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銘,桂守才
(安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心理學家MacLeod認為,遺忘有助于不斷更新記憶系統(tǒng),提高記憶水平[1]。遺忘苦痛和無效信息與記住積極、有效的信息同樣重要。B.Jork首次使用了“定向遺忘”(Directed forgetting)這一概念,證實遺忘可以有意發(fā)生[2]。
根據(jù)已有研究來看,研究方法主要為項目法和列表法。兩種方法的區(qū)別在于指示符的呈現(xiàn)方式。項目法的特點是根據(jù)指示符(記住或遺忘)的不同而對隨機呈現(xiàn)的材料進行不同加工。列表法是在第一個列表呈獻給被試完畢后,呈現(xiàn)遺忘指示符,接著呈現(xiàn)第二個列表,最后給出記憶指示符。通過查閱已有文獻,目前主要有編碼理論(Encoding Theory)和提取抑制理論(Retrieval Inhibition Theory)。編碼理論的支持者Geiselman,R.E和MacLeod認為,對記憶和遺忘的不同編碼是定向遺忘產生的基礎,即對要求記憶的項目進行復述,對要求遺忘的項目未復述,因而個體對要求記憶的項目進行了更精細的編碼[3]。提取抑制理論的支持者陳曦認為,要求遺忘的指示符對學習項目的抑制是定向遺忘產生的機制,這種抑制能夠阻礙個體提取目標項目的通道,因而使得要求記憶項目的記憶效果好于要求遺忘的項目[4]。
王大偉和周強的研究表明,單字法、列表法定向遺忘均受到詞頻的影響。具體來說,在材料為低頻詞時,采用單字法和列表法均發(fā)生了顯著的定向遺忘效應。而在高頻詞材料中,對個體進行內隱記憶測驗,無論是用單字法還是列表法測量,均未表現(xiàn)出定向遺忘效應[5-6]。綜合已有研究,筆者有理由認為認知加工水平對定向遺忘的影響是詞頻對定向遺忘的影響的本質。因為高、低詞頻的重要特征就是個體對它們的熟悉性不同,高頻詞由于在個體加工自動化水平上較低頻詞高,因而能采取速度更快的無意識編碼和提取。內隱測驗依據(jù)部分回憶線索,使提取通道更為順暢,所以顯現(xiàn)不出定向遺忘效應。本文假設:定向遺忘效應會隨著個體認知加工水平的提高而減弱。
國外研究者Dulaney,Marks和Link認為經(jīng)過淺層加工測得的定向遺忘效應與經(jīng)過深層加工測得的定向遺忘效應之間沒有差異[7],學者Wetzel,Geiselman等人認為深度加工下的定向遺忘效應比淺加工下的弱[8]。為理清本研究假設與前人研究的矛盾之處,本研究從《現(xiàn)代漢語詞頻詞典》“使用度較低的詞語單位表”中隨機選取80個低頻詞作為材料,采用單字法的研究方法探討不同加工水平對定向遺忘的影響。實驗一選用的任務是不同的加工時間,實驗二任務涉及的加工是由特征加工轉變?yōu)檎Z義加工。實驗結束后,進行再認測試。如果結果表明隨著加工深度提高,定向遺忘效應弱化,就能證實筆者的假設,從而豐富定向遺忘的理論研究。
實驗一分為A、B兩個實驗,實驗目的是探討不同加工時間上不同水平的定向遺忘效應。實驗假設:1)在A實驗上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效應;2)在B實驗中,更深的加工使得被試的再認率顯著提高,且B實驗TBR和TBF的再認差異會減少,減弱定向遺忘效應。
1.1.1 被試 筆者發(fā)布實驗被試招募信息,被試自愿填寫參與實驗的個人信息。為控制被試性別和年齡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選取18個男生,22個女生,平均年齡為20.4±1.73歲。參加實驗的被試視力或矯正視力均正常。在實驗開始前,經(jīng)詢問,被試均表明未參加過此類實驗,承諾被試在試驗結束后會給予被試費。
