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泉 蛟
(大連醫(y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七一”講話中,在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自信的基礎上,又明確提出了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并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明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梢钥闯觯袊厣鐣髁x文化自信有力地支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的自信,并且成為關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要素。也正是基于此,有必要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以文化哲學為視域,深度闡釋為什么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出現了哪些問題,以及如何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和澄清,將更有助于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
為什么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為什么要把這個文化自信界定為中國的、特色的,而且還是社會主義的?這里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這需要做出哲學本體意義上的探究與承諾。本體問題,傳統(tǒng)西方哲學認為是存在何以可能,探究事物存在背后的原因、機理、初始等,是超越具體表象背后隱蔽的質、根、原等問題。[1]16如果從中國哲學的角度來闡釋,就是事物之所以存在、延續(xù)、發(fā)展,總需要有一個“本根”、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本的問題。[2]17所以,本體問題,是任何事物,特別是人類社會、人類自身,必須面對且必須要予以重視和破解的重大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經五千年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特別是近現代百余年的歷史征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做出的最深厚、最實質、最具本體意義的歷史選擇與建構。這里內在的原因在于,文化是一個社會、國家、民族內在的思想、精神和靈魂,文化可以化人,進而可以育人、成人,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體系之中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體系中被塑造被建構,進而遵循一定文化體系的規(guī)范和要求,成為適應一定社會發(fā)展要求的文化意義上的人。并且,文化構成了人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最根底的心理基礎、最核心的思想靈魂、最終極的價值理念,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了文化這個心理基礎、思想靈魂、價值理念,社會就會混亂,民族就會衰敗,國家就會落后,個人也會六神無主,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生存與發(fā)展。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曾經創(chuàng)造了十分燦爛和輝煌的古代文明,而且也正因為如此,使得中華民族得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形成了對其他民族巨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但是,在中國步入近代歷史的過程中,中國社會出現了文化衰微、僵化、凝固,落后于世界近代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歷史的事實證明,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落后的思想文化不能維系中國的獨立,也不能指引中華民族的解放,因為這種傳統(tǒng)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是建立在小農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在整個近代世界由傳統(tǒng)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由地區(qū)國家、民族歷史進入世界歷史的趨勢中,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落后的思想文化必定對抗不過西方由商品經濟、工業(yè)化所形成的近現代文化,亟須變革和適應。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即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并不適合中國,也不可以拯救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全盤西化,事實證明是極端的和偏頗的,注定到最后是失敗的。這里內在的原因就是近代中國社會始終沒有完成工業(yè)化、商業(yè)化,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始終沒有占據主導,中國近代歷史有著自身獨特的性質和特征,所以,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不適合中國。即便我們完全效仿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到最后也出現了種種僵化、癥結、難以為繼的問題。所以,在左奔右突、不斷效仿、不斷碰壁和不斷沉思中,中華民族最終選擇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首先一定是屬于中華民族自己的,是中華民族自身所擁有的,已經內化到中華民族內在基因、血液中的文化。如果在思想文化上完全照抄照搬,完全效仿模仿,那必然會成為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附庸,進而失去中華民族自己獨立的標識。中國人、中華民族、中國社會,到任何時候,都需要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得以存在的最深厚的精神根底,是屬于核心層次的思想靈魂。具有反映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質的社會主義文化,是真正屬于中國人民自己的思想文化。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又一定是兼容并蓄、不斷豐富、不斷拓展以及動態(tài)發(fā)展和變化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外是吸收借鑒,海納百川,絕不是封閉保守,孤芳自賞,任何有價值、有思想、有意義的文化,我們都需要虛心學習和借鑒。海納百川,寬廣胸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巨大氣質。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自身始終是深深自省、自覺、自警,是深刻知曉自身文化的不足和缺陷,進而在不斷反思、不斷批判、不斷建構中予以豐富和發(fā)展。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永遠要與時俱進,隨著社會、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前進和變化,任何孤立靜止的思想文化,到最終一定會被歷史所淘汰。最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一定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彰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反映時代精神,最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都是反映、維護和發(fā)展廣大人民大眾根本利益的文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終極的奮斗目的。唯有這樣的思想文化,才是構成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的文化,才能夠得到最廣大人民從心往外的自信。
從哲學意義上來說,反思呈現為思想認識的高度自覺,能夠“以思想的本身為內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3]38。不僅如此,哲學層面的反思更在于揭示人類思想認識得以成立的隱匿性前提、根據、基礎和標準,并對其予以批判性審查和挖掘,進而不斷重構思想新的前提、根據、基礎、標準,最終達到持續(xù)支撐、不斷促進人類思想認識的躍遷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4]106所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及其自信要予以深度的哲學反思,在深度反思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和加深廣大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地認可和踐行。當前廣大民眾在認識與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在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時,往往很多人更看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甚至把文化自信直接和簡單歸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信,這是一種十分普遍且不自覺地誤讀。
