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曼萍,曾燕波
(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xué)院 外國語學(xué)院,廣州 510665)
先秦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首提道德概念:“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逼渲?,“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和德統(tǒng)一起來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guī)律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這意味著道德是人本能的東西,更是后天養(yǎng)成的合乎行為規(guī)范和準(zhǔn)則的東西,而每個人都有大體上一樣的身體、大腦和基本體驗,因此人類的道德具有共通性。不過,道德又與文化這種后天意識形態(tài)密不可分,不同的文化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yōu)先性、所持道德標(biāo)準(zhǔn)常常有所差異,同一種道德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中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也相去甚遠,因此人類的道德又具有文化性。
通常,人們利用隱喻這種認知方式來表達和理解無法通過感官直接察覺的抽象概念。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人類道德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是隱喻性的,這是最早從認知語義學(xué)角度來理解道德概念的研究[1]。在此基礎(chǔ)上,萊考夫又深化了這一認識,他認為道德隱喻以人類共同的身體體驗為基礎(chǔ),借用人類對“福(well-being)”的體驗詮釋道德概念[2]。這一觀點與幸福學(xué)提及的道德定義不謀而合,即道德是為了維護人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guī)范[3]。在生活經(jīng)驗中,人們擁有共同的體會:光明好于黑暗,潔凈好于污穢,純潔好于不純。因此,我們將道德的行為描述為“明”,不道德的行為描述為“暗”;我們形容人的道德品質(zhì)“純”或“不純”。這些都是我們對“?!钡捏w驗,也是道德隱喻的源概念,被用于隱喻性地表征道德概念。古希臘哲學(xué)家普羅泰戈拉在《論真理》中提出人是萬物之尺度。而人又是視覺動物,人們自然會去思考視覺經(jīng)驗在形成其他認知時所發(fā)揮的作用。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些源概念都屬于視覺范疇。
既然道德有共通性和文化性,那么不同文化中的道德隱喻在概念層面是否相似,是否會因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不同文化中視覺表征層面的道德隱喻的構(gòu)成形式有何異同?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些差異或類同?本文聚焦視覺表征維度的道德隱喻,通過比較分析其在漢英詞匯層和語篇層的分布情況,探究二者在概念層面的一致性以及表征形式的異同。
跨概念域映射通過兩個不同的語言使用層實現(xiàn)[4]。源域中的詞匯項也許在詞匯層找不到與目標(biāo)域相關(guān)的詞匯義,但它依然可以在語篇層通過概念隱喻推理模型,將與之相關(guān)的知識結(jié)構(gòu)映射到目標(biāo)域。隱喻機制的擴展,形成更多的范疇和概念,特別是抽象的范疇和概念,從而實現(xiàn)詞匯義的隱喻性擴展。為了弄清漢英語言中視覺表征維度的道德隱喻在概念層面是否一致,本文分別考察了這部分道德隱喻在詞匯層、語篇層的分布情況。
表1列出了視覺表征維度的道德隱喻、相關(guān)源概念和目標(biāo)概念(即對比概念“道德”與“不道德”)。作為視覺體驗中緊密相關(guān)且對比分明的范疇,這些源概念兩兩相關(guān),群集成一個概念網(wǎng)絡(luò)。源概念中“WHITE(白)”與“BLACK(黑)”是對比鮮明的兩極色,被視作這些視覺概念范疇對比組的核心。
表1 視覺表征維度的道德隱喻群
本研究首先考察了表1源域詞匯項“白/黑”“明/暗”“清/濁”“潔/污”“純/不純”在《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新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三本常用漢語詞典里涉及道德含義的詞匯義,結(jié)果如表2所示。只有一本漢語詞典列出了源域詞匯項“白”與道德相關(guān)的詞匯義,而其他詞匯項至少在兩本漢語詞典里出現(xiàn)了與道德相關(guān)的詞匯義,這說明在漢語詞匯層“黑—不道德”聯(lián)結(jié)的語言表征比“白—道德”更穩(wěn)定、更強大。
