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
(貴州省畢節(jié)市第一中學,貴州 畢節(jié))
幾十年的發(fā)展,高中語文教育基本從詩歌中汲取精神文化,并將其內化吸收,轉變?yōu)楠氂械恼Z文素養(yǎng),既體現(xiàn)了詩歌的魅力,又展現(xiàn)了語文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知,中國的詩歌既有廣泛性又有深刻性,注重“意”“尚”“神”,能夠陶冶情操、提升內在修養(yǎng),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此外,新課標也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高中階段學會掌握詩歌知識、體會內涵、增強審美鑒賞等都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語文素養(yǎng)和能力。但因為古詩詞作為高中階段重要的語文教學內容,要掌握好詩詞的內涵,體會詩歌的精神并非易事,所以我運用繪畫法、遷移法和音樂法等方法進行教學,下面我就簡單談談自己的做法,同時希望這些方法對其他教師有所幫助。
好詩如畫,詩歌中簡練平凡的語言,不僅能生動地勾勒出一幅幅讓人震撼的美圖,體現(xiàn)出詩歌無限的內涵,還能讓詩人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其中,表現(xiàn)出壯志豪情或哀思多愁。但因為意象具備不確定性,使得每個人的感受和感悟都各不相同,再加上詩人都是含蓄地表達感情,往往不會直截了當?shù)乇憩F(xiàn),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將意象聯(lián)系在一起,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畫作,并細心品味,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例如,在教學李清照《醉花陰》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吟讀,去初步感受詩歌所描寫的場景,接著為加深學生對畫面的勾勒效果,我進行詩句的引導?!氨§F濃云”展現(xiàn)出天陰昏暗之感;“玉枕紗櫥”展現(xiàn)出屋內孤寂而凄冷的事物;“人比黃花瘦”展現(xiàn)出詩人瘦弱的身形,并孤寂地坐在窗邊,寂寥地看著菊花凋落滿地,一副哀容無法紓解。接著,為促使學生產生更加形象、具體的畫面,我利用多媒體展現(xiàn)圖畫,并加以語言描繪,使圖畫更加豐富、生動。
詩是詩人思想的傳遞,也是展現(xiàn)時代文化的載體。在詩中,詩人會根據(jù)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自身的心理感情進行詩歌的創(chuàng)作,由此就自然而然地將時代背景融入進去,并通過文字語言刻畫著時代的烙印。通過詩歌,學生能深刻感受文化的魅力,體會到詩人最真摯的感情,同時,還能夠促使學生思維發(fā)散、激發(fā)聯(lián)想、豐富想象力,最終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遷移到詩歌的鑒賞、理解等方面,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把握詩歌內涵,增強對詩歌的感悟。
例如,在教學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一課時,為促使學生能從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情感中感受到當時朝代格局的狀態(tài),并與詩人的內心感情產生共鳴,我?guī)ьI學生深入挖掘“誤入塵網中”的“誤”,“守拙歸園田”的“守拙”等,讓學生感受詩人創(chuàng)作的背景。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到東晉時期社會動蕩、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熱衷于爭權奪利的狀況,對詩人不愿同流合污、歸隱田園的心態(tài)也體會得更加真切。
古詩詞是學生獲取語言文化知識的重要內容,既能通過精辟的語言內容與學生產生共鳴,又能通過融入的情感精神與學生內心交流,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但在教學實踐中,詩歌的呈現(xiàn)形式卻不盡如人意,往往都轉化為枯燥無味的機械課堂,為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自主能動地去感受詩歌內涵,教師可以利用唱詞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音樂的輔助,增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白居易《琵琶行》一課時,為讓學生感受詩詞中所渲染的凄涼之感,體會到琵琶女的悲涼,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先播放琵琶曲《漢宮秋月》,讓學生聆聽音樂,體會曲中蘊含的感情。通過琵琶的撥彈,將音樂中的哀怨、郁悶、傷感的感情展現(xiàn)出來,以此幫助學生更加貼近琵琶女的心境,與此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加深對詩詞的理解。此外,因為本節(jié)課的內容要求學生背誦且篇幅較長,所以,為促使學生更好地記憶,我利用現(xiàn)成的編制好的琵琶行音樂,通過音樂來幫助學生鞏固記憶、強化記憶。
總而言之,古詩詞憑借其獨特的魅力,不僅成為高中語文的重點教學內容,也為中華文化增添魅力。為有效促使學生深刻感受詩歌內涵、挖掘詩歌本質,真切體會詩歌感情,需要教師注重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并應用于實踐,加強對學生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更好地促使學生對詩歌進一步感悟和理解,從而提高文化素養(yǎng)與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