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哇沿水庫壩址位于青海省都蘭縣熱水鄉(xiāng)扎麻日村東南約2公里處的察汗烏蘇河上(圖一)。據(jù)已往考古調(diào)查與勘探結(jié)果可知,壩址所在區(qū)域的察汗烏蘇河兩岸的山前臺地上分布著密集的古代墓葬。這些墓葬最早于1982年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發(fā)現(xiàn),并開始長期的發(fā)掘工作[1]。1985年,在東距水庫壩址約3公里的察汗烏蘇河北岸發(fā)掘2座吐蕃墓葬。其中一座命名為“都蘭一號大墓”,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1999年7~9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共同對熱水鄉(xiāng)血渭草場察汗烏蘇河南岸的4座大、中型吐蕃墓葬進行了考古發(fā)掘[2]。
圖一 墓葬地理位置示意圖
2014年4~9月,為配合哇沿水庫工程建設(shè),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在海西州博物館與都蘭縣文管所的協(xié)助下,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對水庫建設(shè)涉及區(qū)域內(nèi)的25座古代墓葬和5座殉馬坑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出土陶、銅、鐵、金、石、漆、木、骨、琉璃、瑪瑙、絲綢、皮革等各類質(zhì)地文物近900余件?,F(xiàn)將此次發(fā)掘收獲簡報如下。
圖二 墓葬分布示意圖
圖三 南岸墓葬、殉馬坑分布示意圖(圖中M26未發(fā)掘)
此次發(fā)掘的墓葬中,M23、M24位于察汗烏蘇河北岸,其余均集中分布在南岸露絲溝東側(cè)環(huán)山內(nèi)的山前臺地上(圖二、三)。
圖四 M17平、剖視圖
圖五 M17正射影像圖
墓葬所在臺地堆積較簡單,共3層。
第①層:表土層?;液谏?,土質(zhì)疏松,呈坡狀分布,含有較多的植物根系、動物糞便、小礫石等。厚0.1~0.15米。
第②層:黃褐色粉砂土層。土質(zhì)疏松,夾雜有黑色土塊。厚0.7~2.8米。
第③層:黃沙層,沙質(zhì)純凈,厚0.1~0.4米。該層以下為原生砂石層。
此次發(fā)掘的墓葬均開口于第①層下。
此次發(fā)掘的墓葬根據(jù)墓室構(gòu)筑材料的不同分為石室墓、磚室墓、木槨墓及土坑墓四類。
石室墓 19座。依規(guī)??煞譃榇?、中、小型。
大型石室墓 僅1座,為M17,處于整個南岸墓地的核心位置,由封堆、墓壙、墓室三部分組成。封堆破壞嚴重,殘存部分由石砌邊框、土坯基礎(chǔ)構(gòu)成。石邊框平面呈梯形,南北長9.9、東西寬8.2~12.5米,用大小不一的石塊堆砌成,寬0.36~1、殘高0.2~0.25米。土坯基礎(chǔ)均筑于石邊框之上,用土坯豎向壘置,排列整齊,寬0.2、殘高0.2~3米。封堆下為墓壙,墓壙和墓室中、東部已被盜坑完全破壞。墓壙現(xiàn)存部分平面呈不規(guī)則“凸”字形,東西長4.1、南北寬2.55、底部距現(xiàn)地表3.55米。西壁中部外凸部分東西1.1、南北1.45米。墓壙內(nèi)部砌石墻以構(gòu)建墓室,現(xiàn)僅存西部石墻,厚約0.2、殘高1.27米。墓室底部見少量碎石,未見葬具跡象,僅在盜坑北部擾土中見有殘存的木板、木條等,可能與葬具有關(guān)。墓主遺骨已被擾亂,葬式不明。隨葬品多被盜,僅在擾土中發(fā)現(xiàn)少量殘件,包括陶紡輪1、陶罐底1、綠松石飾1件,此外還有木器殘塊、織物殘片及皮革殘片若干(圖四、五)。
圖六 M8平、剖視圖
中型石室墓 共3座。
