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建三江管理局前鋒農(nóng)場學校 姬淑芹
寫作者本身就具備一種潛能,有待于教師去喚醒和激發(fā)。那么,在整個作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語文教師應扮演什么角色呢?教育心理學表明: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的平等交流,有利于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潛能。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始終應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變教師“婆婆”式的說教或“權威”者的指點為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一種相互依賴的、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得到心智的啟迪和潛能的激發(fā)。
下面,本人從寫作指導、實戰(zhàn)演習、作文評講三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以就教于各方有識之士。
現(xiàn)在,我們有些語文老師把寫作指導課搞成了作文技術培訓課,在上指導課時,總是打著“作文怎樣寫”的旗號給學生以作文程式。其實,方法是教不會的,只有學生自己從寫作實踐中總結歸納出的方法,以及從閱讀實踐中體會出的方法才是切實的方法,才是能被學生吸收接納的方法。
因此,我們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有民主的思想意識,讓學生去唱主角,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方法,教師唱配角,只給以適當?shù)狞c撥。
例如,我在上“場面描寫”指導課時,沒有按照先把“什么是場面描寫”“場面描寫的特征”“場面描寫的方法”這些純理論知識,直截了當?shù)刂v解給學生再布置寫作題目的常規(guī)方法去做,而是首先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每人摘抄一個場面描寫片斷。上課時,先是小組交流摘抄片斷,再每組選一篇認為寫得最好的片斷讀給全班同學聽,要求學生邊聽邊總結一下:場面描寫應寫哪些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在寫法上應如何處理,處理的目的是什么。結果,當精彩的片斷欣賞過后,同學們熱情高漲,爭先恐后地發(fā)言。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對下面某一個訓練場面的描寫做具體分析:
【材料】太陽熱辣辣地炙烤著大地,小草被曬得耷拉著腦袋。天空中一只飛鳥也沒有,好像它們也怕烈日,只好躲在大樹下乘涼。同學們在操場上,在炎炎烈日下,做著正步的分解動作:左腿筆直地站在地上,右腿抬起,腳面繃直,離地面約有25厘米。滿頭的汗水,像淋過瓢潑大雨似的往下流……
【思考】(1)找出點和面;(2)場面的總體氛圍;(3)環(huán)境的特征。
最后,安排學生進行場面描寫片斷訓練。
實踐證明,這種充分體現(xiàn)學生民主參與意識的方法,很易被學生所接受,真正讓學生在實際寫作中有法可循。
總之,上作文指導課,要避免多講、濫講。教師的講要簡要精短、通俗易懂,要讓學生多讀、多思,讓知識自我體悟內化。
傳統(tǒng)的課堂作文模式是教師當堂命題,學生當堂完成。這種方法是應試教育的結果,因為考場作文就是如此。實際上,這種看似直抵目標的方法實則是欲速則不達。很多學生往往并不能創(chuàng)造性地寫作,甚至有些學生有偏題、跑題現(xiàn)象,導致課堂45分鐘的浪費,并且要在下節(jié)課的講評上占用時間。并且經(jīng)常如此寫作,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不到培養(yǎng),思路無法拓展,作文很難有新的創(chuàng)意,出現(xiàn)千篇一律、編作文的弊端,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采取“先放后收”的方法,即平時訓練先要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訓練,再進行“考前練兵”式的當堂作文,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具體做法是:教師布置作文后,先做課內指導,再延伸到課外去完成,給學生一個觀察生活、收集資料的機會,為學生開辟一個寬松的思維與寫作的環(huán)境,盡情書寫內心的真情實感。
例如,出示一個實物性材料:只是一白一黑兩顆圍棋子,要求根據(jù)此材料寫篇作文。對此,思維最容易形成的定勢是定位于“棋”,局限于圍繞“棋”說話,寫“棋人、棋藝、棋趣、棋德”等等。為了幫助學生擺脫這單一思維的束縛,我啟發(fā)學生從這個物的形狀、形體、色澤去展開聯(lián)想。如此訓練了一學年,學生的作文能力普遍提高,怕作文的心理都消除了,編作文的現(xiàn)象消失了,同學們都找到自己的靈感,盡情抒發(fā)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并在中考中取得了優(yōu)秀率全局名列第一的好成績。
作文評講是整個作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激發(fā)學生寫作潛能。我在長期的作文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師生共同參與、平等交流的評講最受學生的歡迎,并能起到真正的示范、指導作用。
具體操作思路為:把一堂課分為榜上有名、明星亮相、精彩回放三個環(huán)節(jié),且這三個環(huán)節(jié)要圍繞一個中心,這個中心的具體內容由教師根據(jù)此次評講的目的而定,比如可以是“掌握命題要領”,“學會描寫”“開拓思維”等等。
具體步驟為:教師首先宣布在本次作文中寫得好的或比較好的榜上有名者的名單,并且分列為:創(chuàng)新獎、新秀獎。緊接著宣布榮獲本次作文“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以此來調動全班同學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然后,請“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朗誦自己的文章,并要求說出自己覺得哪兒寫得最精彩,哪兒還有不足之處。接下去,請“榜上有名”者先后上臺朗讀自己的作文片斷(教師批閱時已經(jīng)圈畫的成功的地方,無論是一兩句話,還是一個段落,只要有可取之處都可圈畫);學生邊讀,教師邊引導學生欣賞、評析。在整個評講過程中,欣賞、評析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而以學生評析為主,教師只是引導、點撥、歸納。這樣的評價結果肯定要比教師一人的評價客觀公正得多,相應地,作者也比較易于接受評價意見。
運用此種方法進行評價,它最可取的地方就是避免了教師一個人說了算而造成的片面或失當,扭轉了過去評講課上教師唱獨角戲、學生作聽眾的沉悶局面。
綜上所述,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師生共同參與的作文教學已是作文課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并且與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大勢是相一致的。但是我們的教師若想走下高高的講壇,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學生習作的引導者和幫助者,就必須先解決自己的“學生觀”問題,只有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生主體觀”,才能讓民主的春風吹進作文教學課堂,吹進莘莘學子們的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