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珂(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4)
在中國武術傳承中,武功主要講究的是強體健魄和修身養(yǎng)性,推崇和平、正義、和諧,這不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還代表著我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中國武術的傳播和發(fā)揚,可以借助現(xiàn)代化網(wǎng)絡,對推廣和傳播工具進行創(chuàng)新,例如傳統(tǒng)的武術課程、武術表演、武術表演等方式,尤其是各個高校中舉辦的武術表演,不僅有利于推廣我國的武術文化,還有利于兩國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
我國主要以課堂的形式來學習武術,這種學習模式是武術的系統(tǒng)和規(guī)范形式的學習和傳播。傳統(tǒng)的高校中,有很多學校為了來華留學生設置一些武術課程,在學習我國武術的基礎上,還對他們要求學分,以激勵他們學習武術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而是讓中外學生混合上課,來華留學生可以通過其它方式學習武術,例如學生武術社團和社會武術組織等。而如今,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我國也逐步重視來華留學生的武術學習,落實《留學中國計劃》,很多城市建設了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體驗基地,讓來華留學生瀏覽與體驗中國的文化知識,同時還要進一步的挖掘和發(fā)展文化體驗基地,需要創(chuàng)新文化體驗模式,讓來華留學生體驗我國武術文化的范圍和深度,例如北京國際教育交流中心也多次與體育館合作開辦高校外國留學生的中華文化大課堂,還開設武術體驗課培訓班,為來華留學生提供了武術學習的機會和展示的平臺,這樣不僅豐富了來華留學生的生活,還可以傳播中國的武術和文化特色。
很多高校在開設武術課程的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一些展示武術的平臺,這樣不僅可以展示我國的武術文化,還可以推進校園國際化的進程。例如,2010年北京師范大學舉辦的 “北京留學生之夜”活動,表演節(jié)目主要是以武術拳法、器械、格斗以及武術情景劇形式等,同時還采用聲光舞臺效果,尤其是武術情景劇深受學生的喜愛和追捧,不僅彰顯了俠骨柔情,還展示了武術的魅力,同時還為來華留學生提供一些學校文藝的武術表演。教育部的舉辦了“留動中國—在華留學生陽光運動文化之旅”活動,這個活動主要有上百個國家參與,主要為了給來華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地業(yè)余環(huán)境和和校園生活,以這種輕松愉悅的形式減少來華留學生的不適應新環(huán)境的感覺,在展示傳播我國文化的同時,還促進我國與來華留學生的交流,在武術比賽過程中,來華留學生可以將自己平時學習的基本和經(jīng)典技能展示在舞臺上,例如少林、太極、詠春等,他們的武術表演不僅詮釋了自己對武術的理解,還詮釋了他們對武術的學習和喜愛,在重播中來傳播中華武術的內涵和魅力。
在武術比賽中,不僅僅是一種表演,還是一種文化的象征,通過武術比賽可以更好的交流和武術的文化與內涵。在無數(shù)比賽中,往往是一種緊張、激烈、扣人心弦的比賽,這不僅激發(fā)來華留學生的對中國武術的興趣,還有利于兩者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目前有很多地區(qū)舉辦武術文化節(jié),例如中國武術協(xié)會所舉辦的國際武術活動,如北京國際武術文化節(jié)、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jié)、峨眉山國際武術節(jié)、廈門國際武術大賽等,有很多來華留學生參與其中,由此可見,武術深受來華留學生的喜愛。但是,近年來,我國武術和文化管理時常組織武術推廣和宣傳工作,不僅耗時,還耗材,沒有太多的效果和進展??傮w而言,來華留學生參加比賽,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武術水平,還可以讓他們了解我國的武術文化內涵和底蘊。
武術比賽是在留學生中傳播的創(chuàng)新模式。例如,建國以來,我國首次在邵逸夫大樓舉辦武術比賽,這是2015年的首都北京舉辦的留學生武術比賽,這個比賽有三種項目,即男個人項目、女個人項目以及集體項目,男、女個人項目主要包括級教學套路、國際競賽項目、徒手套路、器械項目以及個人套路等,這些項目的設定需要考慮到留學生武術學習和技術真實掌握情況。在這次比賽中,選手是北京的十幾所高校、河北滄州師范學院等幾十個地區(qū)和國家的留學生,他們在比賽中展示了精湛的武術表演,并不比國人的武術表演遜色,尤其是北京體育大學和首都體育學院的武術專業(yè)留學生,他們在比賽中的武術功底和武術技能都非常精湛,參加世界武術錦標賽也沒有問題。這次舉辦的留學生武術比賽遠比預期的水平高,得到了現(xiàn)場各界觀眾的一致好評,與此同時,還設立了微信墻,以方便運動動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微信墻上流動著各種祝福的留言,在比賽中,主持人不斷進行中英文翻譯以及對比賽中的情況進行解說,并且在緊張的比賽氛圍中,還帶動觀眾為選手們加油助威的,這不僅可以活躍比賽中的氣氛,還可以宣傳中國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
