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坤
(浙江科技學院人文與國際教育學院,浙江杭州 310023)
近年來,“漢語熱”在全球不斷升溫,來華的留學生人數(shù)也在持續(xù)增加。世界各國,想學中文的人越來越多,這也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強大,但是,對于母語非漢語的外國人來說,漢語可以算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了。影視作品運用于漢語課堂教學,可以說是一種新興的漢語教學手段,留學生通過中文影視作品,不僅可以輔助基本的語言學習,對學習了解中國文化也有極大的幫助。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分不開的,所以在漢語課堂中引入中文影視作品,是一種非常好的手段。但是,目前中國市場上的影視作品,種類繁多復雜,選材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國內已有不少高校都針對來華留學生開設有中文影視欣賞課程,但是并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基本都是靠任課教師的自由編選,所以這就增加了任課教師的備課難度。筆者也曾在國內高校擔任過該門課的任課教師,依托自己的實踐教學經(jīng)驗,簡單介紹下中文影視作品運用于中高級漢語課堂的選材問題和教學影響。
從漢語教學的角度來說,以年級為界劃分初、中、高三個等級。一年級和相當于一年級水平的教學叫“初級漢語教學”,如《發(fā)展?jié)h語》系列教材初級Ⅰ和初級Ⅱ是一年級的教材。二年級或者相當于二年級水平的教學叫“中級漢語教學”,三年級或者相當于三年級水平的教學叫“高級漢語教學”,每個年級都有相應等級的教材。國內大多數(shù)高校都開設有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等級,每個等級都有兩個學期的漢語學習任務。針對初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來說,目前影視作品的選擇還是很有限的,因為大多數(shù)的影視作品的素材對于初級的學生都有點難,中文影視欣賞一般只針對中級和高級的留學生開設,所以筆者只是針對中高級的漢語課堂進行影視作品的篩選。只有好的影視作品教材,才能從真正意義上輔助漢語教學,否則,只會適得其反。筆者在中高級的中文影視欣賞課堂教學中,是以文化教學為根本,在欣賞影片、學習文化的過程中,鞏固自己的語言學習。針對中高級留學生的漢語水平,篩選、歸類整理優(yōu)秀的中文影視資源,分文化專題展開教學。以下是在實踐中,整理出來的選擇中文影視作品的原則依據(jù)。
把中文影視欣賞引入對外漢語的課堂,無外乎兩個目的:輔助語言學習和學習中國文化。無論教學目的是哪一種,都要求了課堂語言一定要清晰易懂。目前中國有很多影片,甚至是很優(yōu)秀的作品,但因為方言過多,并不適合作為漢語課堂的影視選材,這樣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也增加了教師教學的難度。其次,觀看影視作品,并不像讀課文,可以反復重讀,想要達到最佳的觀影效果,就要語言清晰流暢,聽到即能明白剛剛說了什么。
所以,這就對所選影視作品的語言有了要求,筆者也根據(jù)實際的教學效果總結了幾點意見:首先,所選影視作品一定要基本是普通話。中國人,都會因為地域方言差異,而造成交際障礙,更別說是外國人了。而且,發(fā)音對于初學一門語言的人來說,至關重要,一旦學習了不標準的發(fā)音,后期糾正就會特別困難。筆者在這里推薦《家有兒女》《舌尖上的中國》等類似這樣發(fā)音標準的影片,會有益于留學生的學習。當然,可能有的影片的主題和文化意義也很值得學生了解學習,但因為方言過多,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視頻剪輯軟件,對影片進行剪輯,去掉原音等手段,輔助于學生學習。其次,所選影視作品的語言一定要語速適中,清晰流暢。我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也會選擇去觀看一些英文原版影片,我們肯定會去選擇發(fā)音清晰,語速不太快地去學習。學習中文也是這樣,有些喜劇類影片,為了增強影視效果,語速過快,這樣就不利于課堂學習,如果是高級班的同學感興趣,可以作為課下的學習材料。
中級和高級水平的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水平還是有明顯不同的。所以在選擇影視作品時,一定要考慮到影視作品字詞句難易適當?shù)脑瓌t??梢砸罁?jù)中級和高級的漢語學習教材,盡量貼合他們的學習程度。如果是一整部影片的難易程度不好把握,任課教師要利用視頻剪輯手段,可以根據(jù)所學語言點或者文化點,選擇不同的影片片段,歸納整理出來供留學生學習。如果是側重語言點的學習,教師還可以對視頻的字幕進行處理,標紅等手段,在觀看影片時,讓留學生了解學習的重點。
目前中國影視市場上的作品,種類繁雜,各種題材的影片都數(shù)之不盡,在選擇影片時就需要遵循兩個原則:首先,所選影視作品的主題一定要積極向上。很多來華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之前,大部分對中國是并不了解的,甚至有些外國人對中國或多或少有一些偏見。所以,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教會他們語言,也要肩負起傳播優(yōu)秀中華文化的責任意識。中文影視欣賞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傳播,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如果,不去選擇代表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作品,而是一些不健康,污穢不堪的作品,無論是對留學生來說,還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來說,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其次,所選影視作品的主題一定要多樣化。中文影視作品就如同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一樣,種類繁多,從古至今,都有許多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所以任課教師在選擇影視時,也要注意主題的多樣化,盡量每一類主題都可以涉及,如不能只讓學生看過去的歷史,這樣會加深留學生對中國的刻板印象,認為中國還一直停留在封建時代。
