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5年起至今,在23載的從教經(jīng)歷中,我深深地感受著教育改革對教育的發(fā)展,對教師的成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起初四年,我在鄉(xiāng)村從教,那時只知道像昔日自己的中小學教師一樣,拿著課本和教參行走在課堂中,再加上課前備備課——抄抄教參,課后改改作業(yè)——完成練習冊。這四年里,什么是教學大綱,什么是素質(zhì)教育,什么是課題研究,什么是課程改革,我一無所知——從來沒思考過,也不會思考。
1999年暑假,因參加全縣選調(diào),我來到了婺源縣城最好的小學——紫陽第一小學任教。那年,在校長的帶領下,我關注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決定》(中發(fā)〔1999〕9號)。我很清楚地記得,在校長的組織下,教師們學習很認真,討論很熱烈。從此,全校教師開始關注“素質(zhì)教育”,淡化過去那一味的“應試”,最起碼,我所在的小學再也不是過去的“唯分數(shù)”的時代。校園里,教師的活動變得豐富多彩,學生的活動也形式多樣。印象最深的是,全校教師同讀教育專著《素質(zhì)教育》。在書里,我認識了國內(nèi)外的教育大家,了解了他們先進的教育思想,如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美國教育家杜威、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我國近代的教育家葉圣陶、陶行知,還有當時活躍在祖國大地,且影響力極大的一批特級教師,霍懋征、斯霞、李吉林、于永正、賈志敏等?!翱凶x”《素質(zhì)教育》,思路一下子打開。原來教育教學并不像過去以為的那么狹隘,那么單一,而是豐富多彩,趣味無窮。
2000年,學校在上饒市教研部門的推薦下,參加了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全國小學語文‘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學校成立課題組,我在其中擔任中課堂研究的組長。那時,“中課堂研究”的定位是“學科教學活動化”“校園活動豐富化”。所謂“學科教學活動化”,是針對語文學科教材中一些特定的教學內(nèi)容,如《草船借箭》《晏子使楚》《將相和》等,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的排練與展示。所謂“校園活動豐富化”,由于過去學校少先隊的主題活動存在著想到什么做什么的隨意現(xiàn)象,我們把少先隊的主題活動進行了重新整合與安排,讓每班的主題班會活動與學校的少先隊主題活動充分融合在一起,使其變得豐富而有序。如此,推進力度更大,活動效果更明顯。校園里,課內(nèi)課外都開始了變革,一方面繼續(xù)堅持向著四十分鐘要質(zhì)量,另一方面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的校園生活更豐富,讓學生的生命成長更加美好。此時,國家層面又出臺了兩個重要文件:一個是《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國發(fā)〔2001〕21號),一個是教育部印發(fā)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兩個重要文件出臺,瞬間讓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明確,主旨更鮮明。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和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與改革,努力建構出符合素質(zhì)教育要求的新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成了全國基礎教育工作一致的改革與攻堅方向。那時,我的學校提出“立足小課堂”“豐富中課堂”“拓展大課堂”的“三課互補共進”的改革方向。同時,結合各級教育教研部門的工作要求,開始對“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有了較大關注,并取得實質(zhì)性的成果。
一定意義上說,以上“三大文件”是國家層面針對基礎教育改革給出的總方向、總思路、總架構,具體如何操作,如何實施,依然沒有給出具體方案。到了基層學校,基礎較強的學校先知先覺,動起來,學校也迅速活起來。然而,大多數(shù)學校由于多重因素,尤其是師資力量難以跟進,只能“望文興嘆”,不知道更好的抓手是什么,也尋不到更巧妙的改革支架。這也是全國廣大基礎教育工作者在課程改革中遇到的普遍而又棘手的問題?!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001年教育部頒布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實驗稿。對于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我,《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標》[實驗稿])對語文學科的改革起到了真正的引領與推動作用?!胺较驔Q定力量?!弊鳛橐痪€教師的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光亮在何方,前行的路哪怕再艱難,再困苦,也能感到希望給予的無限力量。
研讀《語文課標》(實驗稿),我欣然明白,原來語文學科是這樣定義的,原來語文學科應該這樣去教,原來學生應該這樣去學語文,原來課堂上的師生關系是這樣的,原來學業(yè)評價是這樣為教學服務的,等等?!墩Z文課標》(實驗稿)從頒布到實施,經(jīng)歷了整整十年。十年里,我切身體悟著“‘三課燭照我成長”帶給我的成功與快樂。所謂“三課”,即課例、課題、課程。十年里,我推出了幾十節(jié)精品課例,深入進行著課題研究,大膽嘗試并摸索著課程改革的路徑與方法。
關于課例。優(yōu)秀課例是優(yōu)秀教師對《語文課標》(實驗稿)中先進理念的靈活運用。因此,優(yōu)秀課例的展示,在一定意義上能很好地起到示范作用。兩次全省語文學科教學競賽,兩次全國語文學科教學競賽,我均獲一等獎。再加上幾十次在全國各地的教學示范,我在把自己對《語文課標》(實驗稿)中理念的理解、內(nèi)化、運用以優(yōu)秀課例呈現(xiàn)出來,讓廣大一線教師從中受益,其實自己是最大受益者。
關于課題。課題研究者只是想通過聚焦專題,深入研究,實現(xiàn)課題研究的目標。后來,當課題研究與職稱評聘掛鉤后,一些“假課題”“假研究”就冒出來。當然,這樣的課題研究絕不是我們的初衷。學校做小學語文“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的課題起于2001年10月,三年為一周期,持續(xù)三個周期,共九年。從最初“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再從“提出新問題”到“解決新問題”,步步推進,漸漸深入。課題研究中,全校的語文學科先動起來,活起來,之后,擴大到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領域。九年里,課題持續(xù)深入研究,學校在變化,教師在改變,學生在進步。正如當年學校校長胡萬開說:“一個好的課題,當一個校長主動接納,它能改變一所學校的品質(zhì)與內(nèi)涵;一個好的課題,當一個教師主動接納,它能改變一個教師的發(fā)展與成長?!闭n題研究,讓學校變得更有內(nèi)涵,讓教師變得更有厚度,更有遠見,思考更有深度,觀點更有見地。
