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春
(山東省鄒城市第二中學,山東 鄒城)
教育改革的初衷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體。而體驗式教學就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學習技能的重要手段。傳統(tǒng)的教育注重的是書本知識的學習,固守的是課堂這一塊方寸之地,而真正的學習是以體驗、實踐為基礎的,所以,教師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把間接的、理性的、沒有感性認識的抽象知識,變成一種直接的、感性的、能夠理解運用的學生自己的東西。
“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切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把教材知識內化為學生可以理解、可以運用的屬于自己的東西,僅僅只靠學生的憑空想象和理性思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體驗情境,讓學生能夠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直接的經驗。但是這種情境,必須是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因為學生只有有了興趣,他們才能去主動探究、主動思考,這樣體驗式教學才有效果。
在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北京和上海的俯瞰地圖導入新課,繁華的城市街景,整齊的城市布局,從視覺上就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首先直觀地了解不同的城市功能區(qū)分布各不相同。接下來在結合教材的基礎上,教師仍然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認識城市地域結構的三種模式。觀看三維立體的模式圖時,學生仿佛置身其中,興趣也隨之高漲。在學生思考中心商務區(qū)的特點時,教師圖片展示了著名的紐約曼哈頓區(qū)、東京新宿區(qū)以及中國上海的陸家嘴地區(qū)的情況,這種視覺上的體驗讓學生非常容易總結商務區(qū)的特點。
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城市形態(tài)的概念和類型,了解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這些知識決定了學生首先應具備強大的空間思維能力。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的體驗情境,能夠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在頭腦中構建這些知識的框架。
體驗式教學強調的是發(fā)展學生,它要力圖改變的就是以教師教為中心、學生思維永遠圈在教師的思維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的這種狀況。它要把教學變成師生可以交往互動,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交往互動的多邊教學活動。只有打開了這種多元的交流渠道,學生的主體性才能體現出來,學生才可以有機會融入自己的體驗,表達自己的見解。
在“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一節(jié)的教學中,學生首先明確水的三種形態(tài)(氣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在地理環(huán)境中可以相互轉化,三種水體構成一個連續(xù)且不規(guī)則的地球圈層。在引導學生認識各種水體之間的關系時,教師給出問題線索,然后以小組模式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文字及其教材配圖,分析交流,發(fā)現問題,積極質疑,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在探究水循環(huán)的過程和意義時,教師并沒有單純地局限在教材配圖上,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識畫出水循環(huán)的示意圖。
這節(jié)課,教師除了充分利用教材地圖和教材文字敘述,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外,還依據教學內容引入了各種新聞資料,拓寬學生的視野,并且引導學生畫出水循環(huán)圖,這些教學內容的設置增強了學生主體體驗的機會。
學生真實能力和真實素質的提高無一不是在體驗、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學習不能總是封閉在教材中,禁錮在教室里,而是應該把學習渠道拓展開來,把學生引入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去,讓學生去親歷。因為本來學習就應該植根于生活,而學生就在生活之中,把兩者結合起來,在生活中再現學習的場景,學生的理性思維變成了真實的生活體驗,這樣的學習不枯燥、不抽象,學生愛學、能學。
在“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一節(jié)的教學中,上課之前,教師讓學生測出連續(xù)一周的不同時間段的氣溫,每天不少于三次,并且必須有正午十二點和午后兩點的數據,然后將記錄的氣溫數據進行歸納總結,繪出各時間段氣溫曲線圖。讓學生親自體驗到一天氣溫的最高值出現在什么時候,得出太陽輻射、地面輻射與大氣輻射的關系。教材中熱力環(huán)流的實驗中,讓學生自己動手,課前做好實驗,并仔細觀察,畫出空氣流動方向圖。課上,再與多媒體動畫的演示相對照,得出熱力環(huán)流形成的概念。
這是一節(jié)高一地理課程,高一的學生地理知識可能不是很豐富,但是探究能力卻非常強大,并且是和自己生活聯系緊密的問題,更能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興趣,這種對真實體驗的探究才是非常有效率的探究。
體驗式教學相比傳統(tǒng)的教師生硬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更生動、更智慧、更高效,同時更能體現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發(fā)展生命的現代化教學理念。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探究體驗式教學的策略和方法,給學生增加切身體驗的機會,讓高中地理課堂成為真正培養(yǎng)社會創(chuàng)新人才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