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
最近,看央視播出的多集文獻紀錄片《董必武在華北》,片中提到董老在抗戰(zhàn)勝利后曾任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中國辦事處主任之職,這不禁使我想起少時在故鄉(xiāng)膠東解放區(qū)所知的與“救濟總署”相關的幾件事。其中印象最深也最具體的是“救總”支援我解放區(qū)的兩宗物品:一個是咔嘰布面駝絨里的夾克上衣,一個是卷筒式高檔的新聞紙(在我縣人稱“大板紙”)。也許還援助過別的東西,但我所看到并且比較熟悉的只此兩種。我想,以現(xiàn)在的說法,這兩宗東西均應屬于當時解放區(qū)的“緊缺物資”吧。
是的。當時在我們那里,凡是已“脫離生產(chǎn)”而成為“公家”人的干部,不論職務高低,一般都發(fā)給由解放區(qū)服裝廠制作的粗土布制服。但據(jù)說有時因供應困難、工廠轉移頻繁等原因,即使是粗土布衣服(尤其是冬裝)往往還不能及時到位。另外在文具方面,無論是紙是筆還是墨水等物,數(shù)量既供不應求質量也很差。所以我印象極深的是:那時聯(lián)合國支援的卷筒紙成為極度稀缺之物。因為,當?shù)亟夥艆^(qū)紙廠出產(chǎn)的完全是所謂“一面光”大板紙,即一面比較光滑,而另一面呈現(xiàn)布滿小顆粒的糙狀。而且這種紙比較薄,質地也較脆,寫字時稍不小心即有可能被劃破。這便不難理解,為啥人們分到卷筒大板紙有如獲至寶的心情。
只可惜,僅就我所知的這兩宗東西而言,他們支援解放區(qū)的數(shù)量也極其有限。不過,在當時解放區(qū)的艱苦條件下,有比沒有總還是要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拿咔嘰布夾克來說,至少幾十位干部中就有一個人能夠分到。我聽剛剛由教師崗位上“參政”的區(qū)財糧委員戰(zhàn)老師對我說,能分到這種衣服的主要是根據(jù)工作需要或是原來的制服破損由領導同意和同志協(xié)議所決定。我所見到的如副縣長兼公安局長于耀光同志就有一件咖啡色的上衣(另一種是藍色的,僅此兩種),穿在他身上分外俊拔英挺,在縣城我聽他在大會上講話,很有氣度(耀光同志在此后的1947年深秋蔣軍侵占我縣后為掩護群眾撤退而壯烈犧牲)。在1946年至1947年間,我曾見過幾次王佐群縣長,他總是穿一身粗布的筆挺干部服,而從未見他穿那種夾克裝。他的警衛(wèi)員卻有一件藍色的咔嘰布夾克,說明分到這種衣服與否不是由“官職”大小而定的。類似的情況是,我們城西區(qū)的孫指導員(區(qū)委書記對外的稱謂)也沒有穿那種夾克,而區(qū)武裝部長則有一件,是咖啡色的。至于卷筒紙,情況也大體相似,看來也是根據(jù)工作需要分給的。當時高我一個年級的張洪琛同學就分到一卷,過了許多時候我才知道她是秘密時期的本區(qū)學生黨員的支部書記。這種紙到后來好像在新華書店賣過一些時候。由于我愛之過切,曾向我父親張口要錢想買一卷,但因當時價格不菲(具體多少錢不記得了),我父親回說:“多貴呀,算啦。有一面光的將就著用吧,學習好賴也不在紙上。”我無奈只好放棄。但說來有緣,1947年春末,有一次縣青會負責人李敬同志通知我第二天去縣教育科有事(其時我已參加了在部分解放區(qū)試建的秘密狀態(tài)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我去了以后,看到縣教育科(等同于現(xiàn)在的教育局)李科長和縣青會的李敬同志都在。也巧了,李科長這時正穿的是那樣一件夾克裝。因為在這之前,我作為“少年兒童宣傳隊”的一員赴掖縣前線慰問回來,我們的領隊李姓女教師和我一起受到上級的表揚,而且在即將到來的“麥假”(當時農(nóng)村有麥收時節(jié)放假的慣例)中,我又被選中作為“少兒宣傳隊”的一員隨縣支前大隊赴魯中前線進行宣傳慰問活動。