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末,《紐約時報》推出了年度十佳圖書。該項目由《紐約時報書評》編輯推選。此次評選出的十佳圖書,包括虛構類(Fiction)作品和非虛構類(Nonfiction)作品各5部。下面,對入選作品與作家做一介紹,或簡或繁,以饗讀者。
虛構類作品
虛構類作品5部包括:史密斯(Ali Smith)的《秋》(Autumn)、哈米德(Mohsin Hamid)的《退出西方》(Exit West)、李明錦(Min Jin Lee)的《彈子球游戲》(Pachinko)、奧德曼(Naomi Alderman)的《權力》(The Power)、沃德(Jesmyn Ward)的《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Sing, Unburied, Sing)。
阿麗·史密斯(1962—)是蘇格蘭作家、戲劇家、記者,也是一位學者。她被認為是蘇格蘭最有希望奪得諾獎的作家。史密斯自幼在蘇格蘭長大。1980到1985年間,她在英國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攻讀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成績優(yōu)異,1984年曾榮獲學校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的獎學金。1985到1990年,她進入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專業(yè)方向為美國與愛爾蘭現(xiàn)代主義。也是在這個時期,她開始寫作劇本,并且因為寫作而沒有能夠拿到學位。1990年,她離開劍橋之后到了愛丁堡,在斯特拉思克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擔任英美文學課程的講師,兩年后重返劍橋學習。在她讀博期間,史密斯就嘗試著寫作了幾個劇本,當時在愛丁堡和劍橋上演?;氐絼蛑?,她更專注于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并成了報刊的小說評論專欄作家,為英國《衛(wèi)報》(The Guardian)、《蘇格蘭人》(The Scotsman)、《泰晤士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1995年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自由戀愛》(Free Love and Other Stories)出版,其中選取了她的12個短篇小說。該書獲得蘇格蘭藝術委員圖書獎(Scottish Arts Council Book Award)。
《秋》出版于2016年,被認為是英國退歐之后的第一部小說,其中涉及投票者所提出的種種問題。2017年7—9月,該小說曾先后進入布克小說獎的長名單和短名單。小說的主人公是已有100歲的歌詞作家丹尼爾·格拉克,他躺在老人院中,處于半夢半醒之間。32歲的伊麗莎白·德曼德定時來拜訪他,少女與老人的友誼得不到她母親的認可,因為她認為丹尼爾是同性戀。但伊麗莎白卻與他相處得很好,而且深受他作品的鼓勵和影響。正由于此,她成長為倫敦一所大學的青年藝術講師。小說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是早已成為過去的20世紀60年代的波普藝術家波蒂,也是伊麗莎白研究生學位論文的主題。小說的時間跨度從20世紀60年代一直持續(xù)到英國退歐,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故事在丹尼爾瀕死時綿長的夢幻與伊麗莎白對他們之間友誼的緣起與影響間切換。引發(fā)讀者思考的是,人們究竟該如何觀察世界,又該如何做人。
杰斯米·沃德是家庭中的第一代大學生,分別在1999年和2000年畢業(yè)于斯坦福大學,獲得了英語本科與新聞傳媒碩士學位。她立志成為一名作家與其弟弟被一名醉駕司機殺害有關。她為了懷念自己的弟弟而開始。2005年,她從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獲得創(chuàng)意寫作碩士學位。不久,她和家人所在的城鎮(zhèn)都受到了卡特里娜颶風的巨大影響。家庭被水淹沒,全家人不得不乘車逃到一處教堂,后又來到一處停滿了拖拉機的地方。當?shù)氐陌兹宿r場主來檢查自己的土地受損情況時,他們拒絕邀請沃德一家到自己的家中,聲稱家中已經(jīng)人滿為患了。身心疲憊又遭受此打擊的一家人,最終得到了另外一家白人的幫助而得以棲身。這成為她的第一部小說《哪里流血了》(Where the Line Bleeds)的現(xiàn)實素材。到了第二部小說《拯救骨肉》,沃德再次回到墨西哥灣岸區(qū)(Gulf Coast)貧窮黑人親人間的那種共同成長經(jīng)歷之中。小說歷時地敘述了懷有身孕的十幾歲少女主人公巴蒂斯特和三個兄弟,以及他們的父親在卡特里娜颶風到來前十天的日子以及災難過后的歲月。
