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淇
(湖北理工學院 湖北黃石 435000)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而抑郁癥患者更是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師關注的重點對象。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師而言,通過心理健康排查及危機干預,將抑郁癥學生送去專業(yè)醫(yī)院治療后,就能夠松一口氣了嗎?并非如此,心理健康工作并沒有結束,也許反而是剛開始。
1.輕視抑郁癥復發(fā)的問題:抑郁癥學生休學治療后,會有康復返校的那一天。而醫(yī)院的康復證明只能證明當下學生心理狀況良好,可以在校園學習和生活,并不能保證該生的抑郁癥不會復發(fā)。而且抑郁癥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且有復發(fā)的風險。[1]
2.忽視了對學生親屬的疾病健康教育:有時學生親屬對抑郁癥沒有足夠的認識,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不僅有礙于抑郁癥治療,還會增加抑郁癥復發(fā)的風險。所以僅僅是做抑郁癥學生本人的心理輔導是不夠的,還要加強與其親屬的聯(lián)系,做好親屬的疾病健康教育,為學生構建更有力的家庭支持。[2]
3.沒有建立有效的綜合關愛機制:幫助曾患有抑郁癥的學生重新投入到校園生活中,減少抑郁癥復發(fā)的可能性,順利完成學業(yè),是需要心理輔導老師聯(lián)合學校和家庭資源共同提供支持和幫助。對于曾患抑郁癥的學生而言,關愛幫助不能是單線條的,而應該是一個嚴密的整體。
小娟(化名),女,22歲,漢族。該生曾因抑郁癥休學一年,經(jīng)醫(yī)生治療,該生已經(jīng)恢復,并回到校園學習生活,但她仍然需要長期服藥和定期復查,現(xiàn)已復學1年。該生身體狀況一般,時長感到疲倦,體重偏瘦。該生的母親是教師,父親是公務員,弟弟目前讀高三。據(jù)了解,該生從小身體就不好,而她與母親關系較好,與弟弟關系一般,與父親關系惡劣。[3]
小娟復學后,學習生活都正常,然而在一次五一休假后,當時的任課老師發(fā)現(xiàn)其狀態(tài)不好,并且學生和老師還看到其在QQ空間發(fā)布這樣的話語“這是五一收假回校第一天上課,才上了2節(jié)課。心里難受的想哭,可是,自己選的路,跪著也得走完。既然是我自己選的堅持讀下去。就得讀下去了。但是真的很難受,想死”,“爸爸不知道我決定堅持讀下去,需要多大的勇氣,不僅僅是他,我認識的人里面,估計都沒有一個會理解,我真的要死了,能不能不要逼死我,壓死我最后一根稻草,我想活下去,我知道很矛盾,又想死又那么想活下去,但是心里面就是這么矛盾,所以才這么痛苦”,“一回家就不開心,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生活,我感到厭煩,惡心,遭心,與這樣的家人生活在一起,我感到力不從心,無可奈何,充滿怨恨”,“我相信我的家人是愛我的,但他們給予不了我一絲一毫的家的歸屬感,只會給我?guī)頍o盡的糾結與痛苦”。
根據(jù)小娟的病史顯示,該生并不是在大學期間才首次抑郁發(fā)作,她在高中時期也曾因抑郁癥休學一年,但控制住后,就停藥了。之后在大學抑郁癥復發(fā),才再次休學1年的。
在大學期間的這次復學,心理輔導老師也跟家長已經(jīng)強調了服藥的重要性,并與家長達成協(xié)議,復學的前6個月由家長是租房陪讀監(jiān)督服藥,所以學生狀態(tài)良好。期滿后母親回家鄉(xiāng)工作,該生回學校宿舍居住,由于學生本人擔心藥物副作用自己驟然停藥,才是造成她在這次“五一”返校事件中特別大的情緒波動。
此外,該生與父親關系很差,在該生治療抑郁癥階段,不僅沒有鼓勵支持,反而認為該生矯情和無病呻吟,這不僅加重了學生對服藥的抗拒心理,也增加了復發(fā)的風險。
(1)幫助學生正確認知抑郁癥本身及藥物治療,消除其對藥物副作用的擔憂,能夠遵醫(yī)囑服藥。
(2)加強學生親屬的疾病健康教育,做好親屬的溝通工作,幫助緩解家庭關系,讓學生感受到親情的支持。
(3)做好學生個人心理輔導,運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增強學生面對生活和學習的信心。
(4)聯(lián)合學生班級同學,老師,家長,共同構建綜合關愛機制,幫助學生控制好抑郁癥,順利完成學業(yè),走上社會。[4]
(1)疾病健康教育工作不可忽視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改正學生擅自停藥的行為。抑郁癥吃藥治療,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是需要患者和家屬都能夠足夠重視并長期堅持的事情。該生的醫(yī)生也明確表示,雖然服用抗抑郁藥1-2個月即可達到“治愈”的效果,但是治療是需要長期服藥的,針對她的情況需要持續(xù)吃藥的時間大概在3-5年左右。驟然停藥,容易造成抑郁癥復發(fā),不僅可能會有不可估量的后果發(fā)生,而且再次治療會需要更長時間服藥控制病情。
