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 程紅
摘 要:時下“萬物皆媒”,多樣化的傳播渠道、極速化的傳播速度、瞬息萬變的現(xiàn)實情況、紛繁復雜的傳播心理等,使一件事情的真相尚未完全呈現(xiàn)出來即被大眾廣為接收和傳播,新聞引發(fā)輿論,隨著新聞的幾經反轉,真相得以剖面,大眾輿論亦反復轉變。本文以網絡傳播中因視頻傳播而引發(fā)的輿論反轉劇為研究對象,主要運用案例分析內容研究的方法,通過視頻拍攝時間點與“時間零”理論相掛鉤,探究在傳播消息、引導輿論的過程中,視頻拍攝時間的切入點在輿論反轉中所起到的作用,試圖闡釋隨著視頻拍攝時間點的不同,公眾的輿論導向亦會有所變更,甚至起著重要的輿論拐點的作用,同時探測有效減少輿論反轉的可行機制。
關鍵詞: “時間零”理論;時間切入點;輿論反轉;輿論拐點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12-0062-04
巴菲特說,只有等退潮后,才能看見究竟是誰在裸泳。不到事情發(fā)展的最后一刻,無人可知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F(xiàn)代傳播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使得即時傳播成為可能,碎片化傳播日益成為人們傳播信息時的主流模式,“一吐為快”的傳播心理,促使信息發(fā)布者將未加核實的消息傳播出去,事實被肢解開來,很難呈現(xiàn)事情的所有真實面目。
一、 自媒體時代,多發(fā)的輿論反轉劇
2013年年底,新華網排版了名為“見證真相2013,我們一起圍觀過的反轉劇”專題欄目,這是反轉劇第一次以公開的身份進入社會公眾視野,隨后幾年,反轉劇發(fā)生的次數越來越多,各界人士也越來越關注這一新媒體時代出現(xiàn)的特殊輿論現(xiàn)象。
2014年4月21日,一段名為“香港街頭小便,大陸夫妻與港人發(fā)生沖突”的視頻在網上引發(fā)熱議,依據最先發(fā)布出來的視頻,“事件被描述成內地游客縱容孩子在香港街頭小便,在被港人指責拍照后,雙方發(fā)生爭吵,孩子父母動手打人的版本。矛頭再次指向內地游客陋習,而內地游客和香港人的摩擦近幾年屢見報端。[1]”此段視頻以孩子父母與阻止當街小便并拍攝視頻的兩位青年人雙方沖突為主,展現(xiàn)了矛盾沖突最為激烈的畫面。從視頻名稱可以直觀獲取的關鍵詞“香港”“大陸夫妻”,當兩者同時出現(xiàn)時,社會公眾依據既有的社會認知,公眾習慣于將矛頭指向大陸游客種種陋習。次日,另一段更加完整的視頻被公布,還原事件真相的同時致使劇情發(fā)生反轉。這段更為完整的視頻顯示,孩子的父母當時有極力向在場人員解釋衛(wèi)生間人太多,孩子憋不住,并且在孩子小便時母親專門用紙尿布接住,并沒有遺留到地面上。這時聲討大陸夫妻不文明的聲音逐漸變小,紛紛表示諒解,并且有人認為這是針對大陸人士而引發(fā)的事故,還指出視頻拍攝者侵犯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可以對拍攝者提出控訴,“大陸夫妻”的字樣更是引發(fā)內陸人的憤憤不平,在人們?yōu)榇箨懛蚱薇Р黄降臅r候,也有人開始從更為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再是開始時的義憤填膺,民眾輿論開始趨于理性化。
輿論反轉在自媒體時代已是常態(tài),新聞的反轉“主要以戲劇化、娛樂化的方式進行信息傳播”[2]。事件的發(fā)展總是顯得撲朔迷離,往往呈現(xiàn)出“喧嘩過后,一地雞毛”的慘狀。斯泰賓在《有效思維》中寫到“人們面對紛繁多元、層出不跌的新聞事件,總會習慣性借助現(xiàn)實的、簡單的語言找到方便解答的草率態(tài)度”[3],事情未經完全呈現(xiàn),人們就迫不及待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先吐為快”的表達方式成為自媒體時代的主流。亦如2015年關注度較大的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隨著視頻的不斷填充,人們的輿論認同亦是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反轉。
