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一凡
《黑鏡》編劇查理·布魯克的生活中,焦慮和擔憂無處不在。
他擔心核戰(zhàn)爭,擔心火災,擔心吃的安眠藥會增加得老年癡呆的幾率。如果給別人打電話一直沒人接,他會擔心電話那邊的人死了。
可是當焦慮在他筆下轉化為作品,就成了引人深思的杰作。
2017年12月29日,《黑鏡》第四季的全部6集在Netflix上線。
從第三季起,《黑鏡》從英劇變成美劇,但它依然是同類型劇作的執(zhí)牛耳者,第四季的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2%,豆瓣評分8.4。
觀看《黑鏡》前,觀眾需要做足心理建設。陰暗、冷峻,充滿未來感的故事,被手機外殼般的金屬色調(diào)包裹,看似荒誕的劇情設置卻在最大程度上貼近現(xiàn)實。
這正是它最可怕之處。沿著編劇設定的路線走下去,不為人類的現(xiàn)實和未來憂心忡忡,幾乎不可能。
《黑鏡》的母題是探討科技對人性的異化。即使看完劇關上手機或電腦屏幕,也會發(fā)現(xiàn)一面光滑且充滿質(zhì)感的黑鏡注視著你。
正因如此,這部“反烏托邦神劇”被稱為最讓人欲罷不能的恐怖片——沒有鬼的那種。
1
《黑鏡》第四季的播出正趕上元旦假期,劇迷們已經(jīng)急不可耐。
有歐美劇迷在推特網(wǎng)上表示,對這部劇的期盼甚至超過了圣誕節(jié)和新年的總和。
2015年9月,Netflix買下《黑鏡》接下來的12集,分為第三季和第四季播放。Netflix的加入,讓《黑鏡》的粉絲興奮起來,這意味著這部迷人的劇集有了更多的預算和更大的平臺,不再受困在英國電視臺的深夜時段。
不過,Netflix公司接手后,《黑鏡》風格出現(xiàn)了細微的改變,從宏大的人類和社會思考轉向家庭倫理,劇集中還出現(xiàn)了好萊塢式的歡喜團圓。
第四季第一集的《卡利斯特號》中,男主角是“技術宅”。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被忽視、被欺侮,但通過提取身邊人的DNA,制作了一款大型模擬現(xiàn)實游戲。他成為卡利斯特號宇宙飛船的艦長——對《星際迷航》的致敬讓人會心一笑。平日里對他愛答不理的上司和女同事,成為他游戲里統(tǒng)治的對象。他將對現(xiàn)實的不滿,全部傾倒在這場以假亂真的游戲中。
但現(xiàn)代科幻故事的微妙之處,就在于難以劃清現(xiàn)實和虛擬的邊界。
游戲和現(xiàn)實中的人物意識交疊,一場從線上到線下的反抗行動由此展開。游戲副本和現(xiàn)實中的人同仇敵愾,終于打敗了獨裁者。平安夜到來,男主角永遠停留在游戲的bug中,現(xiàn)實中的他也無法醒來。
這個看似皆大歡喜的結局,引起部分觀眾的不滿——好人打敗壞人是最膚淺的英雄主義情節(jié)。
但《黑鏡》的不凡之處在于,它總有辦法動搖你內(nèi)心的舒適感。主導這次反抗斗爭的女員工,成了新任卡利斯特號艦長,新玩家加入,新一輪的奴役似乎就要開始。
這正是《黑鏡》的母題,探討科技對人性的異化。
《黑鏡》編劇查理·布魯克曾講到,靈感來源于一個思考,“如果科技是一粒毒品——確實感覺像毒品——那么它的副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過去的十幾年里,布魯克始終是英國電視圈中獨特的存在。
他一手打造了一系列不按理出牌的短劇。拍《黑鏡》之前,他的前一部劇是《電視如何毀掉了你的生活》。即便在以冷幽默和玩世不恭著稱的英國,他也有本事讓觀眾挑起眉毛?!逗阽R》正是他風格的集大成者。
英國第四頻道從2011年12月開始播出《黑鏡》,掀起《神探夏洛克》之后的新一輪英劇狂潮。
第一季只有短短3集,卻成功引起人們對現(xiàn)代科技的反思,它讓我們更自由還是被奴役?我們的視野更開闊還是更閉塞?我們的生活是更幸福了還是正相反?我們感到的幸福,是不是科技帶來的幻覺?
媒體評論愛極了這部劇,《紐約書評》形容它是電視上“除了CNN和福克斯新聞”外最恐怖的內(nèi)容。
演員斯嘉麗·約翰遜也是它的擁躉,y她形象地表述了這部劇對自己的刺激:“就像我做了個噩夢,然后被投射到了屏幕上。”
它的巨大影響力甚至讓美國《連線》雜志哀嘆,“不要再寫反烏托邦科幻文學了!這讓我們對技術產(chǎn)生恐懼!”
