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杰
[摘要] 目的 觀察肌內效貼聯(lián)合運動療法治療街舞舞者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效果。 方法 從街舞社團或者街舞培訓班中選取40例患有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舞者,以隨機分組的形式分為實驗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兩組均進行常規(guī)的運動療法治療,其中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入肌內效貼的治療。治療2周。治療前和治療后均采用疼痛分級指數(shù)(Pain rating index,PRI)、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腕關節(jié)背伸的活動范圍(ROM)的測量來評估舞者腱鞘炎疼痛程度及腕關節(jié)功能狀態(tài)。 結果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舞者的PRI評分、VAS評分和腕關節(jié)背伸的活動范圍均有明顯提升和改善(P<0.01);同時實驗組的PRI評分、VAS評分和腕關節(jié)背伸的活動范圍提升和改善的程度比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 結論 肌內效貼聯(lián)合運動療法可以有效促進街舞舞者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恢復。
[關鍵詞]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肌內效貼;運動療法;疼痛
[中圖分類號] R681.5?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8)34-0092-03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是狹窄的腱鞘與肌腱的長期機械性摩擦而發(fā)生的慢性無菌性炎[1-3]。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腕部和拇指活動時有明顯疼痛感,腕關節(jié)屈伸活動受限,橈骨莖突部有一個凸起的硬結并伴有壓痛。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可以采用超聲波、沖擊波等物理因子療法以及局部激素封閉、針刀、針灸治療等,但這些療法存在治療時間長、次數(shù)多,容易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節(jié)奏等缺點。而肌內效貼作為一種有彈性并且可拉伸的貼布,貼在人體體表,一方面它擁有緩解疼痛、改善循環(huán)、消除腫脹的效果,另一方面它不會影響肌肉和關節(jié)的活動,更不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它有其他療法不具有的便捷性。結合其優(yōu)點,本研究采用肌內效貼聯(lián)合常規(guī)運動療法來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觀察其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3月山西榆次大學城各個學校社團和周邊街舞培訓室選取40例患有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街舞舞者。納入標準:①Finkelstein試驗:患者握拳然后迅速尺偏,橈骨莖突處出現(xiàn)劇烈疼痛為陽性;②腕部和拇指活動時有明顯疼痛感;③拇指外展和腕關節(jié)屈伸活動受限,還可伴有彈響;④橈骨莖突部有腫脹,有時觸及有凸起的硬結并伴有壓痛。⑤病程在1年以內。排除標準:①皮膚對貼布過敏者;②不能配合完成治療者;③局部皮膚有較嚴重感染或出血癥狀者。40例舞者被隨機分成兩組,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兩組均進行2周的常規(guī)的運動療法,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上肌內效貼治療。肌內效貼布的生產(chǎn)商是上海市康瑪士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產(chǎn)品尺寸每卷5 cm×5 m。貼布結構包含三層:第一層是具有高彈力、透氣性的棉布;第二層為涂有醫(yī)用型亞克力膠的膠層,膠面采用水波紋狀設計;第三層是由保護凝膠的背親紙構成。因為常規(guī)的肌內效貼布中不添加藥物,所以不具有藥用效果。
運動療法:①腕關節(jié)的環(huán)轉運動:腕關節(jié)輕柔的向四周做360°的旋轉。②腕關節(jié)的拉伸訓練:用健側手先壓住患側手背,使患側腕關節(jié)盡量掌屈,維持這個姿勢10 s;然后再用健側手抵住患側手掌,是腕關節(jié)盡量背伸,維持這個動作10 s。③腕關節(jié)屈曲練習:掌心向上,手握一個啞鈴,勻速向上用力使腕關節(jié)屈曲,然后緩慢放松回到原位。④腕關節(jié)的背伸訓練:掌心向下,手握啞鈴,勻速向上用力使腕關節(jié)屈曲,然后放松。⑤握力練習:手使勁握住橡皮球,并維持該姿勢。每次維持10 s,然后放松。⑥對指訓練:用大拇指的指腹和小拇指的指腹相接觸,然后維持5 s,然后分開。運動療法每組做5~10次,總共做10組,治療期間每日不間斷,總共持續(xù)2周。