M8 平面近梯形,因盜擾嚴重,封土被破壞,僅留有石砌邊框。墓葬由外部石砌邊框、墓壙、墓室三部分組成(圖六、七)。石砌邊框僅存北邊及東、西兩邊北側(cè)部分,由內(nèi)外雙層石塊壘砌而成。東邊殘長1.94、寬0.55、殘高0.13~0.3米,北邊長10.6、寬0.42~0.96、殘高0.15~0.3米,西邊殘長3.88、寬0.36~0.85、殘高0.17~0.33米。墓壙平面呈梯形,直壁平底。北壁中東部被盜洞打破,其余三壁保存完好。東西寬2.42~3.82、南北長3.15、高0.85米。墓壙壁內(nèi)側(cè)壘砌石墻以建墓室,墓室平面呈梯形,南邊長1.86、北邊長3、腰長2.42米,石墻厚0.36~0.55、殘高約0.85米。北壁略微外弧,中部被破壞。墓室頂部已被破壞,只在石砌墓壁西邊內(nèi)側(cè)殘存有一根南北向放置的柏木,直徑約10厘米,柏木上壓有一層石塊,應(yīng)是以柏木棚頂。墓底以厚約4厘米的碎石鋪砌。墓室內(nèi)未發(fā)現(xiàn)葬具,僅在北側(cè)盜坑中發(fā)現(xiàn)零散人骨。墓內(nèi)隨葬品亦遭盜擾,在墓室底部和擾土中發(fā)現(xiàn)少量殘件,可辨器形者27件,有陶罐1、陶片17、銅釜1、銅盤1、銅勺1、殘銅片4、鐵環(huán)2件。還出土有殘鐵塊以及木器、皮革與絲織品殘片若干。
小型石室墓 共15座(圖八)。
圖七 M8、M21、M25正射影像圖
M4 平面近梯形,整體由石砌邊框、墓壙、墓室三部分組成。封土已被破壞,石砌邊框暴露于地表,平面呈梯形,長4.05、寬2.77~4.56、殘高0.21~0.5米。墓壙口部為不規(guī)則圓形,直徑2.31米。斜壁平底,近底部為長方形,長1.79、寬1.13~1.38、距地表1.9~2.21米。墓室位于墓壙底部,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79、南北寬1.13~1.38米。以柏木棚頂,頂部距地表1.69米。四壁用石塊壘砌而成,砌石厚0.26、高0.46米。墓底以礫石鋪砌。墓室內(nèi)已被擾亂,未見葬具,僅見有2節(jié)燒過的人趾骨,可能為火葬。在擾土中發(fā)現(xiàn)部分隨葬品,可辨器形者66件,包括陶罐2、銅飾品57、開元通寶1、鐵帶扣2、鐵劍1、鐵馬鐙1、金耳墜1、礪石1件。此外還有銅鐵器殘片若干(圖九、一〇)。
M25 位于M8墓室東南側(cè)約2.3米處。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四壁由石塊壘砌而成。底部稍傾斜并鋪有一層卵石。東西長1.17、南北寬0.47~0.97、高0.3、壁厚0.16~0.22米。墓室底部卵石層上發(fā)現(xiàn)一未成年人顱骨和少量肋骨以及一個羊頭骨和一些羊肢骨。人顱骨下出土串飾25件,包括牛頭狀方解石飾1、鈉鈣玻璃珠22、綠松石飾1、瑪瑙珠1件(圖一一)。
圖八 部分小型墓葬正射影像圖
磚室墓 僅發(fā)掘1座,編號為M19,整體由墓道、墓壙、封門、墓室四部分組成。斜坡墓道辟于墓室東側(cè),殘長1.33、寬0.89、深2.44~2.78米,以石塊封門。墓壙平面呈正方形,在距開口2.12米處留生土二層臺,口大底小,口部邊長3、底部邊長2.33、底部距地表3.5米。墓室建于墓壙底部,平面近正方形,頂部棚以10根長3.3、直徑0.33米的圓柏,棚木上鋪礫石。四壁由方磚錯縫平砌而成,磚壁厚0.28、高1.89米。墓底以礫石鋪墊。墓內(nèi)未見完整葬具,只在盜洞內(nèi)發(fā)現(xiàn)零星木構(gòu)件殘塊及較多人骨,可能存在木棺。在擾土中發(fā)現(xiàn)殘隨葬品共7件,包括陶片5、鐵釘1、皮革殘片1件(圖一二、一三)。
圖九 M4平、剖視圖
圖一〇 M4墓室(東南→西北)
圖一一 M25平、剖視圖
木槨墓 共發(fā)掘3座。
