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陽,陳祥龍,江舜武,鄧永鋒,金亞偉
(1.連云港港口集團,江蘇 連云港 222000;2.東南大學(xué)交通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6;3.中交第二航務(wù)工程局有限公司技術(shù)中心,湖北 武漢 430040;4.江蘇新蘇港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江蘇 連云港,222042;5.江蘇鑫泰巖土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宜興 214267)
吹填土是典型的通過水力吹填形成的一種新近欠固結(jié)軟土,是在整治和疏通江、海、河、湖水域時,采用挖泥船和泥漿泵,把淤積泥砂以泥漿形式吹填到岸邊或施工場地內(nèi),逐步沉積形成的土體[1]。我國沿海城市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人口眾多,人均土地面積較少,通過人工吹填灘涂淤泥進行圍墾造陸能有效解決沿海地區(qū)土地資源緊缺的問題[2-5]。
排水固結(jié)法常用來處理人工吹填超軟土[6-8],然而在工程實踐中,排水體系的淤堵是該加固方法進一步推廣的主要技術(shù)障礙。為了解決疏浚淤泥地基真空預(yù)壓工程實踐中的淤堵問題,國內(nèi)外學(xué)者從不同方面進行了研究,其中高效濾水性能的土工織物是一個研究熱點[9-12]。
在采用新型防淤堵真空預(yù)壓法處理吹填淤泥現(xiàn)場試驗中,其高效濾水性能的土工織物在克服濾水通道的淤堵問題上效果明顯[1,5],但現(xiàn)場試驗依然出現(xiàn)“土柱”現(xiàn)象。本研究工作將膠體化學(xué)知識引入到該項研究中,開展了室內(nèi)模型、微觀壓汞和膠體測定試驗,探究其板周土體淤堵機制,為解決吹填土地基真空預(yù)壓淤堵問題提供參考數(shù)據(jù)。
新型防淤堵真空預(yù)壓室內(nèi)模型試驗土樣來自恒大海南海花島現(xiàn)場試驗場地淤泥。在2015年9—12月期間,作者參與了恒大海南?;◢u新型防淤堵真空預(yù)壓試驗現(xiàn)場,熟悉新型防淤堵真空預(yù)壓的施工工藝以及施工流程和監(jiān)測試驗數(shù)據(jù)?,F(xiàn)場試驗之后,發(fā)現(xiàn)雖然在使用了新型防淤堵排水板,改進施工工藝之后,工程中的“土柱”現(xiàn)象得到了改善,但是排水板附近土體淤堵并沒有得到實質(zhì)性的解決,本文旨在發(fā)現(xiàn)并明確其淤堵的作用機理,而設(shè)計了室內(nèi)模型試驗。
室內(nèi)模型試驗的試驗裝置是在直排式真空預(yù)壓模型試驗基礎(chǔ)上改裝后形成的。主要把普通的B型排水板改為新型防淤堵排水板,PVC真空膜代替原有試驗所用的普通塑料袋,防堵真空預(yù)壓濾水管采用準25 mmPVC鋼絲軟管代替普通的PVC管。新型防淤堵真空預(yù)壓在直排式真空預(yù)壓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演變,不僅用新型防淤堵排水板取代了傳統(tǒng)排水板,改善了豎直排水路徑;而且采用了無孔鋼絲軟管取代了水平波紋管,避免了水平波紋管在抽真空過程中因地基不均勻沉降而拉裂;連接方式也從包扎捆綁改進成了三通密封接頭,槍釘固定,解決了豎直排水路徑與水平排水路徑接頭處易堵的問題,形成了一個密閉貫通的獨立排水系統(tǒng)。
模型試驗沉降柱剖面圖見圖1。
圖1 沉降柱剖面圖Fig.1 Section diagram of settling column
本文把恒壓抽真空時間作為參數(shù)變量,分別測定15 d、22 d、29 d、36 d、43 d和50 d 6組室內(nèi)模型試驗數(shù)據(jù)結(jié)果。
