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忠
(文山州壯劇團,云南 富寧 663400)
云南壯劇是流傳在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個壯族戲曲劇種,起源并形成于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云南壯劇有富寧土戲、廣南沙戲、文山樂西土戲三個分支。音樂形態(tài)有“本土型腔調”和 “共融型腔調”,是一個多聲腔少數(shù)民族劇種。伴奏樂器豐富多樣,極具壯族色彩。表演分生、旦、凈、丑等行當。近年來,民間壯劇演出十分活躍,舞臺音響在頻繁的演出中顯得更加重要。
音響簡單的說就是把聲音放大并還原出來的一系列設備及其功能效果,音響師的工作是以“聲學基礎、人耳特性、聲場聲學、音響系統(tǒng)的跨接、調音技巧、音源設備、音響系統(tǒng)的設備、調音臺、功率放大器、音箱、效果處理器、信號處理設備及音樂知識”[1]為基礎的專業(yè)性很強、工種很特殊的一個工作。舞臺音響,顧名思義就是為舞臺演出服務的設備,舞臺音響的成敗決定了演出的成敗。一般說來,能把音響設備跨接、調試并使用好,是對音響師最基本的要求。作為專職音響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才能走在音響工作的最前沿。
在云南壯劇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舞臺音響與云南壯劇不是同步成長的。新中國成立以后,各地文藝院團才得以迅速發(fā)展,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劇團,許多優(yōu)秀劇目紛紛登上舞臺,面向基層,面向觀眾。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云南壯劇民間業(yè)余戲班如雨后春筍般在廣大壯族村寨迅速恢復;文山州壯劇團也成立了。為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滿足廣大觀眾的需求,云南壯劇便有了自己的音響設備,還增設了音響師崗位?;叵霕I(yè)余土戲班的迅速恢復和文山州壯劇團成立發(fā)展到現(xiàn)在,音響設備的更新完善也經歷了曲曲折折、跌跌撞撞、坎坎坷坷,艱難地走到了今天。從沒有音響設備過渡到當時極為簡陋的音響設備,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線陣音箱、數(shù)字調音臺、數(shù)字處理器,可調頻手持無線話筒、領夾話筒、頭戴式話筒等,可以說是量的增加、質的飛躍。舞臺音響為壯劇表演默默奉獻,與云南壯劇的傳承和發(fā)展一路同行,共同成長。
隨著經濟建設的飛速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廣大農村在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對精神生活的渴望和對文化娛樂活動的需求越發(fā)強烈,由此,壯族的民俗活動得到全面恢復,文化藝術活動得到豐富和提高。特別是每年農歷正月到四月初,富寧縣壯族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瓏端節(jié)”相繼舉辦,你方唱罷我登場,節(jié)日期間人頭攢動、人聲鼎沸、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壯族瓏端節(jié)有三項活動:物質交流活動、男女社交活動、文化娛樂活動。而文化娛樂活動的重頭戲就是山歌對唱和演出壯劇。有道是“瓏端必有戲,無戲不瓏端”。每一個村寨要趕瓏端節(jié),必須要演出高質量的壯劇節(jié)目。
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必須要有音響效果,所以每逢瓏端節(jié),舞臺音響就是首當其沖需要解決的大問題,音響師也是最繁忙、最辛苦的時候。
