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濤(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重慶 合川 401520)
鄭莊公與項羽,一位是活躍在春秋初年歷史舞臺上的杰出人物,有“春秋小霸”之稱,一位是秦末起義軍的重要將領(lǐng),史稱“西楚霸王”。兩位雖相隔約500年,然兩人在政治舞臺上都是一代雄主,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變革時期的歷史風貌,但兩人在用人、守禮、納諫、勇謀、善念等方面表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特征,而這也導致兩人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鄭莊公和項羽,都是貴族后裔。莊公為周王卿士,項羽世代為楚將。莊公祖父鄭桓公友為周厲王少子,周宣王庶弟,封于鄭。在周平王東遷中,鄭國立有大功,所以武公、莊公一直擔任周王卿士。項羽,“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1]。
鄭莊公和項羽,都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鄭莊公,是“第一個起來不按時朝周,第一個起來抵御王師以保衛(wèi)社稷利益”[2]的諸侯,開啟了列國爭雄的序幕,而項羽結(jié)束了暴秦的統(tǒng)治,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秩序?!妒酚洝诽饭唬骸坝鸱怯谐叽?,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盵3]
鄭莊公與項羽,性格上都有沖動的一面。在周、鄭交惡后,鄭莊公派人取溫之麥、成周之禾,致使周鄭交惡,而項羽聽曹無傷說沛公欲王關(guān)中,大怒,便要攻擊沛公。沖動會讓人失去理智,思考問題不深入,甚至會使自己陷入被動局面。兩人雖有相似點,但兩人性格上更多的是不同,本文主要從用人、守禮方面對兩人性格的不同進行分析
鄭莊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莊公重要的助手有祭仲、子封(公子呂)、潁考叔、原繁等,他們都忠心為國,莊公對他們也十分信任,委以重任,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知人善任。在共叔段的一系列行為中,祭仲、子封根據(jù)禮制、形勢不斷地提醒莊公。當莊公答應以京地作為段的封邑時,祭仲說:“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今京不度,非制也。”[4]意讓莊公知道,這是不符合先王之制度的,要小心后患。當段“命西鄙、北鄙貳于己”[5]時,公子呂說:“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6]當段進一步“收貳以為己邑”[7]時,子封說:“可以,厚將得眾?!盵8]在共叔段襲鄭時,莊公派子封伐京;在周、鄭交戰(zhàn)后,莊公派祭仲去慰問周天子,這些事實都說明莊公對臣子的善任與信任。
相比鄭莊公,項羽不知人也不善任。項羽在用人方面不辨忠奸,用人唯親,生性多疑,致其手下像英布、韓信、陳平等富于征戰(zhàn)和謀略的人才亡楚歸漢。即使手下只有范增一個謀臣,也不能聽從其意見與建議,最后在劉邦的離間下出走,死于半道?!坝谑琼椨鹉艘蓙喐?。亞父是時勸項羽遂下滎陽,及其見疑,乃怒,辭老,原賜骸骨歸卒伍,未至彭城而死?!盵9]《項羽本紀》載:“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盵10]范增為項羽分析了劉邦入關(guān)前后的態(tài)度,指出劉邦志在天下,建議項羽勿失時機,攻擊劉邦。在鴻門宴上,范增在宴會上多次示意其殺死劉邦,而項羽卻“默然不應”[11],以致范增發(fā)出“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也”[12]的感嘆,劉邦在取得天下時亦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13]。
除了范增,還有楚左尹項伯。項伯,項羽季父,理應是項羽的得力助手,但他卻因個人私利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在項羽欲攻打劉邦時,項伯出于個人義氣夜訪張良,泄露機密,而且還和劉邦約為兒女親家,給劉邦采取應對措施贏得了時間?!俄椨鸨炯o》載:“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盵14]在張良與漢王商定好對策后,項伯回到軍中,卻成了劉邦的說客。“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椡踉S諾?!盵15]從中可以看出,項羽輕信項伯的話,對對方的話未加深入分析,也未與謀臣商議,而是不假思索地直接接受。即使此時不知項伯的傾向,但從鴻門宴上,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16]的行為中,也應能看出項伯傾向于漢王而加以提防,但項羽不但沒有提防,反而繼續(xù)聽從他的建議。在項羽以殺劉邦父母威脅劉邦時,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17],即爭天下者是不顧家的。細究項伯的話,表面上雖有一定道理,但意卻是在為劉邦保全父母;分封時,項伯還接受張良賄賂為劉邦求情分封漢中,這些行為都能表明項伯完全背叛了項羽,成為了劉邦的幫兇,然項羽卻未能加以分析。
