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紅
(福建省漳州市玉蘭中學,福建漳州 36300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一個孩子有了孝心,才會產(chǎn)生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才能聽得進師長的規(guī)勸的語言,才能自律,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合格的學生。但是現(xiàn)在為什么有很多學生屢勸不聽,越走越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一顆孝心,和敬畏之心,有些孩子,在家根本就不聽家長的話,到了學校,也會無所畏懼,聽不進老師教育的語言。
常聽到家長如此抱怨的話“老師啊,我這孩子在家跟本就不聽話,希望老師你多多教育,讓他(她)學好,”作為老師,聽了這樣的話,雖然很感激這些家長對老師的信任,但是在家不聽話的孩子,已經(jīng)沒有了敬畏之心,到了學校,依然我行我素,也許剛開始一段時間不敢怎么樣,但入學半個或者一個學期后,對老師也無所畏懼了,前兩屆一個男孩,獨生,上有爺爺奶奶溺著,前面還有父母寵著,什么都順著孩子,在家根本就聽不進長輩的規(guī)勸,還不敢惹惱他,動不動發(fā)脾氣,這孩子到了學校,自然不聽管教,成績也不好,總是干擾老師和同學上課,成為科任老師最頭痛的學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更重要的責任是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比起學校教育來,家庭教育更重要,而老師只能起到引路人的作用,這條路怎么走,完全要靠孩子自己!而孩子的品行好壞是孩子順利走向成功的關鍵要素!在家能夠尊敬父母,在校能夠遵規(guī)的學生,他的品德肯定會好,自然他的學習也會好,當然,品行好不一定成績好,但品行好的學生,走上社會后,在社會上比較容易立足,因為他會受到很人們的歡迎!
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并不注重對孩子品德的教育,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只要孩子成績好就行,他們不知道,孩子品行不好,學習成績常常也上不去,像上文那樣的學生,每個學校都有一部分。由于大部分家庭經(jīng)濟都不錯,所以很多父母不惜花大價錢提高孩子成績,也很有一部分孩子成績很好,然而家長們往往顧此失彼,忽略了對孩子品行的教育,導致他們高分低能,上了大學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不會,一朋友女兒,考上本市最好大學,每周末回家就拎一大包衣服給她媽冼,這樣的孩子走進社會,經(jīng)過幾年的歷練,可能會好,但如果認為自己成績好就不可一世的學生,就有可能走極端,甚至會走上犯罪道路,前兩天湖南益陽市沅江三中高三一個學習尖子,因不滿班主任規(guī)勸的語言,居然拿出刀把老師刺死了,如此暴戾的學生,是家庭不當?shù)慕逃斐傻模谒睦镆褯]有絲毫的敬畏之心,唯我獨尊,傲慢無知,為所欲為。據(jù)說他的班主任很看重他在他身上寄予很高的希望,但是他不僅不感恩,居然還抽刀刺向老師,這樣的行徑,學校的責任也就是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他的心里問題并進行及時的心里疏導,但導致這種行徑的心里并不是一時產(chǎn)生的,而是長期積壓的,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家庭教育造成的,家里只注重成績,忽略了對他品行的教育,一味地放縱和寬容,一味地嬌慣和霸道,只能種下暴戾的種子,培養(yǎng)出溫室的花朵,無法承受一點的委屈,更不用說去面對困難和挫折了。一個生長在不懂敬畏的家庭的孩子,在學??隙ú欢绾尉次防蠋煟∫晃缓苡型睦辖處熯@樣說:“中國教育最缺少的,是敬畏之心??!”像沅江三中這樣的學生,就是走向社會,也不知道如何處世,很容易走極端,最終與社會格格不入,或者走上犯罪道路。
所以說,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能夠明辨是非,知道尊敬長輩,聽從父母。從小品行好懂得尊師的孩子,如果不是智力問題,他的學習成績不會差到哪里去,今年剛接初一,一個高個子男孩,看上去不是很靈光,但對人彬彬有禮,跟老師說話都不敢抬頭,剛開學,還沒適應,小測總是不過關,語文第一單元考試也不及格,但他很勤奮,接下來兩次考試不但及格,還進步十幾分。表現(xiàn)好,再加上努力,不會讀不好書!在品和學中,品在第一位,學在其次,而敬畏之心在品之首,知道敬畏的孩子,在學校,上課會認真聽,課后會按照老師的吩咐做好作業(yè)。他們懂得什么叫做“俯身側耳以聽”,他們知道在老師叫下課時會鞠躬道聲“老師辛苦了”,他們在路上碰見老師時會禮貌說聲“老師好”,他們……在老師的眼中,他們是好學生,有敬畏之心的好學生,如果成績也好那就是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以后他們要是考上名校或者成為名人,那是父母和老師的驕傲。
家庭教育孩子有三種途徑:即言教、境教、身教,所謂言教就是通過言語對孩子進行說教;境教就是在家里給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精神環(huán)境和物質(zhì)環(huán)境,而身教就是所謂“上行下效”,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就是給孩子做榜樣;比如贍養(yǎng)老人、尊老愛幼等,父母孝敬老人,孩子也會孝敬父母。中華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對父母的孝敬。陳毅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者之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但陳毅還是一個非常孝敬父母的好兒子,他曾親自為癱瘓母親洗尿褲,一個大元帥,不嫌母臭,這除了他自身的修養(yǎng)外,跟他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良好家風的家庭才能培養(yǎng)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溫馨港灣,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希望“孝敬”這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在家庭、在學校、在社會得到良好的傳承,希望所有的孩子在家能孝敬父母,在校能尊敬老師,這樣,孩子才能成為國家棟梁之材,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道德精神是相通的,把最基礎、最重要的道德規(guī)范“孝親敬長”抓好了,其他各領域的具體道德規(guī)范就因“一通百通、觸類旁通”而有了根基。我們樹立“大德育”觀念,把開展“孝敬教育”放到現(xiàn)實社會的大背景下來思考,把“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口和著力點,把中華民族“崇孝”的傳統(tǒng)美德植入學生的大腦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而且輻射到學校、家庭。試想,當子女在家里感受到父母的孝敬時,他們又怎能不去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此這般,間接提高了家庭的文明程度,從而為推動整個社會風氣的好轉(zhuǎn)出了一份力。
參考文獻
[1]陳來.近代“國學”的發(fā)生與演變——以老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典范意義為視角[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6(3):24-35,156.
[2]程建忠.傳承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國學教育——關于“國學經(jīng)典導論”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2):75-78.
[3]劉洋.當代中國青少年“孝”的教育[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