如今業(yè)余壯劇戲班之間,不僅比壯劇表演的水平,比接待服務賓客的能力,當然也會比演出的舞臺音響,這是標志一個地方領導和群眾對壯劇的熱愛,對文化基礎設施的高度重視?,F(xiàn)在“隴端必唱戲,唱戲要唱響”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隴端”“壯劇”“音響”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舞臺音響也因此極大地促進了云南壯劇的傳承和發(fā)展。
云南壯劇是在不斷的學習借鑒和不斷的排練演出中得到傳承和發(fā)展的。在云南壯劇“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進程中,壯劇舞臺也在不斷的變化和發(fā)展,形成了不同風格、各具特色的舞臺類型”[2]。云南壯劇業(yè)余戲班的演出活動都是根據各種民俗活動的規(guī)模、性質、時間、演員陣容或觀眾的多寡、演出劇目的場面等等因素來選擇不同的舞臺類型。云南壯劇的舞臺類型分為初始類型舞臺(包含初始類型室內舞臺和初始類型室外舞臺)、草臺類型舞臺、廟臺類型舞臺(包含古代廟臺和現(xiàn)代廟臺)、現(xiàn)代類型舞臺(分為現(xiàn)代標準舞臺、現(xiàn)代露天舞臺、現(xiàn)代流動舞臺)等四種類型[2]。
在不同類型的舞臺上演出,就會提出不同的音響要求。例如:婚宴是在屬于初始類型室內舞臺的堂屋對唱山歌,不需要音響;壯族賀61大壽的賀壽活動也是在屬于初始類型室內舞臺的堂屋演出《八仙賀壽》和唱祝壽歌,環(huán)境狹窄、規(guī)模不大、演員不多,也沒有必要設置舞臺音響;而各村寨舉辦的瓏端節(jié)、慶典活動就會在草臺類型舞臺、廟臺類型舞臺和現(xiàn)代類型舞臺演出大型壯劇和大規(guī)模的文化娛樂活動,環(huán)境寬廣、場地空曠、人聲鼎沸、聲音嘈雜,這就需要增加舞臺音響設備,估算聲場響度,放大功率、減少干擾等來進行認真準備。因此,音響師就要根據不同的舞臺類型、活動內容、環(huán)境條件、活動規(guī)模、演員陣容進行音響配置和調試,因而舞臺音響師就必然要不斷地去適應不同舞臺類型的音響要求。
每次演出由于場地不定,舞臺的大小也不一,所以音響師要提前到演出場地了解情況,以便找準設備的擺放位置,做好聲場響度估算,從而更好的配置設備,這里主要是針對室外演出。第一步是音箱的擺位。舞臺口兩側的主音箱,應與舞臺口平行,與舞臺邊緣距離在2~3 m左右,高度視演出規(guī)模大小而定,但不得低于人的頭部。舞臺返送音箱分兩部分來擺放,一部分是擺放在舞臺口,輸送伴奏音樂,讓演員聽清伴奏音樂的節(jié)奏和旋律;一部分是擺放在樂隊旁,輸送演員的語音,讓演奏員聽清演員的臺詞,便于兩者之間的配合。不管是主音箱還是返送音箱的擺放,要盡量與舞臺協(xié)調一致,不影響舞美效果,又利于擴音。第二步是調音臺的擺位。一般調音臺都是擺放在演員上臺的附近,這樣音響師便于和演員、導演等交流。也有的音響師把調音臺放到觀眾后面,選在左邊或右邊主音箱的正前方,這樣可以聽到音箱的直達聲,從而更好的調節(jié)音量和音質。第三步是功率放大器的擺位。功率放大器不能距離音箱太遠,否則音頻信號會在傳輸過程中流失。功率放大器應擺放在線性陣列音箱下邊,不僅節(jié)約音箱線的開支,又提高音頻信號傳輸質量。音響的周邊設備如無線話筒接收器、效果器、雙31段均衡器,都隨調音臺擺放,這樣便于音響師臨時調節(jié)。第四步是音頻線和音箱線的連接。音頻線盡量用三芯線,帶有地線即屏蔽線,減少外部信號的干擾。音箱線走線要與燈光線分開,以免產生電磁場作用,干擾和影響音頻信號的傳輸及質量。音頻線和音箱線要標明記號,以便出現(xiàn)問題時方便查找。
設備跨接確認完好無誤后,按開機順序打開所有設備,把音量推到與正式演出一樣的位置,觀察電壓的穩(wěn)定狀況,電源線是否發(fā)燙,功放機工作是否穩(wěn)定,無線話筒信號是否有干擾和死點區(qū),音樂是否有跳幀、斷點、雜音等等。一句話就是觀察每級設備工作的穩(wěn)定性,以便調試每級設備到最佳的效果,并保證最大音頻動態(tài)不超過各級設備本身的頻帶寬度,使聲音不產生削波失真,讓每級設備達到最佳的工作狀態(tài)。