現(xiàn)代化科技的進步與發(fā)展也推動了校園際武林盟主爭霸發(fā)展,為了建設文化的傳播,各大學校可以利用網(wǎng)絡進行推廣傳播,這樣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媒體,來吸引留學生和廣大人民的關注,這樣可以讓留學生和中外學生進行武術交流和探討,還有利于他們武術的進步和升華。目前可以利用好國際多語言公共服務平臺實現(xiàn)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我們借助微信平臺等開設社交網(wǎng)絡賬號,將中國的武術文化經(jīng)典和內涵傳播并推廣出去,例如展開兩年的活動“武動北京,會友天下”的留學生武林大會,已經(jīng)成功的獲得近十萬的關注量,將中國的武術向全世界推廣和傳播。2015年的舉辦的第2屆“北京高校國際武林盟主爭霸”活動,在活動展開期間,一些華留學生在拍攝視頻時,根據(jù)自己對中國武術的理解來闡述了活動中的內容,然后通過網(wǎng)絡和微信方式為自己所拍的視頻點贊拉票,網(wǎng)站和微信點贊和拉票達到了數(shù)萬人次,從而因地各個學生對活動的關注。除此之外,大賽的將網(wǎng)絡投票和評委評分結合在一起,并且還錄制了大賽的全過程,將視頻傳播到各個社交網(wǎng)站上,例如微信、微博、人人網(wǎng)等,從而擴大了大賽的關注范圍,不僅有中國各個地區(qū)的關注,還有國外的關注,例如美國、德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加蓬等。大量的點擊量和點贊拉票等方式,也屬于傳播的創(chuàng)新模式,在點贊拉票過程中,中國武術得以推廣和傳播,因此網(wǎng)絡及微信等信息平臺的運用需要進一步的開發(fā)和挖掘。
研討會一般針對于中國國際青年展開的,一般邀請中外武術名家、駐華使節(jié)、北京高校武術教師代表、來華留學生獲獎代表等,對中國武術文化進行討論和研究。其一,中國武術在傳播的過程,普遍的現(xiàn)象是只關注表演的精彩程度,從來沒有思考過武術背后蘊含的文化底蘊和含義,尤其是來華留學生和外國人,常常是只經(jīng)過了眼睛,沒有經(jīng)過大腦,這是武術文化夸大推廣和宣傳的主要原因;其二,中國武術文化在海外傳播之前,我國需要利用國際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等,精心理性的解釋中國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并不是僅僅依靠比賽和表演等,因此以后在舉辦武術比賽時,可以采訪和邀請一些來華留學生,讓他們闡述自己對中國武術比賽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以邀請他們加入國際武術名家的武術文化論壇或講座中,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講述中國武術文化的內涵和魅力,這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武術文化的理解,還有利于中國武術的推廣和傳播;其三,可以增強來華留學生的對中國武術的認同感,這就需要深入開展來華留學生的知華、愛華、友華思想工作,這不僅有利于武術的傳播,還有利于我國武術文化的進步與發(fā)展,根據(jù)來華留學生對武術掌握的基礎和技能等,展開了國際武林盟主爭霸,這一活動不僅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弘揚,還有利于凝結來華留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集體凝聚力等優(yōu)點。
頒獎典禮是指,在進行頒發(fā)了網(wǎng)絡人氣獎、功夫明星獎、優(yōu)秀指導教師獎以及優(yōu)秀活動組織獎時,將中國的武術貫穿其中,不僅可以豐富頒獎的氛圍,還可以讓廣大群眾了解中國無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舉辦“武動北京,會友天下”的留學生武林大會結束之后,可以根據(jù)比賽的情況舉行頒獎典禮暨交流晚宴,并宴請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武術協(xié)會、北京市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的領導以及加蓬駐華使館臨時代辦奧伊納莫諾·弗朗西斯、加蓬武術協(xié)會主席呂克·本扎等中外嘉賓及參賽來華留學生,暨交流晚宴儀式不僅可以直觀、生動的體現(xiàn)各個文化的規(guī)范性和和操作性,還可以增強來華留學生和武術指導老師等的儀式感和榮譽感,在“武動北京,會友天下”的頒獎典禮上,主要以“武”揭幕會標,“武”字不僅代表是習武的變形,還代表著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精髓,同時還是北京天壇的變形,天壇與“武動”的人形內涵是“武動北京”,不僅體現(xiàn)了以武會友的內涵,還表達了以和為貴的武術精神。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副書記楊海濱說本次比賽主要是將武術作為了解中國武術文化的橋梁,讓廣大群眾在觀看之中,了解我國的武術文化內涵和魅力,以此來了解中國。
綜上所述,武術的傳播和推廣不僅需要借助傳統(tǒng)的武術課程、武術表演、武術表演等模式,還需要借助現(xiàn)代化網(wǎng)絡手段,例如武術比賽、視頻展示、國際研討會、頒獎典禮等新型模式對我國武術的傳播和推廣,這不僅讓其它的國家也了解到我國武術文化的精彩,從而有利于它國深入理解中國文化并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1]周慶杰.中國武術在來華留學生中傳播的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7).
[2]王靜,宋薇.中國武術文化認同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4(8).
[3]王強.互聯(lián)網(wǎng)對外國留學生了解中國武術的影響研究[J].武術研究,2016,1(11).
[4]龔茂富.論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高校來華留學生武術教育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