《歌唱吧,未葬者,歌唱吧》是緊隨《拯救骨肉》之后的一部作品。在這部作品中,沃德再次回到了她所虛構的密西西比的小鎮(zhèn)Bois Sauvage。這里的人們很容易被歸類為貧窮落后、使用毒品、司法機構打擊的對象。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13歲的少年喬喬(Jojo),他與妹妹和吸毒的黑人媽媽一道前往監(jiān)獄去迎接他即將出獄的白人父親。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的故事,既有駕車遠游的經(jīng)歷,也有南方過往歷史的陰魂不散。
哈米德是巴基斯坦裔小說家、作家。他早期的小說有《蛾煙》(Moth Smoke,2000),《勉強的原教旨主義者》(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2007)、《如何在崛起的亞洲獲取不義之財》(How to Get Filthy Rich in Rising Asia,2013)?!锻顺鑫鞣健分v述了一對青年男女薩愛德與娜迪亞居住在一座未名城市,歷經(jīng)內戰(zhàn)之苦,最后不得不逃離家園的故事。小說的主題與移民有關,與流亡有關,也涉及難民問題。
李明錦是韓裔作家,其小說主題常常與韓裔美國人有關。曾著有小說《百萬富翁的免費食物》(Free Food for Millionaires)。《彈子球游戲》入圍2017美國國家圖書獎。
奧德曼是英國作家、小說家和游戲設計師。她畢業(yè)于牛津大學,專業(yè)是哲學、政治與經(jīng)濟,后來到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學習創(chuàng)意寫作,從此以寫作為生。2007年,她曾經(jīng)被《太陽時報》(The Sun Times)譽為年度青年作家。2012年,她開始擔任巴斯思巴大學(Bath Spa University)創(chuàng)意寫作教授。《權力》是2016年出版的一部反烏托邦科幻小說。其主要情節(jié)是說女性發(fā)展了一種能力,可以通過其手指發(fā)出電波震動,就此使女性成為主導性別。由此讓人們看到權力是如何讓所有人都趨于腐敗的,濫用權力無處不在。endprint
非虛構類作品
非虛構類5部作品為:普魯姆(Richard O. Prum)的《美的進化——達爾文被遺忘的配偶選擇理論如何形成了動物世界以及我們》(The Evolution of Beauty: How Darwins Forgotten Theory of Mate Choice Shapes the Animal World — and Us)、車諾(Ron Chernow)的《格蘭特》(Grant)、佛曼(James Forman Jr.)的《把我們自己人關起來:美國黑人的罪與罰》(Locking Up Our Own: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Black America)、弗雷澤(Caroline Fraser)的《草原烈火》(Prairie Fires: The American Dreams of Laura Ingalls Wilder)與洛克伍德(Patricia Lockwood)的《神父老爸》(Priestdaddy)。
車諾是美國作家、記者、歷史學家與專欄作家。其傳記作品總是進入排行榜,并獲獎無數(shù),所寫對象主要是商界、金融界與美國政治人物。他曾獲得過1990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和2011年的普利策獎。他自幼生長在紐約,本科畢業(yè)于耶魯大學,在劍橋大學獲得英國文學碩士學位。作為記者,他在全國主要報刊發(fā)表過眾多新聞報道,主要為《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時報》等撰寫文章,點評商業(yè)、時政與金融等問題。
