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萍
在素有“東方瑞士”美譽的著名旅游城市大理,除了被人們所熟知的著名風景“風、花、雪、月”外,還有著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
近年來,“紅色旅游”作為傳承紅色文化的載體,在國人文化自信提升的過程中逐漸火熱起來。在著名美食“海稍魚”的發(fā)源地——賓川喬甸鎮(zhèn),就有一個“紅色旅游”文化村——喬甸新莊村。
初秋的一個午后,我慕名來到了這個村莊。這個坐落于喬甸鎮(zhèn)海稍水庫東岸的小村莊就像一個隱在深山的小家碧玉,青瓦白墻的新莊村,在綠樹成蔭的掩映下,靜靜地依偎在海稍水庫的東岸上。這時正值初秋十分,正是農民們收獲希望的季節(jié),田里的稻穗漸漸泛黃,飽滿的顆粒壓彎了腰,迎風起舞,飄來陣陣清香,村間道路兩旁收購葡萄的各地客商跟農戶,湊成了一幅豐收景象圖,平實而又喜慶,給人無限撫慰,令人賞心悅目。
沿著村北的道路往南走,村道潔凈,一塵不染,村口道路的兩邊身穿紅軍服裝的新莊村民一字排開,用標準的軍禮迎接客人。村口飄揚著的紅二六軍團旗子,使這個近年來聲名鵲起的“紅軍村”到處彌漫著“紅色”氣息。由村口往里走時,我們的心情就莊嚴且激動起來。
走進新莊村,當?shù)仡H具風格的白族民居外墻上面依稀還有“我要當紅軍”等字樣的宣傳標語,村巷內不時走來身穿紅軍服的村民,路邊的音響傳出長征組歌等紅色歌曲,讓每個進村參觀的人恍若回到烽火連天的歲月。小賣店門前聊天的村民,說笑聲輕松怡然。從他們的笑容中,很容易便感受得到他們日子的幸福和諧。
新莊村是安靜富庶而美麗的,但新莊村的歷史布滿滄桑感,又顯示著奮斗的力量。
1936年4月,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王震率紅二、六軍團長征過賓川,在州城遇反動勢力阻撓,談判未果,在新莊村休整一晚后,紅軍攻克州城,殲滅守城頑敵。此役為紅二、六軍團途經滇西最為激烈的攻堅戰(zhàn),打出了紅軍軍威,有力地打擊了反動勢力。
82年前紅軍將士在新莊村休整的那一晚,為這里的村民留下了寶貴的長征精神。當時的新莊村只有9戶人家,僅有的5名青壯年中,楊世昌、楊世何、楊炳、楊震毅等四名青年隨途經的部隊參了軍。并在之后的戰(zhàn)斗中為革命事業(yè)英勇捐軀。
正是有著這樣的歷史淵源,近年來,新莊村在當?shù)卣闹С窒拢@個只有66戶231人的小村莊,在長征精神的引領下,將農業(yè)發(fā)展與紅色文化相結合,村民們走上了紅色致富路。借助村里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出了“紅軍博物館”和“農民博物館”兩個紅色文化紀念展館。把傳統(tǒng)種植業(yè)、傳統(tǒng)海稍魚經營與紅色人文景觀相結合,把革命傳統(tǒng)教育與筑夢人生理想相結合,打造出了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它不僅僅是一種休閑方式,更是了解革命歷史,樹立長征精神的一種文化熏陶。
走進紅軍長征紀念館,一切都按照當年的情景布置,二樓的圖片展覽室里掛著蕭克、王震等紅軍將領人物像,壁柜里陳列著紅軍留下的銹跡斑斑的油燈和小號、縫縫補補的棉被,以及只剩后半部分的破損不堪的草鞋,還有從國民黨手中得到的軍用地圖,作戰(zhàn)方案,行軍路線。堂屋的正中間,一張鋪著藍色軍用布的桌子,一盞茶,幾個軍用口缸,簡單簡潔,樓梯仄仄地延伸至二樓。紅軍戰(zhàn)士的棉被干凈整齊地平鋪在地,床鋪一旁是排列整齊的小鋼炮,依稀還留存著當年的鋒芒。
這一切的陳列,高度還原了82年前那一支疲憊的隊伍在這里度過的那個安靜的夜晚。紅軍在新莊村修整的那一個夜晚的情形,都在紅軍紀念館里看得到。陳舊的窗柩,墻上斑駁的標語,昔日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在屋檐垂下的一排窗簾花中,溫存著當年的紅色余溫。
在紅軍長征紀念館,可以完整地了解到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云南時的路線圖,紅六軍團長征過賓川海稍的路線圖。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一幅幅寶貴的軍事地圖,一件件幾近絕跡的紅軍軍用物品,再現(xiàn)了當年紅軍長征的崢嶸歲月??粗粡垙埩钊丝簥^的照片,一件件銹跡斑斑的物件,聽著講解員講述一個又一個催人淚下的英雄故事,我們的靈魂震撼了,熱淚盈眶。
不論帶著什么樣的心情來新莊,在紅軍紀念館,都會肅然起敬,雖然紅軍長征的腳步已湮滅在歷史的風塵中,但紅軍用熱血和生命鑄就的長征精神,依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有著這樣一段光榮歷史的新莊村,近年來在紅軍長征精神的引領和當?shù)攸h委政府的支持下,以紅軍紀念館為依托,把傳統(tǒng)種植業(yè)與紅色人文景觀相結合,把革命傳統(tǒng)教育與筑夢人生理想相結合,探索出了一條“以文促旅、以旅興農,農旅文結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它不僅僅是一種休閑方式,更是了解革命歷史,吸取革命斗爭精華,樹立革命斗爭精神的一種文化熏陶。
