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眉
在語文教學中,存在教師重主導輕主體,重灌輸輕交流,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導致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能力較差的現(xiàn)象。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所帶來的巨大的信息量和強大的共享資源,給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切可能實現(xiàn)的手段,也突破了教育在時空上的局限,為學生學習的個性化、自主性,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F(xiàn)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深度融合,一改過去單調抽象的教學模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一、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眾所周知,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可以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增強學生學習的獨立性,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使學生從枯燥預習、應付復習變?yōu)樽灾魈骄繉W習。
1. 搭建網(wǎng)絡學習平臺,養(yǎng)成探究習慣。
教師搭建全班共享的網(wǎng)絡學習空間,利用家校通、人人通平臺、班級微信平臺等,向學生提供學習的素材。根據(jù)學生差異性,分層提出預習以及復習的要求。從通過查閱工具書了解字詞,到根據(jù)預習提示完成思考練習,再到拓展提高練習。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自主選擇預習要求,這樣就能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在預習中碰到困難,可以查找答案或尋求幫助。對于預習和復習的作業(yè),學生可以運用網(wǎng)絡答題、語音輸入傳送、拍照上傳等方式,隨時隨地完成,方便快捷。學生還可以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教學微課,進行翻轉課堂學習。學生在家先以手機觀看教學微課,消化教材,并做完相應的測試題目,然后在網(wǎng)上互評討論,養(yǎng)成提前預習和復習的習慣。教師也可隨時查閱批改學生預習作業(yè),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學生還可以根據(jù)教師課后上傳的上課筆記或上課時電子白板批注轉化成的文件,進行及時的復習鞏固,養(yǎng)成復習的習慣。網(wǎng)絡學習的時間、空間更靈活,隨時有來自教師、網(wǎng)絡同伴的答疑解惑,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學習自信心與自覺性。
2. 建立班級網(wǎng)絡空間,展示探究成果。
除了搭建網(wǎng)絡學習平臺,還可以建立班級網(wǎng)絡空間。在班級網(wǎng)絡空間上,學生可以自由地發(fā)表意見和看法,對上傳的優(yōu)秀作業(yè)、優(yōu)秀習作、語音視頻借鑒學習,并互動點評。平日不善于面對面交流的學生也可以利用班級空間上傳的資料,如小故事、小笑話、智力游戲等,豐富學習內(nèi)容,提高學習興趣,并養(yǎng)成與人分享、與人交往的好習慣。當然,網(wǎng)絡方便學生學習之余,也容易讓他們沉迷于網(wǎng)絡,因此,班級網(wǎng)絡空間應讓家長也參與進來,家校共同引導、監(jiān)督,合理安排學生上網(wǎng)時間。除此之外,還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展示學生探究成果,滿足學生展示自我的需要,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往往多是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學生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學習的自主性難以充分發(fā)揮?,F(xiàn)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對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聽講、主動參與、深入探究的學習習慣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學會尋求多種信息技術手段來與語文學科相融合,從而處理好教和學的關系,讓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的學習出一份力。
1. 運用信息技術交互式功能,讓學生學會傾聽。
現(xiàn)代信息技術運用豐富多彩的聲光電技術,這讓本來就喜歡形象的東西以及感官刺激的小學生更能以愉快的心態(tài)、濃厚的興趣去研究探索。同時,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書寫、繪畫功能讓學生邊想象邊思考邊動手;過程回放功能讓學困生能重溫學習過程,理清學習脈絡;拖放組合功能有助于學生了解文章內(nèi)容或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些都能促進學生養(yǎng)成邊傾聽邊思考的習慣。
在以往課堂上,只知道教師教了什么,而學生學會了什么,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與技能就不是很清楚了。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則可以改變原來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進行分層次的教學,讓不同學生有不同的任務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拍照上傳,及時反饋。每個學生都要按動選擇器選擇,甚至連小組活動中的“一言堂”都變成隨機抽取反饋。教師運用反饋器,及時收集信息,匯總數(shù)據(jù),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這使得每個學生都成為了課堂主人,每個學生都沒有懈怠的機會,都必須進行思考,與他人分享經(jīng)驗,比較異同。這樣,學生認真傾聽,深入探究的能力就會增強。
2. 打造信息技術下的智慧課堂,讓學生主動參與。
利用信息技術形成的智慧課堂是以任務為驅動,倡導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逼著學生必須要養(yǎng)成主動參與學習的習慣。在課堂上,人機對話,交互性很強;分層次教學,練習、測評等都是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做到了因材施教。智慧課堂提倡小組合作學習,一改以往由學習好的學生唱主角的狀態(tài),變成人人都能參與,人人都能總結。小組討論中,利用電子白板拍照上傳的功能,讓每個學生將想法寫在便利貼上,然后貼在小組展示板上,通過拍圖上傳。視頻展臺方便對照和比較,學生互相都能看到彼此的思維成果。學生的自尊心和好勝心促使他們不允許自己懈怠,于是更積極、更主動地去學習、去分享。同時,智慧課堂中的及時反饋、適時評價、小組比賽,也給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助力。因為小組合作講求的就是合作探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被隨機抽選到,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去匯報成果。為了讓自己的小組贏,學生會更用心地自學,相互溝通,相互幫助,達成共識。這樣,就有助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養(yǎng)成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習慣。
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推進學生延伸探究的能力
無縫學習是信息技術給教學和學習帶來的最大幫助,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轉換、隔離的限制,使學習不再有課前課中課后之分,可以連貫持續(xù)地學習。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雖然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養(yǎng)成主動探究的習慣,但這習慣的養(yǎng)成還需要教師做到信息化教學的常態(tài)化,即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熟練掌握各種信息化的教學設備,而且要經(jīng)常使用這些設備,而不能只是上公開課的時候才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信息技術手段在日常學習中的運用,從而養(yǎng)成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習慣。
總之,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語文學習,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師要適時予以引導、組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龍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