肌內效貼貼法:①X型痛點提高貼布:手腕部第一層,拇指需要屈曲并內收,手腕舒適擺位。采用中度拉力,錨點起始位與橈骨莖突部,將各尾以自然拉力貼于腕關節(jié)。②Ⅰ型肌肉促進貼:手腕部第二層。將Ⅰ型貼布縱向裁剪,取其一半,采用自然拉力。錨點固定于橈、尺骨后面近肘關節(jié)處,尾端向第一掌骨底以及拇指遠節(jié)指骨延展。單次貼扎時間持續(xù)2 d,每周3次,共2周。
1.3 評價標準
①疼痛分級指數(shù)(PRI):總共包含15項,其中11項為疼痛感覺方面,4項為疼痛情感方面。每一項為0~3分,0分表示為無痛,3分為極痛,最高分是45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高。②視覺模擬評分(VAS):在一張紙上畫一條10 cm的橫線,在一端標記為0,為無痛;另一端標記為10,為極痛。讓患者在自己認定的疼痛位置畫一條豎線,表示疼痛程度。③腕關節(jié)背伸活動范圍(ROM):人正常的腕關節(jié)背伸范圍是0°~70°。測量的時候,量角器的軸心位于腕關節(jié)橈側的橈骨莖突,固定臂與橈骨平行,移動臂與食指掌骨平行?;顒佣燃礊楣潭ū酆鸵苿颖鄣膴A角。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內比較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兩組PRI評分、VAS評分和腕關節(jié)背伸活動范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兩周后,兩組舞者的PRI評分、VAS評分和腕關節(jié)背伸的活動范圍均有明顯提升和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同時實驗組的PRI評分、VAS評分和腕關節(jié)背伸的活動范圍提升和改善的程度比對照組更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也叫De Quervain病,發(fā)病群體常見于做家務、抱孩子的女性;也見于長時間使用鼠標和鍵盤的電腦工作者、紡織工人等。這些人群由于拇指或腕部活動頻繁,使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腱在橈骨莖突部腱鞘內長期相互反復摩擦,導致該處肌腱與腱鞘產(chǎn)生無菌性炎癥反應,局部出現(xiàn)滲出、水腫和纖維化,鞘管壁變厚,肌腱局部變粗,造成肌腱在腱鞘內的滑動受阻而引起的臨床癥狀[4,5]。也有研究認為由于頻繁活動腱鞘會由原來<1 mm的厚度增厚到2~3 mm厚[6]。本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在治療前40例舞者病患的橈骨莖突處都具有較明顯的隆起,有時還可觸及硬結節(jié)。隨著疼痛的減輕和腕關節(jié)活動度的恢復,橈骨莖突的隆起也逐漸消退,實驗組更為顯著。炎癥的消退和腱鞘厚度的變薄和肌內效貼的聯(lián)合療法有很大的關系。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多采用保守療法治療,包含口服消炎藥,做超聲波、中頻電等理療,或者局部激素封閉和針刀等。但服用激素類藥物容易產(chǎn)生較多的毒副作用和并發(fā)癥[7],做理療或者制動休養(yǎng)則會因為治療周期長和治療次數(shù)多而容易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肌內效貼的設計初衷也就是在不影響關節(jié)和肌肉活動的前提下,緩解患者疼痛,促進患者的功能恢復,這對于運動員和運動愛好者來說尤為重要。眾所周知,運動技能的提高依賴于高強度的重復性訓練,同時如果在訓練前后缺乏細致的熱身和科學的核心力量訓練,那么運動損傷就很難避免。本研究采用肌內效貼這種簡便易行的治療方法作為主要的手段,可以幫助患者緩解病癥甚至治愈,還可以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訓練,這也能增加患者接受治療時的順從性。
采用肌內效貼治療來治療軟組織損傷時,通常根據(jù)運動分析與生物力學原理,選擇貼扎部位、方向與拉力[8]。拉力的方向一般與肌纖維平行,拉力的強度取決于需要產(chǎn)生的刺激強度和對肌肉、肌腱、韌帶等活動的限制[9]。根據(jù)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具體特性,本研究結合采用“X”型痛點提高貼法和“Ⅰ”型肌肉促進貼法。X型貼布的錨固定于橈骨莖突,4尾貼于腕關節(jié)周圍,貼布的回彈方向是從四周朝向中央。它可以促進橈骨莖突處周圍組織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疼痛[10]。Ⅰ型貼布的尾端定于拇指遠節(jié)指骨,錨點定于橈、尺骨之間近肘關節(jié)處,這樣貼布的回彈方向與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主動運動的方向一致,可以促進肌肉收縮,進一步增加拇指和腕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X型、Ⅰ型貼布同時使用能顯著改善運動功能以及姿勢控制能力,而對于運動功能沒有負面影響[11],也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改善局部循環(huán),增強對皮膚的感覺輸入,以達到水腫被吸收,止痛的效果[12-14]。