表2 源域詞匯項在三本漢語詞典里與道德相關(guān)的義項
為了比較視覺維度的道德隱喻在漢、英兩種語言里詞匯層面的分布異同,我們再次考察了表1源域詞匯項“white/black、light/dark、clear/murky、clean/dirty、pure/impure”在《韋伯斯特大學(xué)詞典》《牛津高階英語詞典》《朗文當(dāng)代英語辭典》三本權(quán)威英語詞典里涉及道德含義的詞匯義,見表3。“l(fā)ight”在三本英語詞典里都沒有與道德相關(guān)的義項,“murky”只在兩本英語詞典里有相關(guān)義項,說明在詞匯層面“l(fā)ight-moral”聯(lián)結(jié)的語言表征很弱。
為了進一步探究上述道德隱喻在漢英語篇層面的分布情況,我們分別從漢英語料庫(北京大學(xué)漢語語言研究中心語料庫CCL、美國當(dāng)代英語語料庫COCA)中檢索了包含源域詞匯項的道德隱喻。
1.“道德是白”與“不道德是黑”
漢語里“白”與“黑”組成復(fù)合詞,意為“是非”或“善惡”,如“混淆黑白”(見例1a)。英語里“white”和“black”在句子里同時出現(xiàn)才帶有道德意味(見例2a)。漢英語料都體現(xiàn)出“黑、白”在語言表現(xiàn)形式上的不對稱地位:許多有關(guān)“黑”的表達令人聯(lián)想到不道德行為或非法行為(如例1b,例2b)。在英語中我們找不到使人聯(lián)想到美德或合法行為的有關(guān)“白”的表達,而漢語中的“白”只在成語“白璧無瑕”“白璧微瑕”里體現(xiàn)道德意義。
例1 a.把我們對婦女人權(quán)的保護攻訐為對人權(quán)的破壞,這種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做法,除了暴露出他們的別有用心和懷有惡意,還能說明什么呢?
b.然而,符曼被曝光卻使美國公眾再次看到美國執(zhí)法機構(gòu)中的重重黑幕。
例2 a.Morality isblackandwhite: there is no gray.(道德是黑白分明的,沒有灰色地帶。)
表3 源域詞匯項在三本英語詞典里與道德相關(guān)的義項
b.They captured Syrian oil fields and sold crude on theblackmarket.They even robbed banks.(他們占領(lǐng)敘利亞油田,將原油在黑市上出售。他們甚至搶劫銀行。)
總體來看,概念映射“黑—不道德”的語言表征比“白—道德”更穩(wěn)定、更強大;“白—道德”聯(lián)結(jié)一般以“白”與“黑”一起搭配來體現(xiàn)。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共同體驗:一滴黑顏料很容易破壞一滴白顏料的色彩,而一滴白顏料卻不那么容易破壞一滴黑顏料的色彩。延伸到道德生活,一次不道德行為足以抵消其他好名聲,而一次道德行為卻不能彌補道德受質(zhì)疑的人生。
2.“道德是明”與“不道德是暗”
在我們的視覺體驗里,明暗與白黑歸屬關(guān)系密切。白被認為是明色調(diào)的極點,黑被認為是暗色調(diào)的極點,明、暗概念被視為對白、黑概念的延伸和強化。儒家經(jīng)典《大學(xué)》開篇說:“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這里談及的便是“明”與“道德”之間的聯(lián)系。諺語“明人不做暗事”是“明”“暗”這對反義詞道德意義的最好詮釋。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明物體是好的,暗物體是壞的。
從漢語語料來看,“明”“暗”各自與其他詞組合形成具有道德意味的復(fù)合詞,如例3a中的“光明”、例3b中的“陰暗”。
例3 a.尊重別人的隱私,多報道社會的光明面,是傳播業(yè)者應(yīng)負起的責(zé)任。
b.英國報章加重了對美國陰暗面的報道,指責(zé)美國社會缺少安全、社會道德淪喪。
從英語語料來看,“l(fā)ight”“dark”可單獨使用來表達道德含義(例4b、例4c),也可兩者同時出現(xiàn)在句子中作為道德對比(例4a)。
例4 a.As each of us individually has good side and bad side,the American people have alightside and adarkside.(正如我們每個人都各有好和壞的一面,美國人也各有光明和黑暗的一面。)
b.“Bill looks on thelightside of everything.He tries not to hold negative thoughts.” She said.(“比爾總是看到事物的光明面,他盡量不從消極面去考慮問題”,她說。)