中國電影自1905年誕生以來,就有無數(shù)影視作品產(chǎn)生,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風格,刻有時代烙印的作品問世。這就需要我們在選擇影視作品時,考慮時代和時間的原因,因為在對外漢語課堂觀看影片,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學習漢語,如果影片時代過于久遠,可能會讓留學生失去觀看的興趣,感到枯燥乏味,這就會大大降低課堂教學的效果。而且早期的影片由于拍攝技術有限,多為黑白影片,畫質和語言的清晰度和現(xiàn)在的影片都是沒辦法比的,所以在選擇時,可以適當考慮下這個原則。當然,并不是說早期的影片就完全沒有可取之處,教師依然可以通過視頻剪輯或者課下補充等方式讓學生有所了解。
筆者在中文影視欣賞這門課的備課過程中,是以專題學習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把無數(shù)的華語影視作品,以文化主題為主,進行分類篩選。筆者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專題:跨文化影視專題、中國神話影視專題、中國藝術影視專題、中國歷史影視專題和中國功夫影視專題。因為在這門課開課之前,筆者根據(jù)所在高校的中高級留學生展開過一次問卷調查,這幾大板塊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題材,也基本可以涵蓋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每個板塊都至少選擇兩部有代表性的影視作品進行課堂精講加范講,所以在選擇影視作品時就一定要考慮作品的代表性原則。例如:跨文化專題可以選擇《刮痧》《推手》《孫子從美國來》等優(yōu)秀且具有代表性的影片,這些作品都直觀地表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非常適合在本專題展現(xiàn)。中國神話影視專題可以選擇《西游記》《大話西游》《白蛇傳》等,這些影片不僅具有代表性,也是了解優(yōu)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中國藝術影視專題可以選擇《霸王別姬》《舌尖上的中國》等,中國歷史影視專題可以選擇《三國》《孔子》等,中國功夫影視專題可以選擇《臥虎藏龍》《功夫》《葉問》等,以上作品僅供參考,筆者就不再一一贅述。
中文影視欣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畢竟是一門新興的課程,至今在對外漢語教學界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議以及不可控制性。筆者就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簡單談一談中文影視作品在中高級漢語教學中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首先,把優(yōu)秀的中文影視作品引入了課堂,最大的作用就是調動了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這門課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無壓力的環(huán)境中學習積累漢語知識,了解中國文化。興趣可以說是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最大的動力,漢語本身就比較難學,也難教,所以利用這種手段,可以事半功倍。其次,影視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形象性。這個特點可以讓留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所學字詞句的意思,增加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降低了教師的教學難度。然后,影視作品它比課文更具有實際操練性,作品語言大部分都涵蓋了我們日常表達用語,非常適合學生進行模仿操練。最后,影視作品因種類豐富,內容涉及廣泛,可以迅速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學習中國語言,傳播中國文化,一舉兩得。
當然,并不能說現(xiàn)在的中文影視教學效果就是完美無缺的,因為教材,教學法等各方面都不統(tǒng)一,也不成熟,它必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有些學生可能因為是影視課,就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僅僅把它當成對其他課的輔助和放松,并沒有完全配合教師,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還有就是,影視作品雖然有諸多好處,但是畢竟主要目的不是用于教學,它在教學方面的科學性自然比不了專業(yè)的教材。所以,目前中文影視欣賞課程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的教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