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挺
設(shè)計意圖:
《苔》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描寫了渺小的苔雖然生長在陰暗潮濕處,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自信地學著嬌艷的牡丹盡情開放,傳遞出令人感動的精神力量。這首小詩原本少有人傳誦,2018年中央電視臺《經(jīng)典詠流傳》節(jié)目第一期中,曾經(jīng)在貴州貧困山村支教的教師梁俊和烏蒙山里的孩子們一起演唱了這首詩,從而令這首小詩一夜之間紅遍了大江南北。《苔》這首小詩雖然不完全符合五絕格律,卻瑯瑯上口,意境優(yōu)美。因此,我組織了《苔》的學習活動,旨在帶領(lǐng)幼兒理解古詩內(nèi)容,并在朗誦中感受古詩的意韻之美。
活動分四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了解《苔》。讓幼兒通過朗誦熟悉的古詩導入活動,從而拉近幼兒與古詩的距離。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分享自己喜愛的古詩《苔》,聲情并茂地示范朗誦,激發(fā)幼兒學習《苔》的欲望。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理解《苔》。以講故事的形式,配上古色古香的動態(tài)效果圖片和古典音樂,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nèi)容,并感受其意境。多種媒介相結(jié)合,能引發(fā)幼兒的審美體驗和反復聽辨的興趣。在幼兒漸漸理解古詩內(nèi)容后,教師再鼓勵幼兒相互答疑,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古詩的理解。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朗誦《苔》。引導幼兒用聲音和情感來表達對古詩的理解和喜愛。其中,肢體動作的融入能讓幼兒更為直接地感受古詩的節(jié)奏美和意韻美。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贊美苔。播放中央電視臺《經(jīng)典詠流傳》節(jié)目中演唱歌曲《苔》的視頻,進一步體會視頻中鄉(xiāng)村支教老師和鄉(xiāng)村兒童對苔的喜愛,在換位思考中引發(fā)共鳴,升華主題。
目標:
1.理解古詩內(nèi)容,了解苔的特點,明白小小的苔也有強大的力量。
2.欣賞古詩,感受古詩的意韻和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誦。
3.產(chǎn)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體會朗誦的樂趣。
準備:
1.PPT課件,幼兒活動前觀察實物青苔。
2.幼兒有學習朗誦古詩的經(jīng)驗。
過程:
一、了解《苔》
師:聽說你們會念古詩。誰愿意來分享你會的古詩?(教師鼓勵幼兒朗誦會念的古詩。)
師:你們念得那么好,我也想來念古詩了。我?guī)淼墓旁姼鷪D片里的植物有關(guān)(出示青苔圖片)。你們認識它嗎?
師:很多小朋友不認識這種植物,這種植物叫苔。請你們聽一聽我?guī)淼墓旁姼@種植物有什么關(guān)系。(教師朗誦。)
師:在我剛剛念的古詩里,你們聽到了什么?
幼:牡丹開。
師:你們知道什么是牡丹嗎?
幼:牡丹是一種花,很漂亮的花。
師:看來大家都聽到了“牡丹開”,其他的都沒聽清楚。沒關(guān)系,古詩詞就是要多聽才能明白。那我再來念一次,請你們仔細聽。(教師再次朗誦。)
師:這次你們聽到了什么?
幼:苔花如米小。
師:苔花小小的像什么?
幼:像米。
師:對,古詩里說到有一種苔花小小的,像米一樣。
師:你還聽到了什么?
幼:白日不到處。
師:“白日不到處”是什么意思呢?
幼:白日就是白天的太陽,“白日不到處”就是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師:你真的太厲害了,把這句話的意思都說出來了。給你鼓鼓掌。
師:(小結(jié))這白日、苔花、牡丹三者之間到底有什么關(guān)系呢?我們一起回到清代,走進袁枚的花園就知道了。
二、理解《苔》
師:(出示袁枚畫像)袁枚是清朝的一位詩人,他文采特別好,寫了很多古詩。剛剛我念的這首《苔》就是他寫的。有一天,袁枚來到花園里看見自己精心種的牡丹花開得特別艷麗,非常高興,但是他也喜歡花園里的其他花草。你看,花園里什么東西最吸引你?(播放PPT課件。)
幼:開得很大的花。
幼:是牡丹花。
師:你覺得它開得怎么樣?