M23 整體由圓形石圈、墓壙、夯土臺、槨室四部分組成。圓形石圈暴露于地表,直徑8.05~9.49米,邊緣由河卵石壘砌。墓壙平面近圓形,剖面呈倒梯形,上部直徑約7.08、底部直徑4.08、深7.67米。在墓壙壁距地表0.67米處,南北各有2根柏木插入壁內(nèi),南部其中1根柏木被盜墓者拔出。槨室建于墓壙中下部,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42、南北寬3.33、高3.25、頂部距地表約4.75米。四壁及底部均用加工過的柏木構(gòu)筑。柏木長3.4米,截面為邊長0.2米的方形。四壁均可見盜洞,底部僅殘留兩根完整柏木,其余均殘斷。槨室與墓壙壁之間砌滿石塊,與槨室同高以保護槨室。石塊頂部有夯土二層臺,距地表深3.3~3.42、寬0.67~1.75、高1.4,夯層厚約9厘米。夯土臺上整齊鋪有柏木枝,上鋪碎石。墓內(nèi)未見葬具與墓主遺骸,葬式葬具情況不明。該墓雖被盜嚴重,但在擾土中出土隨葬品較多,共564件,包括陶片475、灰陶罐1、陶杯1、陶紡輪15、陶燈14、陶碗2、圓形陶片10、木簪1、木器殘件1、木簡3、骨梗刀1、卜骨15、鉆孔骨條4、骨片1件、骨刻1、角器2、方形石器2、涂紅石塊4件、皮革殘片10、漆皮1件(圖一四、一五、一六)。
圖一二 M19平、剖視圖
圖一三 M19俯視圖
M16 整體由墓壙、石墻、槨室組成。墓壙平面呈長方形,剖面呈倒“凸”字形,深5.3米,口部東西長3.62、南北寬3.52米。北壁上部見有腳窩。內(nèi)部西北距開口約1.56米處見有一石墻,西接墓壙西壁。由內(nèi)外兩層石塊壘砌,長1.3、高1.4、厚約0.5米,功能不詳(圖一七)。在距墓壙開口以下3.8米處,留生土二層臺,中部挖一方形土坑,內(nèi)建槨室。土坑邊長1.67、深1.5米。槨室以二層棚木封頂,四壁由方木砌成,四角以榫卯結(jié)構(gòu)相接,厚0.14米。槨室四壁木板的中部及一端書有古藏文。中部古藏文表示方位,端部自下而上分別為藏文的第一至第九個字母,用以表示木板層的序號。在槨木上還見有零星小字,保存較差,難以辨識。底部用單層方磚錯縫平鋪而成。方磚為灰色夾砂質(zhì),長0.28、寬0.2、厚0.06米。在槨室東北部見有木棺底板殘件,余皆被盜墓者所破壞,形制不明。底板下鋪植物種子。墓主遺骸已被擾亂至墓壙擾土中,遭到破壞并風干,殘存部分可見其左手托左下頜。隨葬品均出于擾土中,可辨器形者20件,夾砂灰陶罐1、銅飾1、鐵劍2、鐵釘1、木簡2、漆木碗1、橋形木塊2、木條1、鹿角器1、皮環(huán)1、皮繩1、琥珀墜飾1、綠松石飾1、鈉鈣玻璃珠飾1、貝飾1、金屬帶具2件。此外還有陶片5件、紡織品殘片與植物種子若干(圖一八、一九)。
圖一四 M23平、剖視圖
土坑墓 發(fā)掘2座。
M20 屬圓形石封堆豎穴土坑墓,整體由石封堆、墓室兩部分組成。石封堆平面大致呈橢圓形,以河卵石壘砌,長徑為8.3,短徑為6.8,殘高0.46米。墓室被盜坑破壞,墓室底北部為生土二層臺并以石塊壘砌南邊,高0.24米。二層臺上有被擾亂的人骨。二層臺南側(cè)散落有零星馬骨。因墓室被擾亂,葬式不明。隨葬品殘存較少,依質(zhì)地可分為鐵器9、骨器2、皮革2、絲織品若干件(圖二〇)。
此次發(fā)掘殉馬坑5座(K1~K5),均分布在規(guī)格相對較高的石室墓附近。K1、K2保存較好,均開口于表土層下。
K1 由石砌邊框和土坑組成。石砌邊框位于土坑口部邊緣,平面呈長方形,只留存東邊和北邊一部分。東邊長0.94、寬0.16~0.22、高0.26米。北邊殘長3.28、寬0.16~0.22、高0.05~0.28米。土坑平面略呈長方形,直壁平底,西端已被破壞。以最西側(cè)馬骨未被擾動部分為準,殘長4.28、寬0.78~0.89、深1.61~1.78米。填土呈深褐色,土質(zhì)疏松,坑底發(fā)現(xiàn)5匹馬骨,馬骨上壓有一層石塊。5匹馬均為雌性,年齡在13歲以上,無固定頭向(圖二二)。
圖一五 M23正射影像
K2 平面略呈長方形,西端被盜擾,口部可見少量砌石,推測原來有石砌邊框。直壁,底部不平整。長14.92、寬1.12~1.28、深0.4~1.48米。填土呈深褐色,土質(zhì)疏松,坑底部發(fā)現(xiàn)9匹馬骨,頭向西,呈側(cè)臥狀置于坑內(nèi),均為雄性,年齡5歲以上。馬骨上均壓有一層石塊,頭骨有被鈍器敲擊所造成的骨裂痕跡(圖二一、二三)。
圖一六 M23槨室
圖一七 M16槨室頂部石墻(東→西)