《格蘭特》講述的是美國第18任總統(tǒng)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的人生故事。一般認為,作為美國重建時期的總統(tǒng),他在八年任期內成績平平,并且因為政府的貪污腐敗與對南方奴隸制的妥協(xié)而遭到批評。但在車諾看來,格蘭特的一生是被誤解的一生,而他的這種被誤解極具典型性。人們認為他是個失敗者,一個無能的商人,在南北戰(zhàn)爭中被視為是殘暴的聯(lián)邦將軍。但車諾認為,這些刻板的印象并不能使人真正去接近和了解格蘭特。《格蘭特》作為一部傳記,試圖為人們提供一部全面理解格蘭特總統(tǒng)的盛衰史。車諾寫到了美國內戰(zhàn)之前的格蘭特,是如何從慘淡的經(jīng)營中崛起,因為勇猛作戰(zhàn),最終因為戰(zhàn)勝了南方聯(lián)軍司令羅伯特·李而聞名遐邇。后來,他得到了林肯總統(tǒng)的賞識而成為驍勇善戰(zhàn)的將軍,也成為兩屆美國總統(tǒng)。但也正是在此時,腐敗的傳言開始從他最親密的內閣成員那里傳出。格蘭特曾經(jīng)為黑人尋求自由和正義而壓制過3K黨。車諾將這些故事的線索聯(lián)系在一起,讓我們看到了格蘭特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讓我們由此認識了一個既平凡又偉大的總統(tǒng)。
弗雷澤是美國作家,出生在西雅圖,早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獲得了英美文學博士學位,早先曾供職于《紐約客》雜志,出版過《上帝的意中小孩兒》(Gods Perfect Child: Living and Dying in the Christian Science Church,1999)。2017年所出版的《草原烈火》是一部作家傳記。傳主是美國著名作家羅拉·懷德(Laura Ingalls Wilder,1867—1957)。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自己童年時代的西部開拓故事為背景的系列小說,最有名的小說是《大草原之家》(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這部《草原烈火》就成了第一部全面描寫懷德的歷史傳記作品。人們大都以為對作家懷德了解很多,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弗雷澤調動了各種尚未出版的資料包括手稿、信件、日記以及土地、金融記錄等,填補了懷德傳記的許多空白。比如,向人們展示了懷德小時候的成長經(jīng)歷對她后來生活的影響,描述了懷德真實生活的艱難困苦之處。在大蕭條時期,她近乎失去了一切,但也正是從這個時期起,她開始轉入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后來一舉成名。
普魯姆是美國鳥類學家、生態(tài)學家與進化生物學家,現(xiàn)任一流大學自然史博物館脊椎動物學館館長。他在1998年提出了羽毛演化理論。《美的進化》一書對進化論進行了重新思考,顯示出配偶選擇論——達爾文稱之為“美之品位”(the taste for the beautiful)最終創(chuàng)造了動物世界中的奇異裝飾。這種美的進化理論展示了一種新穎的科學視角,讓人們看到了自然的精彩選擇,也能夠使我們更加全面地理解進化論以及人類自身。
佛曼是一位美國法律學者,早年畢業(yè)于布朗大學,后來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xiàn)任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作為一名著名學者,他經(jīng)常為《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撰稿。2017年4月,他的第一部書《把我們自己人關起來:美國黑人的罪與罰》出版發(fā)行。該書著重考察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黑人社區(qū)的犯罪政策,是如何影響了美國社會特別是美國黑人社群的。該書甫一出版,就被《出版家周刊》列入2017年度最佳作品。
洛克伍德是美國詩人、散文家。她曾出版過兩部詩集,以跨詩風的詩學而聞名。她所創(chuàng)作的《神父老爸》出版于2017年5月,該書一問世就受到媒體的追捧。在這部作品中,洛克伍德回憶了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最初是一對已婚的路德教會牧師的女兒,后來父母皈依了天主教,成了極少數(shù)已婚的天主教牧師。在她成年之后,她回到父親的教區(qū),開始調查和探討家庭、信仰、歸屬與成人父母的問題。
(作者簡介:郭夢琳,上海紐約大學學生學術顧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