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彥赟
(集寧師范學院,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000)
教育實習是高師院校課程計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師范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必經之路,是培養(yǎng)具有實踐能力專業(yè)人才的有力措施。因此,教育實習效果不僅直接影響著師范生的教育教學水平,還制約著高師院校教育質量和教學管理的發(fā)展。明確語文教育實習效果的現狀,發(fā)現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基于此提出完善教育實習的建議,對促進師范生的職業(yè)發(fā)展有著積極作用,同時也為高師院校教育教學發(fā)展提供一點參考信息。
為了調查集寧師范學院文學院師范生語文教育實習的現狀和效果,該文設計了一份面向2014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實習學生的問卷。此問卷甄別對實習效果有影響的項目作為調查項,同時對字面的有效性進行檢查,預測之后選擇文學院121名學生發(fā)放問卷,進行為期3個多月的調查研究,回收有效問卷92份,回收率為76%。
通過調查發(fā)現學生參加實習的情況較為復雜,具體體現如下:其一,實習形式比較多樣,58.7%的學生選擇集中實習,自主實習的占34.8%,有3.3%的學生選擇了其他的實習形式;其二,對最佳實習時間的看法分歧較大,其中23.9%的學生認為最佳實習時間是2個月,45.7%的學生覺得3個月比較適宜,23.9%的學生選擇了6個月,僅有3.3%的學生選擇4個月和5個月。
教學準備包括課程標準與教材的研習、理論知識的把握、教學設計及試講四個方面。大部分學生認為實習提高了對課程標準、教材和理論知識方面的掌握水平。就教學設計而言,72.8%的學生認為實習對教學設計能力的提升有所幫助,有27.2%的學生覺得受到了極大提高。且67.3%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教案設計,獨立完成的占10.9%,仍舊有3.3%的學生直接使用他人教案。就試講而言,40.2%的學生每次課前都會試講,54.4%的學生有時會,不會的學生占5.4%。
課堂教學是教育實習最后的落點,也最能夠檢測實習效果。調查結果顯示:65.2%的學生認為較實習前其課堂教學能力有所提高,極大提高的學生占34.8%,“一話三筆”、語言表達、班級管理等具體教學技能提升效果明顯。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教學評價與反思的作用,67.4%的學生經常評教,32.6%的偶爾進行。其中評教的方式較為多樣,集體評教、師生評教和自身評教同時使用。
不同學科教學的接觸可以拓展學生思維,增進實習效果,而在調查中發(fā)現與不同學科教學接觸的情況不甚理想,20.6%的學生幾乎不接觸,偶爾接觸的學生占76.1%,僅有3.3%的學生經常接觸。
學生對教師身份的認定體現在教師角色的適應和從教意愿兩方面,這些也從側面反映了實習效果。實習期間,30.4%的學生非常適應其教師身份,69.6%的學生適應一般,無不適應情況。實習之后,47.8%的學生從教意愿極強,43.5%的學生從教意愿一般,沒有工作的情況下愿意從教的學生有5.4%,僅有3.3%的學生從教意愿全無。
調查顯示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習進行了較為頻繁全面的指導。僅有3.3%的教師指導了一次,而96.7%的進行多次指導。且76.1%指導教學設計與實施,54.3%指導班級管理與教育活動,教學評價的指導是51.1%。
教育部相關文件指出:“高師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組織高年級師范生,到中小學進行不少于一學期的教育實習?!眹鴥却蟛糠指邘熢盒T诟吣昙墡煼渡厴I(yè)前采取一次性的為期一學期的集中實習,這種實習方式不利于學生教學技能的訓練,也不利于師范生角色的轉換。本著對教育實習重要性的認識,也為了解決實習的弊端,集寧師范學院文學院延長了實習時間,把原定為一學期的實習改為一學年。而學生卻并不認同這種延長實習時間的方式,他們認為最佳實習時間是3個月。那么,為了更好的實習效果,可采用全程化的實習方式,即實習不局限于高年級學生,而是從入學以來,每學期都安排學生在實習學校進行短期的教育見習,也就是分散實習,然后在高年級師范生畢業(yè)前安排為期一學期的集中實習,這就把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結合起來,從而使教育實習貫穿于學生整個大學生活,既更好地訓練了教學技能,又增加了實習時間。
3.2.1 豐富實習理念與內容
語文教育理念與內容不應該局限于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三門課程體系中,而應該借鑒國內外中小學教育教學實習經驗,用語文教育學科最前沿的知識、改革、研究成果豐富實習理念與內容。
3.2.2 苦練教學設計與實施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實習對教學設計能力提升有限,究其原因是受教學設計的兩大難點限制,即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生對教學目標的設計較為固化,一般從三個維度出發(fā),其實還可從學情、教材后的練習等方面出發(fā)設計多樣化的教學目標。而新穎的教學過程設計則需因材施教,抓住教材中獨特點展開聯想。