此次發(fā)掘的墓葬雖多數(shù)被盜,但出土隨葬品仍較為豐富,包括陶器、銅器、鐵器、木器、飾品、石器、骨角器、皮革等近900余件。其中可辨器形者273件。
此次共出土可辨器形的陶器57件,殘?zhí)掌?53件。陶質(zhì)以夾砂陶為主,砂粒粗細不一,少量泥質(zhì)陶。陶色以灰陶為主,少量紅陶。多素面,在器物肩與下腹部偶見紋飾。紋飾有帶狀弦紋、水波紋、戳印紋、籃紋等。器類有罐、燈、碗、杯、紡輪與圓形陶片等。
圖一八 M16平、剖視圖
圖二〇 M20平、剖面圖
陶罐 15件。均為輪制,多為夾砂灰陶,夾砂紅陶僅1件。器表有煙炱,多素面。標本M4:9,敞口,斜沿,尖唇,短束頸,斜肩,腹外鼓,腹下斜收,平底。底中部有一道凸棱。高23、口徑12.4、腹徑19.2、底徑13.8厘米(圖二四,1)。標本M8:14,夾砂紅陶。敞口,方唇,短束頸,斜肩,鼓腹,腹下斜收,底部略凹。高18.7、口徑12、腹徑18.6、底徑12.2厘米(圖二四,2)。標本M22:1,小侈口,斜沿,方唇,束頸,溜肩,鼓腹,腹下斜收,近底處微凹,平底。器底邊緣略微凸起。高19.4、口徑8、腹徑16.5、底徑10.2厘米(圖二四,3)。標本M21:1,侈口,卷沿,方唇,束頸,上腹外鼓,下腹斜收,平底。器底邊緣略微凸起。高16.2、口徑8.4、腹徑16、底徑10.4厘米(圖二四,4)。標本M16:1,敞口,內(nèi)卷沿,方唇,短束頸,腹部微鼓,平底。內(nèi)壁頸部以下有連續(xù)拍印時陶拍留下的凹窩,凹窩內(nèi)為均勻分布的圓形凸點。高14.2、口徑13.2、腹徑15.2、底徑11.2厘米(圖二四,5)。標本M23:18,圓唇,斂口,頸腹耳,鼓腹,腹下斜收,底內(nèi)凹,器表有火燒痕。高11.8、口徑9.6、腹徑14.8、底徑8.8厘米(圖二四,6)。標本M23:110,罐腹部至底,平底。斜腹,平底。器表有劃刻的連弧紋。殘高12、腹徑21、底徑15.6厘米(圖二四,9)。標本M23:83,器耳,帶狀耳,上寬下窄。殘高6.2、寬6.2厘米(圖二四,8)。標本M16:11,口沿殘片,侈口,短束頸,斜平沿。頸部以下飾波浪紋,呈平行條帶狀分布,內(nèi)壁頸部以下拍印連續(xù)的圓形凸點。殘高9.4、殘寬13.4厘米(圖二四,7)。
圖二一 K2平、剖視圖
圖二二 K1平、剖視圖
圖二三 M10、K2正射影像圖
圖二四 陶罐
陶碗 2件。夾砂灰陶,手制,器表有火燒痕跡。標本M23:106,圓唇,敞口,斜腹,平底,腹底相接處微內(nèi)凹。高5.8、口徑14、底徑9.2厘米(圖二五,1)。標本M23:86,尖圓唇,口微斂,弧腹,平底,器底有火燒痕。高4、口徑9.6、底徑6.8厘米(圖二五,2)。
陶杯 1件。標本M23:13,夾粗砂灰陶,手制,器身及口部有火燒痕。尖圓唇,直口直腹,平底。高3.74、口徑、底徑均為5.2厘米(圖二五,3)。
陶紡輪 15件。夾粗砂灰陶,部分由陶片改磨而成,中心鉆孔,圓形,多素面。標本M23:63,殘存一半,器表有刻劃的垂幛紋。直徑5.5、孔徑1.2、厚7厘米(圖二五,8)。標本M23:53,直徑6.4、孔徑1.3、厚0.85厘米(圖二五,4)。標本M23:59,直徑5、孔徑1.2、厚0.9厘米(圖二五,9)。
圓形陶片 10件??赡苁悄ブ萍忀喌陌氤善罚鶠閵A粗砂灰陶,形狀多不太規(guī)整,大致呈圓形。標本M23:55,直徑4.8、厚0.9厘米中心有鉆窩。(圖二五,11)。標本M23:69,直徑5.8、厚0.8厘米(圖二五,10)。
陶燈 14件。夾粗砂灰陶,手制,敞口,圓唇,弧腹,圜底。標本M23:40,高2、口徑4.7厘米(圖二五,5);標本M23:41,高2.3、口徑4.4厘米(圖二五,6)。標本M23:42,高2.2、口徑4.7厘米(圖二五,7)。
此次出土的銅器及殘片共110件,其中可辨器形者90件,均為素面。器類有盤、帶扣、?尾、片飾、釘?shù)取?/p>
盤 1件。標本M8:2,素面,敞口,方唇,單耳,半圓形耳與盤口相接,折腹呈階梯狀,平底,底部中心有一半球狀內(nèi)凹。盤內(nèi)出土有動物骨骼。高4.6、口徑20、底徑12.6厘米(圖二六,1;圖二七)。
圖二五 其它陶器
圖二六 銅器