幼:牡丹花的顏色很好看。
幼:牡丹花盛開的時候很大、很好看。
師:是噢,牡丹花又大又美麗,大家特別喜歡看。但詩人袁枚卻被角落里的一種植物吸引了。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朗誦“白日不到處”),有一種不起眼的植物。你發(fā)現(xiàn)了嗎?
幼:石頭的旁邊。
師:沒錯,就在這里。在這個陽光照不到的地方,詩人發(fā)現(xiàn)有一種小小的綠綠的植物在生長(朗誦“青春恰自來”)。你們看到了嗎?我們來看看。(用PPT課件動態(tài)地呈現(xiàn)角落里長出苔。)
師:這是什么?
幼:這是苔。
師:它長得怎么樣?
幼:一棵一棵,像小草。
師:誰知道青苔上面這一粒一粒小小的是什么?
幼:好像是種子/像小小的花。
師:記得我剛才念的詩句里是怎么說的嗎?“苔花如米小”。
師:我們再來看看這小小白白的到底是什么?(播放PPT課件中苔花開放的畫面。)
幼:苔花。
師:原來這么不起眼的、小小的、白白的是青苔開出來的花,就像米粒一樣。怪不得詩人說“苔花如米小”。看到這么小的苔花也能開出自己最漂亮的樣子,所以詩人說“也學牡丹開”。
師:詩人袁枚覺得雖然苔花像米粒那么小,卻學習牡丹很努力地開花,所以他很喜歡苔花。我也特別喜歡苔花,接下來我要用朗誦來表達對苔和苔花的喜愛。
(教師配上音樂、圖片和動作朗誦《苔》。)
師:這首詩好聽嗎?你們還有哪一句不明白?哪一幅圖片的詩沒聽懂?
幼:第四幅。
師:第四句是怎么念的?
幼:也學牡丹開。
師:這句詩是什么意思?誰來解釋一下。
幼:苔花小小的卻學習牡丹勇敢地開放。
師:你說得很明白。還有哪一句不懂?
幼:苔花如米小。
師:誰來幫幫他?
幼:苔花小小的像米一樣。
師:看看第一幅圖和第二幅圖,誰還有不明白的地方?
師:×××說第二幅圖的詩句不明白。的確,第二幅是最難的。這句“青春恰自來”,誰知道是什么意思?
師:大家都不知道。那我來告訴你們。這句詩的意思是指小小的苔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給這些地方帶來了綠意、生機,所以叫“青春恰自來”。
三、朗誦《苔》
師:接下來讓我們用這首詩來贊美苔吧!
(教師帶領(lǐng)幼兒一起朗誦《苔》。)
師:《苔》是一首古詩,剛開始你可能聽不明白,但聽著聽著你就會慢慢明白,念著念著你就會愛上它?,F(xiàn)在,請你像苔花那樣,用自信勇敢的聲音再來夸夸苔花。你們的聲音越好聽,苔花就會開得越美麗。
(教師帶領(lǐng)幼兒第二次朗誦。)
師:剛剛我發(fā)現(xiàn)很多小朋友在朗誦“也學牡丹開”時,最后的“開”字拖了一下音,好像苔花真的開放了。
師:你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一句?
幼:也學牡丹開。
師:喜歡這句話,就大聲地念出來,我們一起來贊美它吧。
師:念得太好了!雖然苔很小,但是從你們的聲音中我能感受到小小的苔也有大大的力量。
師:還喜歡哪一句呢?
幼:白日不到處。
師:剛剛我發(fā)現(xiàn)他念到“不到處”的時候,聲音輕下來了,好像在尋找角落里的青苔。請你再來給大家示范一次。
(幼兒示范朗誦該句。)
師:還有誰喜歡哪一句?
幼:苔花如米小。
師:我發(fā)現(xiàn)你在念“苔花”的時候,手變成了一朵盛開的苔花,念到“如米小”的時候,苔花變得小小的,聲音也輕下來了。真不錯!
師:最難的那一句“青春恰自來”我們一起來念。
師:你們朗誦得真好。是不是感覺自己越來越喜歡苔了?現(xiàn)在我們站起來大聲地朗誦這首詩。
(教師帶領(lǐng)幼兒第三次朗誦。)
四、贊美苔
師:剛剛你們的朗誦真有感情。這首古詩這么美,有畫家把它畫成了美麗的中國畫,也有書法家用毛筆寫出了漂亮的中國字,還有一位貧困山區(qū)的老師把《苔》這首詩改編成了一首歌曲?,F(xiàn)在,老師給你們看一段視頻??赐旰螅埬銈儊碚f說視頻里的老師和學生為什么也喜歡苔。
師:剛剛視頻里的老師和學生棒不棒?他們?yōu)槭裁聪矚g苔?
