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織蘭 韋仕強
【摘要】本文以證明數學命題“圓內所有的線段,直徑最長”的教學片段為例,論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的途徑,提出數學教學應突顯思維過程,讓學生感悟數學思想,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精神。
【關鍵詞】數學課堂靈魂 思維過程 數學思想?理性精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A-0038-04
日本數學家、教育家米山國藏說過:“學生們在初高中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幾乎沒有什么機會應用,很快就會忘掉,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業(yè)務工作,唯有深深地銘刻于腦際的數學精神和數學思想方法,長期地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睌祵W文化的價值主要在于數學對人們的觀念、精神以及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所具有的重要的影響。數學對人類文明最大的貢獻是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一種推演的精神、邏輯的精神,是一種求真的精神。發(fā)揮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就應積極地培育理性精神、演繹理性的力量。數學課堂的靈魂是什么?我們通過研究證明“圓內所有的線段,直徑最長”這一數學命題的教學片段得到了答案:突顯思維過程,感悟數學思想,培養(yǎng)理性精神。
片段一:彰顯自主,讓學生有真探索
(教師采用“自主嘗試—小組交流—全班反饋”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向全班交流自己探究得到的“圓的性質”)
生1:我們小組得出了“圓內所有的線段,直徑最長”的結論。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們量出圓內5條線段的長度,直徑AB=7.8cm,半徑OA=3.9cm,線段CD=4.6cm,線段EF=2.3cm,線段CG=6.3cm。所以,我們發(fā)現了“圓內所有的線段,直徑最長”。
師:你們真聰明,你們發(fā)現了老師沒告訴過你們并且書上沒寫的性質!大家齊聲拍手表揚她。
【評析】
教師應著眼于落實“四基”、培養(yǎng)“四能”、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設計教學活動。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發(fā)現結論,從三年級開始,每冊教材有計劃地編排一個“探索規(guī)律”的專題活動,有利于學生形成“實驗—歸納—猜想”的思維習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安排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注重探索規(guī)律的經驗積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凸顯了探索規(guī)律的教學價值。
片段二:巧妙設疑,讓學生有真思考
師:剛才那位同學發(fā)現的這個結論(圓內所有的線段,直徑最長),還需要驗證嗎?
生1:道理明擺著,沒有必要了。(多數學生認同)
師:前些天的一個早上,老師帶著一臺測量身高的設備在學校門口測量了57名進校學生的身高,所測量的學生的身高都沒達到170cm,所以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學校的學生身高都不超過170cm”。剛說完就來了一名6(2)班的同學,他的身高是173cm,老師“被打臉”。為什么老師會“被打臉”呢?
生2:你還沒量完我們學校所有的學生的身高,你就下結論了。
師:我明白了,我們只能對我們測量過的對象下結論。那剛才你們量完了圓內所有的線段了嗎?你們能保證圓內每一條線段的長度都不超過圓的直徑嗎?
生1:不能!
師:下面我通過多媒體課件來驗證一下。(在幾何畫板上分別拖動點C,D,E在圓上運動,拖動點F,G,H在圓內變動,指導學生觀察線段CD,EF,GH的長度,如圖1)我們通過實驗驗證了“圓內所有的線段,直徑最長”,這樣可以了嗎?
生(齊聲回答):可以!
生3:也不可以,變換線段和點,只是測量更多圓內的線段長度,但圓內有無窮多條線段,圓內有無窮多點,所以,這些線段的長度不可能量完的。
師:同學們比我想得更周全,剛才演示的幾何畫板課件只是讓我們更加相信“圓內所有的線段,直徑最長”這個結論是正確的,但確實不可以用實驗的方法對無窮多的對象下結論,因為我們“量不完”??磥硪_定“圓內所有的線段的長度都不超過圓的直徑”必須用數學“理性”的方法了。
【評析】
在學生提出猜想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驗證了這一猜想,不僅激發(fā)了學生驗證猜想的興趣,而且讓學生認識到通過實驗驗證猜想的局限性,逐步滲透給學生知道:合情推理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還需要依靠演繹推理去證明。
數學的嚴謹性和抽象性決定了它是以理性見長的學科,數學教學的目的在于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思考是思維的重要表現。學生遇到了疑問,也就是遇到了數學問題,就會去思考。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設疑,讓學生自覺地思考、樂意去思考。
片段三:分類討論,領悟數學思想方法
師:圓內線段有無窮多,既然不能一條一條地去量,我們能不能把它們分成若干類,一類一類比較后再下結論呢?
生1:這種分類討論的方法肯定比一條一條地去討論要好些。
師:那我們就做一做!
(回顧已學的知識:什么是直徑?什么是半徑?它們有什么關系?直徑是兩個端點在圓周,并且過圓心的線段;半徑是圓周上的點與圓心的連線;一條直徑的長度等于兩條半徑的長度)
師:我們討論的線段要與直徑比長短,線段是由兩個端點確定的,直徑的兩個端點在圓周。想一想,將圓內所有的線段依據什么標準來分類更適合我們進行討論?
