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治琛
隱形是科幻小說的另一白日夢。著名的作品首推威爾斯的《隱形人》(1897)。小說的主人公格里芬原是學醫(yī)的,后又對光學著迷。他發(fā)現(xiàn)了色素的奧秘。很多東西看起來是不透明的,其實并非如此。比如紙就是由透明的纖維構成的。“不僅是紙,棉花纖維、亞麻纖維、羊毛纖維、木纖維以及骨頭……肌肉……頭發(fā)……指甲和神經(jīng)……事實上,除血紅素和頭發(fā)的黑色素,整個人體都是由無色透明的組織構成的。你我能相見就虧了這么點兒東西。”①他又發(fā)現(xiàn)了折射的奧密。“可見性取決于可見物對光的作用。一個物體要么吸收光,要么反射或折射光,要么同時做這些事情。假如它既不反射,又不折射,又不吸收光,它自身就隱而不現(xiàn)了?!该髦锶缰萌胝凵渲笖?shù)幾乎相同的介質(zhì)中,那就會隱而不現(xiàn)。”②一塊玻璃放入水中,它就好像消失了。這是因為玻璃和水的折射指數(shù)相近,也就是說光在這兩種介質(zhì)中傳播的速度相近,不會發(fā)生彎曲,二者之間的界限自然就模糊不清了。經(jīng)過三年奮斗,他發(fā)明出了一種藥,可以漂白血液和色素。他又發(fā)明了一種神秘的“以太輻射”,可以把人體的折射指數(shù)降至與空氣相同。于是他就成了“隱形人”。這聽起來不無道理,在英語中叫作“Plausible”,即“似有理、似可信”,是科幻小說慣用的手法之一。有了它,“奇幻”往往就變成了“科幻”。所謂“似有理、似可信”,言下之意就是“未必有理、未必可信”,很可能只是花言巧語;但也有可能是真知灼見,只是超前了一些。
阿瑟·克拉克在《未來面面觀》一書中(初版于1962年)指出,“隱形”并不屬于明顯違反自然法則的概念;事實上,許多東西都是看不見的。大部分氣體看不見,在一定的情況下,某些液體和少數(shù)固體也是如此?!拔覐奈从羞^在一杯水里尋找一枚大鉆石的福氣,但我的確在浴缸里尋找過隱形鏡片,那就接近我所希望得到的隱形了?!雹?/p>
但“服藥變透明”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巴该魇巧贁?shù)特殊物質(zhì)十分不尋常的性質(zhì),是由其內(nèi)部原子的排列產(chǎn)生的。原子的排列一變,它們就不再透明——它們就不再是同一種物質(zhì)。你不能隨意挑一種化合物,用化學的方法強使它透明。即使能在某種特例下做到,那也很難幫你成為‘隱形人,因為人體內(nèi)有數(shù)以億計的獨立的、復雜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化合物。要對每一種做必要的研究,天荒地老也研究不完……此外,許多(如果說不是大多數(shù))化合物的特性取決于它們的不透明性。眼底的光敏化學物質(zhì)就是明顯的例子……假如它們不再捕獲光,我們就看不了;假如肉眼是透明的,眼內(nèi)就會充斥輻射,起不了眼睛的作用。你不可能用透明的玻璃制作照相機?!蕾嚨那f種生化反應會亂作一團,甚至完全停止,假如參與反應的分子是透明的。服藥而成的隱形人不僅會成為瞎子,且定會死去?!雹?h3>三
克拉克讓我們放眼大自然。許多動物進化出了保護色,有的還能變色以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這不就是很好的“隱形”嗎?烏賊遇險時能放出墨汁逃之夭夭,不也是一種高明的“隱形”嗎?放在棋盤上的鰈魚能在朝上的一面復制出黑白相間的花紋,甚至模仿蘇格蘭花呢,這不更令人叫絕嗎?
鰈魚的表演使克拉克有了一大創(chuàng)意?!跋胂笠幌乱粋€人像三明治一樣夾在兩塊大電視熒屏中間,身前身后各有一個攝像頭,朝前的攝像頭向身后的熒屏饋送圖像,朝后的向身前的熒屏饋送圖像……假如(全彩色的!)電視電路調(diào)節(jié)完好,從兩個視點看——一個從正前,一個從正后,那個人就有效隱形了。在這兩個視點上的觀察者會以為他們在看遠處的背景,可其中的一部分——遮住那個人的部分——其實是與實景完美匹配的圖像。視角的些微變化即會摧毀這一幻覺;電視畫面會顯得太大或太小,或與背景不合,就像寬銀幕立體電影失真?!雹?/p>
《才女失蹤》講的是洛伊絲發(fā)明“隱形衣”的故事,顯然是受了克拉克的啟發(fā)。文中用的也是背景變前景的原理,但不限于兩個方向,而是四面八方;不限于靜止狀態(tài),而是隨著主體狀態(tài)的變化而變化。光電子技術、微電子計算機技術和全息攝影術等現(xiàn)代科技都發(fā)揮了作用。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軍情局”下的機構從事“秘密開發(fā)項目”的研究。用于軍事目的的“隱形技術”是開發(fā)難以被敵方雷達等探測的飛行器或其他裝備,在英語中用的是Stealth Technology,并不是“隱形人”中的那種“隱形”——Invisibility。Stealth的原意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是讓人難以發(fā)現(xiàn),并不是真的隱而不現(xiàn)。小說中大談威爾斯的《隱形人》和“隱形技術”,不難看出二者的淵源。幻想中確有合理的成分。
美國物理學家加來道雄在其《不可思議的物理》(Michio Kaku, 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 2008)一書中,報道了隱形研究方面取得的可喜進展。他說:“隱形一直都是科幻小說和幻想中的奇妙事物之一??墒?,在至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物理學家對于隱身衣存在的可能性不屑一顧,斷言它們是不可能存在的:它們違反了光學定律,并且不符合任何已知物質(zhì)的性質(zhì)。但如今不可能或許能成為可能。一種在‘超材料(Metamaterial)上取得的進步正在有力推動一場光學課本的大規(guī)模修訂?!雹凼裁词恰俺牧稀??它們是由微小組件植入某些材料制成的特殊物質(zhì),具有古怪和反常的光學性質(zhì),如負折射率迫使光波朝非正常的角度彎曲。光繞物通過,于是物體隱而不現(xiàn)。被植入“超材料”中的組件必須小于相關波長。要使一個物體在波長為500納米的綠光下隱形,超材料必須具備50納米左右的內(nèi)部組件。2006年,北卡羅來納州的杜克大學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使用超材料實現(xiàn)了物體在微波下的隱形。2007年,德國和美國能源部的科學家宣布制造出了能在紅光下起作用的超材料。同年,加州理工學院的亨利·列茲克等三位科學家宣布制造出了一種在難度更高的藍-綠可見光范圍內(nèi)具有負折射率的超材料。隱形的關鍵或許在納米技術,也就是操控原子尺寸結構的能力?!皩τ凇豢赡苁挛锏恼J真研究常常會開拓出富饒并且完全出人意料的科學疆域。”④
①H.G. Wells, The Invisible Man, p.102, Aerie Books Ltd. 1988.
②同上,pp.100-101.
③Arthur C. Clarke, Profiles of the Future, p.179, Pan Books 1982.
①同上,p.179-180.
②同上,p.181-182.
③《不可思議的物理》(美)加來道雄著,p13,曉穎譯,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④同上,《前言》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