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利軍
(中共重慶市渝北區(qū)委黨校,重慶 401120)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總書記說“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應(yīng)該有充沛的文化自信。
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孔子是一個關(guān)鍵的人物。他刪訂六經(jīng),繼天立極,總結(jié)了從伏羲到孔子六千多年的全部文化基因。中華文明是早熟的文明,從伏羲到孔子六千多年出現(xiàn)了“伏羲、炎帝、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十個圣王,創(chuàng)造了偉大璀璨的中華古文明,具有“巫師君圣”的特質(zhì)。面對宇宙自然,“巫師君圣”有一套完整的分工,巫溝通自然,師認識自然,君改造自然,圣覺解自然。但他們都只是實踐者,沒有理論總結(jié),盡管文王在中古時期做了《周易》,但不全面。到了孔子時代,一方面,孔子從中華文明六千多年的童年記憶和基因中,選出最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和精神的文化,刪訂成《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jīng),這是古代圣王思想和智慧的總結(jié),奠定了整個中華文化的基礎(chǔ),開啟了中華文化的源頭。另一方面,孔子又用73年的人生實踐為中國人做了表率,“立人極”,為后世中國讀書人(士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樹立了人格標桿,后世讀書人以孔子為師,普通老百姓以讀書人為標準。通過六經(jīng)的精神,涵養(yǎng)、塑造了中國人的人格??鬃赢斨疅o愧成為了中國文化的象征。
所謂基因,就是個人帶有遺傳訊息的DNA片段,代代相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有其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文化基因,形成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人文性格、生存方式、思維方式??鬃油ㄟ^《六經(jīng)》總結(jié)了他之前6000年中華先民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全部的生存方式,從而形成了我們民族的心理習慣、情感習慣、表達方式、行為方式、思想方式等文化基因。這些文化基因通過表“形、聲、意”同時又載道的中國漢字表達,所以中國的漢字既是中華文化的基因組成部分,也是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的載體。著名國學大師杜道生先生曾說“我國家民族因漢字而有統(tǒng)一完整之標志,我歷史文化因漢字而有悠久翔實之流傳?!?/p>
北溫帶這個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著中華民族“溫柔敦厚”、“致中和”的人文性格,所以最能體現(xiàn)中華文化基因就是“和”。人生在世不外乎需要處理三個方面的關(guān)系:人與天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心的和諧,人生所為何來?求道德、求知識、求解惑、求境界,其實最終求的是這三者的和諧,于是就形成中國人特有的“天人合一宇宙觀、協(xié)和萬邦世界觀、自強不息人生觀、忠孝節(jié)義價值觀、含蓄風流的藝術(shù)觀”。幾千年來,中國人安土重遷,崇尚穩(wěn)定和諧,重老孝親、生生不息,“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倍际窃凇昂汀边@個思想下派生出來的人文素養(yǎng)。
我們自信,每個中國人的血液里都流淌著這個基因:在“和而不同”的大前提下,有“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的堅毅;“三軍可以奪其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的志向;“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家國情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的責任擔當。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華文化深深影響著每個中國人,這種文化基因體現(xiàn)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礎(chǔ)的自信。
正因為有孔子對中華文化的總結(jié),有孔子這個“中介公司”承前啟后,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因,所以較之世界上其他幾個文明雖也曾極盛一時,卻都斷脈,而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卻一脈相承,綿延至今且亙古亙今。正如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說:“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蓋并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p>
從中華文明進程脈絡(luò)來看,中華文化沒有斷脈與中國的史學的發(fā)達緊密相關(guān)。西方史學家公論,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學家都在中國。古今中外,全人類都找不到像中華民族那樣有連綿不斷的史學作家和層出不窮的史學著作。因為中國人有一部最完整最成體系的史學體系26部正史,才使得我們這個民族能夠浩浩蕩蕩地走到今天,這是史學的偉大貢獻。
此外還有研究史學自身的發(fā)展歷程的史學史。在周朝,就有了史官,只不過當時的史官是管祭祀的,業(yè)余負責記錄帝王所說的話,記錄帝王所做的事,不是我們現(xiàn)在意義上的史官。到三國時為了爭正統(tǒng),開始正式設(shè)立史官,晉朝開始正式設(shè)立朝廷的修史機構(gòu),隋文帝第一次下令,不允許私家修史,由此史書就正式成為朝廷的一個重要的輿論武器。唐太宗貞觀三年第一次建立國史館。國史館負責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負責修訂前代歷史,第二件事是負責記錄本朝事?!皣蓽纾凡豢蓽纭背蔀橹袊穼W史上一個最重要、偉大而有價值的原則。
錢穆先生說,“一國之國民,對本國以往歷史應(yīng)懷有溫情與敬意”。習總書記也特別指出,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可以這么說,不懂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建設(shè)和改革歷史,不懂近代以來中國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奮斗史,特別是不懂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就難以理解文化自信的豐富歷史內(nèi)涵。
我們的文化自信來源于我們的連綿不絕的歷史,來源于“國可滅,史不可滅”的史學精神。我們走過,我們有記憶,那是屬于中國特有的故事,我們在歷史中留下了深深的腳印。這給那些別用用心的歷史虛無主義者當頭棒喝,體現(xiàn)了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
中華文明誕生在中華大地上,以中原文化為中心,不斷吸收周邊及其西方外來的文化,具有開放、包容、多元的特征。
