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霞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第一中學)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密切聯系彼此熟知的實際生活進行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使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理論知識,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同感。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必修1“經濟生活”本身就來源于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現象,這為我們通過鮮活的經濟案例進行教學來使學生認知看似抽象、深奧的書本知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如果我們充分利用好學生現實生活資源來對書本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和理解,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將不會是遙不可及的事情。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如何做到生活化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課堂生活對于學生來說再熟悉與親近不過了,在經濟生活教學中,如果師生共同充分挖掘這些資源,毫無疑問會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而且能收到顯而易見的教學效果。例1:商品的概念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個難點。盡管學生能熟背“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就成為商品”,但在判斷某些物品是否為商品時,還是會出錯。而這時教師可利用學生書桌上的筆做例子,問學生自己用于書寫的筆是否是商品。學生的答案可能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教師可讓學生討論一下這個問題,讓學生互相之間充分交流,再請他們說出各自的理由,最后教師再根據商品的含義,講清楚學生用的筆不是“用于交換”的,而是自己用的,所以不是商品。這樣,學生是不是能更好地理解商品的含義了呢?例2:在學習經濟學上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這兩個基本屬性時,學生很難對二者進行區(qū)分。盡管學生事先將兩個概念背熟了,似乎也理解了,但在對實際物品進行判斷時,難免也會出錯。這時,我們可以用教室里的空氣做例子,詢問學生教室里的空氣有沒有價值。從以往的經驗來看,許多學生會毫不猶豫地說有價值,這時老師就讓學生之間互相討論,然后再請他們說出自己的答案和理由,這時幾乎就不會出錯了。
校園可以說是高中生的第二個家,對于仁壽一中北校區(qū)的學生而言更是如此。住校生一個月回一次家,通校生早上七點多到教室,晚上十點多才回家。我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校園生活無疑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例1:在講“經濟生活”第三課第一框第二目消費類型“按消費目的,生活消費可以分為生存資料消費、發(fā)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時,看似很簡單的知識,但不少學生對于生存資料消費、發(fā)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區(qū)分。如果教師在講授時僅僅只采用書本上的講述加以照本宣科,是很難達到明顯的教學效果的。如果這時我們用學生熟知的校園生活加以舉例:你們往食堂走就是生存資料消費,往教室走就是發(fā)展資料消費,周末往濕地公園走就是享受資料消費,這樣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對三種消費加以區(qū)別了。例2:我們在教學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影響程度較小時,也可以結合學生的校園生活。學生在校時每天中午都要去食堂吃飯,由于物價上漲,成本增加,食堂的同種飯菜價格比原來提高了一元錢,試問同學們,是不是會大量減少去食堂吃飯的人數或次數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價格漲了,也要吃飯。大部分學生不會因為價格的上漲就不去食堂吃飯,這樣學生是不是能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點,而且還會覺得我們身邊處處有經濟生活呢?
家庭可以說是學生最早融入的群體單位,他們不僅對家庭成員有較強的親切感,而且對自己的家庭生活也非常熟悉。經濟生活與居民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師生應用好家庭生活素材是我們在經濟生活教學中的必行之舉。例1:關于經濟生活第三課第一框第二目消費類型中的“貸款消費”是否屬于超前消費問題,很多學生一開始是感到很迷惑的。按照他們的理解,既然貸款消費是“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是在預支未來收入,這應該屬于超前消費。如果我們結合班上學生家庭生活中貸款買車、買房和還款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指出班上哪些學生家庭中的貸款消費屬于超前消費,哪些學生家庭中的貸款消費不屬于超前消費,這樣學生很容易就明白如果在自己的償還能力范圍內貸款消費,就不屬于超前消費,而且是利國利民的事情。反之,超出自己還款能力的貸款消費,就是超前消費。例2:在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教學中,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中的每種生產要素所對應的收入分配形式是難點,學生掌握起來有很大的困難。在教學中,教師讓班上兩三個學生將其所在家庭中的成員職業(yè)和收入列在黑板上,結合書本知識,讓學生判斷黑板上所列的收入分別屬于什么分配,這樣讓學生結合實際的家庭生活素材體會和領悟所學知識,相信學生掌握起知識來就不會困難了。
“經濟生活”中的理論知識都是來源于現實的生活經濟,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熟知的生活素材、經濟案例,在生活中總結理論,再將理論與生活相結合,那么再抽象的概念或理論也會變得簡單和容易,提高教學效果也是輕而易舉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