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葳
(湖南芒果娛樂有限公司 湖南 長沙 410091)
地鐵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并作為城市的主要交通出行手段,一方面緩解了城市的交通壓力,另一方面地鐵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承擔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但是國內地鐵的“泛化式”發(fā)展,缺乏個性,千篇一律,缺失城市文化個性,與現(xiàn)代化空間孤立,不利于城市整體文化的建設。
地鐵先天具有一種獨特的場景優(yōu)勢,打破了地上地下的壁壘,是構建城市文化重要的途徑,是城市文化傳播不可或缺的窗口。
不同于其他公共空間,地鐵是一個相對封閉穩(wěn)定的空間,人們在乘坐地鐵時,不容易被打擾,且容易融入周邊環(huán)境提高自身的在場感,人與景之間的互動不容易受到其他信息“噪音”影響,注意力的提高可以促進乘客對地鐵空間所提供的符號進行意義解讀,而不是僅停留在知覺的層面,經(jīng)過加工的信息更容易被記憶、回想,同時形成的經(jīng)驗有助于下一次信息接收、加工。
地鐵不僅是地下的交通線路,還是城市地上空間的延伸,更是城市文化的延展。地上空間與地下空間的地域若形成一種互動,有利于加強地域的特色和當?shù)爻鞘形幕臉嫿?。每一個地鐵站就是城市文化大框架的一個節(jié)點,交錯的地鐵線路和地上文化脈絡的交織,形成一種文化符號網(wǎng),在這張網(wǎng)的交織下,使得地鐵文化與城市文化形成良性的互動,地鐵也成為城市文化議題中的一部分。而地鐵對城市文化也具有議程設置的作用,提供城市文化話題,培養(yǎng)公眾的熟悉感,進而利于產生良好的態(tài)度,有助于對城市文化符號進行偏好式的解讀[1]。
地鐵空間的每一個地鐵站本身是經(jīng)過調查研究、考察分析后而選擇便利性強、人流量大的站點,或是城市特色地標、景點。這些站點的名稱是一種城市文化的代表符號,本身就包含意義,而這個站域的意義與公眾理解的含義存在于同一個共同的意義空間,為意義溝通提供了場所,公眾會主動的在思維層面與站點建立一種“情景空間”,通過作為站點名稱的符號與城市文化實體或者城市文化精神進行聯(lián)想,建立關系。
學者趙毅衡指出:“符號是攜帶者意義的感知:意義必須用符號來表達,符號的用途是表達意義?!辈还苁堑罔F整體作為一種符號,還是地鐵場景中所包含的海報、標志、站名、空間形態(tài)等都是城市文化的符號的組成,同時又是城市文化意義的攜帶者[2]。
語言學創(chuàng)始人索緒爾提出,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化的結構組成,也就是說一個事物要成為一種意義符號需要具有外在的形式和內在的意義。“能指”即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是可以被感知、被辨識的事物,比如地鐵的出入口、地鐵的站牌、地鐵站內的設施等,這些是公眾接觸地鐵符號的首要層面。“所指”即是一種觀念,是蘊藏在符號內的內容意義,是人類思維層面的心理建構產物,比如當報站“橘子洲站”,不僅是站點的本身名字,而會與“橘子洲景點、長沙旅游、煙花”產生意義上的聯(lián)想,這是意義帶來的一種人和場景、空間的互動。除了地鐵站點的確定、站名的確定,地鐵中每一個空間、每一個“零部件”都是符號系統(tǒng)中重要一環(huán),如通過觀察英國地鐵每一個車站的設計風格、形態(tài)結構、建筑材料可以了解到車站的“年齡”,它沒有隨著現(xiàn)代化的進展而變形或特意復古化,在充分展示英國地鐵的“長壽”的同時見證了城市的發(fā)展與變化。而韓國的仁寺洞地鐵站、大學路地鐵站則根據(jù)不同的地上風格進行地鐵場景設計,仁寺洞站因古街有名,因此地鐵站內有韓國傳統(tǒng)文化的石雕和壁畫;大學路地鐵站則是年輕文化的氛圍,站域內貼滿的是話劇、音樂劇的海報,連站域裝潢都頗有文青氣質[3]。地鐵場景內的各種符號成為了城市文化意義的最佳載體,但要注意符號系統(tǒng)的個性與整體的統(tǒng)一,通過多種符號的共同作用,才能使得城市文化更具魅力。
城市文化符號理論“神話”的創(chuàng)立者巴特指出:“神話并不是指神話學,而是指一個社會構造出來以維持和證實自身存在的各種意識和信仰的復雜系統(tǒng),即它的意義系統(tǒng)結構。”意義包含外延與內涵兩層序列,外延又蘊含了城市整體形態(tài)、歷史背景、思維體系等;文化活動是人進行的一種符號的編碼、解碼、形成意義的活動,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得文化符號的意義也逐漸豐富并產生新的意義加入原來的符號系統(tǒng)之中。