關于課程。最初,我們還是缺乏足夠的膽量與勇氣去探索與踐行的,主要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態(tài)度。我們嘗試著借助豐富“中課堂”,開辟“大課堂”,來彌補“小課堂”的不足,來豐富我們的學校課程,沒想到初試牛刀,竟嘗到了課程改革給學校帶來“質(zhì)變”的成功與喜悅。十年里,學校不僅結合校情開發(fā)出小學語文學科一至六年級十二冊的《中華經(jīng)典讀本》,小學數(shù)學學科一至六年級十二冊的《數(shù)學思維》,小學德育學科一至六年級十二冊的《養(yǎng)成教育讀本》,關鍵的是從各年級的小學語文學科的課時中每周拿出一個課時專門進行《中華經(jīng)典讀本》的教學,從各年級的小學數(shù)學學科的課時中每周拿出一個課時進行《數(shù)學思維》的教學,從班隊會課里拿出一半的時間進行《養(yǎng)成教育讀本》的教學(隔周一次)。加上學校層面利用下午第三節(jié)課(下午三十分鐘一節(jié)課)及放學后的三十分鐘組成一小時整的“大課”,開設了三十多門校本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那時,我們就嘗試著下午第二節(jié)課后采取學生走班制教學。當然,這些只是我們在嘗到滋味后的一些大膽嘗試。事實告訴我們,這些嘗試是有意義的,是深受學生歡迎的。這樣的課程改革不但沒有降低學生的學業(yè)質(zhì)量,反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激起了學生對學習的熱愛、對豐富多彩的課程的向往。我們在所有的課程行思中,在所有的課程改革中,邊踐行,邊總結。
十年磨一劍。我們經(jīng)歷近十年的踐行、思考與總結,收獲了許多成功與快樂。而這時,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經(jīng)過十年實驗的基礎上,于2011年正式頒布各學科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作為小學語文學科的一名教師,從最初的入職,到實現(xiàn)合格,到走向優(yōu)秀的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標》[2011年版])既是對十年語文課程改革實踐的總結,也是對未來語文課程發(fā)展方向的規(guī)范,可以說是中國語文教育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此時的我,已被南昌市東湖區(qū)人民政府作為“教育人才”于2010年暑期引進東湖區(qū)。至今,我在南昌市東湖區(qū)已工作了八年整。這八年的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中,我在深入研讀《語文課標》(2011年版)的基礎上,有著更深刻的認識。語文學科特點進一步明確,語文學科性質(zhì)進一步定位,語文學科評價手段進一步多元。有了《語文課標》(2011年版),我們更加清晰、明白怎么定位“語文”,怎么進行語文學科教學,怎么進行語文學科評價等。
八年里,我在自己從教的語文學科中,鮮明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教學主張與觀點,形成了“智慧、本真、清簡”的課堂教學風格,先后出版《過著語文的日子》《汪智星與你相約語文》和《汪智星與本真教育》三本教育教學專著。一本本專著,記錄著我對語文學科教育教學的思考與踐行,抒寫著我對語文學科教育教學的執(zhí)著與摯愛。如今的我,深愛著語文教育,深愛著語文學科教學。當下,我把教書定義為“玩”。教語文,就是帶著學生一起“玩”語文,因為自己從內(nèi)心深處喜歡教語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是玩。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所有的付出都是一種享受。
前前后后工作23年的我,靜觀自己成長的歷程,及學校的發(fā)展、教師的成長、學生的進步,我發(fā)現(xiàn)三者之間,教師是一個關鍵因素。沒有優(yōu)秀的教師,即師德高尚、能力精湛的教師,學校是難以有質(zhì)的變革的,學生也將無法得到更大的進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號文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該《意見》充分認識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準確把握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著力推進關鍵領域和主要環(huán)節(jié)改革,切實加強課程改革的組織保障。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中,困難眾多,尤其是在全國基礎教育深化課程改革中,全面“自下而上”的局面極難形成。然而,這一點做不到,注定最終的改革成果是微小的。就在這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頒布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按蛏叽蚱叽纭!敝挥凶プ×岁P鍵、核心,才能實現(xiàn)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與成功。教師隊伍整體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是課程改革取得質(zhì)的突破的關鍵。關于教師隊伍的建設,首先,要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準入“門檻”。作為教師必須是有德有才的人方可任之。其次,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工作者必須有職業(yè)認同感,要喜歡教師這一職業(yè),要干一行,勤一行,精一行,愛一行。最后是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讓自己始終能勝任這份職業(yè),不做時代發(fā)展與進步的落伍者。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边@是賦予新時代教師的責任與使命。改革開放已40周年。40年里,教育改革也一樣在發(fā)生,在發(fā)展,在改變?;厥滓宦纷邅淼慕逃母锫?,從教23年的我,雖是全國教育隊伍中普通的一員,但實實在在經(jīng)歷著教育改革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與困惑,也切切實實地感受著教育改革給自己帶來的成功與喜悅,就像當下的我深深地愛上教育,愛上語文,把教書育人視為人生的志業(yè),把教語文當作過日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