中華民族五千余年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源頭、基礎和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必然要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必須要深刻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地位和重要價值,到任何時候都不可割裂與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淵源。但同時我們也需要予以辯證地分析:
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確實博大精深,而且是中華民族的根、源、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建構與發(fā)展,不可忽略和跨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忘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質來說,就等于忘記歷史,也就等于忘記了自己,進而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呈現出來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理念等方方面面,會自覺和不自覺的影響、規(guī)范和制約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建構與運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不可割斷的血脈。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在近代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中華民族面對空前的生存危機時,確實遇到了無法擺脫外敵入侵、無法維系民族獨立的歷史困惑,確實存在著其先天固有的不足和缺陷。這種超穩(wěn)態(tài)的反映封建宗法、血緣、等級、專制的思想文化,已然對抗不過開放、競爭、民主、平等、自由的資本主義文化,是落后于近代世界歷史大趨勢的陳腐文化。從這個角度來看,五四新文化運動強調全盤西化,雖然非常極端、偏頗、不正確,但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確實嚴重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是在嚴重落后以及鮮明反差中,才導致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tǒng)文化的徹底和極端否定。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極端、偏頗,也有其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根源。
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不斷變革,要順應世界近現代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和趨勢,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夠與時俱進,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相反,一味的頑固保守,開歷史倒車,硬要回歸到傳統(tǒng)文化的體制和規(guī)范中去,硬要將反映新時代、新發(fā)展、新趨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退回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框架和規(guī)范中去,那就必然會帶來思想文化的倒退,進而禁錮人們思想文化的頭腦,扼殺思想文化的活力和未來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及其自信,不可以歸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著重吸收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優(yōu)秀精華,摒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在積極揚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更加集中反映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更加迫切滿足當前我國社會建設和發(fā)展的各方面需求,是真正意義上屬于現時代中國的思想文化。
在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時,許多人并不看重社會主義,甚至忽略了社會主義這個最根本的性質和特征,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不理解、不相信、不自信。
其實,這是對社會主義尤其是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不深,嚴重缺乏理性深度和高度的表現。當然,造成這一局面有著內在的一個十分不自覺的思維邏輯,許多人雖然身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而且長時間生活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環(huán)境中,反倒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正確的認識,倒是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對比的過程中,首先看到的是資本主義的發(fā)達,相比之下就會看到自身的不足、缺陷和問題。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形而上學的思維邏輯,我們應當具有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邏輯。即當我們看到西方資本主義發(fā)達一面的同時,也要看到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自身難以克服的內在矛盾,尤其是后現代西方社會所體現出來的種種癥結,而當我們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存在著種種問題時,也要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短短四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績,看到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智慧對西方資本主義巨大的影響和輻射,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潛力和遠大發(fā)展前景?;诖?,我們才能夠真正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及其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和特征。從中國近現代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中國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就是單純地走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道路也走不通,到最后,我們只能走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切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就應了一句名言“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致的樹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具體的、個別的、特殊的,而且要維系事物自身的獨立存在和長遠發(fā)展,而不是轉變成其他事物,成為其他事物的附庸,那就必然要首先維系自身獨立存在和長遠發(fā)展的根基、性質、特征,失去了自身的最內在的根本屬性和獨特特征,就必然會帶來自身的毀滅與消亡。所以,我們所強調的文化自信,一定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彰顯我國社會主義的典型特征文化。在這一點上,我們要深深地知曉,思想文化一旦被意識形態(tài)滲透、被和平演變、被文化侵蝕,其后果將是毀滅性和悲慘的。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的慘痛教訓就是歷史的明證。
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在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種種挑戰(zhàn),但最重要的是要正視現實,勇于開拓進取,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實現永不停歇的發(fā)展。而且更要深刻地認識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和特征的文化以及文化自信,是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中國當代社會現實,能夠最終促使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fā)展的文化。丟掉了社會主義這個最內在根本屬性,就等于泯滅了自己,取消社會主義這個最鮮明的特征,就等于忽略了自己,最后就會帶來崇洋媚外、全盤西化,直至造成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附庸的局面。所以,在任何階段,到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守、堅定、堅信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性質和鮮明特征的文化,要對屬于自己的文化充分自信,并在此基礎上,兼容并蓄,不斷豐富和拓展,這才是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根本之路。
