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琳,李曉慧,魏先悅
(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青島 266000)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性疾病,多發(fā)于老年人群,最主要的病理改變?yōu)橹心X黑質多巴胺能神經(jīng)元的變性死亡,因此而引起紋狀體DN含量顯著性減少而致病[1]。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tài)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降低生活質量[2]?;A的康復訓練對疾病癥狀的控制雖具有一定效果,但對于協(xié)調肢張力及增加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作用不明顯,且部分訓練過于依賴康復設備,療程長、費用高,不利于長期的康復治療[3]。鑒于此,該研究以2017年8月—2018年8月為時間范圍,進一步探討緩慢下蹲肌肉控制訓練治療對下肢運動功能及肌張力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在該院治療的帕金森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2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 17 例;年齡 48~75 歲,平均年齡(61.50±4.28)年。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9~78歲,平均年齡(62.05±4.29)歲。統(tǒng)計學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該研究經(jīng)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均給予相同的常規(guī)藥物治療,對照組采取基礎康復訓練,平臥位屈膝、曲髖、下肢伸展、踝關節(jié)背屈、下肢肌肉負重耐力訓練、輔助行走等,在康復師的指導下,根據(jù)耐受程度,每日完成5~10次的訓練,每組動作維持在10 s。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緩慢下蹲式康復訓練。具體措施如下:(1)針對患者個體情況,建立康復訓練表,完善患者的基本信息,記錄訓練時間、耐受程度、訓練強度及肌張力變化等。
(2)使身心處于放松狀態(tài),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協(xié)助患者背靠墻直立,軀干緊貼于墻壁,雙手緊握助步器,將重心傾向于上肢,深吸氣后緩慢屈髖、屈膝下蹲,膝關節(jié)屈曲 20°~30°,下蹲保持 10 s后,緩慢站起,兩手收回并放松肌群,根據(jù)患者的耐受度,可逐漸增加下蹲時膝蓋彎曲度至60°,每日進行3次訓練,各重復10遍。
(1)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個月,采用Fuel-Meyer評測法(FMA)[4]評估兩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共17個項目,總分34分,評分越高則下肢運動功能越佳。(2)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個月,采用臨床痙攣指數(shù)(CSI)量表[5]評價兩組肌張力異常情況,包括腱反射、肌張力及肌陣攣三個方面,共計16分,指數(shù)越高表示腱反射越活躍、阻力越大、陣攣持續(xù)時間越長。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比較兩組FM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兩組FMA評分均增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 FMA 評分[(±s),分]
表1 兩組 FMA 評分[(±s),分]
組別治療前治療1個月t值 P值對照組(n=4 0)觀察組(n=4 0)3.4 9 4 5.8 0 4 0.0 0 0 0.0 0 0 t值P值1 7.4 8±5.9 6 1 8.0 2±5.9 8 0.4 0 5 0.6 8 7 2 1.7 5±4.9 2 2 5.6 4±5.7 6 3.2 4 8 0.0 0 0
治療前,觀察組腱反射(3.18±0.36)分、肌張力(6.38±0.81)分、肌陣攣(2.96±0.90)分,與對照組(3.25±0.23)分、(6.53±1.03)分、(3.08±0.80)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36、0.724、0.630,P=0.303、0.471、0.530);治療 1 個月,觀察組腱反射(2.36±0.76)分、肌張力(5.12±1.20)分、肌痙攣(2.32±0.50)分低于對照組(2.82±0.97)分、(5.76±1.05)分、(2.91±0.65)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61、2.539、4.550,P=0.000)。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具有高度異質性,不同患者疾病進展的速度不同,目前應用的治療手段只能夠改善癥狀,尚不能治愈,但有效的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6]。
目前臨床上對肌肉僵硬、膝關節(jié)病變的康復治療研究較多,重點是訓練腓腸肌、臀肌、股四頭肌等,但正常行走受肌肉的力量、協(xié)調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部分肌肉的針對性訓練依賴于醫(yī)療裝備,訓練時間長,且費用較高,不利于家庭長期康復訓練[7]。緩慢下蹲式康復訓練主要是針對下肢屈伸肌肉、骨骼、韌帶、關節(jié)和身體感覺的綜合訓練。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個月,觀察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CSI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帕金森病患者進行緩慢下蹲肌肉控制訓練治療能夠明顯提高下肢運動功能,改善肌張力,有利于家庭長期康復治療。緩慢下蹲式康復訓練能夠增加靜力性負荷,使肌肉、關節(jié)發(fā)揮最佳張力,從而對穩(wěn)定結構產(chǎn)生積極影響,在訓練的過程中通過逐漸增加下蹲的幅度,提高膝關節(jié)活動緩沖保護作用,較大限度地恢復膝關節(jié)功能,從而保證康復訓練的安全性?;颊哂柧氈锌筛鶕?jù)自我肌張力情況,合理掌握下蹲的幅度,使患者不會因為疼痛而抵抗訓練,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對康復訓練的信心[8]。
綜上所述,帕金森病患者進行緩慢下蹲肌肉控制訓練治療能夠明顯提高下肢運動功能,改善肌張力,有利于家庭長期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