帶 扣 2件。由扣環(huán)、扣針、夾帶片組成。扣環(huán)均呈橢圓形。標本M2:1,扣針為鐵制,已殘斷。夾帶片遠離圓環(huán)一端為“U”字形,正面有三個鉚釘,呈倒三角形分布,將兩相疊的銅片與夾帶片相連接,以固定帶頭。長3.8、寬2.7、厚0.7厘米(圖二六,2)。標本M16∶28,夾帶片呈條狀,立面有一楔形缺口。扣針呈條狀凸出。長2.6、寬0.9~1.7、 厚0.4~0.7厘米(圖二六,4)。
? 尾 8件。標本M16:12,一端薄一端厚,有彎曲弧度。殘長2.85、寬0.9~1.4厘米(圖二六,5)。標本M4:17,由夾片與鐵制鉚釘組成。夾片平面呈“U”形,方形一端開口,內(nèi)部中空。有一鐵制鉚釘,穿過前后夾片。長2.6、寬2.2厘米(圖二六,6)。
圖二七 銅盤(M8:2)
圖二八 漆碗(M18:4)
片飾 55件。依形狀可分為水滴狀、圓形、桃心狀、花瓣狀、不規(guī)整長條形。
水滴狀片飾 4件。標本M4:3,整體呈水滴狀,外緣飾連珠紋,中心有一鉚釘,由正面穿過,鉚釘在背面卷曲。長2.1、寬1.6、厚0.4厘米(圖二六,10)。
圓形片飾共18件。 其 中,連珠紋1件。標本M4:18,整體呈圓形,外郭飾聯(lián)珠紋,中心有一鉚釘,由正面穿過,鉚釘殘斷。直徑2、厚0.4厘米(圖二六,11)。
圓圈紋片飾共17件。標本M4:19,平面大致呈圓形,由厚薄不一的銅板鏨刻而成,表面飾7個小圓圈紋,呈環(huán)形分布于表面,中心處以鐵釘沖穿,背面見有磨平修整痕跡。直徑1.9~2、厚0.14厘米(圖二六,12;圖二九)。
圖三一 鐵器
圖三二 漆、木器
桃心狀片飾 1件。標本M4:20,左右各一橢圓形穿孔。長2.4、寬2、厚0.3厘米(圖二六,7;圖二九)。
花瓣狀片飾 1件。標本M16:2,中心被一銅鉚釘穿過,鉚釘一端穿皮繩。直徑2.1、厚0.1厘米(圖二六,13)。
不規(guī)整長條形片飾 31件。標本M4:21,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條型,用厚薄不一的銅板鏨刻而成,邊緣均為波浪形。飾圓圈紋,中間一列圓圈的第一、三圓圈中心有鐵制鉚釘,鉚釘已銹蝕。兩鉚釘中心沖穿。長3.3、寬1.9、厚0.15厘米(圖二六,3;圖三〇)
圖三五 木簡(M16:4正面)
圖三六 木簡(M16:4背面)
釘 24件。均已銹蝕,大部分殘斷,可能是用于鉚接皮具或用于木器上。標本M11:1,平尖。長2.2厘米(圖二六,9)。標本M24:1,勾尖。殘長1.7厘米(圖二六,14)。標本M24:7,尖部整體卷曲。長2.4厘米(圖二六,8)。
開元通寶 1件。標本M4:5,外郭徑2.4、肉厚0.07厘米,重3.1克(圖二六,15)。
圖三七 出土木器
此次出土隨葬鐵器及殘件共20件,可辨器形者10件。器類有劍、馬鐙、帶扣、環(huán)、釘?shù)取?/p>
劍 3件。通體銹蝕,殘斷。標本M4:15,殘存劍身、柄和環(huán)首,無劍脊。殘長60.4、殘寬5.6、厚2厘米(圖三一,1;圖三三)。標本M16:16,僅余部分劍身,兩面有脊,劍鋒完整。殘長8.1、寬3.8、厚0.9厘米(圖三一,4)。
馬鐙 僅1件。標本M4:16,通體銹蝕呈黃褐色,僅存鐙柄和部分鐙環(huán)。鐙柄上有一孔,鐙柄與鐙環(huán)鍛造為一體。殘長9.5、殘寬8、厚2~3厘米(圖三一,5)。
帶扣 2件。整體由扣環(huán)、扣針、夾帶片組成,帶扣與夾帶片為一體??郗h(huán)呈長方形。夾帶片一端與扣環(huán)相接,一端大致呈“U”形。標本M4:13,在扣環(huán)與夾帶片相接處見有一銅環(huán)套在夾帶片上。帶扣長2.5、寬3、厚0.7厘米;夾帶片長2.6、寬2.2、厚0.9厘米(圖三一,3)。標本M4:14,帶扣長2.4、寬3.1、厚0.9厘米。夾帶片長2.7、寬2.1、厚0.7厘米(圖三一,2)。
環(huán) 2件。表面銹蝕。標本M8:5,直徑4.2厘米(圖三一,8);標本M8:22,殘存一半直徑5.3厘米(圖三一,6)。
釘 2件。標本M16:17,釘帽呈傘狀,尖端殘斷。殘長2.7厘米(圖三一,7)。
