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天桂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qū)前山翠微西路珠海市第十中學 廣東珠海 519020)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特別是互聯網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中小學生受外來環(huán)境的影響、外來因素的干擾、外來文化侵蝕越來越多,教育的難度越來越大,德育工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困惑,以致有許多老師常常感嘆“現在的學生太難教了”“現在的學生我怎么說他們都不聽”,甚至還有老師會狠狠地說“這樣的學生我真的管不了”。面對復雜的教育環(huán)境,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真的就束手無策了嗎?
不是的,這些老師之所以感到束手無策是因為他們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在德育工作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從“人”的高度看待學生,往往把學生當成一個教育的“符號”而不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沒有深刻地認識到,成長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更沒有認識到德育走出困境的最終出路在學生那里而不是在老師那里。
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認識到,學生的成長是其自己的事情,是老師不可替代的,我們必須轉變工作思路,改變固化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為指引,遵循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探索以學生為本的育人模式,這樣才能大大地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
我們要明白,搞好德育工作,不僅是社會的道德要求,更是學生自我生存、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學生是成長的主人,在其成長過程中始終都處于主體地位,這是任何人取代不了的。為此,我們必須將社會道德要求轉化為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讓學生形成內在的道德認知和自覺的道德行為。把關愛和尊重學生作為德育工作的起點;把喚醒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意識作為德育工作的切入點。教師在德育實施過程中要高度尊重學生,不要過多地對學生宣布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要多提出一些允許學生思考的道德要求;不要急于發(fā)表自己的導向性意見,要首先聽取學生的各種想法和看法;不是強求學生接受學校和教師的立場,而是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不是對學生進行一錘定音的道德裁決,而是進行富有啟發(fā)價值的道德評價。
為此,首先要建立起學校與學生的溝通渠道,從學生成長的角度出發(f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的作出決策。如可以設立了校長信箱,鼓勵學生以書信形式反映學校各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建議,校長辦公會議通過對學生來信的認真研究,從學生的視角更全面的了解學校中存在的問題,再通過書面或口頭形式回應學生的來信。
其次,學校一切德育活動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要注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德育實踐機會,讓學生參與德育活動,讓學生在思考和自動探究中提高道德水平。如多提供學生展現個性的平臺,同時老師積極參與學生組織的各項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被尊重。
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老師一直充當著學生的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就是傳授與接受、管教與服從的關系,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就是“我說你聽”、“我管你從”的過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沒有正視學生的尊嚴、思想、情感等精神存在,學生一直在教師的監(jiān)管下成長,以致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是外界強加在其身上,并不是通過自己的生活的感悟而形成的;其道德品質的形成不是自我教育、自我感化的結果,是強迫形成的結果,這樣就導致學生更可能自主發(fā)展。
要讓學生從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通過自身的修煉走上一條健康的自主發(fā)展之路,教師就要轉變傳統(tǒng)的管教者角色,變成學生的學生發(fā)展的合作者、指導者;德育工作的重心和著力點要放在對學生的引領上,引領學生靠近高尚、靠近美好;用高雅的內容與形式引領學生,不要讓校園內充斥著低俗、呵斥、吼叫、責罵等不良的風氣和行為習慣。同時,還要從根本上要改變德育的工作思路與方法,要把傳統(tǒng)的說教式的德育工作方法變?yōu)榇猴L化雨式的、能走進學生心靈的敘事式、體驗式的教育。真正讓我們的教育能做到“走進心靈——觸動心靈——凈化心靈”,從而使學生因感觸而感動,因感動而感悟,受啟迪而明理,從而促進學生品德內化。如把以班主任批評教育、布置班級事務性工作的班會變成學生自己組織、自我教育的體驗式班會;平時教育學生時少說空洞的大道理,多用典型、感人的事例去感化學生;多走出校園開展體驗活動等等。
教師要提升學生品質就要解放思想,放手讓學生自主發(fā)展,充分給學生自主發(fā)展的空間。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充分相信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向上發(fā)展的愿望、相信學生都有發(fā)展的潛能、相信學生有自我完善的能力、相信學生能把事情做好;其次,在充分相信的基礎上,再放手讓學生去實踐,凡是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都讓學生大膽去做,利用一切機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平臺,讓學生展示才華,在展示中獲得自信、獲得鍛煉。如學校應盡可能多搞些有意義的活動和比賽;學生也可以自主開發(fā),指導者與參與者可以均由學生充當,只要是積極健康的,學校老師就提供時間、場地等幫助,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地開展學生社團活動。
還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多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把一些原本由老師負責的活動大膽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活動的策劃、組織、管理中鍛煉自己、提升自己。如早讀、午休、大課間可讓由學生自主管理;甚至學校每學年定期舉辦的校運會都可以由學生組織實施,開幕式坐在主席臺上的可以是清一色的學生,主持人、致開幕詞可以由學生負責,各個項目的設置安排可以由學生負責,裁判員(除了一些帶有一定危險性的項目由老師擔任外)也可以由學生負責,老師完全可以由臺前退到了幕后。
只要能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本的育人模式,必然會校風正、學風好,會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從而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