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巾玉,楊利娟,朱記芬,謝銀輝,馬 玲
(北京市延慶區(qū)醫(y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延慶醫(yī)院,北京 102100)
護理交接班制度是護理核心制度之一,是保證護理工作連續(xù)性、護理計劃完整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保證患者治療、護理不間斷的重要措施,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交班質(zhì)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當天的醫(yī)療護理質(zhì)量、醫(yī)療護理安全、服務質(zhì)量及病人的滿意度[1]。在實際工作中,因缺乏標準化的交接流程,在護理交接班中往往出現(xiàn)交接不全面、重點不突出等問題。SBAR溝通模式即現(xiàn)狀(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評估(Assessment)、建議(Recommendation)的首字母縮寫[2]。有研究證明[3-5],基于SBAR溝通模式的護理交接班在臨床中應用具有良好的效果。我院護理部自2014年12月起引入SBAR溝通模式,結(jié)合??铺厣?,制訂了不同病種的溝通模板,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培訓和臨床應用后,效果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自2014年12月開始至2015年7月,對我院包括內(nèi)科、外科、婦產(chǎn)科、兒科等17個病區(qū)引入了SBAR溝通模式,制訂了不同病種的溝通模板,規(guī)范了護士交接班流程。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抽取100名責任護士,在新方法實施前后對其進行相關調(diào)查,護士的年齡、職稱、工作年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實施方法(1)擬訂護士交接班流程,制訂SBAR溝通交接表。護理部組織科室護士長系統(tǒng)學習SBAR相關知識,包括實施SBAR的意義、內(nèi)容、程序和方法,在此基礎上擬訂交接班流程,應用SBAR溝通模式制訂各??平唤影嗄0?。
(2)護士培訓。運用宣傳、講座、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訓練、分組討論等方式對護士進行護理交接班流程及SBAR溝通模式的含義、內(nèi)容、程序、方法等的培訓,使護士能夠按照交接班流程熟練使用SBAR模式的標準化溝通流程。
(3)交接班方法。新方法實施前采用以往傳統(tǒng)的護理交接班流程,而引入新方法后則采用基于SBAR模式的規(guī)范化交接班流程,兩種交接班流程的比較見表1。
表1 兩種交接班流程的比較
1.2.2 評價內(nèi)容(1)采用中文版護士交接班評估量表調(diào)查護理交接班的效果,量表由Sand-Jecklin等[6]編制的英文版NASR量表(Nursing Assessment of Shift Report)漢化形成。量表包括5個維度,5個維度分別為:交班的效力與效率,保證患者安全,促進患者參與,增進護士監(jiān)控、合作、責任,提供患者所需信息。每個維度下設子條目。均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法,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一般=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l分,得分越高表明護士對護理交接班的評價越高,反之對護理交接班的評價越低。該量表 Cronbach’s α 系數(shù) 0.840,各因子 Cronbach’s α系數(shù)0.855~0.975,重測信度0.803,各因子重測信度0.803~0.950。(2)護士對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查閱文獻[7-8],依據(jù)衛(wèi)計委對優(yōu)質(zhì)護理的要求及護士的日常工作制訂調(diào)查表,調(diào)查責任護士對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包括一般資料、診斷和病情、目前癥狀體征、異?;灆z查結(jié)果、治療、存在的風險、護理重點及康復計劃8個項目,每個項目1分最差,10分最好。
1.2.3 評價方法 分別于規(guī)范化交接班流程實施前后調(diào)查護士對護理交接班的效果評價,實施前后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分別于實施前后調(diào)查責任護士對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每周每病區(qū)選取2~3名患者。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使用(±)表示,采用 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基于SBAR模式的規(guī)范化交接班流程實施前后護士對護理交接班的效果評價(±,分)
表2 基于SBAR模式的規(guī)范化交接班流程實施前后護士對護理交接班的效果評價(±,分)
