎn)世”。這個被選中的孩子要從小學習薩滿禱詞,并熟悉薩滿教的各種活動,學成之后,還要進行考試,考試合格者才會最終被認定為上一任薩滿“轉(zhuǎn)世”,并由此取得進行宗教活動的正 式資格[3]。
薩滿在進行宗教活動時,有其特定的衣帽和鼓以及鈴鐺等專門用具。帽子通常以銅鐵架子作為支撐,帽頂前通常有一只鷹作為裝飾,后側(cè)還有鹿角。進行薩滿活動時的衣服則多是鹿皮做的開襟長袍,身上往往帶有銅制的鏡子和鈴鐺等物件。用來敲擊的鼓則使用羊皮、牛皮或狍子皮做為鼓面。另外還有刀赫爾拐杖等用具。祭祀活動中,按照一定節(jié)奏敲擊鹿皮鼓,這時身上的銅鈴和銅鏡等便會叮當作響,長袍上面也會隨著舞蹈而四下翻飛,好不威嚴。
古代滿族人信仰薩滿教,其神職人員大致分為兩類。有管祭祀的家薩滿,另外還有專司跳神的薩滿。這里的要解釋一下薩滿的含義,即巫師的意思。薩滿教將世界分為三界,分別為“神界”,“人界”和“鬼界”。薩滿教的信奉中認為人的旦夕禍福是神賜予的,所以他們無論大小適宜都喜歡請示神明。比如外出圍獵時祝告祈求能夠滿載而歸;又比如家中有老人或小孩生病之時,要祈求神明減免病痛,早日康復。
在早期,滿族人供奉和敬仰的的神明多達百余種,且男神多女神少。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要數(shù)獵神,他在薩滿教中的形象最為英俊魁梧,且上身佩帶弓箭,有的還會在畫像上加上胡子,很符合漁獵民族的特色。祭祀神明的過程也很嚴謹和神圣,如獵人在祭祀這位獵神時,一定要選擇合適的地方。我國北方不少民族原來都信仰過薩滿教。
薩滿教信仰的神明有幾十種之多,屬于前文提到的有關自然崇拜的,比如天神、地神或者風火雷電等天地間自然現(xiàn)象之神。有的人會將動物的皮毛剝下,用以尊崇和祭祀,更有動物石像和木雕動物神像等。后來,人們?yōu)榱吮阌诓僮?,便發(fā)揮滿族文化中精湛的剪紙工藝,將各種動物的形象刻繪在紙或布上,但人們繪制或雕刻此類,多只為象征或祭祀時有所憑借,其中只有專司這類的薩滿可以真正與神明進行溝通??梢娝_滿以及薩滿文化在滿族的發(fā)展歷史,具有重要的文化影響。
薩滿的宗教活動原因:第一,為家人祈求安康順遂,或有娶親和事業(yè)美滿騰達。第二,為久病不好的人祈求康復,后來通常感冒這種小病也會有人在家中進行儀式活動。這個原因,也是薩滿宗教活動中最為頻繁的一種。薩滿教的神職人員會根據(jù)患者的患病情況做不同的活動,如果患者被認為是外部原因所導致的,會點燃篝火,再由薩滿的神職人員在篝火邊唱跳,這種在薩滿教中通常被稱為“跳神”。另外有患病者被認為是觸犯了某一神靈所致的,則會殺豬、殺?;蛟籽蜻M行獻祭,過程同樣由薩滿進行主持。更有時會遇到病危之人,這樣的祭祀通常表達為將人的“魂魄”給帶回人體本神[4]。這種方法自然不科學,但也算親人們表達對家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三,為祈求一年五谷豐登。由于不同地區(qū)的生產(chǎn)活動方式不同,進行薩滿活動的形式便也不盡相同。有傳說漁獵之家若能得薩滿的一件飾物,哪怕是其身上的一塊布條,那么便能在狩獵互動中滿載而歸。
這種對于薩滿教的信仰在歷史的長期發(fā)展當中,隨著社會環(huán)境,社會文明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變遷,其內(nèi)容和形式也發(fā)生了許多改變,甚至被別的宗教信仰所取代。直待到解放之后還在信仰薩滿教的大概只有滿族自身,再加上鄂倫春族和達斡爾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