可辨器形者24件,器類包括罐、碗、梳、木塞、木簡等,還有漆器殘塊、木塊、木條。
罐 1件。標本M6:1,削制而成。直口,尖唇,鼓腹飾兩道弦紋,下腹弧收,平底。高2.8、口徑1.1、腹徑3.5、底徑1.8厘米(圖三二,9)。
圖三八 出土飾品
圖四〇 琥珀墜飾(M16:3)
圖四一 項飾(M25:7)
圖四二 蜻蜓眼琉璃珠(M21:2~5)
碗 3件。標本M16:24,素面,已殘。深弧腹,高圈足。殘高7.7、圈足徑6.5厘米(圖三二,7)。標本M18:4,木胎黑漆,敞口,斜沿,圓唇,腹弧收,平底,矮圈足。殘高4、口徑12.2、圈足徑5.6厘米(圖三二,13;圖二八)。
梳 2件。標本M12:4,表面漆黑。殘長3.8、殘寬3.8、厚1厘米(圖三二,10)。標本M12:5,還殘留有少量梳齒。殘長3、寬2.7、厚1.1厘米(圖三二,8)。
圖四三 石器
木塞 僅1件。標本M16:8,頂端呈圓柱狀,切削痕跡明顯,表面漆黑,絕大部分脫落。頂端圓柱下部有一皮環(huán)。長15厘米(圖三二,11)。
木簡 5件。均為微弧長條狀,近頂部一端有一對鉆而成的穿孔,正面見墨書古藏文,字跡模糊。標本M16:4,長11、寬1.4~1.9、厚0.7厘米。古藏文譯文為:“(有)頭巾等若干。(有)纏頭巾等”(圖三二,5;圖三五、三六);標本M16:10,長10.1、寬1.6、厚0.5厘米。古藏文譯文為:“(有)衣服一件”(圖三二,6)。
漆器殘塊 僅1件。標本M10:1,外側(cè)髹暗紅底色漆,上繪黑漆花紋。殘長13.8、殘寬12.9、胎厚2.6厘米(圖三二,1)。
木塊 共5件,可分為三角形和橋形兩類。
三角形 2件。標本M15:1,一面見有由紅黃兩色繪制的圖案。長17.9、寬5.17、厚2.1厘米(圖三二,2)。
橋形 3件。標本M16:5,兩端略殘,內(nèi)側(cè)包有菱花形金屬飾片。菱花四角用鉚釘固定。長11.3、寬2.3、厚0.9厘米(圖三二,4);標本M16:14,兩端有明顯的切削痕跡。長13.4、寬4.2、厚0.9厘米(圖三二,12);標本M18:3,正反兩面涂墨,左端向下呈圓弧狀,右端殘。正面以鉚釘固定一圓形金屬片,金屬片殘損,殘留部分可見鏨刻云紋。木條下緣用鉚釘以木片包邊。長16.4、寬4.5、厚0.94厘米(圖三二,3;圖三四)。
木條 6件。標本M15:2,弧狀,通體磨光,長20厘米(圖三七,1);標本M16:13,八棱柱狀,一端略粗,另一端略細,表面平滑。長17.1、寬2.3、厚2厘米(圖三七,2);標本M23:7,圓柱狀,一端殘損,一端錐狀。殘長19.8厘米(圖三七,3);標本M18:2,呈弧形,表面涂墨,一端殘斷,另一端修整為尖狀,有一鐵釘釘穿木件。殘長26、寬2.6、厚1.4厘米(圖三七,4)。
圖四四 骨器
共出土45件,可分為墜飾、串飾兩類。
墜飾 2件。標本M4:8,由金珠與吊環(huán)組成。金珠表面鑲嵌有上下兩層綠松石與瑪瑙石珠。上下兩端平整,中心有穿孔。吊環(huán)上端卷曲呈環(huán)狀,穿過金珠后的下端為由四個圓珠組成的連珠飾。在金珠與圓環(huán)之間有兩層小金珠。通長3、金珠直徑1、厚0.7厘米(圖三八,1;圖三九);標本M16:3,琥珀墜,呈水滴狀,頂部為金屬。長3.6、寬1.3、厚1厘米(圖三八,10;圖四〇)。
串飾 43件。依質(zhì)地分為玻璃、方解石、綠松石、蚌、貝、瑪瑙。
蜻蜓眼琉璃珠 4件,通體呈綠色或藍綠色,表面呈淺黃色圓斑,均為同心圓紋,這些珠子均由四種不同的料組成,為攪胎琉璃,后進行鉆孔及后期的加工修整,直徑約1~2、孔徑0.2~1厘米(圖四二)。標本M21:2,19眼(圖三八,5);標本M21:3,8眼(圖三八,16);標本M21:4,8眼(圖三八,15);標本M21:5,6眼(圖三八,17)。
方解石飾 1件。標本M25:7,整體呈牛頭狀,雙眼為銅渣。長2、寬1.3、厚0.6厘米(圖三八,9;圖四一)。
圖四五 卜骨
綠松石飾 5件。標本M16:21,藍色,扁平,表面磨光,有一穿孔。長0.6、寬0.8、厚0.3厘米(圖三八,6)。標本M17:3,長0.9、寬0.7、厚0.3厘米(圖三八,12);標本M18:6,藍綠色,表面有黑色紋理。有一縱向鉆孔。長2.2、寬1.3、厚0.7厘米(圖三八,4)。標本M12:1,呈不規(guī)則圓柱體,墨綠色,表面有黑色線條紋理,縱向鉆孔。長1.8、寬1.3、厚1厘米(圖三八,2)。