音響設備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做好防雨防曬措施。音響設備在使用后,一定要存放在通風干燥的地方,并經常檢修,延長設備使用壽命。在委托人代理操作設備時,應慎重選人,交代注意事項,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主持人是整臺晚會的靈魂,不僅擁有很強的主持能力,同時普通話也標準、流利,情感細膩,語音特性是清晰流暢,富于表情。處理手段為:“要衰減LF,在100 Hz附近衰減6 dB左右,最大可衰減10 dB;對于MID,在250~2kHz提升3~6 dB;對于HF,6 kHz以上衰減3~6 dB,250~2 kHz是語音的重要頻段”[1]134;在室外比較空曠的場地演出,主持人可以加適當?shù)幕祉?,但不能太多,否則會失去真實感和親切感。
“專業(yè)歌手有響亮的歌喉,從發(fā)聲、氣息、吐字、共鳴等演唱基本功都具備一定的水平,而且每人都有一定的演唱風格,要求音響師了解歌手的音色特點、風格流派,高中低泛音特性,歌手的音域寬度和動態(tài)范圍,熟悉歌曲、歌詞感情,調音的基本手法要與歌曲的意境協(xié)調一致,注意歌曲的風格和歌手的演唱情緒等?!盵1]134-135
演員與話筒的拾音距離可分為近、中、遠三種。近距離拾音,話筒與口形距離為1~5 cm,適合于低語調的主持人和通俗歌曲的演唱者。對語音進行均衡處理的要求:“100 Hz衰減3~6 dB,減小低頻近講效應;200~300 Hz提升3~6 dB,是語音的基本音域;1k~2k Hz提升3~6 dB,增加明亮度,提高清晰度;8 kHz以上衰減3 dB,減少高頻噪聲,因為語音的高頻泛音比歌聲少。中距離拾音,話筒與口形距離為5~10 cm,適合于中音語調的主持人和民族唱法。均衡處理的要求:100 Hz不提升不衰減,沒有近講效應;256~440 Hz提升3~6 dB;1k~3 kHz提升3 dB,使音色清透;10 kHz提升3 dB,增加音色的表現(xiàn)力,提高音色的解晰能力。遠距離拾音,話筒與口形距離為10~20 cm,適合美聲唱法拾音。均衡處理的要求:LF提升3~6 dB; 256~315 Hz提升3~6 dB;1k~2 kHz提升3~6 dB;10 kHz提升3~6 dB?!盵1]137-138
對聲功率大的音源,話筒的角度可以稍大一點,距離也要遠一些,避免低頻氣團的噗噗聲和強大的聲功率對設備的沖擊。對聲功率小的音源,話筒的角度可以稍小一點,距離也要近一些,增加聲音的飽滿度和清晰度。
“如美聲、民族唱法、戲曲為3∶7,流行唱法為4∶6,搖滾樂為5∶5。這是一些有名氣的音響師的表現(xiàn)手法,無統(tǒng)一規(guī)定,某一個時期以某種聆聽習慣為一種表現(xiàn)手法?!盵1]125壯劇常用的伴奏樂器有馬骨胡、土胡(土二胡)、葫蘆胡、琵琶、中阮、土三弦、揚琴、笛子、嗩吶、尖頭簫、鼓、鑼、鈸等。專業(yè)壯劇演出,為加強樂器聲音的厚度和舞臺效果,通常會增加一些西洋樂器,如電子琴、大提琴、黑管等。地方戲曲伴奏音樂一般大多是使用民族樂器,而民族樂器大多聲功率比較小,加上樂器數(shù)量少,頻響穩(wěn)定時間短,所以壯劇演出時,盡量每件樂器都有一只動圈話筒,保障整體聲音的和諧。打擊樂器聲功率比較大,所以用1只CR-3電容話筒,擺在距離樂器1 m的地方就可以。幕后伴唱有男聲和女聲,同樣在舞臺垂幕旁,擺放兩只CR-3電容話筒,兩只話筒距離2 m為佳,距離太小演員不好站位,也容易串音,距離太大演員不好交流,話筒高度一般在1.2~1.5 m。在演出中要根據曲目的變化隨時調整好每個樂器配比平衡及音色變化。民族樂器雖然聲音效果顯得偏高而薄,低中頻不夠豐富,樂器間的融合感差,特別是演奏雄偉壯大的樂段時,更覺得氣勢不夠,不過民族樂器具有濃郁的地域特征和壯族特點,適合演奏輕快、活潑、寧靜、柔美、柔情的曲目和戲曲伴奏,這是其它樂器所無法替代的。