但查理·布魯克說,“它是我們眼前正在經(jīng)歷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黑鏡》圍繞我們的生活展開,如果我們足夠愚蠢,這就是我們的未來?!?/p>
2
《黑鏡》的基因里有英國人特有的尖刻。
人們會覺得劇集中的故事似曾相識,那些根植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憤怒、嘲諷和固執(zhí),讓總統(tǒng)在眾目睽睽下與母豬性交。恐怖分子只是提出這樣的設想,是每個假裝憤怒的人促成了鬧劇。
網(wǎng)絡上的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期待這場好戲,甚至不斷幻想其中的細節(jié)。當總統(tǒng)終于走入直播間,他們在震驚、厭惡之余,更多的是興奮。
大幕打開,歡迎來到這個美麗新世界,奧威爾的預言失效了,每個人都是墮落世界的幫兇。
電視節(jié)目想盡辦法奪人眼球,擁有天籟歌喉的女孩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去拍攝成人視頻;幫助女孩成名的黑人男孩無法接受這一切,在選秀現(xiàn)場手持玻璃片,以自殺相威脅,揭露選秀節(jié)目的庸俗和虛偽,卻反而讓節(jié)目獲得更高收視率,在“三位導師”的授意下,黑人男孩成了脫口秀節(jié)目主持人,每天在節(jié)目中用玻璃片抵住自己的喉嚨講脫口秀。
在科技的塑造下,人成了一個個依賴應激反應的機器,每個人都是看客的奴隸。
黑人男孩最終成為自己最厭惡的既得利益者,總統(tǒng)的支持率則上漲了三個百分點。最深刻的悲涼在于,他們別無選擇。最精密的計算機程序為人們打造了一個安全的,一切都看似觸手可及的世界,最終每個人都妥協(xié)于巨大的、高效運轉的社會機器,妥協(xié)于人性。
《黑鏡》在2017年為布魯克帶來艾美獎最佳編劇的殊榮。他從未把科技當作敵人,它不是人性的反面,而是催化劑、放大器。endprint
在萬物互聯(lián)的口號中,人們通過數(shù)塊會發(fā)光的屏幕了解世界,與他人交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掌控自己的財產(chǎn)和愛情。
不知不覺間,人放棄了真實。真實世界意味著危險、緊張和尷尬,那些不確定的遭遇或情緒被梳理成算法,確定性占據(jù)主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解決。自由的代價被完全拋諸腦后,同時放棄的還有人的尊嚴、自由以及愛的能力。
《黑鏡》展示的正是這個趨勢走到極致的結果,比如由機器控制的愛情。第四季講了一個通過人工智能進行配對的故事,所謂的天作之合、一見鐘情都由一套打分系統(tǒng)判定。方便、高效地滿足了人們的需求。但所謂的愛也發(fā)生了變異,戀人們不知道何時該接吻。那些日常情感中難以言明的部分,那些曖昧的瞬間,一個眼神所傳遞的信息全部消失,人被徹底“機器化”。
在黑鏡的折射下,生活的荒誕原形畢露,原來人們早已生活在楚門的世界而不自知。
3
6年前,布魯克最初策劃《黑鏡》時,他還沒預見到政治會高度娛樂化,人們的生活將被攝像頭包圍,英國首相的私生活會和豬扯上關系。
隨后的幾年中,劇中無厘頭的設想多次變成現(xiàn)實。
比如第一季第一集中,英國首相和豬發(fā)生了關系。腦洞如此之大的情節(jié)設計居然在4年后被發(fā)現(xiàn)確有其事。媒體披露,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上大學時,曾經(jīng)將生殖器官放到一只死豬的嘴里。布魯克說,這件事是完完全全的巧合,而且是個詭異的巧合。當他最初得知這個新聞,還以為是有人為了開他的玩笑,故意搞的惡作劇。
第二季中,一個動畫人物在競選中獲勝的故事,被媒體解讀為對特朗普上臺的預警。特朗普當選當晚,《黑鏡》發(fā)了一條聲明稱“這不是我們的劇集,這是現(xiàn)實”。
布魯克從不翻看社會新聞或者政治新聞找靈感?!拔覀兊拇_無意中預測了許多后來變成現(xiàn)實的事情,也許這正是我們不從新聞找故事的原因之一。”
不過他表示,如果第四季的故事最終變成現(xiàn)實,那人類的麻煩就大了。
比如第四季中“最黑暗的故事”——Arkangel,講述有黑科技加持的“直升機父母”,以愛之名,控制和毀掉子女的生活。故事中,一位母親為了讓女兒健康成長,在她頭腦中植入芯片,女兒的一舉一動都在母親的平板電腦上顯示,她為她摒除了一切風險,甚至看到電視上的血腥畫面,芯片也能給女兒自動打碼。