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5]220,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5]203。作為形而上的價值探求,哲學總要為人們提供一個終極的思想理念、價值導引、精神追求。[6]141-14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及其自信,不僅在于繼承傳統(tǒng),兼容并蓄,反映現實,而且更在于為未來提供指向,成為引領社會和時代的精神理念、價值信念,成為人們精神家園以及思想靈魂的依歸。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是支撐廣大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主心骨”,是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導航燈”。習近平總書記在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yè),哲學社會科學戰(zhàn)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zhàn)線。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是繁榮發(fā)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的根本保證。”要想讓廣大民眾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深度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在實質、根本性質、價值取向,以及破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所面對的種種困難、問題和挑戰(zhàn),特別是真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發(fā)展和繁榮,唯有加強黨的領導,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才能夠取得最終的實際效果。
從實質來說,無論哪個國家、什么社會、什么樣的民族,其文化自信都要有一個堅強而有力的領導核心,沒有一個領導核心,必然會帶來文化的分裂、混論,直至文化的對抗、紛爭,進而就會造成離心離德,文化衰微?!皻v史和現實都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盵7]102加強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首要根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廣大民眾對其自信也體現為多個層面、多個角度,但最核心的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最根本的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提供理論基礎,能夠以理論理性的思想精髓,凝結、凝練、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中最核心、最精致、最實質性的內涵,在最根本的意義上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發(fā)展趨向。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社會、民族的思想文化,都有著其內在核心的指導思想,都有著其獨立的意識形態(tài),最內在的思想靈魂,這成為一個國家、社會、民族思想精神的內核。馬克思主義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思想內核,是表征中國特色主義文化自信的意識形態(tài)。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深刻地指出:“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為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堅持實現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的立場,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lián)系及發(fā)展規(guī)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改變世界’?!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要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以馬克思主義為最根本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思想核心,不僅有著歷史依據,而且也有著現實意義。當近代中國社會“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徹底失敗之后,當中國人民反復比對、多方面借鑒西方各種思想文化之后,馬克思主義最終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那樣:“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產生了新民主主義的整個歷史階段?!盵8]1093正是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才最終取得了革命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而在當前,也正是由于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不斷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各方面的建設,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在重大抉擇、關鍵問題、制度設計等方面,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深刻指導,是不可能帶來當前具體的改革和建設效果的。所以,歷史和現實都一再地表明,唯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才能夠真正導引中國這艘巨輪揚帆遠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內核,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武裝,才能夠真正成為人們自信的精神支撐。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不僅要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反映中國社會現實,而且要為中國社會的未來發(fā)展,前進方向,提供一個終極的精神信仰、價值理念,使得廣大民眾能夠從中獲取思想支撐、精神動力。無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導引。這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樣:“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乙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盵9]36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盵10]10可以肯定,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主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真正喚起了廣大民眾心底對未來發(fā)展的渴望和追求,激發(fā)了每一個中國人實現人生出彩的熱情和激情,在廣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實踐中,具有最廣延、最普遍以及最大限度的影響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究竟是不能沒有精神追求的,即便是這個國家、社會、民族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當中華民族近代面臨內憂外患,甚至出現亡國論等思潮時,中華民族的主體、脊梁并沒有放棄追求,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始終堅持,始終前行,終于贏得了偉大的獨立、解放。當中華民族正在逐步進入現代化,在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時,也沒有忘乎所以、得意忘形,而是進一步朝著更加完善、更加高層次方向邁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導引中國社會在當前社會階段,向什么方向發(fā)展的精神指引,為廣大民眾提供了一個終極意義上的奮斗指向,具有最大意義上的理想信念、價值信仰的整合和凝聚功能,能夠成為人們的精神源泉和思想導引。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及其自信的終極指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需要我們做出哲學本體論層面的探究,挖掘其存在和發(fā)展的深層根基;需要哲學認識論層面的現實反思,總結其存在和發(fā)展的各種問題;更需要哲學終極價值理念的追求,為人們提供前進和發(fā)展的精神動力。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哲學研究,還包含著更為豐富的內涵,也需要更多的哲學層面的解讀,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需更加努力,才能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俞宣孟.本體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 謝維營.本體論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 孫正聿.哲學通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高清海.高清海哲學文存:第一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7]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8]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