生2:依據線段的兩個端點是否在圓周上來分。
師:這樣我們可以“不重不漏”地把圓內的線段分成……
生2:分為三類。兩個端點都在圓周、一個端點在圓周(另一個端點不在圓周)、兩個端點都不在圓周。
【評析】
分類討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分類討論,往往能使繁雜的問題清晰化、簡單化。本例中,在無法窮盡的情況下,選擇各種類型的樣本(典型代表)進行研究,用樣本(典型代表)反映整體。分類的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周密性、條理性,而分類討論,又可以促進學生研究問題、探索規(guī)律的能力的發(fā)展。
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分類思想時要研究的問題主要有:怎樣驅動學生有目的地分類?怎樣引導學生找到合適的分類標準?分類如何做到不重不漏?怎樣才能形成分類討論的意識?
片段四:邏輯推理,孕育理性精神
師:“先易后難,化難為易”是我們解決數學問題的一大“訣竅”。我們應先選哪一類線段與直徑比長短呢?
生1:第一類(兩個端點都在圓周的線段),因為直徑也在這一類。
師:好,我們用什么辦法來比較線段CD與直徑AB的長短?
生2:量一量。
師:量是“感性”的方法,只能對量過的特殊圓和線段下結論,對任何一個圓內的、所有的、無窮多的線段是不能確定的,所以,我們不能用“量”,還得思考更“理性”的方法。注意觀察,直徑是由OA,OB兩條半徑構成的,要比較AB與CD的長短,是否應該作兩條與線段CD有關的半徑呢?找這兩條半徑與CD的關系?
生3:應該可以,連接圓周上的點與圓心的線段就是半徑,所以,CO和DO就是兩條半徑。
生4:我知道結論了,CD<AB。因為,在三角形CDO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因此CO+DO>CD,也就是說CD的長度小于兩條半徑的長度之和,所以CD的長度小于直徑AB的長度。
師:現在我們可以說“所有兩個端點都在圓周上的線段的長度都不超過直徑的長度”嗎?
(部分學生說“能”,部分學生說“不能”)
師:到是“能”還是“不能”,就看我們畫的線段的“代表性”,CD能不能代表所有的“兩個端點都在圓周上的線段”。
生5:CD的兩個端點在直徑的同一側的半圓上,算是特殊的吧,還不是任意的“兩個端點都在圓周上的線段”。
生3:CD可以代表“兩個端點在直徑同一側半圓上的線段”。
師:現在誰能嚴謹地表達我們剛才推理得出的結論。
生5:任意一條兩個端點在直徑同一側半圓上的線段的長度不超過直徑。(板書)
生1:我發(fā)現“兩個端點不同在直徑一側半圓上的線段”,也能得出一樣的結論。
(教師展示圖4)
師:其他同學看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所有的“兩個端點都在圓周的線段”又可以不重不漏地分為兩類——兩個端點同在直徑某一側的半圓上的線段、兩個端點不同在直徑某一側半圓上的線段。根據我們上述的分類討論和推理,現在我們可以完全肯定地說“所有的兩個端點都在圓周上的線段的長度都不超過直徑的長度”。
師:現在我們的任務是“化未知為已知”。想一想,我們可以怎樣將“一個端點在圓周的線段”“兩個端點都不在圓周的線段”這兩種線段轉化為“兩個端點都在圓周的線段”。
(學生小組討論、自主探究、代表匯報,將第二類、第三類圓內的線段CD延長成第一類線段,展示成果如下)
CD<CE<AB
CD<EF<AB
師:同學們,經過以上邏輯推理,我們得到圓內所有三種類型的線段的長度都不超過直徑的長度。因此,我們得到了“圓內所有的線段,直徑最長”的結論。
【評析】
數學對人類文明最大的貢獻是什么?是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一種推演的精神、邏輯的精神,是一種求真的精神。發(fā)揮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就應積極地培育理性精神、演繹理性的力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啟蒙學生的理性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還能夠讓學生學會理性思考,形成理性思維,感悟理性的力量,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
片段五:小結
師:通過對這一個問題的探究,你有哪些收獲?
生1:實驗可以發(fā)現規(guī)律,但還必須驗證。(實驗用于探索思路、發(fā)現結論;要通過演繹推理去證明結論。學習到實事求是、言必有據的科學態(tài)度)
生2:學會了用推理方法驗證規(guī)律。(邏輯推理和計算證明的方法)
生3:學會了分類討論的推理方法。(找到合適的分類標準,做到不重不漏,選擇各類代表來反映整體,即得到這類對象都具有的性質)
生4:“先易后難,化難為易”是學習數學“訣竅”。
【板書、板圖設計】
本課教學是高校教師與小學一線名師合作,準確解讀課程標準,針對課改熱點、難點,精心設計出來的,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分類思想和化歸思想,體驗邏輯推理的方法,啟蒙理性思維,孕育理性精神。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