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記平,張治濤
肝硬化患者疾病進展到晚期,可出現(xiàn)脾大、脾功能亢進等表現(xiàn),導致凝血因子減少,血小板數(shù)量減少和功能異常、發(fā)生低蛋白血癥、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腦病等并發(fā)癥,最終出現(xiàn)肝功能失代償期。后者預后較差,且易進展為肝細胞癌(肝癌)。該文通過檢測肝癌患者在不同肝功能分級的 (血氨NH3)的活性和凝血四項指標變化,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和纖維蛋白原時間(FIB),探討 NH3和凝血四項在肝癌患者血液中的變化及其對臨床病情診斷的意義。
C50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賽科希德血凝儀;NH3試劑由ROCHE公司提供;凝血四項試劑由賽科希德提供。
1.4 方法 NH3采用速率法,血氨參考區(qū)間為10~47 μmol/L, 凝血四項采用磁珠法,PT、APTT、TT 和FIB 的參考區(qū)間分別為 11~14(s)、28~45(s)、11~14(s)、2~4(g/L)。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軟件對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肝癌組和對照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分級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性檢驗采用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1 一般資料 符合2000年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lián)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1]的肝癌患者108例(肝癌組),其中男 71例,女37例;年齡37~71歲,平均55.6歲。肝癌患者根據(jù)Child-Pugh分級標準,A級28例,B級32例,C級48例。所有患者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遺傳代謝性肝病、糖尿病、冠心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腎疾病、風濕病、肺纖維化等疾病。正常體檢者67例(對照組),男41例,女26例;年齡37~62歲,平均46.8歲,肝功能正常,各型肝炎病毒標志物均為陰性。
1.2 標本采集 分別抽取肝癌組和對照組的靜脈血4 ml,2 ml置于檸檬酸鹽的抗凝試管中,立即離心,進行凝血四項檢測,60 min內完成。2 ml置于ETDA-K2的抗凝試管中檢測血氨,嚴格按照血氨檢測要求運送并在30 min內完成。
1.3 儀器與試劑儀器和試劑 ROCHE COBAS
2.1 兩組 NH3、PT、APTT、TT、FIB 的水平比較肝癌組中 NH3、PT、APTT、TT含量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 (P<0.01)。 而 FIB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 (P<0.01)。 其中 NH3、PT、APTT、TT 和 FIB 在 A 級,B級,C級中的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見表 1。
2.2 C-P分級的肝癌患者 NH3與 PT、APTT、TT、FIB水平比較 隨著肝癌患者的肝功能受損程度越嚴重,NH3、PT、APTT、TT 的濃度越高, 而 FIB相反。NH3、PT、APTT、TT、FIB 在 A 級和 B 級、A 級和C級及B級和C級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2.3 C-P分級的肝癌患者 NH3與 PT、APTT、TT、FIB水平的相關性 在肝癌組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中,NH3 與 PT、APTT、TT、FIB 無明確相關(P>0.05)。 見表 3。
表1 兩組的 NH3、PT、APTT、TT、FIB 的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的 NH3、PT、APTT、TT、FIB 的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NH3(μmol/L) PT(s) APTT(S) TT(S) FIB(g/L)對照組 67 25.55±20.86 12.4±1.3 31.2±5.6 13.2±1.8 3.1±0.5肝癌組 108 69.98±24.28 21.12±3.35 47.04±9.93 21.38±3.54 1.97±0.64 t 12.402 20.358 11.925 17.546 12.304
表2 在C-P分級中的肝癌患者NH3與PT、APTT、TT、FIB含量比較
表3 C-P分級中肝癌患者NH3與PT、APTT、TT、FIB的相關性
由于肝癌患者的肝功能受損和肝細胞功能減退,鳥氨酸循環(huán)在肝內代謝能力受阻,進入腸道的氨不能有效地轉化成尿素,導致血氨水平升高。當肝功能衰竭時,腸道菌群失調且繁殖旺盛,分泌的尿素酶及氨基酸氧化酶逐漸增加。同時由于肝癌患者的胃腸道蠕動減緩,消化和吸收功能處于下降趨勢,導致腸內未經(jīng)消化的蛋白質等成分明顯增多,最終腸道對氨的吸收增加[2]。 劉華等[3]提示肝硬化患者的血氨水平與肝性腦病的嚴重程度并不一致,只與其密切相關,90%肝性腦病與血氨升高有關[4]。血氨濃度的升高是發(fā)生肝性腦病的重要預測指標[5]。該研究提示,血氨的升高與肝癌患者的肝功能分級密切相關,隨著肝功能Child-Pugh分級的增高而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且任何兩個級別的血氨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李曉光等[6]報道的一致。因此糾正低蛋白、低鈉、高膽紅素血癥和氨基酸失衡,進而改善腎功能和凝血功能,肝性腦病的病死率會降低。
血漿中的大部分凝血因子、生理性抗凝血因子以及纖維蛋白溶解因子都是在肝內合成的[7],肝在維持凝血系統(tǒng)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隨著肝功能逐漸衰竭,其凝血因子合成逐漸減少[8],凝血因子(主要為因子Ⅱ、Ⅶ、Ⅸ、Ⅹ)前體不能被維生素K作用變成有活性的凝血因子,導致肝素酶合成減少,肝素滅活能力下降明顯,血漿肝素的含量逐漸升高[9],引起 PT、APTT、TT 延長和FIB降低,最后發(fā)生凝血功能障礙,導致出血。該研究結果表明,肝癌組較正常對照組PT、APTT、TT明顯延長,F(xiàn)IB 明顯降低(P<0.01)。 在肝功能 Child-Pugh分級間,分級級別越高,肝細胞損傷程度越嚴重,PT、APTT、TT 明顯延長,F(xiàn)IB 明顯降低, 各組間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的凝血功能與Child—Pugh分級有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NH3與凝血功能反映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肝臟損害程度,臨床動態(tài)密切觀察二者指標的濃度變化,對肝癌患者的病情評估、臨床用藥及治療效果有指導作用。
[1]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肝臟,2000,5(4):257-263.
[2]陳東風,孫文靜.肝性腦病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4,22(2):84-85.
[3]劉華,韓濤,朱爭艷,等.肝性腦病患者的臨床特征及預后影響因素[J]. 武警醫(yī)學院學報,2011,4(20):253-256.
[4]谷茂林,徐云芳,管曉芹,等.血清鈉、尿素及血氨檢測在慢性重型肝炎預后中的評價[J]. 檢驗醫(yī)學,2010,25(5):420-421.
[5]林城.100例重癥肝炎患者血氨的檢測與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09,27(6):675.
[6]李曉光,于永光,王麗艷,等.血氨檢測在臨床肝臟病中的應用價值[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11):1340-1342.
[7]叢玉隆,魏五香,張立文,等.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纖溶指標的變化與Chlid-Pugh分級的關系[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1):31.
[8]石仁芳,唐美媛.430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參數(shù)和凝血指標的探討[J]. 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09,2(6):582-585.
[9]李劍鴻.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變化與其肝功能分級的關系研究[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4):42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