c.Kats also had adarkside.In 2013,he would plead guilty to receiving child pornography.(卡茨也有陰暗的一面。2013年,他對收到兒童色情作品這件事已經(jīng)認罪。)
3.“道德是清”與“不道德是濁”
漢語的“清濁”最初指水在視覺上的純凈程度,但“清”“濁”結(jié)合成復(fù)合詞時,意義立刻延伸到道德領(lǐng)域,指人或事的優(yōu)劣、善惡等,如成語“清濁同流”字面義上指清水與濁水一渠同流,延伸到道德領(lǐng)域則比喻良莠不辨、好壞不分?!扒濉薄皾帷边€可單獨與其他詞組合成復(fù)合詞,以隱喻形式傳達道德含義。例5a用“清白”來表示道德上沒有污點。例5b將“污濁”與“仁義道德”放在一起,在道德意義上形成對比。
例5 a.人在智慧上應(yīng)當(dāng)是明豁的,道德上應(yīng)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yīng)該是潔凈的。
b.日本人所倡導(dǎo)的是孔孟的仁義道德,而真心去鼓勵的是污濁與無恥。
從英語語料來看,道德概念隱喻組“道德是清”和“不道德是濁”的表征似乎很有限,如例6所示,詞項“clear”的道德意義僅限于固定搭配“clear conscience(清白的良心)”,而“murky”也僅限于“murky world(渾濁的世界)”。概念“清、濁”在英語中似乎對心智理解起著更重要的作用,英語中“clear”的基本含義為視覺上透明,但受概念隱喻“KNOWING IS SEEING(知道即看到)”的激發(fā),在心理意義上它常用來表示沒有誤解或疑問。
例6 a.I sleep perfectly at night.I have aclearconscience.I don’t have blood on my hands.(我晚上睡得香甜。因為我的良心清白,手上沒有沾染過鮮血。)
b.Without truthfulness leadership did what it willed,dragging the church into themurkyworld of half-truths and cover-up.(領(lǐng)袖階層沒有誠信,做了他們決心做的事兒,把教堂拖進了一個半真半假、遮遮掩掩的渾濁世界。)
4.“道德是潔”與“不道德是污”
“潔凈近乎美德”是帶有隱喻意味的西方諺語。一些宗教文化也有洗禮儀式,以示洗去一切罪惡而成為圣潔。這些文化或傳統(tǒng)暗示著身體清潔和道德潔凈在人們心中存在聯(lián)系。有相關(guān)研究已經(jīng)證實這種心理聯(lián)系的存在[5]。
漢語里,很多涉及概念“潔”“污”的詞匯被用來表達道德善惡,例7a列出的是包含“道德—潔”映射的復(fù)合詞,例7b是包含“不道德—污”映射的復(fù)合詞。雖然例7b中三個詞并不全帶有字眼“污”,但都類似,用于描述道德節(jié)操有問題的人。
例7 a.新聞工作者要堅持和發(fā)揚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廉潔自律,自覺遵守財經(jīng)紀(jì)律和財務(wù)制度。
b.貪官們精于權(quán)術(shù)、生活腐化,是這個世界上最骯臟、污穢、齷齪的人群。
英語語料顯示,“clean”(例8a)和“dirty”(例8b)也用來表達道德意義。
例8 a.The money I earned wascleanmoney.(我賺的錢是干凈錢。)
b.For an R-rated film full of kinky sex anddirtytalk,it’s painfully dull.(一部充滿怪癖性愛和骯臟話語的限制級影片是非常無聊的。)
5.“道德是純”與“不道德是不純”
對道德進行純潔度判斷植根于身體對潔凈的體驗。道德不純被認為是受污染、被玷污的結(jié)果。例9a列出的是漢語語料包含“道德—純”映射的例證,例9b是包含“不道德—不純”映射的例證。
例9 a.在新的歷史時期,我軍在思想道德方面必須保持純潔,真正做到在新形勢下拒腐蝕、永不沾。
b.要建立好的領(lǐng)導(dǎo)班子,就要重視解決干部隊伍中存在的作風(fēng)不純、思想不純,能上不能下,以及官僚主義等問題。
英語語料顯示,“pure”(例10a)和“impure”(例10b)也用來表達道德意義。
例10 a.The war was not the victory of a morallypureforce over adarkforce.It was the victory of a strong force over a weaker force.(這場戰(zhàn)爭不是道德純潔力量對黑暗力量的勝利,它是強大力量對微弱力量的勝利。)
b.To be corrupt is to be spiritually or morallyimpureor acting illegal.(腐敗是精神或道德上不純,或者說是違法行為。)
通過漢英語料分析發(fā)現(xiàn),上述所有源域詞匯項在兩種語言的語篇層都能找到涉及道德含義的例證。綜合比較視覺維度的道德隱喻在漢英兩種語言中詞匯層、語篇層的語義分布情況,得出表4的定性研究結(jié)果,表中道德隱喻源概念被編碼為兩種語言對應(yīng)的詞匯項。