有效的課堂教學實施需注意以下方面:其一,鍛煉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能力,即上一堂課時,通過燈光、媒體,教師語言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從而把學生帶入教學內容中去感受、體會、理解。其二,加強教學應變能力,通過廣博的知識、令人信服的語言表達來達到良好的應變。其三,提高教學組織能力,通過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運用教學資源與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恰當的教學活動以達到有效的教學組織。其四,培養(yǎng)班級管理能力。在明確的課堂紀律,有效的分配與利用課堂時間,恰當的管理學生行為之下創(chuàng)建健康的學習氛圍,以期達到良好的班級管理。同時,班級管理不是教師對學生的組織、統籌、協調,而是雙向的師生互動。
3.2.3 重視教學評價與反思
重視教學評價與反思的頻率、方式與內容,并盡可能地避免評價與反思所體現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再次出現。
高師院校的目標是培養(yǎng)一大批師德高尚、專業(yè)基礎扎實、教育教學能力和自我發(fā)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專業(yè)化中小學教師。但在調查中發(fā)現52.2%的學生從教意愿不高,這與高師院校最基本的意愿相違背。為了培養(yǎng)學生為師素養(yǎng),可以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端正學生態(tài)度,明確作為教師的責任與使命,增強對教師身份的認同感,從而提高從教意愿。
實行“雙師指導”,即在高師院校和實習學校皆選取學科基礎知識踏實、責任心強、教學經驗豐富、熟悉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的教師作為實習指導教師,充實指導教師隊伍。實行“個性化指導”,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以提高實習效果。實行“全面化指導”,從語文教育教學各方面入手,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技能、班級管理等,進行無死角的全面指導。
3.5.1 制定合理的實習體系
高師院校要建立合理的教育實習體系,須先制定規(guī)范的課程目標、實施計劃、考核標準及評價方式。同時,還需強化語文教育實習各環(huán)節(jié),實習前,明確學生實習要求,規(guī)范教師指導,實行實習資格考核制度,即師范生須通過指導教師的考核合格后才能進入教育實習環(huán)節(jié),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學生可采取延期實習的方式;實習中,高師院校與實習學校嚴格監(jiān)督,指導教師全方位指導,建立考勤考核制以保障實習效果,并通過試講、說課等方式進行實習中期檢測,從而了解學生實習狀況,以便對后期實習做出反饋與調整;實習后,精確考核與評價,建立實習生檔案制度,重視總結的實效性。
3.5.2 建設穩(wěn)定的實習基地
高師院??蛇x擇具備較強的師資力量、豐富的教改經驗、充足的實習崗位、有效的實習指導以及安全健康的實習環(huán)境的學校成為穩(wěn)定的實習基地。實習基地與高師院校的聯系比較松散,為了加強聯系,建立優(yōu)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關系,可采用以下方式:首先,構建教師隊伍共同持續(xù)發(fā)展的機制,即通過“國培計劃”“雙向互聘”等方式把中小學教師送入大學進修,把高校教師帶入地方學校培訓;其次,建設科研團隊協同發(fā)展的機制,高師院校發(fā)揮科研力量,幫助擁有豐富科研素材的實習基地發(fā)展,共同推動教育教學與教改研究;再次,建立教師示范的機制,實習基地優(yōu)秀的骨干教師進入大學課堂傳授豐富的語文教學實踐經驗,促進師范生發(fā)展;最后,發(fā)展評價實習基地建設的體制,以保證實習基地的質量。
3.5.3 增加多元的混合編隊
成功的語文課堂教學所需的不僅是漢語學科專業(yè)知識,還需要其他學科知識的輔助。在大學生活中,對其他學科知識的了解大部分來源于學生自覺的學習,這就使得學生在不同學科知識的掌握方面參差不齊,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為了解決這一情況,可實行“混合編隊”的教育實習方式,即來自不同系的學生共同組成一隊,在同一所學校一起備課、聽課、授課以及評課,完成其教育實習工作。
綜上所述,該文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提高語文教育實習效果的建議,以期提升師范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促進高師院校的發(fā)展。同時,該文的研究仍存在著一些局限,如問卷調查的設計、調查方法等方面仍可改進。因此,師范生語文教育實習效果有待再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