2015年5月3日,網上瘋傳一段視頻,成都一名男司機暴打女司機,“35秒內,男子多次踢中女司機臉部,導致女司機右肩骨折、腦震蕩,身上多處淤青?!盵4]5月3日《華西都市報》如是報道:“男子沖上前對著女司機頭部踹了一腳,女司機從地上爬起來后還沒站穩(wěn),男子再次用手擊打她的頭部,把她第二次摔到地上,然后沖過去用右腳連踹女子頭部兩次。女司機試圖站起來,但是還沒站穩(wěn),男子再次沖過去對她頭部踹了一腳,在女子踉蹌著試圖往旁邊逃開的時候,他又追上去踹了她腰部一腳……”[5]。極具畫面感的描寫易使受眾產生代入感,更是極大地刺激公眾的感官。女司機盧某在事后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被打的原因是“可能轉彎的時候有點擋住后面車子的路”,面對當事人敘述的關于被打的原因及被打的現(xiàn)場視頻,再牽扯到“女司機”的話題,公眾紛紛譴責男司機“喪心病狂”“沒素質”,輿論呈現(xiàn)一邊倒的態(tài)勢,此時媒體亦是紛紛報道為女司機正名?!笆录呀浿鸩皆谏鐣浾摽臻g中形成超越事件本身的,圍繞新聞事件產生各種情緒的‘彌漫性氛圍,這種擴散性的彌漫過程會導致新聞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屬性被社會輿論所定性,使得受眾在外界輿情的觸動下,刺激自身的情緒反映,成為面對同類事件的思維定勢與內在感知?!盵6]
然而隨著男子車載記錄儀中的視頻被發(fā)布出來,視頻顯示女司機在駕車過程中曾多次變道、超車,并兩次別了男司機的車輛,甚至曾導致男司機被迫駛入非機動車車道,險些撞上自行車,男司機“車內的孩子也在哇哇大哭”,事情被填充的更加完整,人們對事情的看法亦隨之轉變,人們覺得女司機在接受采訪時不應該將其在駕車過程中做出的極其危險的行為描述的如此簡單。之后,男司機在警局認錯道歉的視頻被公布,同時對比的是該位女司機多次違章的記錄,此時,輿論對女司機仍有支持,根據新浪網2015年5月5日發(fā)布的“女司機數次變道惹怒男司機被暴打,你怎么看?”投票話題顯示,當參與人數為5799人時,認為責任在男司機的投票占有17.3%,認為責任在女司機的已占有68.8%,后真正導致輿論逆轉的卻是隨后女司機的行為。其接受媒體的采訪時并不認為自己有錯,至此,輿論已經完全反轉。
此次事件中導致輿論反轉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男司機車載視頻的公布,男司機的車載視頻對該事有更為完整的記載,與最初公布出來的視頻相比,不同的地方則為對事件還原的完整程度,即視頻拍攝時間切入點的不同。
從以上幾起因視頻內容被傳到網絡空間而引發(fā)的輿論反轉劇中,我們可以看出,事情大致的起承轉合:一段視頻被播出——引發(fā)公眾關注——公眾做出評論——輿論呈現(xiàn)最開始的傾向——更為完整的視頻內容被播出——輿論發(fā)生反轉。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至關重要的,甚至是決定著輿論倒向的關鍵點,就是“更為完整的視頻被播出”,而這中間主要是視頻拍攝切入點的不同。
二、 拍攝切入點與“時間零”理論
“時間零”理論是現(xiàn)代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其創(chuàng)作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文學理論。卡爾維諾敘述了這樣一個情景:“獅子撲向獵人,獵人射出一箭,這一瞬間在他看來就仿佛電影中的定格一樣,呈現(xiàn)一個絕對的時間,即‘時間零(Time Zero),在此之后的事件,進入時間一、時間二……而在獅子撲出來與利箭射出去之前,那都是發(fā)生在時間零以前,即時間負一、時間負二……”[7]。 “時間零”即為一個點,鏈接的是事情的前因后果,這個點包含著事情發(fā)展的所有情節(jié),才是最重要的那個存在。
筆者認為在網絡輿論反轉劇的視頻內容傳播中亦存在這樣的“點”,即為視頻內容拍攝時間的切入點,將這個“點”有選擇地放置于整個事件的不同部位,拍攝出來的視頻所呈現(xiàn)的必然是互不相同的內容,因為隨著這個“點”被放置的位置的不同,社會公眾所接收的視頻內容是不同的,而沒有拍攝到的內容,即這個“點”之前的內容,可能才是整件事情的矛盾之源。
三、 自媒體環(huán)境下急于發(fā)聲的公眾