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到,詞匯項只有“l(fā)ight”在英語中沒有詞匯化道德意義,其余都至少能在一本詞典里找到詞匯化道德意義,不過全部詞匯項無一例外在語篇使用層都有擴展道德意義,這意味著表1的道德隱喻群整體上適用于漢英兩種語言。無論它們在語言表征上有什么差異,漢英兩種語言在視覺維度的道德隱喻群的適用性問題上,從概念層面表現(xiàn)出高度相似性,二者趨于一致。
表4 源概念對應(yīng)詞匯項在兩種語言中詞匯化道德意義及擴展道德意義的分布情況
通過比較分析視覺表征維度的道德隱喻在漢英詞匯和語篇層的分布情況,可知二者在概念層面趨于一致。然而,從構(gòu)成形式上看,兩種語言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對漢英語料的分析,我們總結(jié)出漢英道德隱喻的表征結(jié)構(gòu)(見表5)。
如表5所示,漢語中“黑+名詞”是涉及道德隱喻的主體結(jié)構(gòu),英語中主體結(jié)構(gòu)是“black+名詞”,不同的是漢語中還存在“動詞+黑”(如抹黑、掃黑)、“形容詞+黑”(厚黑)這樣的表征結(jié)構(gòu)。從語言類型學(xué)來看,漢語是一種動詞型或者說動詞優(yōu)先的語言,而英語是一種名詞型或者說名詞優(yōu)先的語言,因而不難理解漢語中為何出現(xiàn)“動詞+黑”這樣的隱喻表征結(jié)構(gòu)?!昂窈凇币辉~則源于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學(xué)》,反映了部分中國人的處世之道。漢英語言都鮮見用“白”的概念表達道德義,英語中只有“black and white”這一隱喻用法,漢語中除了少許“形容詞+白”(如混淆黑白、清白)的用法,只有成語“白璧無瑕”“白璧微瑕”用于表達道德境界,魯迅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中就提道:“正如將‘肉麻當(dāng)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jì),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老萊子即是一例,道學(xué)先生以為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p>
再看其他幾組源概念,發(fā)現(xiàn)漢語中這些概念多與形容詞組合,英語中則多與名詞組合(英語為名詞型語言可解釋這點)。趙元任和呂叔湘主張將形容詞處理為動詞的一個次類[6-7],其理由在于二者具有諸多共同的語法特點,而漢語是動詞型語言,因而漢語中這些概念多與形容詞組合來表達道德義。漢語或英語中單獨出現(xiàn)的某些表征結(jié)構(gòu)源于各自獨特的文化。如“清官”一詞是中國民間對好官的稱呼,三國末年司馬懿將清、慎、勤定為為官標(biāo)準(zhǔn),于是清官逐漸成為好官的代名詞?!暗赖率乔濉焙汀安坏赖率菨帷痹谟⒄Z中的表征非常有限,概念“CLEAR”“MURKY”在英語中似乎對心智理解的隱喻概念化起著更核心的作用,如源于隱喻“KNOWING IS SEEING”的例句“His answer was clear(他的回答很明白)”“This paragraph is murky(這段的意思很模糊)”?!癿urky”只有與“world”連用表示“渾濁的世界”、“clear”只有與“conscience”連用表示“問心無愧”時,才用于表達道德意義。這一點與一個國家的文化有著緊密聯(lián)系。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道德和倫理關(guān)系是最重要的事,因此中國人思考問題傾向于道德化、模糊化。而西方文化則崇尚科學(xué)精神,凡事追求“眼見為實”。
表5 視覺表征維度下漢英道德隱喻的表征結(jié)構(gòu)
通過探討視覺表征維度的道德隱喻在兩種語言中構(gòu)成形式的異同以及導(dǎo)致這些異同的原因,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從概念層面來看,道德認知源于我們對物質(zhì)世界的身體體驗,但在道德隱喻表征結(jié)構(gòu)的具體選擇上無不與特定的文化背景聯(lián)系在一起。
認知科學(xué)提出的具身認知理論認為,我們的道德認知部分源自我們對物質(zhì)世界的身體體驗[8]。這種具身化(精神、抽象事物被具體化或體現(xiàn))與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聯(lián)系在一起,身體體驗和對這種體驗的文化解釋之間的交互作用決定了具體選擇哪種隱喻來表達。我們無法預(yù)測“清”和“濁”是否能在一種特定文化中作為道德隱喻的源概念,但如果這對概念確實被使用,則可以推測:由于我們的身體和文化體驗導(dǎo)致我們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某些方面有著正面或負面的印象,然后基于這種身體和文化體驗,源域的“清”映射到目標(biāo)域的“道德”上,“濁”映射到“不道德”上。在道德想象里,人們把視覺體驗中相關(guān)的對比范疇理解為正面或負面的事物,這種相似的文化理解和類似的身體體驗導(dǎo)致漢英語言在使用上述道德隱喻群時具有共通性,即漢英語言中視覺維度道德隱喻在概念層面具有一致性。
