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立 陶思學 郭珊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扶貧開發(fā)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超過6億的人口擺脫了貧困。然而在新形勢下,隨著扶貧開發(fā)的深入,貧困問題日趨呈現出復雜化、多面化,其中貧困代際傳遞問題表現的尤為突出,如何解決貧困代際傳遞問題已經成為了各級地方政府擺在桌面上的當務之急。文章圍繞貧困代際問題為核心,從家庭結構、鄰里劣勢、父母影響與教育醫(yī)療四個方向出發(fā),分析并探討了貧困代際傳遞問題中應解決的重要戰(zhàn)略問題與策略。
關鍵詞:貧困代際傳遞;家庭結構;鄰里劣勢;父母影響;教育醫(yī)療
貧困問題是一項阻礙人類歷史快速發(fā)展的世紀難題,而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能否解決有效貧困問題、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我黨的執(zhí)政之基。為此,我國歷屆政府高度重視扶貧問題,將扶貧工作視作重大政治任務,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與改革助力,已經基本實現我國大部貧困人口“摘帽”。然而在新形勢下,扶貧脫貧的工作難度日益加大、加深,貧困問題也呈現出復雜化、多樣化的趨勢。介于此,中央提出“精準扶貧”政策,要求對不同貧困情況,推出因地制宜的扶貧方案,以求得對扶貧對象實現精準確認、精準幫扶、精準服務。然而在這項政策有力推進中,貧困代際傳遞問題凸顯嚴重。
貧困代際傳遞問題是指子輩繼承父母的貧困與不利條件,并將貧困與不利條件傳遞給后代的惡性遺傳鏈。貧困代際傳遞問題廣泛存在于我國大部貧困地區(qū),其危害極大的阻礙了我國扶貧工作的有效推進,嚴重威脅我國當前辛苦得來的扶貧成果。對此中央與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視,相繼出臺相關政策加以解決。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的生成因素廣泛,其中來自家庭結構、鄰里劣勢、父母影響與教育醫(yī)療的因素較為深刻。
一、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分析
(一)家庭結構
在貧困家庭中,家庭結構可分為四類,即:單親家庭、雙親家庭、兩代同堂與多代同堂。首先針對單親家庭與雙親家庭,在單親家庭中,離婚降低了家庭的生產力,其子女因而無法得到相比于雙親家庭中更多的社會資源、教育資源以及醫(yī)療資源,因此其在未來社會上的競爭力通常遠低于雙親家庭子女。再次,單親母親(父親)往往無法同時扮演子女父母的雙重角色,其子女往往在成年后會存在人格上的不健全,這進一步的降低了家庭未來脫貧的可能性。對于兩代同堂的家庭,其子女通常比多代同堂的子女更容易實現脫貧,這是因為兩代同堂的家庭可以提供更多的資源用于撫養(yǎng)子女,一方面提升了子女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為他們后期的職業(yè)生涯打下了牢固的“地基”,有助于實現家庭的最終脫貧。
(二)鄰里劣勢
我國的貧困人口通常呈現“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點,貧困戶分布一般以群體為數量級存在,很少有個體貧困戶存在于物質生活較為寬裕的鄰里環(huán)境。在這里,鄰里劣勢是指貧困戶家庭之間由于缺乏一種相互促進促進脫貧的正反饋機制,從而導致鄰里之間的生活條件無法得到有效改善困境。這種現象在我國貧困地區(qū)廣泛存在,以教育為例,在我國西南山區(qū)存在教育缺失的問題,而教育缺失的發(fā)生地域往往以村為單位存在,究其原因是當地村民認為其鄰里孩子固沒有接受教育,其子女不完成學業(yè)也就顯得無關緊要,這種現象久而久之便成為了全村風氣,而不接受教育自然拖累其后代未來的發(fā)展,進而引起了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的發(fā)生。類似的,鄰里看待投資淺薄的眼界以及對脫貧消極的態(tài)度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外部性,阻礙脫貧工作的有效開展,也導致了脫貧問題久而不解,困難問題一拖再拖,貧困代際傳遞不斷發(fā)生。
(三)父母影響
無可非議,父母是子女一生的老師。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來自父母的影響舉足輕重,其認識理念、思維眼界以及經濟條件會對下一代人能否脫離貧困形成直接性的影響。父母貧困是由多方面引起的,且具有遺傳性,正如當代父母的貧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他們上一代父母的影響的,而這種“遺傳因子”若不及時消除,極可能傳遞給下一代。