本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各項數(shù)據(jù)評分較治療前相比,都有明顯提升,使用了肌內效貼的實驗組效果更為顯著。在對實驗組的治療過程中,使用了肌內效貼的患者身體沒有出現(xiàn)不良反應。這一方面說明肌內效貼聯(lián)合運動療法能有效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比單純的運動療法更具有能緩解患者的疼痛,增加腕關節(jié)活動度和功能的作用;另一方面說明它有很大的安全性和廣泛的適用性。也有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肌內效貼在臨床安全等級為一級,患者尚未出現(xiàn)任何不適反應[15]。此次研究存在病例的數(shù)量上較少、研究時間較短、沒有完全做到因人而異的個性化方案設計和沒有后續(xù)的隨訪調查等這些不足,以后應該針對這些不足繼續(xù)完善相關研究。
[參考文獻]
[1] 鄭吉元,姜勁挺,安文博,等.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治療進展[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15,23(7):73-76.
[2] 王天航,赫英龍,李保龍,等.多種方法治療老年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效果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 36(9):2207-2208.
[3] 耿虹,董樂樂,朱文毅,等.狹窄性腱鞘炎病理改變及病理分型研究[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1, 27(1):1-2.
[4] 吳鵬.狹窄性腱鞘炎的診療進展[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15(3):73-76.
[5] 劉碧輝.火針配合展筋丹揉藥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29例[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11,19(1):45.
[6] Mark T. Buchman,T. Whitney Gibson,Daniel McCallum,et 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ic pathoanatomy of congenital trigger thumb[J]. 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1999,19(3):411-412.
[7] 鄔強,熊锳,余悅,等.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治療概況[J].中醫(yī)正骨,2011,23(7):36-38.
[8] 繆蕓,唐金華,李躍紅,等.肌內效貼輔助物理療法治療足底筋膜炎的短期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8,33(3):319-323.
[9] 陳文華,余波.軟組織貼扎技術基礎與實踐[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7:6-54.
[10] 湯新安,王人衛(wèi).肌內效貼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6):45-48,70.
[11] 柴松,余波,陳文華.軟組織貼扎技術預防及治療踝關節(jié)扭傷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31(3):284-287.
[12] 傅維杰,劉宇,李路.肌內效貼在運動損傷防治中的應用及展望[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3,32(3):255-260.
[13] 何霏,余波,繆蕓,等.肌內效貼扎技術在髂脛束綜合征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8, 33(4):472-474.
[14] 宋瑞軍,董莉莉,李明陽,等.針灸、超短波聯(lián)合肌內效貼治療慢性踝關節(jié)扭傷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5,53(21):71-73.
[15] 萬國強,劉學俊.針刀運動療法治療屈指肌腱鞘炎35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4,(3):19.
(收稿日期:2018-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