不同于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學,中華文明立主張?zhí)烊撕弦?,以中國為一人,以四海為一家,這個哲學思想用到人世間就是“成己成物”的“仁道”,包舉萬類,“和而不同”;強調(diào)“禮聞來學,未聞往教”;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樂于“成人之美”,表現(xiàn)在人文性格上,就是盡心竭力做好自己的事,不愿意強加于人,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從不主動向外武力擴張和征服。表現(xiàn)在文化上,就是文化立國,“以文化人”,“化成天下。”在面對異族的侵略與沖擊時,中華文明首先采用的是尊重、理解,然后吸收包容,最終在不知不覺中融化異族。中華文明具有“多民族”“中央集權(quán)”“大一統(tǒng)”的特點,與孔夫子“尊王攘夷”的民族觀念分不開:只要承認“仁義禮智信”就是中華,只要認同“燒殺搶掠”,就是夷狄,就是野蠻民族。中華文明從來都不封閉排外,總是能在歷史演變中,在不斷的實踐中找到與外部交流的契合點,然后在交融的過程中,消融彼此的差別和對立,最終化外為內(nèi),化成中華文明延綿不斷的血脈,化成中華文明獨特的基因密碼。從南蠻、北狄、西羌到東夷,中原文明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沖突,最后就是以中原文明吸收、包容并融化之而告終。此后最明顯的文明沖突就是中西文明的激蕩摩擦。道光20年后,西方的船堅炮利打開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大門,西方文明給中華文明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經(jīng)過幾代仁人志士的探索,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下,中華民族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發(fā)展的道路,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客觀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哲學選擇的結(jié)果,這是一條中國共產(chǎn)黨引領(lǐng)人民走向光明的道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吸收、融合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中國特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因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心相印,那就是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追求:為全人類謀福利。儒家文化“利他無私”的“仁”政思想、大同世界的理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完全吻合。由此,中華文明不但成功應(yīng)對了西方文明的強勢沖擊與挑戰(zhàn),也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的復興與重生。
今天,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途上,我們有充分的底氣相信,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沃土上的新時代中華文化,會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文明包容,引領(lǐng)世界文明方向,這體現(xiàn)了文化自信是更廣泛的自信。
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利他無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家國情懷;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歷史使命;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xié)和萬邦的世界觀,自強不息的人生觀,忠孝節(jié)義的價值觀,含蓄風流的藝術(shù)觀”這樣一套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奮斗愿景;有“允執(zhí)厥中”、“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钡闹杏顾季S方式、處世法則。
基于這樣的人文精神,中華文明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以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個重要的理念,以一個大國的氣魄與擔當,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意識立足于儒家文化的“仁”的思想,強調(diào)縱向和橫向的生生。縱向的生生就是重視家庭、家族、宗族之“情”,敬孝、敬老、敬祖、敬天;橫向的生生就是通過“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利他無私”自生、助生、護生、化生,達到超越家庭、家族、民族之“私”,由“齊家”“治國”到“平天下”。從“私天下”到“公天下”,一步步構(gòu)建更大范圍的命運共同體,一步步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一步步達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和諧共生。宋代大儒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彰顯了家國天下的情懷和勇?lián)熑蔚木?。與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學不同,中華文明崇尚“天人合一”的責任倫理,更加注重人與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推崇以理服人的王道。以和諧、正義為原則,不排斥自由與人權(quán),保障個人合法權(quán)利,更強調(diào)個人對于宇宙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所應(yīng)該承擔的責任。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倡導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體現(xiàn)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于整個人類命運的主動擔當。
在具體的國內(nèi)國際事務(wù)中,我們秉承中華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允執(zhí)厥中”就是講中庸之道,就是把各種事務(wù)做到恰到好處,向內(nèi)注入創(chuàng)新發(fā)展動力,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向外主張和平,不主動伐攻,掌握現(xiàn)代國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恰到好處的“度”,就是彰顯作為“中國”之“中”的人文精神。
這份充沛的底氣,最終涵養(yǎng)在中華文明以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的責任擔當之中,涵養(yǎng)在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人文精神之中,所以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更高遠的自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苯裉?,正是站在未來世界文明發(fā)展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自信地宣告:“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笔堑?,我們有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作為底氣,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我們一定能在世界文明史上寫上更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