1)真空預(yù)壓抽真空過程中:淤每天定時讀取沉降量;于一定間隔時間讀取真空表的讀數(shù);盂從飽和缸中抽出尾水,測得飽和缸中的尾水質(zhì)量,選取其中部分用于烘干,觀察烘干后現(xiàn)象。
2)抽真空結(jié)束泵停之后:淤對真空預(yù)壓抽出的尾水宏觀上開展了丁達爾效應(yīng)試驗,微觀上用Zeta電位測試與Malvern的Nano-ZS激光粒度測試,明確膠體的形態(tài);于含水率:水平方向取0~1 cm、1~2 cm、2~3 cm、3~4 cm、4~5 cm、5~6 cm、6~7 cm、7~8 cm、8~9 cm、9~10 cm、10~11 cm、11~12 cm和12~13 cm的泥土試樣,并分別取距離沉降柱底部10 cm、20 cm、30 cm為豎直取樣,然后聯(lián)合測含水率;盂不排水十字板剪切強度:豎直方向取距離沉降柱底部10 cm、20 cm和30 cm和水平方向1 cm、2 cm、3 cm、4 cm、5 cm、6 cm、7 cm、8 cm、9 cm、10 cm、11 cm、12 cm和13 cm聯(lián)合測定對應(yīng)點的十字板剪切強度,把13組測定點分布在4個方向,這樣可以更好地控制試驗相互之間的擾動影響。
按照試驗方案,分別記錄了15 d、22d、29 d、36 d、43 d和50 d的真空度數(shù)據(jù)。由于真空度穩(wěn)定后,其空間變化規(guī)律較為相近,文中僅選取50 d的典型數(shù)據(jù),如圖2所示。圖2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土體中有真空度的時間會延后,上漲速度快。在剛開始抽真空的時候,雖然飽和缸真空度顯示的真空壓力為100 kPa,但是沉降柱(圖1)中距離排水板水平距離3 cm、7 cm、12 cm的真空表都沒有真空度,隨著排水板的距離越遠,開始有真空度的時間也相對延長,離排水板距離最近的3 cm先有真空度。一但有了真空度之后,真空度的上漲速度就很快,而最先穩(wěn)定下來的反而是離排水板距離最遠的12 cm,達到了30 kPa。
圖2 抽真空50 d真空度Fig.2 Vacuity of 50 d vacuum
圖2 中最明顯的規(guī)律就是離排水板距離越近,真空度越高,這與現(xiàn)有文獻普遍認知的“真空度會在土工材料和淤泥傳遞中不斷衰減”相吻合。但是,還有一個規(guī)律:在飽和缸真空度穩(wěn)定在100 kPa,抽真空穩(wěn)定以后20 d左右,距離排水板3 cm、7 cm、12 cm的真空度分別基本穩(wěn)定在67 kPa,53 kPa,28 kPa。由固結(jié)機理可知,真空度越大,孔隙水越容易被排出,固結(jié)越快、越大,靠近排水板位置的土體塌陷幅度應(yīng)該更大,而本文室內(nèi)模型試驗卻形成“土柱”現(xiàn)象,表明真空預(yù)壓過程中,土壤顆粒出現(xiàn)了移動。
按照試驗方案,15 d、22 d、29 d、36 d、43 d和50 d 6組真空預(yù)壓后,板周土含水率分布規(guī)律如圖3和圖4所示。
對比距離沉降柱底10 cm與30 cm的土體,43 d和50 d的含水率兩者之間的差距非常小,靠近排水板位置的土體幾乎沒有區(qū)別,說明已經(jīng)達到了有效抽真空的極限時間。此時,孔隙被堵塞,只有更大的真空負壓力才能把水抽出,在真空負壓力和淤堵作用此消彼長情況下,最終就會形成一個平衡,土中水就不再能被排出了。
圖3 距離沉降柱底10 cm含水率Fig.3 Moisture content with 10 cm from the bottom of settling column
圖4 距離沉降柱底30 cm含水率Fig.4 Moisture content with 30 cm from the bottom of settling column
