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連英
(甘肅省蘭州市第二十八中學,甘肅 蘭州)
高考古詩閱讀是必考題,也是得分率偏低的題。2017年考試改革選擇題的設立降低了考題的難度,但是該題得分率仍然普遍偏低。學生普遍古詩閱讀能力不夠,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什么?身處教學一線的老師們,又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心,整體上提升學生的古詩欣賞水平,從而更好地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呢?
以全國卷三四川省考生得分情況為例,古詩簡答題得分率0.48,遠低于其他考題。從近兩年考題來看,選擇題和簡答題都是以詩句解讀為主,重在把握技巧解讀情感。
主要表現(xiàn)為字詞句知識與詩詞結構格律等基礎知識不過關。以2018年二卷陸游詩為例,首句中的“五兵”,第五句中“端溪石池”,第八句中“煙塵清”,都是解讀難點。這幾個難點的理解,需要學生有“端硯”這樣的文化積累,也需要學生有“兵”“煙塵”這樣的多義詞的積累。從選擇題的設誤上看,落到了“相”這個實詞上,第六句“燭光相射飛縱橫”,是“詩人映射著燭光”,還是“燭光映射著詩人”?現(xiàn)代漢語中的“相”,多為“相互”的意思,但是古漢語中的“相”有個特殊用法,表示偏指一方,如“嬉戲莫相忘”“好言相勸”,詩中的“相”,偏指“我”。不關注,不正確解讀這個實詞,此題錯誤實難發(fā)現(xiàn)。
此外,作家作品與歷史文化常識零散不系統(tǒng),也影響到了考生對詩歌的整體把握。2017年一卷中歐陽修的詩,詩題明確給出是“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熟悉“禮部貢院”“進士科”的學生,一眼就能看出B答案“表現(xiàn)考生奮勇爭先、一往無前”是錯的(貢院考試不是打籃球)。再結合“無嘩”(實詞)和“銜枚”(文化常識)的解讀,更加確定B的錯誤。
總之,考生基礎知識積累不足是得分率偏低的根本原因,也是普遍原因。
主要是詩歌常用的表達技巧識別鑒賞不到位,近兩年高考6套卷詩歌設題雖沒有直接涉及表達技巧,但是批文入理、批詩顯情的關鍵卻是表達技巧。2017年一卷要求賞析“下筆春蠶食葉聲”句子的精妙之處,比喻與“以有聲襯無聲”的藝術手法是解答的難點也是關鍵。2017年二卷除明確對典故設選擇題外,簡答題要求就首聯(lián)分析詩人性格,首聯(lián)中“沾巾”也是化用“兒女共沾巾”詩,明確此典,其義自見,反之則不知所云。2017年三卷詩題中的“戲贈”已經提示了戲謔、自嘲的語言風格,“短李”自然是戲謔,“世間富貴應無分”自然也是自嘲。2018年一卷要解答最后兩句的含義,尤其是解答出詩句深刻的情感,就必須要看出其中的雙關。2018年二卷將“酒”喻為“旗鼓”,以“煙塵”喻指戰(zhàn)爭,一明喻一暗喻,也是解題的關鍵。
常用表達技巧不熟,不能快速準確地識別理解,是造成考生失分過多的主要原因。
此外,答題技巧掌握不牢。審題不嚴不細、審題不明、答題不規(guī)范導致的失分也不在少數。
一方面,循序漸進,教材以外補充適配學生能力的古詩,多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古詩研究活動,多提供學生自主解讀古詩的機會。另一方面,在班級、年級、學校中多組織一些古詩誦讀鑒賞活動,可以是一個時期的詩歌欣賞大會,如盛唐詩;也可以是某個詩人的名家講堂,如李白。課堂適度降低難度,配合探究欣賞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一方面借助古詩文教學,狠抓字詞及特殊句式特殊用法的識記與積累,重視整合作家、時代、文體、文風等古代文化常識。另一方面要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詩歌字詞句解讀的地位,將詩歌鑒賞建立在詞句正確解讀的基礎上
高考總復習要重視知識的系統(tǒng)性,要把字詞句、文化常識、藝術技巧、語言風格、主旨等知識全部融合到一起,要讓學生樹立整體意識,從一字一詞的研讀到一句一聯(lián)的解析再到全詩情感態(tài)度的把握,不是獨立的分裂的,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詩歌從題目到作者到小序、正文、注解都與詩歌理解緊密相關,欣賞詩歌不會聯(lián)系作家生平和時代背景,就必然無法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
其次,強化訓練不能重量輕質,大量做題必須突出重點,每首詩都有其特點,做題只是就題解題,不對具體的藝術技巧、語言風格做出歸納總結,不能就同一特點做出遷移延展,能力就很難提高。所謂見多識廣,也必須先讓學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借景抒情”“虛實結合”“動靜相襯”“用典”等藝術手法,然后輔以強化訓練,才能讓學生舉一反三,從而提高解讀古代詩歌的能力。
在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高考卷面上古代詩歌得分率過低,無疑是偏離時代精神、偏離民族文化的,因此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彰顯古詩之美,提升學生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