1.1.2 實驗設計 2(提示類型:記住/忘記)×2(呈現(xiàn)時間:1500ms/3000ms)混合設計。被試內因素是提示類型,被試間因素是呈現(xiàn)時間。本實驗的測量指標為被試學習后的再認成績。
1.1.3 實驗材料 從《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表三“使用度較低的詞語單位表”里隨機選出低頻詞語80個(詞語均為兩個字)??刂乒P畫在8—28畫,排除情緒字眼詞、重復字和同音詞。隨機選擇其中40個作為學習材料,剩下40個安排進再認測試中。
1.1.4 實驗程序 實驗運用E-prime軟件呈現(xiàn),分為學習階段、分心任務階段和測試階段。
圖1 實驗流程圖
學習階段。20個學習項目按程序隨機呈現(xiàn)在屏幕上,然后出現(xiàn)眨眼休息提示3000ms,讓被試緩解眼部疲勞,之后再呈現(xiàn)后20個學習材料。第二組實驗(B實驗)只在呈現(xiàn)學習材料時間上是3000ms,其他過程不變。
干擾階段。該階段以需要一定量的數(shù)學計算來作為干擾材料,總計18道題目,預計花費3min。被試會被發(fā)一張折疊后的A4紙,告知他們在白紙右邊打草稿,左邊寫上答案。干擾時間結束后,屏幕出現(xiàn)停止答題提示。無論是否做完,被試都要停止算術,準備面對最后的測試階段。
測試階段。干擾階段后呈現(xiàn)測試階段指導語,告知被試接下來出現(xiàn)的詞只考慮是否見過,不考慮記或忘的指示符,看過按J(舊),沒看過按X(新)。該測試階段將隨機呈現(xiàn)個體學過的低頻詞和剩下未呈現(xiàn)的40個低頻詞,被試按鍵后進入后一個詞的再認,若超過4000ms被試依然未按鍵自動進入下一個詞的再認。實驗結束后詢問被試,是否在最后測試階段,沒有考慮學習階段是要求記還是忘地回憶了前面出現(xiàn)過的材料。所有被試均報告已按要求做。
實驗中沒有發(fā)現(xiàn)無效數(shù)據(jù),結果示見表1。
表1 不同呈現(xiàn)時間定向遺忘效應的檢驗
利用SPSS18.0對實驗一數(shù)據(jù)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A實驗指示符效應顯著,F(1,19)=5.29,P=0.027。這說明A實驗出現(xiàn)了顯著的定向遺忘效應。B實驗F(1,19)=0.99,p=0.326,TBR 和TBF差異不顯著,沒有顯示出定向遺忘效應。
隨后對兩次實驗總的再認率(TBR+TBF/4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B實驗的再認率顯著高于A實驗,F(xiàn)(1,31.595)=3.992,P=0.001,支持加工水平說。
表2 實驗一兩個分實驗各自總的再認率檢驗
實驗二的實驗材料與實驗一相同,兩個實驗的區(qū)別在于實驗任務。在實驗二中,第一個分實驗(C實驗)考察的是個體僅對材料特征的加工對定向遺忘的影響,第二個分實驗(D實驗)考察的是個體在材料語義上的加工對定向遺忘的影響。實驗假設:(1)在C實驗上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效應;(2)在D實驗中,更深的加工使得被試的再認率顯著提高,且B實驗TBR和TBF的再認差異會減少,定向遺忘效應弱化。
2.1.1 被試 筆者發(fā)布實驗被試招募信息,被試自愿填寫參與實驗的個人信息。為控制被試性別和年齡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選取18個男生,22個女生,平均年齡為20.4±1.73歲。參加實驗的被試視力或矯正視力均正常。在實驗開始前,經(jīng)詢問,被試均表明未參加過此類實驗,承諾被試在試驗結束后會給予被試費。
2.1.2 實驗設計 2(提示類型:記住/忘記)×2(加工水平:特征加工/語義加工)混合設計。被試內因素是提示類型,被試間因素是呈現(xiàn)時間。本實驗的測量指標為被試學習后的再認成績。