據(jù)研究調查,抑郁癥患者停藥的主要原因有:經(jīng)濟困難、缺乏家庭成員照顧、擔心藥物不良反應、誤認為已痊愈、對疾病認識不足等。針對這些可能的原因,心理輔導老師要對學生及家長開展疾病健康教育工作,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抑郁癥,讓家長對遵醫(yī)囑服藥更重視,讓學生能夠客觀的對待藥物不良反映,定期復查,減少病情復發(fā)。
(2)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介入
對于該生覺得自己毫無特長,對這個社會創(chuàng)造不了任何價值等等消極的觀念,心理輔導老師可以采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采用認知和行為相結合的方法,幫助個體以邏輯思考來處理過度的情緒反應,增進個體有效的適應能力:心理輔導老師要坦誠的對待抑郁癥學生,明確的指正學生消極的想法,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觀念;其次,要用有力的語言及說服技巧,鼓勵學生以實際行動參與社會活動。
(3)建立綜合關愛機制
“綜合關愛機制是社會支持的一個部分, 社會支持也有助于抑郁癥的康復” 。學生家長、同學、老師都是學生接觸最頻繁的人,不僅能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學生的動態(tài),其言行也對學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將學生家長、同學、老師等都融進綜合關愛機制中,遵循統(tǒng)一的治療路徑,能更好地幫助抑郁癥學生。
發(fā)現(xiàn)小娟問題后,心理輔導老師在第一時間穩(wěn)定學生情緒,認真傾聽,用尊重和鼓勵的態(tài)度,獲得學生的信任。之后再進行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幫助她樹立正確疾病認知,自信的生活觀念。
針對該生所擔心的藥物不良反映,對學生進行藥物知識的傳授,讓該生能認識到,她自己所認為的“消瘦”“嗜睡”等并不是抗抑郁藥物的副作用,而且抗抑郁藥物也不是激素藥物,不應有心理負擔。對于該生認為自己毫無特長,對這個社會創(chuàng)造不了任何價值的想法,要直截了當?shù)鸟g斥并加以指導,幫助其認清不合理的想法,從而在認知上有所改變,建立合理的“生活哲學”。
聯(lián)系學生家長,加強學生親屬的疾病健康教育。親屬對疾病認識不足,沒有給予病患足夠的關心和照顧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幫助家長和學生對抑郁癥藥物治療都有更正確的認識,認識到抑郁癥治療的特點就是需要長期服藥、定期復查。其她母親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承諾會每天視頻督促她服藥,并且會定期帶其去醫(yī)院復查。
同時解決學生與其父親的矛盾,其父親不理解“抑郁癥”這個病,覺得就是嬌慣了,厭學就是懶。因此,通過其母親,以及學校的努力,讓該生父親了解抑郁癥,接納該生,從而達到緩解父女關系,幫助該生的目標。
建立運作良好的綜合關愛機制。心理輔導老師也加強全體學生的精神疾病認知,鼓勵同學接納幫助他人,能幫助心理輔導老師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在之后的期末考試階段,同學就發(fā)現(xiàn)該生很焦慮,輔導老師及時介入,找小娟了解情況,該生覺得自己記憶力不好,什么都不會。之后,心理輔導老師及時安排給該生進行情緒疏導,并且針對她薄弱的科目,有針對的請任課老師對其輔導,讓她能感受到學校老師對其的關心,并且因復習狀態(tài)變好,而緩解了焦慮。并且聯(lián)系她母親來學校,在其考試期間,一直陪伴她。
據(jù)其母親,任課老師,同學的反映,目前該生學習生活正常,情況穩(wěn)定,經(jīng)常曬美食,曬自己的畫畫作品,不再感嘆自己無用,輕言放棄生命。并且自己能自覺地按時吃藥,定期復診。
抑郁癥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疾病,驟然停藥容易復發(fā),心理輔導老師仍然需要對復學后的抑郁癥學生持續(xù)關注。盡管學生是拿著康復證明復學的,但醫(yī)院的診斷只是證明當下學生情況良好,可以在校學習生活,不代表學生之后的心理健康狀況。而抑郁癥藥物治療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生、家長和學校多方共同努力。本案例的小娟同學,已經(jīng)治愈后復學,卻由于沒有按照醫(yī)囑,進行鞏固治療持續(xù)吃藥,造成情緒反復。主要原因還是學生和家長,沒有透徹的了解抑郁癥及藥物治療原理。同時,家庭關懷不夠,也會讓學生抵觸吃藥治療。該生父親不了解抑郁癥,就覺得該生無病呻吟,矯情,因此,該生得不到父親支持,也很痛苦。綜合關愛機制中家庭支持缺失問題,應當引起心理輔導老師足夠的重視。
所以,總得來說,抑郁癥學生憑康復證明返校,心理輔導老師的工作卻不能因康復證明而松懈。仍然要密切的關注學生動態(tài),輔以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同建綜合關愛機制,加強學生及家長的疾病健康教育工作。而學校和社會也應多科普抑郁癥的知識,讓人們更了解抑郁癥,關愛抑郁癥病人。特別是患者自己及家庭都要對治療有足夠的認識和耐心,才能使患者康復,繼續(xù)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