百科式的語義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認知語言學(xué)家Langacker,他將語義理解植根于使用者和接受者的百科知識體系之中,使語義和人們的人本位觀、社會文化、主觀認識等因素密切相關(guān)。Langacker把百科知識分為四類,即大眾約定知識(指某語言社區(qū)或社會的人共同認可并接受的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如傳統(tǒng)的習(xí)俗習(xí)慣)、類/ 概括性知識(相對于特性來說指事物的共性或人對事物的相同的體驗;但共性和特性的區(qū)別往往也是相對的,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相互轉(zhuǎn)換)、本身內(nèi)涵知識(指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的事物固有的本質(zhì)特征)、典型性知識(指事物特性方面的知識)[9]。Langacker雖然把百科知識劃分成四類,但并不意味著這種劃分是絕對的,也不意味著某些知識屬于某一類而非其他;恰恰相反,在不同的現(xiàn)實語境中知識的類別可能發(fā)生轉(zhuǎn)換或者經(jīng)常重疊。
筆者通過對比分析漢英語言中視覺維度下道德隱喻在概念層面的使用以及表征結(jié)構(gòu)的異同,認為道德隱喻在概念層面的使用取決于人類共同的身體體驗,而道德隱喻的具體表征結(jié)構(gòu)則取決于人們的百科知識結(jié)構(gòu)。但是筆者所理解的百科知識結(jié)構(gòu)在Langacker的基礎(chǔ)上做了如下修正:“類/ 概括性知識”被歸入人類共同的身體體驗,而百科知識則為大眾約定知識和隱喻使用者的主體知識結(jié)構(gòu)。
本文研究了基于視覺體驗的道德概念隱喻子系統(tǒng)。通過比較分析五對與道德隱喻相關(guān)的視覺詞匯在漢、英兩種語言中的使用情況和表征方式,發(fā)現(xiàn)雖然漢、英兩種語言類屬不同語系,兩者在視覺維度下的道德隱喻的適用性問題上從概念層面表現(xiàn)出高度相似性,證實基于視覺體驗的道德隱喻在漢、英兩種語言里具有共通性。然而道德觀念是相對文化背景而言的,是相對各自文化里賴以生存的隱喻而言的,人們根據(jù)身體體驗來確定道德隱喻的使用,在道德隱喻的表征方式選擇上則取決于百科知識結(jié)構(gòu)(大眾約定知識和隱喻使用者的主體知識結(jié)構(gòu))。換句話說,意義始于人與外界的互動,中間經(jīng)過意象圖式的形成,然后是概念化,最后形成意義的表征。
注釋:
①在線漢語詞典網(wǎng)址http:∥cidian.xpcha.com/。
[1]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2]Lakoff G.Moral Politics: How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Think (2nd ed.)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3]唐永進,肖平.道德與幸福[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12.
[4]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2nd ed.)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5]顏志雄,燕良軾,范偉,等.身體清潔啟動后道德純潔詞加工的時間特征:來自ERPs的證據(jù)[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5):609-615.
[6]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9.
[7]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M].呂叔湘,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8.
[8]Gibbs R W.Embodiment and Cognitive Science[M].Cambridge,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9]Langacker R W.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責(zé)任編輯亦 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