幼:他們說用顯微鏡放大看,苔開著一朵朵美麗的小花。
師:嗯,苔花有自己的美。
幼:苔在陰暗潮濕的地方也能勇敢生長。
幼:苔在那么差的環(huán)境下還堅持長大、開花。
師:(小結(jié))看來你們都聽懂了這首詩,也都喜歡苔花。如果苔花知道你們這么喜歡它,它會開得更美。老師希望小小的你們也能像小小的苔花,有著大大的能量。
評析:
古詩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但在學前階段,以古詩為素材開展的語言活動較為鮮見。因為,要讓幼兒理解古詩文體、內(nèi)容并感受其意境,頗具挑戰(zhàn)性。然而,此次的古詩教學活動“苔”卻因為素材的適恰、教學設(shè)計的適宜、教師的語言魅力和良好的師幼互動,呈現(xiàn)出了溫暖感人的教學氛圍。
第一,“看得見、理解得了”是選材的依據(jù)
不少人對《苔》這首古詩的關(guān)注源自中央電視臺《經(jīng)典詠流傳》節(jié)目,這首五絕寫景狀物,具有很強的畫面感,既便于幼兒感知理解,又瑯瑯上口易于誦讀。古詩所蘊含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因為鄉(xiāng)村教師梁俊和山里孩子們樸實無華的演唱而顯得尤為真摯貼切,感動人心。所以,選擇便于幼兒感知和理解的素材,是開展幼兒園古詩教學的基礎(chǔ)。
第二,教學設(shè)計按照“意思—意境—意蘊”的層級推進
聽不懂古詩的意思,這是兒童學習古詩時最容易產(chǎn)生挫敗感的“坎兒”?;顒又?,教師既沒有咬文嚼字地翻譯,也沒有讓幼兒進行無謂的猜測,而是采用故事講述的方式幫助幼兒了解大概意思,再通過音樂、動態(tài)畫面、肢體動作等帶領(lǐng)幼兒領(lǐng)略古詩獨特的韻味和意境。雖然只是短短20字的古詩,教師卻努力營造出濃濃的中國韻味,伴隨著中國風的背景音樂和PPT課件展現(xiàn)的水墨畫牡丹、青苔,讓孩子們?nèi)鐣r空穿越般地來到了詩人的花園。最后,通過視頻資訊的擴展、鏈接生活,使幼兒真正領(lǐng)略古詩的人文意蘊。
第三,以“體態(tài)誦讀”帶領(lǐng)幼兒入境、動情
古詩的學習尤其強調(diào)誦讀,讓幼兒在誦讀中感悟古詩的音韻意趣。教師擁有溫潤的嗓音和精湛的朗誦技巧,他伴隨著音樂和情境畫面的烘托一次次地朗誦,感染并帶動著幼兒入境、動情。教師尤其注重用肢體動作來帶動幼兒表達情緒,如念到“苔花如米小”時,他將五指聚攏,小心翼翼地屈膝下蹲,聲音漸漸變得低沉輕柔;而念到“也學牡丹開”時,他挺胸起身,將聚攏的五指張開托起,聲音明亮而自信。在他的帶動下,幼兒用身體和心靈感受著古詩的意韻之美。
第四,以溫暖的回應在幼兒心田播下三粒種子
第一粒種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古詩的喜愛。教師接納并理解幼兒對古詩的“陌生感”,溫和地回應:“聽不明白很正常,聽著聽著就明白了,念著念著就會喜歡上了。”“古詩詞平時念得少就會很繞口,念多了就會慢慢熟悉了。加油!”以此來幫助幼兒減壓,拉近幼兒與古詩的距離。
第二粒種子:像苔花一樣自信開放。教師常常用信任的目光、鼓勵的話語激發(fā)幼兒的自信心,不急不躁地等待著幼兒主動釋疑、自信表達。
第三粒種子:對誦讀的喜愛。誦讀的意義在于表達。教師從頭至尾沒有說“讓我們再來朗誦一遍”,而是用“讓我們一起來夸夸苔花”“大家一起來贊美苔花吧”這樣的引導語,以此傳遞出誦讀是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孩子們就在這樣的集體誦讀中產(chǎn)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體驗到了朗誦藝術(shù)帶來的審美感動。
附: 苔
(清)袁 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