2.1.3 實驗程序 第一個分實驗(C實驗)學習階段在計算機屏幕中央呈現(xiàn)指導語,告知被試看到材料后口頭匯報材料的顏色(材料字有紅、黃、藍、綠四種顏色隨機的一種),呈現(xiàn)時間為1000ms。第二個分實驗(D實驗)在指導語中告知被試從呈現(xiàn)的低頻詞中任選一字再造詞并口頭匯報,材料呈現(xiàn)時間也為1000ms。其余實驗過程與實驗一保持一致。
實驗中沒有發(fā)現(xiàn)無效數(shù)據(jù),其結果如表3、表4所示:
表3 顏色匯報組和組詞匯報組定向遺忘效應檢驗
利用SPSS18.0對實驗二兩個分實驗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定向遺忘效應檢驗。C實驗F(1.19)=4.47,p=0.041。結果表明,C實驗指示符效應顯著,顯示出定向遺忘效應。D實驗F(1,19)=3.12,p=0.086,指示符效應不顯著,未表現(xiàn)出定向遺忘效應。
對C實驗和D實驗的總再認率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F(xiàn)(1,35.147)=3.262,p=0.001,D實驗的總再認率顯著高于C實驗,支持加工水平說。
表4 實驗二兩個分實驗各自總的再認率檢驗
根據(jù)再認測驗的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A實驗和C實驗TBR項的再認正確率都顯著高于TBF項。這是因為被試在實驗前的指導語中得知,TBR項與后面的測驗有關而TBF項無關,就會在學習階段,對每個在后面出現(xiàn)記憶指示符的漢字進行有意的復述,對忘記指示符對應的漢字卻不會去復述,造成了TBR項比TBF項的編碼更精細,使得在再認測驗中TBR項好于TBF項,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效應。而在B實驗和D實驗中,由于被試對材料加工時間的延長以及加工深度進入到語義編碼階段,無論是TBF項還是TBR項,正確率都顯著提高,且TBF和TBR項間的再認率差異不大,定向遺忘效應消失。
在定向遺忘范式下,即隨著個體對材料的加工水平提高,定向遺忘效應消失。筆者認為,對于深度加工的材料,由于初始編碼的深入或精細(表現(xiàn)為B實驗中觀察時間的提高以及D實驗中對于語義的加工),個體對于材料的記憶效果顯著增強以致待遺忘詞對遺忘指令不敏感,即遺忘指令不能影響已經(jīng)被深度或精細編碼的材料。
個體對材料編碼越精細,記憶效果越強。這一實驗結果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選擇性編碼理論。提取抑制理論認為,遺忘指令會抑制學習過的項目,造成遺忘項目更難提取,使得TBR項的成績顯著高于TBF項。但本研究表明,隨著個體加工水平的提高,編碼就會更深入或編碼精細程度就會提高,以致遺忘指令的效應弱化。提取抑制理論對于定向遺忘的解釋可能在某一淺加工水平內有效。
本研究初步探討認知加工水平對定向遺忘的影響。需要明確的是,對于顯性記憶定向遺忘效果的測量方式除了再認法還有自由回憶法,這是本研究尚未測量的。在自由回憶法上是否研究結論與本研究一致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并且,本研究只涉足外顯記憶測量,加工水平對內隱記憶和情緒性記憶的定向遺忘效果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設計去論證。
在兩種加工任務下,即隨著加工時間的延長,以及加工深度由材料的局部特征轉變?yōu)檎Z義特征,定向遺忘效應變得不顯著。即加工水平越高,定向遺忘效應弱化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