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海天,李爽
(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沈陽 110004)
“愛”是全人類永恒的主題,其哲學內(nèi)涵十分豐富。在中俄兩國不同的宗教信仰中,在中俄兩國不同民族文化歷史中,兩國民眾對“愛”字的解讀都不盡相同。
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的“仁愛”思想,即“仁者愛人”作為儒家思想的精髓,可謂寬仁慈愛,仁愛的本質(zhì)就是愛人。其思想內(nèi)涵可闡述為:(1)“孝”文化。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保ā墩撜Z·里仁》)(譯文: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2)待人以“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额仠Y》)(譯文: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孔子認為,人不應(yīng)該以損害他人的利益為前提來滿足個人私欲,同樣,也不應(yīng)該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3)愛他人。子曰:“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這里的“愛人”遠遠超過了狹隘的小情小愛,而是具有普世價值的“大愛”,是一種涉及全人類的愛:首先孝敬父母,親愛兄弟,愛自己的家人,但這遠遠不夠,還要將心比心推廣和延伸出廣博之愛。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儒家所主張的“愛”是有等級的、有差別的、有親疏的愛。因為在儒家看來,社會如果沒有等級,那么何來敬畏,何來秩序?而墨家主張無差別的愛,即“兼愛”。在愛別人的時候,并不把自己排除在外,自己也被愛所包圍,愛具有全人類的普遍性?!耙暼酥畤粢暺鋰暼酥胰粢暺浼?,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子·兼愛中》),“兼相愛,交相利。” (《墨子·兼愛下》)這樣就不會有戰(zhàn)爭、掠奪和傷害,就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 正是“兼愛”,得以“天下大治”[1]。
俄羅斯哲學中關(guān)于“愛他人”問題有著不同的定義和稱謂。在現(xiàn)代俄羅斯哲學和東正教神學的奠基人索洛維約夫看來,“愛他人”問題實則是“善”的問題。索洛維約夫在其專著《善的證明》中指出了“善”的三層含義:一是人性之善,二是上帝之善,三是貫穿于人類歷史中的善。他把這三種基本感受涵蓋了人類可能參與的全部道德關(guān)系,即人與比其低級的東西、與其平等的東西及比其高級的東西的倫理關(guān)系。世界上存在一種全人類統(tǒng)一的,作為理想、本質(zhì)、規(guī)范和自在者的善,這種絕對的善叫做上帝。索洛維約夫認為,上帝之善是人們在追求至善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但僅通過完善個人的內(nèi)心道德和忍讓外界社會,是無法實現(xiàn)道德理想的。還需要全人類在整個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全部進程中,自覺加入到追求善的“偉大事業(yè)”之中[2]。
在俄羅斯宗教哲學界,索洛維約夫是討論“神人”問題的第一人。他指出“人是神性本質(zhì)與物質(zhì)本質(zhì)的結(jié)合,人的使命是讓自己的物質(zhì)本性服從神的本性,最終與上帝達到內(nèi)在的結(jié)合和統(tǒng)一,即成為神人。神人,即接受了人性的上帝;人神,即接受了神性的人。那時的人類就是神人類[3]。”
俄羅斯19世紀最偉大作家之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愛他人”問題亦即追求“神人”的問題。這一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其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在其看來,“神人”,即為“神身上的人”。在他的著作中,《窮人》作為第一階段的代表,貧窮善良的小人物杰武什金人性中蘊含著神性的光輝。作家站在人的立場上,細致描寫了道德基礎(chǔ)上的人性?!蹲锱c罰》作為第二階段的代表,開啟了作家的神人化之路。陷入自我內(nèi)在矛盾的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通過信仰基督耶穌化解了道德上的罪行,獲得了精神上的救贖和重生。《白癡》作為第三階段的代表,心靈單純、品德高尚的基督教徒——梅什金公爵,帶著“美能拯救世界的信念”希望可以喚起人們的善良和尊嚴。這是神人的發(fā)展階段?!犊ɡR佐夫兄弟》作為最后階段的代表,佐西馬長老和阿廖沙被塑造成最完美的神人形象。他們具有明確的自我認識并不斷給予人們“愛他人”的希望與和平[4]。
中俄兩國社會歷史文化的發(fā)展特點存在很大的差異,對比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哲學觀點可以促進中俄兩國間的哲學思想交流和兩國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其中,中俄兩國的哲學家都認為需要“愛他人”,其思想的不同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出的時代背景不同。中國古代哲學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提出了“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仁者愛人”思想。俄羅斯則是在19世紀基列耶夫斯基、霍米亞科夫等哲學家提出了建立俄羅斯哲學體系的“人愛人類”思想。
(2)影響范圍不同。儒家思想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且影響的人口眾多。同時,在歷史上對亞洲的日本、韓國、朝鮮、越南、新加坡等國的影響也非常巨大。而俄羅斯哲學的影響力主要在俄羅斯;
(3)文化土壤特點不同。中國哲學中的“仁者愛人”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tǒng)“儒道佛”哲學的一部分。而“神人”思想則來自基督教《圣經(jīng)》,是西方宗教文明的核心思想。因此,二者文化土壤特點差異巨大。
(4)實現(xiàn)方式大不相同。儒家“仁學”主張以仁愛仁智統(tǒng)禮樂秩序,為政以德教化百姓。通過教育途徑,教化大眾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質(zhì),進而自覺“愛人”??鬃铀麄鞯摹叭蕫邸彼枷霟o需強制,全靠自覺履行。而作為虔誠東正教徒的俄羅斯人則依靠信仰便可 “愛人”。他們認為,人類只有信仰上帝,靈魂才能獲取無限力量,才能達到“至善”“至美”和“至真”,通過去教堂參加宗教活動不斷加深信仰,使靈魂得到升華,逐漸向著“至善”的目標前進。用“愛”來寬恕他人內(nèi)在墮落和外在暴力。別爾嘉耶夫曾說,只有在基督教里才能實現(xiàn)神人類的夢想[2]。索洛維約夫也指出,信仰上帝是實現(xiàn)絕對的道德秩序的條件,而神人和神人類則是實現(xiàn)上帝之國的途徑[3]。
通過對比分析中俄哲學家們對“愛他人”問題的觀點,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1)由于人是社會的人,所以人不僅需要被他人愛,還需要愛他人、愛人類。這一點無論是在俄羅斯哲學界還是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都得以推崇。這說明人性具有共性,因為仁愛、互助,追求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是每一個民族都迫切需要的,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2)無論是中國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還是俄羅斯東正教信仰基礎(chǔ)上的普世真理“愛人”思想,都為各自的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2016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杭州舉辦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闡釋了與全世界攜手共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因此,積極促進中俄兩國間的哲學思想交流和兩國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申建為.中國道德文化與世界道德前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2]徐鳳林.俄羅斯宗教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張百春.當代東正教神學思想[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
[4]褚艷玲.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人物的神人化道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