子條目 實施前(n=1 0 0)實施后(n=1 0 0) P t提供患者所需信息清楚患者出院計劃清楚患者護理計劃了解患者教育需求充分了解患者情況預防患者護理及出院延遲??菩酝怀鲈鲞M護士監(jiān)督、責任、合作交接在合理時間內(nèi)完成交班中團隊協(xié)作很好增加護士責任感交班是相對無壓力的增加監(jiān)督促進患者參與告知患者護士如何護理有效與高效交班確保高效溝通促進有效溝通保證患者安全預防患者的安全隱患有利于識別患者病情變化3.9 7±0.5 3 3.9 4±0.8 6 3.9 1±0.8 1 4.0 2±0.7 5 3.6 4±0.7 9 3.8 8±0.9 5 3.4 7±0.6 9 3.8 5±0.3 9 4.0 5±0.8 0 3.8 6±0.8 9 3.8 0±0.8 0 3.8 6±1.0 5 3.7 1±0.8 2 3.8 9±0.6 7 4.0 6±0.8 4 3.6 5±0.7 8 4.0 9±0.9 6 3.7 9±0.8 0 3.7 8±0.7 1 3.9 1±0.8 5 4.3 2±0.8 4 3.9 8±0.5 1 4.0 0±0.7 9 4.0 2±0.7 9 4.0 6±0.8 4 4.2 3±0.7 4 3.9 0±0.8 6 4.2 7±0.8 3 4.2 5±0.4 8 4.1 0±0.7 9 4.4 7±0.7 7 4.3 2±0.7 6 3.8 4±0.9 3 4.0 3±0.8 7 4.4 4±0.5 6 4.0 0±0.9 3 4.0 7±0.5 3 4.0 5±0.9 7 4.2 0±0.8 4 4.0 9±0.5 7 4.4 1±0.7 5 4.3 4±0.7 8 0.3 7 0.7 1 1.8 8 0.9 4 6.3 9 0.5 0 8.1 2 1 0.6 5 1.0 9 6.6 3 6.0 6 0.1 6 4.5 1 6.9 3 1.1 4 5.1 8 1.6 5 5.4 4 4.4 6 5.7 5 0.5 0 0.7 1 0.4 8 0.0 6 0.3 5 0.0 0 0.6 2 0.0 0 0.0 0 0.2 8 0.0 0 0.0 0 0.8 8 0.0 0 0.0 0 0.2 6 0.0 0 0.1 0 0.0 0 0.0 0 0.0 0 0.6 2
基于SBAR模式的規(guī)范化交接班流程實施后,護士對護理交接班部分條目的效果評價優(yōu)于實施前(P<0.05)。
表3 基于SBAR模式的規(guī)范化交接班流程實施前后護士對患者病情掌握程度的比較(±,分)
表3 基于SBAR模式的規(guī)范化交接班流程實施前后護士對患者病情掌握程度的比較(±,分)
組別實施前實施后t P一般資料7.5 3±1.2 9 9.0 6±1.0 9-7.7 9<0.0 1診斷和病情7.0 5±1.1 3 8.7 7±1.5 0-8.5 2<0.0 1目前癥狀體征6.6 8±1.2 8 9.0 2±1.5 9-1 0.9 7<0.0 1異?;灆z查結(jié)果6.5 6±1.4 2 9.1 2±1.4 3-1 1.0 9<0.0 1治療8.1 5±1.6 6 9.5 1±0.9 2-5.4 1<0.0 1存在的風險7.2 1±1.1 3 9.1 9±1.3 8-1 1.1 5<0.0 1護理重點7.0 9±1.7 8 9.1 2±1.6 6-6.8 6<0.0 1康復計劃7.3 7±1.4 8 9.1 4±1.5 0-9.4 9<0.0 1
基于SBAR模式的規(guī)范化交接班流程實施后,護士對患者的病情掌握程度優(yōu)于實施前(P<0.01)。
護士是護理工作的主導者,護士對交班流程的滿意度直接影響著標準化流程是否能有效進行。Sand-Jecklin等[9]研究表明,護士對交接班的效果評價是保證患者安全的有效途徑。有研究顯示[10],中文版NASR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為護士對護理交接班效果評估的工具,幫助實現(xiàn)護理交接班質(zhì)量的持續(xù)改進。傳統(tǒng)護理交接班流程及溝通模式存在的問題包括:(1)主動性差,交接不清。所有交接活動均需護士長帶領,責任護士的主觀能動性差,存在護士長在或不在時質(zhì)量不一致的現(xiàn)象。護士長主動交接班承擔著責任,而實際工作則由責任護士負責,存在交接不清的問題。(2)交接信息存在遺漏。交接內(nèi)容無統(tǒng)一要求,護士在交接過程中往往出現(xiàn)對重要信息的遺漏。(3)與患者溝通不到位。以往的護理交接模式往往注重對患者的交接,忽略了患者的感受和隱私保護,對患者心理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4)缺少對患者安全隱患的排查,對手衛(wèi)生監(jiān)督力度不夠等,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基于SBAR模式的規(guī)范化交接班流程實施后,護士對護理交接班大多數(shù)條目的效果評價優(yōu)于實施前(P<0.05)?;赟BAR模式的規(guī)范化交接班流程具有以下優(yōu)勢:(1)依照SBAR溝通模式,促進與患者的有效溝通。(2)在進行床旁交接前,由前一日的責任護士對所管患者的重點病情進行簡單介紹,再由主管護士進行補充,使接班護士做到心中有數(shù)。(3)規(guī)定了護士進入病房的順序及交接過程中的職責,打破了以往以護士長為主導的交接班模式,提高了護士的主動意識。(4)按照SBAR溝通模式完善交接班內(nèi)容,并給下一班提供建議,培養(yǎng)和訓練了護士獨立思考、觀察判斷及運用護理程序工作的能力。(5)責任護士主動向患者問好,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在交接班過程中注重患者的隱私保護及安全風險防范,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使患者感受到關懷和尊重,取得了患者的信任。