距離“紅軍長征紀念館”不遠的另一處宅院里,還有一個博物館“農民博物館”。過去曾是新莊楊氏家族的一處老宅,后來楊家子孫為了記住鄉(xiāng)愁、記住紅色革命記憶,把家族老宅改造成了農民博物館。館內收藏著石磨、石缸、石臼、犁鏵、背架、風車、水車、紡車等上千件農耕工具和農業(yè)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地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新莊村農民的生活風貌和深厚的農耕文化。
作為過去農民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這些物品,既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生產力,也見證了前人生活的艱辛與時代的變遷。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歷史上使用過的農耕器具、流傳下來的習俗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有的老物件,雖已經失去了它曾經的使用價值,但仍然彰顯著豐富的藝術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建這個博物館,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傳承農耕文化,留住鄉(xiāng)愁記憶,這種方式既可以讓農民回味過去、珍惜、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又可以讓對農耕文化陌生的城市居民、青少年了解傳統(tǒng)的農耕方式和生產習俗,喚醒他們對農耕文化的興趣和自豪感。在日益浮躁的今天,這些可親可敬的舊物和傳統(tǒng)農事已距離都市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重讀這些農耕“往事”把鄉(xiāng)愁永留記憶中。城市喧囂繁華背后的寂寞常常需要寧靜自然來填補和平衡,也許在農耕文化的寧靜中,人們更能洞觀滄桑世事,回望人生行止間的哀樂得失。新莊村農民博物館的解說員對我說。
參觀完新莊村的兩個博物館,我們觀看了催人淚下的以賓川270多名熱血青年,跟隨長征路過賓川的紅軍參加革命,北上抗日的歷史為創(chuàng)作背景,由新莊村村民扮演的情景劇《送別》之后,為了更好地體驗長征的艱辛,我們換上紅軍軍服,在“紅色海稍農業(yè)觀光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董事長蒲國宏先生的帶領和講解下,踏著革命先輩的足跡,開始“重走長征路”。大家穿過新莊村紅軍巷、踏過新莊村路、走過毛草叢、爬過亂石坡,行進途中,大家喊著響亮的口號、唱革命歌曲、在紅軍橋修整的時候,還體驗了當年的紅軍生活,用粗瓷小碗每人一碗炒面,憶苦思甜。之后,聆聽紅軍長征故事,親身體驗了紅軍長征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行程6000多米,接受了一次入腦入心的紅色精神洗禮。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钡拇_如此,只有身臨其境,你才能感受得到紅色文化的真正意義。短短一天的游歷,在新莊村,在紅軍紀念館,在洋溢著安詳與舒心笑容的村民臉上,我感受到了輕盈背后的厚重。瞥見了射進歷史縫隙中的那一抹陽光,那是照徹塵寰的光亮。在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在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在1936年4月21日的那個傍晚,這個伏在山坳里的小村落,給了路過這里的紅軍將士一個安靜祥和的夜晚。
新莊村是美麗的,不僅僅因為它有著“紅色”歷史文化淵源,在這個群山環(huán)抱的小村莊,靈魂可以呈現(xiàn)多種形態(tài)、自由、無拘無束,同時又會肅然、莊重起來,可以看著遠山、霧嵐發(fā)呆,又可以將目光投向潺潺的溪水,在那兒汲取一種力量,我們來到當?shù)?,還品嘗酸辣咸鮮的當?shù)刂〕浴昂I贼~”,采摘熱區(qū)賓川四季不斷的時令水果,參觀紅軍博物館,感受長征精神,了解農民博物館帶來的特色民俗文化。農文相結合推動了當?shù)芈糜萎a業(yè)的發(fā)展,讓我們從這個村莊出發(fā),走向生命的下一個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