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志 陳瑩
摘 要:非法是對占有行為的否定性評價,非法占有目的的內涵應包含排除和利用意思。認定合同詐騙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應從主體資格、履約能力、欺騙行為等主、客觀因素綜合判斷。
關鍵詞:合同詐騙;非法占有目的;履行能力
合同詐騙是從詐騙罪剝離出來并納入擾亂市場秩序罪的一個獨立罪名,屬于復合型客體,即社會市場經濟秩序及他人的財產權益?!胺欠ㄕ加心康摹笔窃p騙類犯罪認定的難點,也是明確證明責任和證明方法的出發(fā)點,更是區(qū)分詐騙罪中的此罪與彼罪的核心要素。明確了“非法占有目的”真正內涵,才能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行為人的主觀要素、客觀行為綜合認定“非法占有目的”。
一、“非法占有目的”之內涵
合同詐騙罪采用的是列舉加概括模式的敘明罪狀形式,即法律對合同詐騙罪的客觀構成要件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如果行為人主觀上能夠認識并實施了合同詐騙犯罪的客觀行為,就可以直接推定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對此,立法者在敘述合同詐騙罪條文特別引用了注意性規(guī)定。刑法分則某些條文之所以明確規(guī)定以非法占有目的,往往是出于界定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考慮。如合同詐騙與合同欺詐、集資詐騙罪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等。“非法占有目的”作為合同詐騙罪的本質要素,系獨立于犯罪故意并超出構成要件的主觀要素,即刑法理論上目的犯。而目的犯的目的是行為人內心的一種心理活動,實踐中,往往認定行為人的主觀目的難于客觀行為,這就需要綜合行為人的主、客觀行為判定“非法占有目的”。
要想認定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必須厘清“非法占有目的”的內涵。非法是對占有行為的一種刑法上的否定性評價。而“占有”關系實際在民法上是所有權的衍生權利,如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一旦行為人的占有行為侵害到他人的合法權益,該占有行為不但屬于無權占有,且具有刑法規(guī)制的非法性。目前來說主要有“排除意思說”、“利用意思說”、“綜合說”?!芭懦馑颊f”是指在財產犯罪中行為人通過占有意圖獲取該財物的自身價值,并持續(xù)的妨礙權利人的支配關系;“利用意思說”是指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并不是意圖占有該財物的本身價值,而是通過占有財物來獲取該財物的效用價值,如收益、利用、處分等;“綜合說”是結合了排除意思說和利用意思說的綜合學說,是指行為人通過犯罪行為占有財物,并排除權利人對財物的支配關系,遵從財物的用途進行利用、處分等。筆者贊同綜合說的觀點,排除意思實際上是對財物的非法控制關系,即行為人以自己永久所有的意思對占有的財物加以控制并排除他人占有;而利用意思說是行為人對占有的財物在性質、用途上進行利用、處分的行為,非法占有目的應當包括“排除意思+利用意思”,如果缺少其一就可能偏離非法占有目的的立法本意。如排除意思包括偽造虛假手續(xù)、虛假擔保、逃匿、肆意揮霍等;而利用意思包括是惡意使用、用于違法行為、無履約行為等,湖南的“天價上網(wǎng)案”中,行為人拾取SIM手機卡后,長達7個月使用該卡進行消費,在此認定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利用”意思就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二、“非法占有目的”認定因素
司法推定是根據(jù)兩個事實之間存在某種規(guī)律性的聯(lián)系,當一個事實存在時便可以認定另一個事實的存在。非法占有為目的是合同詐騙罪的主觀超過要素,應根據(jù)合同詐騙罪的主、客觀行為,運用司法推定的方式認定,避免單憑損失結果客觀歸罪,具體而言,主要應從以下幾個因素進行認定。
1.行為人是否具有虛構主體資格行為
合同詐騙罪的主要法益是市場經濟秩序,行為人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以虛假的身份、地位與對方簽訂合同,違背了市場交易的誠信義務,屬于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可直接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冒用單位的名義、冒用他人的名義與他人簽訂合同、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等。但這種非法占有目的推定是允許反證的,如果有相反的證據(jù)證明行為人雖然虛構主體資格與對方簽訂合同,但行為人具有履行能力,并按照合同的約定實際已經履行了合同或提供擔保等行為的,不能僅依據(jù)虛構的主體資格而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還需要進一步考察行為人的實際履行能力、虛構主體的原因等行為綜合認定。
2.行為人是否具有實際的履約能力
行為人的實際履行能力包括完全履行能力、部分履行能力、無履行能力。行為人在表面上看具有完全履行能力的資質、資本、人力等,但行為人的欺騙手段是以“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又與他人簽訂合同的,應當認定為非法占有目的。行為人有部分履約能力,但并沒有積極的履行合同、努力創(chuàng)造履行條件,而是對收到的貨物、貨款、預付款等進行揮霍、逃匿等客觀行為的,應認定為非法占有目的。行為人實際上無履行能力,并采用欺騙的手段與對方簽訂合同,可直接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在司法實踐中,不能僅憑行為人有無實際履行能力的單一因素認定非法占有為目的,還需要考察行為人不能履行合同的原因,如行為人在未能找到貨源的情況下與他人簽訂合同并收取預付款、保證金等,但行為人為尋找實際貨源而多次付出行動,事后愿意承擔責任、提供擔保的、賠償對方損失等行為,這種情況下行為人主觀上并沒有詐騙的故意,不宜認定非法占有為目的。若行為人明知自己沒有合同履行能力,也沒有履行合同的誠意,仍與他人簽訂合同,貨款到手后就逃匿、大肆揮霍、隱匿財產等,行為人簽訂合同是假,騙取財物是真,應認定為非法占有為目的。
3.行為人在簽訂和履行合同過程中有無詐騙行為
在判斷行為人主觀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時,首先要考察行為人是否采取了刑法所規(guī)定的欺騙手段,凡是使用刑法所規(guī)定的欺騙手段的,原則上應認定為非法占有目的。換句話說,行為人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欺騙行為與他人簽訂合同,致使合同無法履行,財物無法返還的,原則上應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認定非法占有目的時,還應綜合考慮其他情節(jié)因素,如行為人在簽訂履行合同時雖然具有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行為,但合同成立后行為人積極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且未對獲取款項進行揮霍或違法犯罪行為等,就不宜認定為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行為人在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貸款、預付款、保證金等財物后逃匿、揮霍、藏匿的,行為人收受對方財物之前就已經產生非法占有目的,且對方交付貨款、貸款、預付款等是由于行為人的欺騙所致,這種情況下可以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4.行為人對取得財物的處置情況
行為人對取得財物的處置情況能夠很大程度上反應行為人的主觀心理,對于那些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行為人來說,騙取財物才是行為人的根本目的。如行為人收到貨物、貨款、預付款、定金或保證金后,用以大肆揮霍、冒險投資、違法犯罪活動、拆東墻補西墻、攜款逃匿、隱匿財物、無正當理由拒不返還等,應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行為人取得財物后未實施上述行為,而是將取得的財物用于合同的履行或客觀上未能完全履行義務的原因是由于不可抗力,即使造成合同無法履行的后果,也應以合同糾紛處理,不能認定為合同詐騙罪。認定合同詐騙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時,運用客觀行為的已知事實來推定行為人的主觀故意時要全面的考察,不應機械地、片面地照搬硬套,也不得過于依賴客觀行為來推定主觀心理,而忽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在認定主觀故意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于改之.金融詐騙罪爭議問題探究[J].法學評論,2004(01):131-138.
[2]張明楷.刑法學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834.
[3]舒洪水.政治與法律[J].經濟刑法,2012(01):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