人們通過乘坐地鐵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文化習俗、行為習慣、思想價值等,可以說地鐵是城市文化的一種縮影[4]?,F(xiàn)代化城市的發(fā)展難免陷入“千城一面”的困境,而地鐵為城市文化宣傳和推廣打開了新的一扇門,1900年法國巴黎建立的地鐵正是提供了這樣的渠道,通過乘坐巴黎地鐵可以了解巴黎的城市百態(tài)和文化,巴黎有著濃厚的文學藝術氛圍,在地鐵上可以看到巴黎市民大多在研讀小說詩集,與韓國的明星文化不同,韓國地鐵里可以隨處看到韓流明星海報,而巴黎的地鐵站里則是以藝術壁畫、時裝時尚為主;而北京為了展示獨特的“胡同文化”,以“奔跑的胡同”為主題,整車打造成老胡同的效果,并通過豐富的圖片再現(xiàn)老北京文化,使人進入地鐵的一瞬間就能有“這就是北京”的體驗感。地鐵提供的場景使人與人、人與景在互動中宣傳了文化、延伸了文化、傳承了文化,使城市文化在地鐵場景中與人的關系越來越近,讓地鐵場景更貼近真實場景,讓城市文化符號更深入人心,獨具匠心地創(chuàng)造著一所城市不褪色的“神話”。
地鐵標志作為一種符號,不能僅停留在空間引導的層面,還需具備以下幾種意義:
1.展現(xiàn)城市智慧
地鐵標識的可識別、可解讀性影響著公眾的出行,影響著公眾與城市之間的關系,清晰、明確的標識為公眾提供了便利,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形象。韓國首爾每條線路用不同且區(qū)別明顯的顏色進行標記,并且換乘站和普通站域的提示音樂的區(qū)別性播放讓第一次前往韓國的人們產生安全感,從而對這座城市產生良好的印象,展現(xiàn)了城市公共服務的智慧,樹立了城市的形象,利于文化的傳播。
2.體現(xiàn)城市特色
在地鐵標識的眾多指示標中都可以進行特色設計,使其擔當起象征物的角色,國內具有明顯城市文化特色的西安地鐵的Logo標志,并不是簡單劃一的“M”外在形式,而是設計成為了兩座拱形的城門的形狀,體現(xiàn)了西安的歷史古城的特色;廣東地鐵標志則是兩條并行的軌道排列一段距離后分開的“Y”形,象征著“羊城”,這樣的文化符號更容易被認知、解讀,便于人通過地鐵標識與城市形成連接與互動。
3.承載城市內涵
各地地鐵是城市地域文化的濃縮和提煉,是一種文化傳播的空間,而地鐵各種標志正是城市文化傳播的最好載體。韓國以韓流文化而受到世界矚目,在韓流有關的宣傳期通過在地鐵站設立韓流明星人形指示牌、韓流明星動態(tài)指引電子牌,美化座椅愛心標識、公益指引貼等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粉絲,充分挖掘了城市的個性,顯示了韓流文化的強大,并且在特色站域設置互動區(qū)域,使得地鐵場景與韓流文化相得益彰[5]。
地鐵提供的媒體手段非常豐富,如車內和站域的廣播、視頻、海報等。地鐵本身就是一種實體的文化場景,是文化符號的一種外在形式,符號的多種方式結合使用可以放大符號的意義。例如,在重慶,每一條地鐵線路都有其獨特的文化主題,根據(jù)特定的主題調動多種媒體配合,使地鐵不是獨立的一種交通線路而是融入了整體的城市文化,從而連接了整個城市。西安對地鐵的定位則是“承載人文,暢通古城”,不僅進入車站就有圖片指引,在站內還設置了一站一幅百變文化墻的浮雕,仿佛地鐵變成時光機,在西安這座古城進行文化穿越,讓城市文化立體豐滿,增加文化的沉浸感,實現(xiàn)“共鳴式”的體驗,構建了一個整體的文化意義框架,實現(xiàn)地鐵地下的空間與地上的空間無縫對接。
因此,要充分利用地鐵內的多媒體方式,如3D海報、全景車廂海報、車廂視頻、站域電子背景墻、全息投影視頻等,把城市特色文化融入地鐵場景,賦予符號感性的色彩,在視知覺的刺激之外,調動人與城市文化的情感互動,寓情于景,充分發(fā)揮地鐵獨具的場景優(yōu)勢、人流優(yōu)勢,讓地鐵成為構建城市文化的新陣地。
地鐵場景是固定與移動的不停切換,這就少不了虛擬場景的構建。隨著定位技術、傳感器、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日漸完善,可以在地鐵內實現(xiàn)實時支持,精準地為乘客提供路線、定位信息,甚至基于定位還能為乘客推送相關站點的服務、旅游信息。韓國地鐵的換乘站點會在站內和車廂貼置韓國特色旅游、季節(jié)旅游的海報,通過掃海報上的二維碼可以實時獲取車站信息并為乘客提供出行信息、相關景點的介紹,借助實體的文化宣傳載體與線上虛擬路線的結合,滿足了實體與虛擬需求的雙重互通。隨著AR、VR技術的成熟,未來可以把地鐵打造成虛擬的體驗空間,隨地理位置的移動自動推薦文化體驗主題,坐在地鐵上就可以感受城市的文化魅力。
地鐵場景是集“內容+服務+互動”于一體的綜合場景,為人與城市的互動和溝通提供了連接,是城市文化相互交流的紐帶。地鐵承載城市文化精神、提供城市文化服務,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傳承者,為人類感知和理解城市文化符號創(chuàng)造了意義空間;為人類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城市文化符號提供了溫床,地鐵見證著城市文化的發(fā)展,助推著城市文化不斷向前……未來基于地鐵場景的文化符號構建還值得更加深刻的討論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