還有一位就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guān)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18],將劉邦的舉動告訴項羽。然這樣一個在劉邦身邊為自己提供情報的人,項羽卻沒有加以利用,反而在鴻門宴上將其出賣,最后被劉邦殺害。
在春秋這樣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鄭莊公充分地體現(xiàn)了遵崇禮的基本精神。在《鄭伯克段于鄢》中,于成寶從儲君之爭、莊公封弟、叔段違禮與原諒姜氏四個方面探討了莊公“處處以西周春秋時期之‘禮’為自己立身行事之本,堅信‘禮’本身的力量,體現(xiàn)了鮮明的禮治特色與精神”[19]。
“周鄭交惡”事件,首先是源于周平王試圖削弱鄭莊公的權(quán)力,鄭莊公對周王心存怨恨。周桓王時,更準備授政于虢公,鄭莊公便派軍隊先取溫之麥、再取成周之禾表示抗議。雖然如此,莊公仍然在魯隱公六年(公元前717)入周朝覲周桓王,但“王不禮焉”[20]。在魯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終于“奪鄭伯政”[21],并親率陳、蔡、衛(wèi)等諸侯聯(lián)軍及王師伐鄭。于是,鄭莊公毅然統(tǒng)領(lǐng)鄭國軍隊抵御王師以衛(wèi)社稷,在繻葛大敗王師,其大夫祝聃還“射王中肩”[22]??僧敾竿醣鴶?,鄭大夫請乘勝追擊之時,鄭莊公則對眾大夫說:“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茍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23]抗擊王師,是出于自救,只要社稷無損,則滿足了。于是,鄭莊公不僅不去追擊桓王,反而使人連夜“勞王,且問左右”[24]。在討伐許國后,齊國將許國讓于魯國,魯國又讓與鄭國,面對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鄭莊公并沒有兼并許國,而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25],并“以一種謙卑的口吻對外宣稱將不會永久占領(lǐng)許國”[26]。《左傳》就鄭莊公在處理與諸侯國之間關(guān)系時表現(xiàn)出的尊禮守禮風范給予高度的贊揚:“鄭莊公于是乎有禮。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治,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芍^知禮矣”[27],肯定了鄭莊公遵禮的精神。
項羽與諸將尊楚懷王孫心為義帝,并“與諸將約,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28]。劉邦先入關(guān),然在分封上項羽卻未守前約,而封劉邦為漢王。項羽出關(guān)后,“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乃陰令衡山王、臨江王擊之,殺義帝江南”[29]。項羽本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統(tǒng)一天下,成就不世之功,然在對待義帝一事上,卻為諸侯留下了攻伐的借口,致其眾叛親離。漢王聞義帝死,“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fā)喪,臨三日。發(fā)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fā)喪,諸侯皆縞素。悉發(fā)關(guān)內(nèi)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原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盵30]漢王打著義兵的旗號,號令各路諸侯征討項羽,致使項羽兵敗烏江,自刎而死。
鄭莊公與項羽在用人、遵禮方面的差異,使兩人具有了不同的人生命運。莊公知人善任,為鄭國的安定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在國家遭受危難、抗擊王師時,尚能保持克制,為天子保持顏面,并派人慰問,而項羽不知人,亦不善用人,誤聽項伯之言,疑范增之忠,違背前約,遷逐義帝并使人擊殺之,因而失去了征討不臣的正義旗幟,最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悲壯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