圖3 和圖4也表明,距離排水板越近,含水率越低,同時,距離沉降柱底部越近,含水率越高,如抽真空50 d,距離沉降柱底10 cm、20 cm和30 cm,含水率分別為34%~38%、30%~36%、28%~35%,其他試驗組也有相似規(guī)律。含水率分布規(guī)律符合真空預(yù)壓抽真空的工作機理,即在抽真空時,排水板中的空氣是最先被真空泵抽出,在排水板形成負壓邊界,而排水板附近土體排水路徑最短,孔隙水最容易被排出。該現(xiàn)象也驗證了真空度的傳遞規(guī)律,即在傳遞過程中真空度會隨著傳遞路徑(橫向、豎向)的增加而逐漸衰弱,真空壓力降低。圖中可以發(fā)現(xiàn)靠近排水板1/3距離這段含水率的斜率上升非???,而離排水板較遠的含水率曲線則較為平緩,結(jié)合室內(nèi)模型試驗“土柱”現(xiàn)象與真空度的分布規(guī)律,同樣表明土壤顆粒發(fā)生移動富集在排水板附近。
圖5 不排水十字板剪切強度試驗結(jié)果Fig.5 Test result of undrained vane shear strength
室內(nèi)模型試驗抽真空完畢以后進行十字板試驗。15 d、22 d、29 d、36 d、43 d和50 d 6組試驗數(shù)據(jù)和距離沉降柱底部10 cm、20 cm、30 cm試驗數(shù)據(jù)都有類似的典型數(shù)據(jù)規(guī)律:靠近沉降柱底部的土體不排水十字板強度比上部的要稍微低一點,而靠近排水板的土體不排水十字板強度遠比遠離排水板的高,如圖5,表明了真空度在徑向傳遞過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衰減。同樣,0~4 cm的不排水十字板剪切強度遠大于距離排水板稍遠的土體,0~4 cm土體也就是本文所說的“土柱”現(xiàn)象范圍。由于小粒徑的顆粒被不斷負真空壓力帶動下聚集在了排水板附近,形成了致密的土體,導(dǎo)致了不排水十字板剪切強度很高。結(jié)合含水率分布規(guī)律,0~4 cm的土體含水率變化幅度很大。距離排水板徑向越近,含水率越小,強度越大,土壤顆粒富集在排水板附近,在0~4 cm的“土柱”范圍內(nèi)尤其明顯。6組真空預(yù)壓抽真空的試驗結(jié)果依次分別顯示不排水十字板剪切強度在4.0~8.5 kPa,5.0~12.5 kPa,8.0~18.0 kPa,11.0~24.0 kPa,13.0~30.0 kPa,16.0~34.0 kPa,結(jié)果表明各組之間不管是最低強度還是最高強度都隨著真空預(yù)壓抽真空的時間增加而增加,15 d和22 d整體上升趨勢不明顯,29 d相對于15 d和22 d上升速度很快,后期36 d,43 d,50 d比較平穩(wěn)。這與含水率在抽真空43 d,50 d的含水率變化幅度很小這一現(xiàn)象一致。
本文在距板芯0~4 cm處,即“土柱”現(xiàn)象最明顯的位置,取樣后開展壓汞試驗,觀察真空預(yù)壓36 d、43 d、50 d后板周土體的微觀孔隙特征。采用 Micromeritics Autopore郁 Mercury Porosimeter全自動壓汞儀。取樣過程中盡量避免了擾動,鋁盒中倒入液氮,直到淹沒試樣,隨后放入冷凍干燥機中抽真空冷凍干燥48 h。凍干試樣放入干燥皿中干燥24 h后,進行壓汞試驗。如圖6,36 d、43 d、50 d真空預(yù)壓曲線的累積總進汞量依次減小,即總孔隙率減小,試驗土樣的致密程度增高,這與十字板剪切強度分布規(guī)律一致。抽真空時間越長,試樣的累計進汞量越低。隨著抽真空時間越長,50 d真空預(yù)壓試驗土樣曲線有明顯的往左偏移,表明小孔隙的孔徑在增多,而大孔隙的孔徑在減少。如圖7,真空預(yù)壓抽真空36 d、43 d、50 d孔隙密度分布曲線均呈現(xiàn)出單峰,43 d的峰值小于但接近50 d的峰值,36 d的峰值類似。真空預(yù)壓抽真空50 d和43 d的孔隙密度分布曲線的峰值均在300 nm左右,主要孔隙分布范圍在100~600 nm,36 d的孔隙密度分布曲線的峰值在500 nm左右,主要孔隙分布范圍在200~700 nm??梢园l(fā)現(xiàn)36 d、43 d、50 d的孔隙密度分布曲線的峰值沿坐標軸往負方向偏移,表明36 d、43 d、50 d的孔隙粒徑逐漸減小,即小孔隙粒徑所占比例逐漸增大。