1. 落伍的認識觀念
通常情況下,越是在窮困的內地,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觀念就越具有滯后性。至今,在我國落后的西南片區(qū)依舊存在嚴重的重男輕女現象,“養(yǎng)兒防老”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依舊根深蒂固的存在于當地人的認識觀念中。這直接導致男性子輩在家庭中的教育資源、財產分配額度、生活質量條件都優(yōu)于女性,自然就造就了脫貧率在貧困地區(qū)方面男性比率遠高于女性的結果。其次,當前的多數貧困地區(qū)人口為了在將來長期的享受優(yōu)惠政策,不愿在脫貧確認書上簽字,擔心會失去作為貧困戶所享受的一系列優(yōu)惠條件。一方面,這阻礙了我國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降低了我國扶貧資源分配效率;另一方面,這側面凸顯了我國的扶貧精神還未根植于每一個貧困農戶,部分扶貧開發(fā)工作依舊是治標不治本。
2. 落后的思維模式與短淺的眼界
貧困地區(qū)通常不具備發(fā)展經濟所需要的較完備基礎設施與充裕外部資金,長期處于該環(huán)境中的貧困戶對“脫貧致富”易產生畏難心理,若其喪失脫貧斗志并將這種思想傳遞給下一代,對脫貧工作將極為不利。其次,缺乏長遠的預期與判斷,往往令貧困戶對長期投資成本敬而遠之。長期投資包括對子輩的教育投資、經濟投資等,在現有階段制約這些投資,會對貧困戶子輩未來的發(fā)展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直接影響其子輩往后脫貧的可能性。
3. 較差的經濟條件及短缺的社會關系資本
經濟條件可以間接的反映一個家庭的醫(yī)療條件、教育資源、生活質量,不具備較為寬裕的經濟條件對其子輩脫貧帶來消極影響。其次,短缺的社會關系資本往往也會阻礙貧困戶子輩未來進一步的發(fā)展。通常而言,貧困戶社會關系資本小,人際交往圈不大,且平時交往的也常是與其自身經濟實力與社會地位相當的群體,故限制了未來提供給其后代的物質與人脈上的幫助。
4. 教育醫(yī)療
一般來說,一個人工作收入的高低同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受過高等教育或是受過教育的人往往比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人收入要高上許多。中國的貧困戶通常從事的是低收入、高體力的體力型勞務,這和其低文化水平是分不開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偏低的文化程度往往使得體力勞務者在競爭中處于劣勢。不具備競爭優(yōu)勢,使得他們落入貧困的陷阱,也為貧困代際傳遞埋下伏筆。類似的,醫(yī)療條件對扶貧成果的保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國貧困地區(qū),存在大量由于突發(fā)惡疾、意外傷害等因素而重落貧困泥潭的二次貧困人口。而這些貧困人口的普遍共性就是當地不具備或者說具備較差的醫(yī)療保障條件,客觀上放緩了我國的脫貧進程,主觀上打消了貧困戶的脫貧積極性,損失不可估量。endprint
二、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健全健康保障等社會服務體系
完善貧困地區(qū)社會服務體系對貧困戶的脫貧工作具有建設性作用。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應當首先從健康保障出發(fā),鞏固與提升當前貧困地區(qū)的醫(yī)療水平,保證困難群眾“有病看病”、“得病可療”。同時,以建立完善“新農合”為中心,多種商業(yè)醫(yī)療保險為輔助的方式,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的發(fā)生。其次,針對不同困難群眾差異化的醫(yī)療需求,可以采取細化醫(yī)療幫扶的服務類型、加速醫(yī)療服務轉型的模式,實現對困難群體的及時救助、全面保障。
(二)加強貧困地區(qū)的教育幫扶與就業(yè)指導
教育幫扶與就業(yè)指導對實現貧困戶下一代脫貧具有重大意義。對于教育,保住了師資資源就等于保住了貧困地區(qū)的教學質量。針對部分具有較高教學經驗、成績斐然的山區(qū)教師,地方政府則應適當提高其待遇水平,令大山學校“留得住人”、“留得住心”,保障貧困地區(qū)學子的教學質量。其次,地方政府應當轉變眼光,在重視“量”的同時,保證“質”的合格與飛躍。在過去,義務教育帶來效益,提供給了貧困家庭兒童學習的機會。然而脫貧工作僅僅靠支持義務教育是不夠的,關鍵是要抓住有求學愿景卻沒有資金支持的貧困高中生、大學生,幫助他們學習成才、實現夢想,并支持他們返鄉(xiāng)帶動他人脫貧。一個大學生的返鄉(xiāng)帶回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一個榜樣。塑造榜樣的力量,讓大學生的新眼界、新認識、新思想在更多貧困戶心中扎根。而作為同鄉(xiāng)人,其所見所聞更有機會為當地人所接受,因而一方面有利于增加他們的脫貧意愿,在另一方面助力政府工作的開展。