圖四六 卜骨(M23:12背)
圖四七 卜骨(M23:12正)
蚌飾 1件。標本M12:2,呈橢圓形扁平狀,白色,磨制,中有穿孔。長1.45、寬1.2、厚0.24厘米(圖三八,3)。
貝飾 1件。標本M16:23,珠體扁平,通體磨光,中部有一較大的卵圓形穿孔。直徑1、厚0.24厘米(圖三八,13)。
鈉鈣玻璃珠 23件。標本M16:22,管狀,灰白色,一端略殘。長1.3、寬0.4、厚0.3厘米(圖三 八,7); 標 本M25:1,長0.5、截徑0.6厘米(圖三八,8);標本M25:4,管狀珠,長1.6、截徑0.8厘米(圖三八,14)。
瑪瑙珠 8件,多為管狀。珠表面呈黃褐色或白色,并可見石質(zhì)本身的自帶白色或褐色的旋紋。標本M21:7,長1.2、截徑0.8厘米(圖三八,11)。
出土石器及殘件中可辨器形者共7件,包括礪石、方形石器、涂紅石塊等。礪石 1件。標本M4:6,深灰色細砂巖,呈四棱柱狀,兩端細中間粗。在距一端4.2厘米處,有一穿孔,對鉆而成。長17.5、寬1~1.9、厚1~1.6厘米(圖四三,1)。
方形石器 2件。利用自然花崗巖加工成,邊角磨圓,表面磨光,局部殘損。標本M23:5,長、寬、厚均為6.4厘米(圖四二,2);標本M23:22,長7、寬6.7、厚5.4厘米(圖四三,4)。
涂紅石塊 4件。標本M23:10,不規(guī)則方形,一面染紅。長9、寬8、厚4.8厘米(圖四三,3)。
圖四八 角器、皮革制品
圖四九 M16出土干尸
出土骨器22件,包括骨管、骨梗刀、骨片、骨條和卜骨。
骨管 1件。標本M23:19,器表光滑,有7~9道刻痕。殘長14.5厘米(圖四四,1)。
骨梗刀 1件。標本M23:8,長條形,器表光滑,兩端略有殘損,側(cè)面有一“V”形卡槽。殘長16.2、寬1.2、厚0.6厘米(圖四四,2)。
骨片 4件。分為圓形和船形兩類。
圓形 1件。標本M23:21,通體磨光,器表有兩排并行的錐點紋。直徑4.2、厚0.6厘米(圖四四,3)。
船形 3件。標本M18:5,正面中部光滑,在光滑表面上見有一塊墨跡,墨跡右側(cè)見有古藏文字符。背面粗糙。兩端有交錯加工的痕跡。一邊有方形內(nèi)凹。長15.2、寬2、厚0.25厘米(圖四四,4)。
骨條 4件。標本M23:9,通體磨光,有鉆孔。兩端均殘損。長18.5厘米、厚0.5厘米(圖四四,5);標本M23:26,器表光滑,上端刻3~5道刻痕,深淺不一。長19厘米(圖四四,6)。
卜骨 16件。均為肩胛骨,表面燒灼跡象明顯。灼痕5~9個不等,見有古藏文。標本M23:12,有五個灼痕。通體均寫滿古藏文,僅正面可辨識,共16行。但多數(shù)字符不易辨識,難以做出完整和確切的翻譯,初步翻譯如下:
“鼠年夏季四月三日……將馬一匹賣于俄拉吉……
……馬之毛色和紋理……
……右腳色濃……
……右側(cè)……
……馬價為(銀)十兩(存疑)……
……于(夏季五月)十五日……
將十(兩銀)付清,此時不付……
(馬價增長)一倍,即便長老
出面(調(diào)解)也
無效……
證人……盧波贊……
古色……
……佳吉、夏古新……
等蓋章
(買主)摁指印”。
下端扇形骨骼及凸脊進行過修整。出土于擾土中。長15.6、寬3.3~10.3厘米(圖四六、四七);標本M23:20,有墨繪痕跡,下端殘損(圖四五,1);標本M23:33,有九個灼痕(圖四五,2);標本M23:39,骨面上有墨跡,上、中部殘損嚴重(圖四五,3)。
共出土3件。標本M16:7,呈“Y”字型。底端有明顯銼切痕跡,一枝殘斷,另一枝尖部有使用痕跡。長26.3、寬27.5厘米(圖四八,1);標本M23:4,尖部殘損,有使用痕跡,柄部有長方條形孔,殘長26.5厘米(圖四八,2);標本M23:16,利用鹿角制成,尖部有明顯的使用痕跡,殘長40厘米(圖四八,3)。
出土較多,其中可辨器形者14件,包括皮片、環(huán)、繩、條等。