母親放棄控制權后,長大的女兒逐漸適應正常人的生活,敢給小狗喂食,甚至交了男朋友。十多年來,監(jiān)獄無所不在,一旦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報復性的反彈隨之發(fā)生。女兒迅速墮落,在真實的世界中吸毒、濫交。無奈的母親只能再次啟動芯片,但母女之間的情感和信任關系已經(jīng)崩塌。
這集短片的導演是主演過《沉默的羔羊》的美國女星朱迪·福斯特。
轉做導演后,她曾經(jīng)導演《紙牌屋》和《女子監(jiān)獄》的分集。從Netflix那里拿到劇本后,福斯特在其中注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她向媒體透露,年幼時,父母對她的嚴格控制讓她記憶猶新。
《黑鏡》如同一場思想實驗,每次要持續(xù)一小時。這樣的劇長是英劇的特色,也令布魯克舒適,“做時長1小時左右的片子,最大的好處就是,和拍電影的感覺很像,只不過沒有尿點?!?/p>
4
一直到第四季,一些歐美觀眾才明白《黑鏡》片名的內(nèi)涵,爭相在社交媒體上做恍然大悟狀。
其實,布魯克早在2014年就詳細地解釋過劇名的含義和由來?!爱斈汴P掉屏幕時,它看起來就像一面黑色的鏡子?!?/p>
“任何電視、LED屏幕、手機、平板電腦,以及類似的電子產(chǎn)品,當你盯著它看時,它就像一面黑鏡子,有些冰冷,有點嚇人。作為劇集的名字是很貼切的?!彼_玩笑說,“不然能叫什么,‘詭異的科技時代?一聽就是垃圾。”
更重要的是,當人們關掉屏幕時,會在上面看到自己的臉,這是布魯克偏愛的意象。
布魯克在《黑鏡》面世前,曾經(jīng)和團隊成員討論過它的呈現(xiàn)形式?!拔覀兛紤]過安排所有的故事都發(fā)生在同一條街上,或者同一個路人在不同的劇集中客串,就像電影《三色》中那樣?!彼€想過仿照希區(qū)柯克懸念故事,安排一個串講人,“但是我們想得越多,越覺得這些方式都怪怪的。”
最后和觀眾見面的《黑鏡》,每一集都是完全獨立的故事,在劇集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是各種各樣的彩蛋。比如不同劇集中出現(xiàn)同一個牌子的比薩。最初,安置這些彩蛋只是制作人員的玩笑,后來則是有意為之。他們希望用這些微小的聯(lián)系,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平行空間。
所有的故事都有同樣的基調(diào),有著類似的巧克力外衣,但是填充的內(nèi)核是個驚喜。這種操作方式讓《黑鏡》與眾不同。
布魯克不是社交達人,他一年最多參加兩個派對,很少在外用餐。為了掩蓋自己的害羞,即使隆冬時節(jié),他外出也戴墨鏡。他在臉書和推特上有120萬粉絲,但他幾乎已經(jīng)棄用社交媒體。因為在社交媒體上,“很容易產(chǎn)生你在進行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錯覺”,而且上面遍布著關于這個世界的負面新聞。
正是這些負面新聞,逐漸改變著《黑鏡》的基調(diào)。
創(chuàng)作第三季的故事前,布魯克回顧了前兩季和圣誕特輯,有意識讓題材變得更加多樣化。到了第四季,《黑鏡》開始“傳遞更多的希望”。劇本創(chuàng)作始于2016年7月,貫穿2016年美國大選,布魯克開始覺得,“到這個劇集播出的時候,我不知道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我也不知道除了暗淡的虛無主義,還有什么能對觀眾的胃口。”
《黑鏡》制作人安娜貝爾·瓊斯說,從2016年底開始,制作團隊已經(jīng)感到世界正變得不一樣,“我們就想,這個時刻,世界需要6集壓抑、悲傷、負面、悲觀的電視劇嗎?至少我自己不想看。”
正因如此,第四季中的奇思妙想比之前幾季多,制作團隊試圖讓觀眾更加輕松和愉快。
第四季的6集中,有4集算得上有光明的結局。當然,和真正的大團圓結局仍然不同,這畢竟還是《黑鏡》。寫出過《閃靈》和《肖申克的救贖》的美國暢銷書作家斯蒂芬·金認為,《黑鏡》“驚悚,有趣,充滿智慧”,甚至揚言沒有哪個劇集能和它媲美。
有時藝術比生活更加真實,但也更加沉重?!逗阽R》的價值在于,清醒的語言存在本身,就意味著多了一絲逃生的可能。
布魯克的大兒子5歲,最近剛學會玩電腦游戲,很快就上癮了,以至于會對去公園轉轉的提議大發(fā)雷霆。布魯克為兒子準備的圣誕節(jié)禮物是一臺新電腦,“感覺就像給了酒鬼一個釀酒的工具包?!?/p>
說到底,在科技與人的互動上,布魯克和其他人一樣束手無策。
如果第四季的故事最終變成現(xiàn)實,那人類的麻煩就大了
編輯 張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