圖6 累積孔隙進汞曲線Fig.6 Curves of cumulated pore mercury intrusion
圖7 孔徑分布密度Fig.7 Pore diameter distribution density
膠體是指直徑在1~100 nm之間的顆粒,但是實際上土壤中直徑小于1 000 nm的黏粒都具有膠體的性質(zhì),所以通常所說的土壤膠體實際上是指直徑在1~1 000 nm之間的土壤顆粒,它是土壤中最細微的部分[13]。土壤中所有膠粒都是帶電的,這是膠體的基本條件,是土壤產(chǎn)生離子吸附和交換、離子擴散、酸堿平衡、氧化還原反應(yīng)以及膠體的分散和絮凝的根本原因。黏土礦物的結(jié)構(gòu)單位是硅氧四面體和鋁氧八面體,硅氧四面體的中心離子Si4+和鋁氧八面體的中心離子Al3+能被其它離子所代替,從而使黏土礦物帶上電荷。如果中心離子被低價陽離子所代替,黏土礦物帶負電荷;黏土礦物膠體的中心離子若被高價陽離子取代則帶正電荷。黏土礦物的中心離子主要被低價陽離子取代:常見有Si4+被Al3+和Al3+被Mg2+取代,故黏土礦物膠體以帶負電荷為主[14-15]。
新型防淤堵真空預(yù)壓抽真空過程中,水通過孔隙到排水板再排出到飽和缸,而膠體小顆粒則會和水一起被帶到尾水飽和缸。抽真空前期尾水呈現(xiàn)黃色,尾水烘干之后呈現(xiàn)黃白色,其中白色物質(zhì)應(yīng)為Nacl晶體,黃色物質(zhì)與恒大海南海花島現(xiàn)場試驗的土樣顏色基本一致。隨著抽真空過程持續(xù)進行,稍大的膠體顆粒會被堵在排水板附近,最終就形成了土體致密的“土柱”現(xiàn)象,孔隙越來越小,真空預(yù)壓抽真空后期的尾水漸漸澄清,呈現(xiàn)為普通水的外觀,但是烘干后,依然顯示為稍淡的黃白色,并且后期的尾水量比前期要少很多。
1869年,英國科學(xué)家丁達爾發(fā)現(xiàn)了丁達爾現(xiàn)象。丁達爾現(xiàn)象是膠體中分散質(zhì)微粒對可見光(波長為400~700 nm)散射而形成的。它在實驗室里可用于膠體與溶液的鑒別[16]。本文的新型防淤堵真空預(yù)壓室內(nèi)模型試驗中,有大量的尾水從沉降柱中被真空負壓力帶到了飽和缸中,取不同時期尾水進行丁達爾試驗,同時取純凈水丁達爾試驗。早期與后期丁達爾試驗發(fā)現(xiàn)尾水懸浮液中有一條明亮的通路,如圖8,表明尾水具有丁達爾現(xiàn)象。
圖8 尾水的丁達爾效應(yīng)Fig.8 Tyndal effect of tail water
尾水膠體粒度分布如圖9所示。尾水中的顆粒集中分布在80~300 nm之間,在真空時間相對較長的43 d、50 d的尾水中的顆粒相對于時間較短的更小,集中在80~100 nm附近。真空預(yù)壓處理后板周土體孔徑主要在300~500 nm之間,而測得尾水中膠體粒徑主要處在100~300 nm之間,二者之間存在一定重疊,表明了更大粒徑的膠體顆粒被淤積在板周土體內(nèi),不能隨滲流過程排出。這也說明了真空荷載作用下吹填土中土壤膠體的運移可能是導(dǎo)致淤堵的一個重要原因。
圖9 尾水中膠體粒徑分布Fig.9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colloid in tail water
本文將膠體化學(xué)知識引入巖土工程學(xué)科,通過室內(nèi)模型試驗,微觀壓汞試驗,膠體測定試驗等,探究了在人工吹填軟土真空預(yù)壓中,膠體顆粒的存在及移動形成淤堵機制。控制室內(nèi)模型試驗抽真空時間作為參數(shù)變量,分別抽真空15 d、22 d、29 d、36 d、43 d和50 d得到6組不同深度、徑向不同位置的真空度試驗結(jié)果分布規(guī)律、含水率試驗結(jié)果分布規(guī)律和不排水十字板剪切強度試驗結(jié)果分布規(guī)律,觀察“土柱”微觀壓汞試驗,結(jié)合尾水中膠體測定試驗,明確“土柱”現(xiàn)象的內(nèi)在原因。主要結(jié)論如下:
1)離排水板距離越近,真空度越高。在抽真空過程中,大顆粒的膠體不斷的被較小的孔隙堵在排水板附近,形成室內(nèi)模型試驗“土柱”現(xiàn)象。含水率隨著抽真空時間逐漸降低,距離排水板距離越近,含水率越低,同時,距離沉降柱底部越近,含水率越高。從微觀的角度來講,即膠體顆粒移動富集在排水板附近,對真空度的傳遞有阻礙作用,且堵住了排水路徑,使淤泥中的水不能通過有效路徑排出??拷潘?~4 cm距離土樣含水率的變化非???,而距離排水板較遠則反之,結(jié)合室內(nèi)模型試驗“土柱”現(xiàn)象與真空度的分布規(guī)律,同樣表明土壤顆粒發(fā)生移動富集在排水板附近。沉降柱底部土體的不排水十字板強度比上部的要稍低一點,而徑向靠近排水板土體的不排水十字板強度遠比遠離排水板的高,即“土柱”現(xiàn)象范圍的不排水十字板剪切強度遠大于距離排水板稍遠的土體。結(jié)合含水率分布規(guī)律,距離排水板徑向越近,含水率變小,強度越大,土壤顆粒富集在排水板附近,在0~4 cm的“土柱”范圍內(nèi)尤其明顯。
2)36 d、43 d、50 d真空預(yù)壓抽真空曲線的累積總進汞量依次降低,即總孔隙率降低,試驗土樣的致密程度增高,致密程度直接影響土體的強度。抽真空時間越長,試樣的累計進汞量越低。隨著抽真空時間越長,50 d真空預(yù)壓試驗土樣曲線有明顯的往左偏移,表明小孔隙的孔徑在增多,而大孔隙的孔徑在減少;真空預(yù)壓抽真空36 d、43 d、50 d孔隙密度分布曲線均呈現(xiàn)出單峰??梢园l(fā)現(xiàn)36 d、43 d、50 d的孔隙密度分布曲線的峰值沿坐標軸往負方向偏移,表明36 d、43 d、50 d的孔隙粒徑逐漸減小,即小孔隙粒徑的所占比例逐漸增大。
3)對比烘干前后的尾水性質(zhì),開展不同時期尾水的丁達爾試驗,發(fā)現(xiàn)真空預(yù)壓尾水存在膠體顆粒;納米粒度分析表明尾水中膠體粒徑與板周土體孔徑分布存在一定的重疊,可能是導(dǎo)致吹填土地基真空預(yù)壓實踐中發(fā)生淤堵的一個重要原因。
[1]陳祥龍.真空預(yù)壓加固人工吹填軟土地基的效果評價與淤堵機制[D].南京:東南大學(xué),2017.CHEN Xiang-long.Improvement of vacuum preloading on soft clay foundation by hydraulic filling and its clogging mechanism[D].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2017.
[2] 董志良,周琦,張功新,等.天津濱海新區(qū)淺層超軟土加固技術(shù)現(xiàn)場對比試驗[J].巖土力學(xué),2012,33(5):1 306-1 312.DONG Zhi-liang,ZHOU Qi,ZHANG Gong-xin,et al.Field com原parative test of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of shallow ultra-soft soil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12,33(5):1 306-1 312.
[3] 程萬釗.吹填淤泥真空預(yù)壓快速處理技術(shù)研究[D].南京:南京水利科學(xué)研究院,2010.CHENG Wan-zhao.Research on fast-processing vacuum preload原ing technology of hydraulic filled mud[D].Nanjing: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2010.