教育科李科長和縣青會李敬同志叫我來此,開始是贊揚了一番之前的掖縣勞軍與預祝即將啟程的魯中遠征。這一切,對于少年時期十分靦腆的我只是紅著臉聽著而沒說什么話,但隨后李科長的一個行動卻使我吃驚不小——他突然從辦公室的柜櫥里拿出一件藍色的“救總”夾克上衣,開宗明義地說是給我的。李敬同志解釋說,這是經(jīng)他們一同研究過的,赴魯中前線宣傳慰問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差,你年紀小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帶上這件衣服晚上睡覺也好當被子“搭腳”。我當時弄得不知所措,再靦腆的性兒也顧不得,連連推拒:“這絕對不可以。我一個學生,又沒有脫離生產(chǎn),絕對不能接受這個……”“脫離生產(chǎn)”是當時正式參加革命隊伍的專用詞語。
這時李科長才鄭重地講了:“這并不是給你的什么特殊待遇,而是我們有關部門領導正式研究決定的。凡是在1946年度高小畢業(yè)生全縣會考中獲前三名成績的同學,每一位都發(fā)給這樣的一件以資獎勵。不是你一個人,另兩位同學都給過了。”
關于高小畢業(yè)會考“名列前茅”的情況,我校的李校長早已告訴了我,并把由王佐群縣長和縣教育科李科長具名簽發(fā)的獎狀給了我。我對此非常珍視。但對眼前這樣的獎品我只感到誠惶誠恐,不能接受,也不敢接受。不知為什么,一個一向規(guī)規(guī)矩矩的孩子,在此“特別關頭”表現(xiàn)得異常執(zhí)拗。
正在爭執(zhí)不下時,偏巧王縣長闖了進來。他是來找李科長商量工作的,卻意外地看到了這一幕。當他問了相關情況后,一向不 嗦的他干脆地說:“一個孩子家,不要穿這衣服了,要鼓勵還有別的更合適的形式嘛?!?/p>
于是,王縣長給我解了圍,別看他這會兒的態(tài)度很嚴厲,其實是挺喜歡我的。此后在他作為全縣赴沂蒙前線支前大軍總領隊的過程中,他對我們“少兒宣傳隊”的關懷可謂無微不至。我都在心里想過,我能被批準去魯中宣傳慰問,很可能就是王縣長提的名。作為“更合適的形式”對我進行鼓勵,李科長與李敬同志商量后,給了我一卷卷筒紙。這一來我不好再推卻了,而且打心眼里說是“樂不可支”,無異于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此前我父親因為心疼錢而沒給我買,現(xiàn)在組織上滿足了我的這一心愿。我一直對它節(jié)省著用,直到我正式參軍時還剩下三分之一左右,我將它給了比我家還貧困的另一位團員田守仁同學。
以上就是我少年時與“救總”相關的點滴情況及插曲,都給我留下了深深的記憶。而且在當時,報載支持蔣介石發(fā)動內(nèi)戰(zhàn)的美國也對聯(lián)合國救濟總署向中國解放區(qū)的援助一直進行干擾與限制??梢韵胍?,作為中國解放區(qū)辦事處負責人的董老必然會與之進行正當?shù)慕簧?,直?947年“救總”的活動結束。盡管如此,就我極其有限之所見,雖說是杯水車薪,在那個特殊的時段,“救總”的工作還是起到了一些作用的,哪怕是“雨過地皮濕”也好。
但與之同時,“救總”的少數(shù)工作人員也表現(xiàn)出某種不良行為。1947年5月一美方人員在解放區(qū)的山東煙臺,因開車橫沖直撞而將人力車夫楊祿奎軋死。對此,我煙臺市長姚仲明代表中方與美方進行了嚴正交涉。當時解放區(qū)人民群情激憤,最后美方不得不對受害者進行賠償,向家屬賠禮道歉,肇事者受到應有懲罰,事件始告平息。
如今,七十年過去,當時相關的領導同志、工作人員與我的校長、老師們,不論是否在世,都是那段歷史的共同承載者。對此,我從來也未忘記。多少年來,我腦海里始終涌動著這樣一句話:記憶沒有距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