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娟娟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 公共教學部,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21世紀以來,伴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lián)網的極速發(fā)展,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數(shù)量達到7.51億,其中手機網民7.24億。人們通過手機等個人移動終端,借助微信、QQ、微博、微電影、微視頻、微小說等進行全方位的交流和溝通,從而形成對人們衣食住行產生深刻影響的微文化。微文化以“微”為特征,是廣大民眾在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中,依靠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集體參與共同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它本質上是亞文化的一種,與主流文化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微文化的產生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一是全民創(chuàng)造,全民傳播。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fā)展,讓傳播微文化的設備實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廣大民眾人手一機,為時刻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供了條件,上至社會名流,下至吃瓜群眾都可能成為微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二是傳播信息碎片化。大眾創(chuàng)造區(qū)別于專業(yè)創(chuàng)造,廣大民眾在沒有大塊時間生產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情況下,利用碎片時間學習、閱讀、交流情感等已成為常態(tài),且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下產生的微平臺個性特點本身也決定了在傳播內容方面的碎片化。三是互動化的傳播方式。微文化傳播平臺(QQ、微信等)讓文化生產者和接受者之間平等交流和溝通成為常態(tài),每一個體既可以對事對物發(fā)表看法,又可隨心所欲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不但人與信息之間實現(xiàn)了多維互動,人與人之間也實現(xiàn)了多主體的聯(lián)通互動[1]。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fā)展,高校大學生攜帶移動終端設備已成普遍現(xiàn)象,沒有手機的大學生反而罕見。大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易接受新生事物,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在本能上對微平臺上的內容癡迷,他們不但是我國網民的中堅力量而且也是微文化傳播平臺的廣泛使用者和接觸者。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不斷地革新和發(fā)展,上網更加快捷和便利,放眼大學校園,無論是學生宿舍、教室、餐廳、圖書館,手握手機看微信、微博,用微信、支付寶購物買東西,利用微博、微信做微商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微文化平臺早已在無形中融入大學生的生活之中,而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微文化的產生并不是一蹴而就,它從早期的微博、微信到微小說、微電影、微視頻再到微商、微支付、微公益等構成了巨大的微文化體系[2]。這種文化體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了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每一方面,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給予了無聲的沖擊。高校為了適應形勢,在傳統(tǒng)的主流價值觀教育內容之外對廣大學生開展了許多涉及微文化、微媒體、信息技術等方面的講座、演講,一方面豐富了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內容,另一方面引導大學生在科學技術方面保持理性,對待微文化能夠保持較強的辨別能力。此外,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載體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單一的載體,而是伴隨著微文化傳播平臺的多樣化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一方面教育者完全可以利用微文化傳播平臺,將正面意義社會價值觀教育內容慢慢融入日常教育中,另一方面大學生還可與高校教師共同開展富有意義的校園微文化活動,從參加活動和參與校園微文化管理中受到熏陶,進而實現(xiàn)價值觀教育目標。
微文化的產生利弊兼并,給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第一,形式多樣的微文化呈現(xiàn)的多元價值取向一定程度上沖擊著主流價值觀,增加了高校對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引導難度。微平臺的出現(xiàn),為廣大民眾提供了廣闊自由交流的空間,在這個龐大的空間中每個人都是微文化的生產者或傳播者,使得微文化的內容呈現(xiàn)出多樣性,其中不乏消極的、腐朽的內容。大學生雖然從年齡上看已接近成年人,但心理年齡還不成熟,使用微平臺時,容易受消極價值觀念影響。第二,微文化的傳播挑戰(zhàn)著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權威,影響著大學生主流價值觀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微文化平臺的出現(xiàn),讓大學生在獲取信息、查找資料等方面更加便利,傳統(tǒng)的僅依靠課堂獲取知識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學生學習態(tài)度散漫,思政教師地位被動搖,權威性被挑戰(zhàn)。
