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鮮玫 黃桂蘭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是通過讓學生課內大量閱讀來學好語文。通俗點說便是在課內,先學好教材這個例子,然后利用教材中所習得的閱讀方法去閱讀與教材內容、情感、表達方法類似的另一篇文章或另一類文章,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這樣不僅能一課一得,習得掌握技能,而且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2018年3月,鷹潭市九小以年級組為單位進行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集體備課成果展示,四堂精彩的課充分體現了“語文主題學習”的理念和方法,課堂容量大、效率高。九小的教師團隊深諳“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課型特點規(guī)律,把目光集中在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既做好教材的學習,又能在教材學習之余,引導學生更多地閱讀,怎樣找到這兩者之間的銜接點。這需要老師在課余除鉆研教材之外,還需通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與每一課相對應的文章,從中找到與課文最契合的那一篇或那一類作為課內的拓展讀物。課文學習要扎實,課外拓展閱讀銜接點要精準。那么,怎樣找準這個銜接點呢?筆者認為:要根據單元目標、課文目標甚至是年級目標來確定,另一方面根據教材文章的文(內容)、言(語言特點及寫作技巧)、意(情感)來找準。
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披文”就是讀進去,老師只是在學生不易看出來的要緊處、關鍵處、精彩處做些適當的點撥、講解。“入情”則是悟其意,悟其情,語文得到發(fā)展,情操得以陶冶,心靈得到凈化,這便是“文化”。雷來余老師執(zhí)教五年級《凡卡》時,梳理完小說的情節(jié)之后,便引導學生關注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體會人物情感,關注人物命運”,要求學生畫出凡卡悲慘命運的句子,找到“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個關鍵句;通過反復誦讀,了解凡卡挨打、挨餓、挨困的現狀;又通過師生對讀、個人表演讀,體會凡卡悲慘的命運;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凡卡可能還會經歷什么?”對學生進行語用訓練,語言能力得以發(fā)展。如果能順著這個思路去閱讀主題叢書里的主題文章,就更完美了。
“你的課堂就是你靈魂的樣子”這句話特別與徐文娟老師吻合,徐老師有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性格大方活潑,執(zhí)教一年級《動物兒歌》生動有趣。徐老師一只眼睛盯著“語文”,一只眼睛盯著“人”,她注重學生習慣的培養(yǎng),不厭其煩地引導孩子把話說完整。她在“觀察圖片,你看到了什么”這個環(huán)節(jié),更換觀察形式,有用眼睛觀察的,有需耳朵觀察的,有用心靈去觀察的,從而認識不同的小動物。這不正是“聰明”這個謎語的體現嗎?耳、眼、口、心,日日用,月月用,才能 “聰明”!識寫字環(huán)節(jié),緊抓部編教材的識字寫字特點,采用不同的習字方法、習字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利用形聲字識字法學習“蜘蛛、蝌蚪、螞蟻”等生字詞,采用老師讀形旁,學生讀聲旁的方法,不僅讓學生體會漢字的音韻美,而且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字叫“形聲字”;采用字理識字認識“網”,先出示圖案,讓學生猜一猜是哪個字的原形,再利用課件展示字形的演變過程,然后讓學生畫一畫、寫一寫、說一說生活中的網,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聯想,把抽象的漢字符號和形象的圖畫加以聯系,使“網”變得形象可感,便于記憶。同時,這樣的教學也讓學生認識到字體的美感,感悟到漢字的兩個典型的審美特征——對稱美和曲線美。又采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認識生詞“食糧”,讓學生能在“呈于象,感于目,會于心”的學習過程中,體會情境美。又通過猜謎、表演、讀(邊做動作邊讀)課文等加強理解這些生字詞,了解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為接下來的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主題叢書中有關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動物睡覺》鋪墊、張力。
毛文靜老師執(zhí)教《傳統節(jié)日》,讓學生在識字寫字的基礎上,了解傳統節(jié)日并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節(jié)日的習俗,她扣住“語文的外延是生活”這個理念,把同學們一些過春節(jié)的、民間過端午節(jié)的活動照片收集起來做成幻燈片,一下子激起了學生興趣,老師便趁機進行語用訓練:什么傳統節(jié)日有什么樣的活動,有什么樣的習俗。遺憾的是在鏈接主題叢書的時候,毛老師只是選擇了那個單元的其中一篇《重陽節(jié)是怎么來的》,其實,那個單元的課文全是對《傳統節(jié)日》的補充,完全可以一篇帶多篇,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我們的傳統節(jié)日,激發(fā)學生對傳統節(jié)日的熱愛與傳承。
把課文看作是劇本,把讀課文看作是演劇本,是不是一個很有趣的教學活動?姜萍老師《可貴的沉默》便是這么處理的。先讓學生熟悉劇本,再分角色演讀劇本,轉換角色演讀劇本,老師讀旁白。同時,邊演讀邊理解詞語,如異口同聲、左顧右盼、索性,老師又用文中將要學習的詞來對學生進行評價,如讀得這么好,“你好神氣十足??!”這樣來處理文本,是不是很有意思?邊演讀邊“感受愛、思考愛、表達愛”,再回應課題題眼“可貴”。都說最好的教育是無痕的,通過這么讀一讀,演一演,比起老師純粹的說教,學生受用得多。然后用同樣的演讀方式讀主題叢書中的《樹上的那只鳥》,繼續(xù)體會父愛如山。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朗讀能讓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情,姜萍老師努力實踐并基本達成了。
四節(jié)課的呈現,其實是四個小團隊智慧的集中體現。用九小執(zhí)教老師的話說:我只是一個演員,后面還有一個劇組的人員都在為這節(jié)課出謀劃策,貢獻智慧,成果是大家的。鷹潭九小通過對“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探索,真正實現了高效語文課堂。
(作者單位:江西省余江縣韜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