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規(guī)范化交接班流程實施后,護士對患者的病情掌握程度優(yōu)于實施前(P<0.01)?;赟BAR溝通模式的交接班流程實施后,要求護士對患者病情整體掌握,對觀察到的病情予以專業(yè)評估,不再是沒有病情分析能力而單純地執(zhí)行醫(yī)囑[11]。護士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能更好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及時有效地解決患者的各項護理問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本次研究結(jié)論與Maxson等[12]的觀點相似,說明基于SBAR模式的規(guī)范化交接班流程能使護士充分了解患者的情況,促進有效溝通,并且有效預防了安全隱患。但同時也有部分內(nèi)容需要改進:(1)護士在為患者提供某些護理信息方面還做得不夠,需要加強??浦R的培訓。(2)護士感覺基于SBAR模式的規(guī)范化交接班壓力較大,可能因為改變護理交接流程后,加強了護士的主動性,對護士的要求提高了,所以護士感覺壓力增加。(3)護士對溝通模式的適應及熟練需要一個過程,這些因素增加了護理交接班時間。說明在規(guī)范化交接班流程的實施過程中,應關注護士對護理實踐活動的適應情況,并需要較長時間的監(jiān)督、強化與培訓,使之成為常態(tài)。
綜上所述,隨著護士專業(yè)能力整體的提升,醫(yī)護合作越來越和諧,得到了患者的認可和信任,提升了護士的專業(yè)認可度。護士對基于SBAR模式的規(guī)范化交接班流程評價較好,且此模式能夠加深護士對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可以增加護士的責任心,促進護士與患者的有效溝通,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基礎上,切實貫徹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理念,提高患者滿意度。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予以完善、改進。
[1]郜正美.晨會集體交班質(zhì)量考核方法與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9):801-802.
[2]Kaiser Permanente of Colorado.SBAR technique for communication:a situational briefing model[EB/OL].(2010-05-19)[2014-03-25].http://www.ihi.org/IHl/Topics/Patient—Safety/SafetyGeneral/Tools.
[3]孫洪巧,張燕,楊萍萍.SBAR溝通交接模式在心內(nèi)科CCU患者轉(zhuǎn)出交接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4,35(3):435-437.
[4]周燕妮.SBAR溝通模式在急診醫(yī)護溝通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7):72-73.
[5]徐曉曉,秦建芬,呂婷婷.SBAR交流模式在外科護理單元間交接及匯報病情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1(10):805-806.
[6]Sand-Jecklin K,Sherman J.Incorporating bedside report into nursing handoff:evaluation of change in practice[J].J Nurs Care Qual,2013(12):186-194.
[7]余春燕,江桂素.護士對患者病情掌握情況考核結(jié)果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16(6):95-96.
[8]張金橋,焦紅紅,劉楠,等.提高責任護士患者病情知曉率[J].中國衛(wèi)生質(zhì)量管理,2015,22(1):14-17.
[9]Sand-Jecklin K,Sherman J.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patient and nurse outcomes of bedside nursing report implementation[J].J Clin Nurs,2014(1):1-9.
[10]林燕平,邱金花,林寧,等.護士交接班評估量表的漢化及信效度檢測[J].中華護理雜志,2014,50(4):404-407.
[11]徐雙燕,姚梅琪,周海燕.標準化溝通方式在醫(yī)護間溝通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48-49.
[12]Maxson P M,Derby K M,Wrobleski D M,et al.Bed side nurse to nurse handoff promotes patient safety[J].Medsurg Nurs,2012,21(3):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