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清遠英德市英城街中心小學 吳碧虹
中華民族歷來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講文明、懂禮貌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對小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的養(yǎng)成教育”至關重要。文明禮儀教育是育人的關鍵,也是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和構(gòu)建和諧校園的重要途徑。那么,應如何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呢?以下淺談幾點個人的看法。
我校借助“學校文化建設”的春風,以“明禮教育”為主題和品牌,對校園文化進行了改造。如:(1)用主色調(diào)(枚紅色——采用?;ɡ斩霹N的色調(diào))翻新殘舊的四棟教學樓外墻,讓校園看起來既具中國風,又充滿了生機與活力。(2)將狹小、單調(diào)的學校大門圍繞“禮”元素進行改造,把孔子頭像及孔子的儒家思想放在主背景墻起主導校園”禮“文化的作用。(3)在百米明禮文化主題墻展示“八禮四儀”等內(nèi)容,讓學生一進校門就能感受到濃濃的禮文化。(4)把孔子雕像樹立于操場,除了讓學生們繼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外,還用于每學年一年級新生拜師開蒙禮活動的開展。(5)在“明禮廳”的懸梁上懸掛關于“禮”的名言警句,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學到禮的知識。(6)“明禮舞臺”上色彩繽紛、極具特色的背景,及“揚禮夢想”四個醒目的大字,激勵學生無論何時何地應自信地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與特長。(7)在學校南邊的一塊草地上建起了“禮敬亭”,上面懸掛著的一副對聯(lián):為人應知敬處事當中禮,時刻警示師生們?nèi)绾巫鋈?。?)在校園東邊校道生肖園后面的狹長空地建讀書、宣傳長廊,這是學生課后進行休息和閱讀的好去處,令校園充滿了書香氣息。(9)學校的每一棟樓宇都進行了命名,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分別為:知禮樓、行禮樓、謙禮樓、崇禮樓,要求學生對禮的理解及言行規(guī)范層層深入。(10)學校的每一條樓梯也進行了裝飾,張貼有關于禮的名人名句,懸掛教師、學生的書法、繪畫、手工等與禮息息相關的作品。(11)在個性化班級建設上,我校各班圍繞“禮”大顯身手,通過展示學生作品(手抄報、詩歌、畫畫、作文、剪紙、手工、書法等)把班級文化布置得既有書香氣息,又充滿禮的氛圍。
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它們的作用不在于單純的美化,而在于育人,使學生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受到“禮”的熏陶。
在學校四棟教學樓的樓梯底設立了開放書吧,每間教室設立了圖書角,擺放的書籍種類齊全,能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興趣的學生。為了豐富學生的讀書量,學校每學期都會對開放書吧和班級圖書角的書籍及時更換,使學生通過閱讀,開拓視野,掌握知識,學到技能,受到感染。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肯定了教師的重要性。教師的思想、信念、道德以及態(tài)度、儀表和行為等方面,在班級管理和教育過程中對學生成長產(chǎn)生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和教育的作用。例如:老師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在公共場合輕聲細語;老師帶頭講禮貌用語;愛護公物等。這樣的小節(jié),慢慢地感染著學生,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身教這種教育方式比批評、責罵與訓斥效果好得多,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因此,學校通過《明禮教師“十不準”》、《明禮教師應說和忌說的十句用語》、《明禮教師評選標準》等健全的制度來為教師敲響警鐘,要注意儀美行端,以身示范,要樹立良好的文明舉止榜樣,充分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精神氛圍。同時,每年的校本培訓,學校都請專家對老師進行“文明禮儀”的專題培訓,讓老師接受專業(yè)的文明禮儀知識,形成正確的動作定勢,從而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
列寧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活的教科書,具有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對學生具有更大的說服力,更強的感染力,對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學生的一個心理特點就是模仿。他們可塑性強,給他們樹立什么榜樣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給他們做榜樣,就可以激勵他們向積極的方向去努力。
有人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師。也有人說: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幟,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傊改甘菍⒆佑绊懽钕?、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有人說:子女是父母的折光鏡。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為人處事的哲學和做人的準則,的確如此,一個自私自利的家長很難培養(yǎng)出一個甘于奉獻的孩子,一個心胸狹窄的父母也很難培養(yǎng)出一個寬宏大量的子女,父母對子女的示范應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的時時處處、點點滴滴。
我校除了開設“明禮”校本教材和課程外,還充分利用各學科去滲透明禮教育。在小學教學教材中,禮儀教育內(nèi)涵十分豐富,只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fā)掘教材中的禮儀素材,在教學知識時,不失時機地潛移默化地進行禮儀教育,把禮儀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教學中。當然,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些禮儀素材進行禮儀教育要有針對性、有趣味性、講究實效,不要搞形式,喧賓奪主。
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習慣。”禮儀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促使學生養(yǎng)成文明的行為習慣,而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以各種集體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理解和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
少年兒童代表著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所以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是社會的需要,是明天的呼喚。因此,我校通過多種渠道,多舉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了學生的健康人格,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讓文明禮儀之花處處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