3.1.1嚴格網絡監(jiān)管,啟動政府和網民共同監(jiān)管機制 微文化傳播平臺以網絡為基礎,一旦離開網絡,微文化傳播平臺就不能發(fā)揮應有功能,因此加強網絡監(jiān)管是引導大學生在微時代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前提。一方面政府要出臺有效的網絡微文化管理制度,對傳播負面網絡信息行為給予法律制裁。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導民眾特別是大學生網民增強辨別能力,對傳播不良信息行為進行監(jiān)督和舉報。實現(xiàn)政府和網民共同監(jiān)管,摒棄不良污穢的負面信息,還網絡純凈的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微文化傳播平臺的積極作用。
3.1.2加強大眾傳媒管理,引導大眾傳媒時刻發(fā)揮正面導向作用 微時代大眾傳媒宣揚的內容和所站的立場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頗大,因而政府要加強大眾傳媒管理,使大眾傳媒必須在各種微文化平臺上以堅定主流價值觀為前提,采用適合大學生接受的宣傳報道方式傳播積極的、健康的價值內容,傳遞正能量。將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以適當?shù)姆绞饺谌肴粘P麄鲌蟮乐?,發(fā)揮大眾傳媒育人功能。
3.2.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引領校園微文化正向發(fā)展 校園微文化育人功能得以充分發(fā)揮的前提在于方向的正確性,因此構建良好的校園微文化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采取恰當?shù)姆绞綄⑿@主流文化融入校園微文化之中。同時各高校還要建立一定的制度,引進先進信息技術將一些不良信息摒棄,凈化校園網。此外,高校要建立官方微文化傳播平臺,促進師生借助微平臺宣揚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引導社會輿論脫離消極負面的軌道,朝著積極正面的方向發(fā)展。
3.2.2發(fā)揮微文化傳播平臺正面功能,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園微文化體系 微文化傳播平臺入駐校園成為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高校必須充分發(fā)揮微信、微博等各種微文化傳播平臺的正面功能,一方面利用平臺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如線上誦經典、社會熱點辯論賽、弘揚正能量演講比賽等,通過活動開闊大學生眼界,進而將健康向上的價值觀深入大學生心中。另一方嚴格把關,將腐朽文化拒之門外,引入各種優(yōu)秀文化,傳播正能量,營造良好的微文化育人氛圍。
3.3.1提升高校教師微文化素養(yǎng),發(fā)揮教師主觀能動性 高校教師微文化素養(yǎng)高低直接影響著價值觀教育的效果。因此,培育和提升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效果就必須提升高校教師微文化素養(yǎng)?,F(xiàn)今微文化已無處不在,早已滲入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教師如果不與時俱進提升自身微文化素養(yǎng),就會與學生產生隔閡,不能走進學生內心,因此不但高校要著力提升教師微文化素養(yǎng),教師自己也要不斷進取,跟上時代發(fā)展步伐,學會靈活使用各種微文化平臺,借助平臺與學生進行各種交流,融入學生圈子,了解學生興趣,將學生喜聞樂見的微文化帶到課堂,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3.3.2鼓勵教師創(chuàng)新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與時俱進是當代社會人人都應追逐的一種精神,作為高校教師如果故步自封、執(zhí)拗于舊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必然差強人意。因此,高校教師要在繼承傳統(tǒng)價值觀教育的同時,與時俱進地將科技價值觀教育和媒介素養(yǎng)教育等新的價值觀念引入日常教育之中。高校教師既要引導學生認清科技本質,樹立正確的科技觀,又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辨別、解讀媒介中的信息,從而做出合理正確的選擇。在價值觀教育內容上創(chuàng)新固然是好,但必須借助好的教學方法才能錦上添花,提升教育效果。高校要鼓勵廣大教師特別是思政課教師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結合微文化和大學生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價值觀教育方法。如發(fā)揮微文化傳播平臺優(yōu)勢,借助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開設微課,讓學生既可通過移動設備隨時隨地獲取教學資源自主學習,又能讓廣大教師通過微文化傳播平臺以溝通交流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價值觀教育。
3.4.1引導大學生對微文化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微文化的積極影響體現(xiàn)在人們借助微平臺可將大量碎片閑散時間利用起來學習各種知識和獲取有用信息。消極影響體現(xiàn)在微文化內容精華與糟粕同在,辨別力不強,信念不堅定的人很容易受糟粕內容影響。因此,各高校在培育大學生擁有豐富科學知識的同時要引導其建立堅定而正確的理想信念,從而主動遠離糟粕,拒絕消極價值觀對大學生思想的污染。
3.4.2鼓勵大學生利用微文化傳播平臺進行價值觀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自我主觀能動性得以發(fā)揮的體現(xiàn),也是最為有效的教育。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手機等移動設備的廣泛普及,借助微平臺進行自我教育成為一種趨勢。因此,高校要積極引導和采取一定措施鼓勵大學生利用微文化平臺多學習、多思考,對于熱門社會問題能夠透過表面認清本質,有自己獨特而正確的見解,久而久之養(yǎng)成自我教育的習慣,最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