[4] 荀廣輝.真空預(yù)壓在圍海造地地基處理中的應(yīng)用[J].山西建筑,2011,37(13):73-74.XUN Guang-hui.On application of vacuum preloading in founda原tion treatment for land reclamation[J].Shanxi Architecture,2011,37(13):73-74.
[5] 陳祥龍,江舜武,金亞偉,等.海南?;◢u軟基處理工程中真空預(yù)壓法的改進與機理分析 [J].土木建筑與環(huán)境工程,2017,39(2):75-83.CHEN Xiang-long,JIANG Shun-wu,JIN Ya-wei,et al.Amend原ment of vacuum preloading technique in the application at Hainan Sea Flower Island and its improvement mechanism[J].Journal of Civil,Architecture&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7,39(2):75-83.
[6] 吉鋒,鄧東升,洪振舜,等.高含水率疏浚淤泥透氣真空防淤堵模型[J].土木建筑與環(huán)境工程,2013,35(1):26-31.JI Feng,DENG Dong-sheng,Hong Zhen-shun,et al.Anti-clogging model of dredged clays dewatering with ventilating vacuum method[J].Journal of Civil,Architectural&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3,35(1):26-31.
[7] 王波,陳庚,陳永輝,等.處理超軟土真空預(yù)壓的新方法及室內(nèi)試驗研究[J].中國港灣建設(shè),2015,35(4):28-32.WANG Bo,CHEN Geng,CHEN Yong-hui,et al.A new method of vacuum preloading to treat soft soil and laboratory study[J].China Harbour Engineering,2015,35(4):28-32.
[8] 唐彤芝,黃家青,關(guān)云飛,等.真空預(yù)壓加固吹填淤泥土現(xiàn)場試驗研究[J].水運工程,2010(4):115-122.TANG Tong-zhi,HUANG Jia-qing,GUAN Yun-fei,et al.Experi原mental study on dredger fill sludge improved by vacuum preloading[J].Port&Waterway Engineering,2010(4):115-122.
[9] 嚴馳,崔士平,郭偉峰.排水板濾膜加固軟基效果模型試驗研究[J].中國港灣建設(shè),2015,35(3):21-28.YAN Chi,CUI Shi-ping,GUO Wei-feng.Model test on filtration fabricsofdrainageboardimproving soft soil[J].China Harbour Engi原neering,2015,35(3):21-28.
[10]HUANG C C,LUO S Y.Dewatering of reservoir sediment slurry using woven geotextiles.Part I:Experimental results[J].Geosyn原thetics International,2007,14(5):253-263.
[11]崔中興,王志剛.土工織物濾層的P-K與淤堵試驗研究[J].西北水資源與水工程,1995(3):36-39.CUI Zhong-xing,WANG Zhi-gang.Study on the P-K and clogging test of the filter layer of geotextiles[J].Northwest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gineering,1995(3):36-39.
[12]陳庚,洪秀敏,王波,等.真空預(yù)壓載荷下塑料排水板濾膜淤堵試驗研究[J].中國港灣建設(shè),2016,36(1):23-27.CHEN Geng,HONG Xiu-min,WANG Bo,et al.Laboratory test of plastic drain filter clogging under vacuum preloading[J].China Harbour Engineering,2016,36(1):23-27.
[13]楊德湧.中國土壤膠體研究——御.廣東兩對黃壤和紅壤的粘粒礦物比較[J].土壤學(xué)報,1985,22(1):36-46.YANG De-yong.Soil colloid researches御.Comparison of clay minerals in two pairs of yellow earths and red earths in Guangdong Province[J].Acta Pedologica Sinica,1985,22(1):36-46.
[14]姚莉莉.陶瓷用高嶺土的改性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xué),2011.YAO Li-li.Research on the modification of ceramic kaolin[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
[15]吳偉民.復(fù)合柱撐蒙脫石的制備與表征及其對鎘離子的吸附特性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xué),2009.WU Wei-min.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site pil原lared montmorillonite and its adsorption properties to cadmiumion[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
[16]蒯世定,蒯雋.一組生活中的丁達爾效應(yīng)實驗[J].中學(xué)化學(xué),2010(10):21-22.KUAI Shi-ding,KUAI Juan.Tyndall effect experiment in a group of lives[J].Middle School Chemistry,2010(1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