皮片 4件。標本M18:1,底邊內(nèi)弧,零星縫線。長7、寬13.7厘米(圖四八,4);標本M18:12,頂部局部內(nèi)凹,零星縫線。長17、寬12厘米(圖四八,5);標本M18:13,右上部邊緣開口,以縫線鎖邊。長18.4、寬18.5厘米(圖四八,9);標本M18:14,頂部開口,右部有一圓孔,以縫線鎖邊,下部殘損。長19、寬10厘米(圖四八,11)。
皮環(huán) 1件。標本M16:9,黑色,皮條對折縫制而成(圖四八,13)。
皮繩 1件。標本M16:15,棕黃色,皮條搓卷而成。殘長15.3厘米(圖四八,6)。
皮條 8件。上有等距釘孔,部分釘孔內(nèi)有銅釘。標本M8:6,寬0.5、厚0.4厘米(圖四八,7);標本M8:24,殘長3.3、殘寬3.2厘米(圖四八,12);標本M19:5,上有釘孔,長11.2、寬1.75、厚0.5厘米(圖四八,8);標本M20:3,由兩根皮條相疊而成,兩皮條的一端由兩顆鉚釘鉚接。殘長8、寬1.5、厚0.75厘米(圖四八,10)。
此次發(fā)掘的墓葬,封堆雖保存狀況較差,但通過清理擾土,亦大多可以看到封堆下部結(jié)構(gòu),平面以梯形為主,兼有少量近圓形,這一點與西藏地區(qū)的吐蕃時期墓葬封堆形制基本相同。M17的形制和規(guī)格與1999年在熱水所發(fā)掘的吐蕃墓99DRNM2相似[3]。此次發(fā)掘出土的銅片飾與99DRNM1:9、99DRNM1:10、99DRNM1:11[4]、99DRNM3:121木板上的彩繪圖像相似[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發(fā)掘的木槨墓M16、M23中出土有古藏文墨書的卜骨、木簡,在M16的槨木內(nèi)面還發(fā)現(xiàn)用于標記方位和用于記錄層數(shù)的藏文字符,這些亦反映了較濃厚的吐蕃文化因素。
葬俗上,在此次發(fā)掘的小型石室墓中見有火燒人骨的堆積,應(yīng)為火葬或屈肢葬。在M16中發(fā)現(xiàn)有干尸(圖四九),M25中出現(xiàn)了鋸頭葬,這些葬式以及對于尸體的處理方式均在西藏高原吐蕃時期墓葬中大量出現(xiàn)[6]。更為重要的是,此次發(fā)掘的祭祀遺跡中亦見有藏地流行的殉牲祭祀的習俗,尤其是墓前長條狀坑內(nèi)殉葬完整馬的做法最為相似[7]。木槨墓M16的棺板下發(fā)現(xiàn)有植物種子與糧食的堆積,這一習俗在法藏敦煌古藏文寫本P.T.1042已有記載[8]。M16、M23木槨分別由九層、十三層柏木壘砌。這一點也與古代藏族的喪葬儀軌和等級制度相對應(yīng)。
經(jīng)過對此次墓葬中出土柏木的樹木年輪鑒定,可知這些墓葬的時代大致處于公元740年前后。由此我們可以斷定此次發(fā)掘的墓葬應(yīng)屬唐代吐蕃統(tǒng)治都蘭地區(qū)的遺存。
另一方面,磚室墓以及“開元通寶”的發(fā)現(xiàn)則體現(xiàn)出了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蜻蜓眼琉璃珠與大量絲織品的出土更是證明都蘭地區(qū)是唐、蕃乃至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qū)。
[1]許新國.西陲之地與東西方文明[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32-141.
[2]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都蘭吐蕃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同[2]:32-42.
[4]同[2]:12-13.
[5]同[2]:121.
[6]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269-274.
[7]同[6]:225-244.
[8]褚俊杰.吐蕃本教喪葬儀軌研究—敦煌古藏文寫卷P.T.1042解讀[J].中國藏學,198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