“全民記者”,每個人都有權利發(fā)布信息,“網絡身份的模糊性和信息發(fā)布的匿名性有利于信息發(fā)布者逃脫社會責任和道德約束,在不具備進一步探查真相的能力與條件時,想當然的發(fā)布模糊的新聞碎片,斷章取義”[8]。當一則具有爆炸性的新聞出來之時,接收者并未第一時間進行核實,而是依據已有觀念,迅速對此作出自己的評價認定,當整個事件的所有真相被披露出來之時,公眾又是迅速對此作為回應,輿論再次呈現(xiàn)一邊倒的趨勢,但當事情的最終面紗被揭開之時,距離起初社會公眾的認定早已相去甚遠。但每個階段的輿論都是被逐步曝光出來的事實內容所左右,一個完整的事實可以擁有矛盾發(fā)展的幾個不同的階段,而每個階段所呈現(xiàn)出來的部分事實雖然也是真實,但卻并不是真相?!拜浾摲崔D的根本依舊是對新聞事實的尊重,也是對信息傳播過程的尊重,任何妄加掩蓋新聞事實而希望獲得社會公眾同情和憐憫的行為都是極不負責任的。[9]”
對于由視頻內容引發(fā)的輿論反轉劇來說,當現(xiàn)實中的事情尚未演變成足以被人拍攝而后被傳至網絡空間時,沒有人能夠預知事情的后續(xù)發(fā)展,無人能人為地將影響輿論的拐點設置在事情的起始點。
?四、 拍攝切入點與輿論拐點的同質化
網絡時代,在視頻引發(fā)的輿論反轉劇中,筆者認為視頻內容拍攝時間的切入點與輿論拐點具有同質化的性質,此時的“視頻拍攝時間切入點”發(fā)揮的正是輿論拐點的作用。
正如2015年5月發(fā)生在成都的“男司機暴打女司機”輿論反轉事件,其中扮演著輿論拐點角色的當屬男司機車載錄像補充的之前暴打女司機的那個錄像中所缺失的部分。第一段視頻無疑是從事件的高潮部分開始切入的,拍攝的切入“點”設置到了矛盾沖突最為激化的部分,社會大眾在接收這樣一個部分事實的時候,并不知道事情有著怎樣的前因,于是很自然地對男司機做出了“喪心病狂”“沒素質”等攻擊性的評價。當男司機車載錄像公開之后,更為完整的視頻記錄似將視頻拍攝的切入“點”移至矛盾開始或尚未呈現(xiàn)的地方,人們通過完整的視頻了解到,男司機出現(xiàn)如此暴力的行為是有原因的,輿論開始傾向于男司機,民眾紛紛發(fā)表言論表示可以理解男司機,大部分的責任在于女司機,此時仍有民眾依然支持女司機,認為無論是什么原因,男司機也不應對一位女性做出如此暴力的行為,“輿論反轉的背后,是受眾情感與理性的博弈,情感是對弱者的同情,理性則是對事實的尊重,反轉在一定程度上是強弱關系的對換”[10]?!叭崛酢钡呐栽诖祟惡斜┝σ蛩氐氖录型ǔJ鞘芎φ撸S著女司機多處不良記錄的曝光,且堅決不肯承認自己在駕車過程中有不對之處時,社會輿論開始徹底逆轉,因為男司機車載記錄視頻還原了所有的事情真相,“事實勝于雄辯”,女司機本身即為有錯在先,此時所有的事實均已展示出來,女司機仍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無疑是激怒社會公眾的行為。李瑞生認為“當單個的人的情緒社會化后,個人的情緒就會因外化體現(xiàn)變?yōu)槿后w性,具有一種共同向心理指向和特征的情緒,繼而形成了社會情緒”[11]。所以說,社會公眾的輿論傾向就是個人言論的社會化,無數個“個人”的言論的集合就形成了社會公眾的輿論。
2017年年初,當大部分人仍在歡度新春佳節(jié)時,寧波動物園發(fā)生了老虎咬人事件,最后老虎被擊斃,最先在網絡上流傳的是被咬男子與老虎相互糾纏而老虎正在撕咬男子的血腥畫面,老虎在人們的印象中向來是兇殘的,看到如此血淋淋的畫面時,社會公眾無一不是譴責動物兇殘的天性和動物園管理的不當,但當人們探究為什么在安全網之內的老虎會撕咬到本該在安全網之外的游客時,有人發(fā)現(xiàn),原來是該男子企圖逃票進入動物園內,基于老虎總是兇殘而捕食向來是動物界的天性的先天性認知,社會大眾開始認為男子被咬完全是男子違反規(guī)章制度企圖逃票的結果,網友將這種行為定性為男子貪圖小便宜之后的咎由自取,最后撕咬男子的老虎被擊斃,甚至有為數不少的人為老虎的死而傷心,網上評論說這完全不關老虎的事,老虎撕咬侵入自己領地的生物是天性,而最后就這樣被擊斃了,真是可惜了一條生命。在一些網友表示該男子“不值得同情”的同時,亦有較為理智的網友說責任故在游客,但人心不可以冷漠,網友@小李飛刀78即表示“不該逃票,這是規(guī)矩;不該招惹老虎,這是本能;不該冷眼嘲笑,這是人情”。