以前沒有音響設備,演出照樣進行,但顯得蒼白無力,再好的劇目也發(fā)揮不出其獨有的韻味和特點,再好的音響也體現(xiàn)不出其存在的價值。現(xiàn)在,有了舞臺音響的加入,云南壯劇更能呈現(xiàn)其獨特的魅力。比如五場壯劇《彩虹》,利用音響的優(yōu)勢,在幕起唱山歌的時候,話筒加入混響,使歌聲更加悠揚甜美,讓人向往美麗的壯鄉(xiāng),向往彩虹喝水的地方;在趕瓏端時壯族青年男女跳手巾舞的場面,把伴奏音量稍微推大一點,使演員跳得更有激情,讓觀眾融入到劇中的場景,感受壯家瓏端節(jié)熱鬧的氛圍;在土司老爺迎娶朵比姑娘的場景,利用調音臺上的全景定位器制造出伴奏音樂從左到右的效果,仿佛迎親隊伍由遠及近,喜氣臨門的感覺;在土司老爺出場的時候,利用調音臺上的均衡旋扭對大鼓進行低頻提升,使低音渾厚有力,體現(xiàn)土司老爺沉重的步伐和權威,無上的權力不容侵犯。比如壯劇小戲《摸秋》,在幕起的時候,利用調音臺上的推拉衰減器把伴奏音樂推到適當?shù)奈恢?,把觀眾提早帶入劇情,等演員出場時,伴奏音樂又適當減弱,把語音推上去;在衛(wèi)東醉酒出場的場景,他唱的腔調是〔哎依呀〕,該唱腔深沉婉轉,一開始就要把握好音量大小,表現(xiàn)出衛(wèi)東一個人凄慘的生活背景;在劇情結尾時,壯家阿哥摸到大豐收,阿妹摸成傳佳偶,牛牛摸得大團圓,一家三口和和美美,這時伴奏音樂也推到較大的位置,突出牛牛一家人喜悅的心情,以干凈利落的節(jié)奏震撼收場,使觀眾對故事的美好結局贊嘆不已,流連忘返。再比如為方便下鄉(xiāng)演出,減少工作人員,現(xiàn)在新排的劇目,伴奏音樂都是錄制好的,聲音圓潤飽滿有厚度,缺點就是一旦音響出現(xiàn)問題,就會中斷演出?,F(xiàn)場伴奏雖然聲音單薄,但靈活多變,音響出現(xiàn)問題,絲毫不影響演出。所以兩者都有優(yōu)缺點,在實際工作中只有融合互補,才能給工作帶來成效。
云南壯劇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拓展項目,進幾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力度,逐年撥付保護經費,文化部門利用保護經費為云南壯劇業(yè)余戲班購置服裝樂器、配置舞臺音響設備,組織培訓、排練和演出,壯族農村的民俗活動逐步全面恢復,戲班的演出更加頻繁,演出水平越來越高,民間藝人和廣大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得到提高和增強。在經費相對緊缺的情況下,村民自愿捐款捐物,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捐款集資購買高檔舞臺音響設備,努力把本村的瓏端節(jié)辦得更加熱鬧紅火。但舞臺音響人才奇缺成了急需解決的大問題,作為專業(yè)音響師,培養(yǎng)業(yè)余戲班音響師就成了首當其沖的大事,責無旁貸。
一是要幫助業(yè)余音響師掌握舞臺音響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二是教會他們跨接、調試和愛護音響設備,教會他們在一般情況下能獨立操作。三是培養(yǎng)他們熱愛舞臺音響工作,培養(yǎng)他們做好舞臺音響工作的責任感。但目前的業(yè)余音響師還遠遠適應不了壯劇演出和民俗活動的需求,還需加大力度,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業(yè)余音響師,促進業(yè)余戲班的傳承和發(fā)展。
針對上述舞臺音響基本調音技巧、使用中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及云南壯劇的表演特點,音響師在演出前必須檢查調試好各級設備,熟悉設備的各個功能,了解演出劇目中的人物情感、伴奏樂器的聲音特性、導演的要求等等,要做到不懂則學,不恥下問,才能在演出中處理好舞臺音響與云南壯劇融合互補,發(fā)揮舞臺音響的最佳效果,體現(xiàn)云南壯劇的藝術價值。還要下大力培養(yǎng)業(yè)余土戲班的音響師,共同為云南壯劇的傳承和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