除此之外,政府應當同時致力于對應屆貧困畢業(yè)生進行就業(yè)指導,并在必要的時候提供技能技巧培訓,增加其在未來競爭中的比較優(yōu)勢。同時,政府應當提供更多非農就業(yè)的機會,這是因為農業(yè)工作的發(fā)展受諸多因素的約束,收入的發(fā)展空間通常也較小,不利于貧困戶實現有效、長期脫貧。
(三)開展群眾教育,糾正錯誤思想
開展群眾教育對轉變貧困戶錯誤思想與傳統(tǒng)觀念具有引導作用。首先,針對當前貧困人口“坐等靠”思想問題,政府必須給予相當的重視,一方面針對多數群眾共同的心聲,可以通過開展主題座談會的方式來為群眾提供相關的政策解讀;另一方面對于不同群眾多元化的需求和考量,可采取私下一對一交流的模式,耐心為群眾排憂解難,力求將中央的精神與思想傳遞給每一個扶貧對象。其次,對于當前經濟落后地區(qū)所存在的“重男輕女”等錯誤傳統(tǒng)觀念,當地政府應當積極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通過一系列政策導向、調查勸導、考察幫扶,一步一個腳印完成對群眾錯誤思想的規(guī)勸。
(四)重視鞏固脫貧成果,建立脫貧反饋制度
鞏固脫貧成果對提升政府扶貧效率具有顯著效用。在過去“粗放式”的扶貧模式中,扶貧工作往往是重收益而輕保值,重當下而輕長遠,因而造成了一大群返貧人口。針對該現象,適時建立脫貧反饋制度就顯得格外重要。通過建立脫貧反饋制度,一方面可以對脫貧人口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監(jiān)督與跟蹤,對一些可能會導致群眾“返貧”的因素進行及時把控,杜絕“返貧”現象的發(fā)生;另一方面,利用脫貧反饋數據可以配套的施行地方干部工作考核方案,讓地方干部重視“返貧”問題,有助于推動項目實施之初使用的就是長期、高效的方案。再者,即使是由于某些因素導致了部分脫貧人口返貧,該制度也可以將追蹤記錄的情況與問題有效的反饋給決策者,對決策者優(yōu)化項目方案、規(guī)避項目風險、提升資金效益有積極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不合理的家庭結構、負面的父母影響、不健全的教育醫(yī)療制度以及鄰里劣勢共同促使了我國當前貧困代際傳遞現象的發(fā)生,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多是當地人落伍的思維模式以及落后的制度設施。針對上述問題,只有通過健全社會服務體系、加強教育就業(yè)指導、開展群眾教育與建立脫貧反饋制度,才能夠行之有效的解決當前我國貧困代際傳遞的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扶貧開發(fā)工作迎來了2.0時代。力求在2020年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要求每一個地方政府在進行扶貧開發(fā)過程中,將貧困代際傳遞問題放到首位。然而,導致貧困代際傳遞現象發(fā)生的原因還有許多,如何合理、有效的解決上述問題,考查著每一位幫扶人的能力與其幫扶之道。
參考文獻:
[1]賀江平,宋玲.代際倫理視閾中的貧困生就業(yè)難問題[J].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2016(06).
[2]曹亞星.農村貧困代際傳遞的問題探討[J].卷宗,2014(12).
[3]李長健,胡月明.城鄉(xiāng)貧困代際傳遞的比較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7(03).
[4]徐慧.轉型期農村貧困代際轉移、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6(03).
[5]祝建華.貧困代際傳遞過程中的教育因素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6(03).
[6]曹亞星.社會資本的代際傳遞問題研究——以城市貧困階層為視角[D].中原工學院,2016.
[7]江媛.社會資本理論下的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研究——以江西吉水縣農村貧困研究為例[D].南昌大學,2015.
[8]肖斌.我國農村貧困代際傳遞問題:基于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分析視角[D].西南財經大學,2010.
[9]年翔.中國農村居民貧困代際傳遞統(tǒng)計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5.
(作者單位:四川農業(yè)大學經濟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