公眾輿論傾向為何會發(fā)生反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沒有知道事情的真實原因時,人們首先目睹的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被“兇殘的”老虎撕咬著的畫面,人們本能的反映就是同情同樣身為人的游客,譴責動物的兇殘,當了解了事情發(fā)生的原因,人的本性就是私利的認知使得人們將此次游客被咬定義為男子貪圖小便宜所導致的惡性結果,且沒有責任的老虎被擊斃了,人們的同情性瞬間轉向了失去生命的“無辜的”老虎,但人的生命也是重要的,所以又有一些社會大眾開始綜合考慮所有的因素,認為責任固然在于人,老虎咬人雖說是本性,可畢竟咬死了一個人,所以對老虎的同情必然不少,但對于被咬男子,我們也不可以冷眼視之?!八槠男判膫鞑ゼ又娖婊男畔⒔邮埽沟眯侣勈录碛辛顺我庖粋€方向都可以發(fā)展的可能”[12],所以完整的信息傳播是規(guī)避輿論反轉所不可缺少的要求,尤其是以視頻傳播為主的信息傳播,視頻內容展現(xiàn)的事實信息的階段性片段是引導社會輿論傾向的主要因素。
五、 三方機制有效減少輿論反轉劇再發(fā)生
信息化時代,人們無法直接接觸所有事件的真實發(fā)生地,賴以判斷的只能是媒體發(fā)布出來的“事實”,人們每日獲取的都只是媒體提供的關于事情真相的“事實”,則提高媒體新聞內容審查是為有效減少輿論反轉劇再發(fā)生的最佳途徑,同時亦是維護媒體公信力的必要選擇。
另,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模式導致事實真相不能在第一次面對大眾傳播時就呈現(xiàn)其所有的事實內容。在以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的傳播內容中,視頻拍攝的切入點與輿論反轉的輿論拐點具有同質化的作用,輿論拐點前承事件的前因,后起事件的結果,然視頻拍攝切入點無法把握,事前人為把控被公布視頻切入點的是為有意引導輿論,此處需要信息接收者提高自身信息提升的能力,勿急于下結論。
然,多數輿論反轉劇的發(fā)展脈絡不受人為因素的控制,因事情的開始總是平淡無奇,并不具有引人注目的信息點,但當矛盾逐漸激化,該事件演變成一件有價值的、值得傳播的信息,人們已不能拍攝到事件的起因,首次傳播出去的內容往往只是事情的部分事實,“先吐為快”的極速化傳播時代,即使所有真相尚未完全展現(xiàn),人們已經迫不及待地說出自己的價值判斷,然隨之事件被曝光的時間點的逐漸前移,更多的事實被發(fā)布出來,事情并不像大眾起初認為的那樣,甚至可能與之截然相反,雖處極速化發(fā)聲的時代,但不知前因后果的情況下不宜隨意傳播事件信息,提高自身約束力,不做輿論反轉劇的推波助瀾者是為受眾所能為之事。
綜合三方機制,其中起重要決定作用的即為同質化的視頻拍攝事件切入點,觀測事件呈現(xiàn)的時間點為三方有效做到減少輿論反轉劇的重要關鍵。
參考文獻:
[1] 北京青年報.內地幼童香港街頭小便真相:站立后地面并無濕跡[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4-04-23/071929992550.shtml.2014-04-23/2017-05-18.
[2] 王敏.反轉新聞中的奇觀與凝視[D].南京師范大學,2016.
[3] (英)L.S.斯泰賓(L.Susan Stebbing)著.呂叔湘,李廣榮譯.有效思維[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
[4] 曉航.驚天逆轉 成都被打女司機如何從輿論天堂掉入地獄?[EB/OL].http://news.sina.com.cn/c/zg/jpm/2015-05-05/18211000.html.2015-05-05/2017-05-18.
[5] 楊雪,李天宇.女司機變道遭男子暴打[N].華西都市報,2015-05-03.
[6] 王敏.反轉新聞中的奇觀與凝視[D].南京師范大學,2016.
[7] 互動百科.時間零[EB/OL].http://www.baike.com/wiki/%E6%97%B6%E9%97%B4%E9%9B%B6.
[8] 崔逾瑜,匡志達.“輿論反轉”背后的反思[J].新聞前哨,2015(10):16-18.
[9] 張相濤.基于傳播學的角度看輿論反轉的構成因素[J].傳播與版權,2015(7):16-17.
[10] 崔逾瑜,匡志達.“輿論反轉”背后的反思[J].新聞前哨,2015(10):16-18.
[11] 李瑞生.社會情緒概論[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8(4):60-63.
[12] 王敏.反轉新聞中的奇觀與凝視[D].南京師范大學,2016.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